成年人监护人有什么?

  《民法典》规定成年人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需要监护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监护方式包括法定监护以及意定监护。成年人若是有配偶的,配偶是监护人。

  一、成为监护人一般有哪几种情况

  成为监护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死亡父母在遗嘱中指定,称为指定监护人;

  2、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按一定顺序充任的,称为法定监护人,第一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祖父母、孙子女、孙子女;

  3、监护机关或法院选定的,称为监护人。通过法院的选择,需要经过法院的特殊程序,首先确定限制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然后选择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法定监护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

  二、法律是怎么规定的监护人有哪些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个人的监护人有:

  1、未成年人监护人是父母,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依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

  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是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等。

  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监护人吗?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监护人。根据《民法典》第二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亲属;(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第二十七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