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对话刘力红:情绪是诸毒之首
文章虽长,但值得我们耐心一探究竟。

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生命的10%
刘力红:
2002到2003年,我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我很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的东北农民创造。
梁 冬:
你是一个受过严格中医学教育的学者,还是带着研究生的教授,应该说和西医、中医都有过深层接触,但是你说自己对一个清末民初的农民感上了兴趣?!
刘力红:
他是对我人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撼是触及灵魂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生,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生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
进门之后,我傻了眼: 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王凤仪老先生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身、心、性。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
《黄帝内经》对于这个“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生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
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 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他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
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 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

王凤仪老先生
为什么说“怒伤肝,恨伤心”?
刘力红:
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那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梁 冬:
就是说, 即便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在身体问题上解决了80%,但在整个生命里面,也才拿到8分?
刘力红:
对,就是这样。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 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
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讲到“心”,我比较喜欢用《尚书?虞书?大禹谟》里面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性”这个层面,凤仪老先生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是至善的。
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是不善的。
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朋友圈子影响……所以这个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
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讲阳气的内容,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按照佛经里面讲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修它它也不多,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就是说,在这个层面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禀性”和“习性”了。
凤仪先生认为“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
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原来,胃病与喜欢埋怨有 关!
刘力红:
关于禀性,凤仪先生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那凤仪先生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伤肝;
恨伤心;
怨伤脾胃;
恼伤肺;
烦伤肾,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为什么我用震惊这两个字呢?因为过去对于我们的“性”,对于我们发场脾气,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能对生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反而对吃错了一点东西、受了一点风寒会很警惕,但这个地方做到100分也还是10分。
有些人平常也做好人好事,但却得了重病。大家都觉得是好人不好命,其实,如果从这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话,其实不然。他可能在另外一个更权重的事情上,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
捐钱什么的,都是外相上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凤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
所以“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现代的医疗手段包括中医在内,瞄准的主要是身体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去医院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情绪是诸毒之首
刘力红:
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才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前面曾经提到, 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
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而“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

回顾人的一生,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生,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生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宗萨的版本将有漏释为情绪。
如此种种应该足以警示我们,为了此生不至于白忙活,务必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不能任意把控我们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我们此生积聚的善行,将会汇成福德,涌向生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百病生于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疾病,但很多不同原因引起的疾病,用药物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
所以 我们把命交给药物是不对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药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很多病是无法用药物解决的。
其实 哲学是可以治病的,佛法、伦理学、心理学等也是可以治病的,王凤仪老先生就是用伦理学来治病。
所以不仅仅是药物能够治疗、不仅仅是西医能够治疗。过去我们把康复只束缚在西医、药物这个很小的点上,是因为我们被“洗脑”了。
但我们不是不要西医,而是要合理使用,正确利用。西医在抢救和控制上是非常好的,但在慢性病、绝症层面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我们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生命中的苦。
?

病也是一种现象,如果可以找到病的本质,就可以对症下药治愈疾病。
病痛反映的是缘起规律——我们的疾病是由很多条件共同构成的,我们只要拆掉一个条件就可以让疾病走。
就好像我们想让一个汽车开不了,我们不需要把整个汽车都炸了,实际上只要拆掉一个轮子或者拔掉油管,它就跑不了了。
百病生于情绪,而情绪却是个假象,它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赋予的意义。
比如,我们之所以对旧爱不能释怀,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在分手或者悲剧发生后,我们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身心灵的和谐。
并陷入了消极的能量中无法自拔,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将自己的能量给了那些人。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过去,同时我们个人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断地被送回了过去。
很显然,我们为过去的事花费越多的能量,留给现在生活、创造、行动所用的能量就会相应减少。
又比如, 一场吵架(或者误会等)就如同一个15磅的哑铃,想象一下,把这个哑铃装在我们的口袋中去上班,虽然我们努力想视而不见,却无法如愿。
在过道走路的时候,它把墙壁撞得叮当作响;坐下的时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起身又感到他在拖拽自己的衬衫和裤子。
只要它在我们的口袋里,我们就不可能忽略这个该死的哑铃。它消耗能量,同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如果我们认定某件事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那就说明自己没有从其中看到经验教训或者转机。
仔细想一想,不论一件事多么糟糕,在其中总有一些转机存在,总有一份优雅存在,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发现。
为何不选择放下哑铃,给自己松绑?

学会转换,开阔心胸
如果无法一步到位消除情绪,那么可以用这9个方法来一一根除:
1、倾诉
2、回避
3、运动
4、娱乐
5、想得开
6、自己想适合自已的方法
7、换位思考
8、放得下
9、提高境界!
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带着负电的电子,必有与之匹配的正电子。而 美好的心情会吸引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情会有很高的能量级别,能让身心和谐健康!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极坏,那么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极好的东西。
万物本无好坏,是我们置于其上的价值观让情绪升起,继而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回首过去,终将发现,原本自己认为的坏事最终可能会变成了好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每一件事都对我们有利,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开阔心胸,去探索,去发现。
我们就是要进行整个生命的乾坤大挪移,转换到一片新天地!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只会让自己惹上种种麻烦。
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只筛选不教育
只选择不改变
前几天读比尔·盖茨的传记,读到了一件事:
作为世界首富,盖茨经常出席各种重要活动。大概是20年前吧,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邀请他做一场演讲,盖茨答应了。
那一天,盖茨西装革履,正准备迈入会议室的时候,人群中突然冲出一名男子,将一块蛋糕扣在了他脸上。
作为受害者,盖茨是怎么处理这起事件的呢?
他并没有起诉这个闹事者,而是笑着说“蛋糕味道不错”,然后他用最快的速度,换掉了自己的保安团队。
“作为保安团队,他们的工作是不合格的,他们没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如果袭击者扔的不是蛋糕,而是炸弹,那我就完蛋了。
我无法阻止别人向我扔蛋糕,但我可以更换自己的保安团队,让合格的人来胜任这个职位。”
盖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他说他靠的就是这样的思维:
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不要想着改变谁
因为你谁也改变不了
为什么只筛选不改变呢?
因为很多人的出生不一样,禀赋不一样,家境不一样,教育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必然会造成三观不一样,思维不一样,眼光不一样,立场不一样。
只要三观和思维一定性,人基本上就很难改变了。
所以千万不要想着要改变谁,因为你谁也改变不了。
别的且不说,就以俄乌冲突为例,就以中医西医为例,就以共存清零为例,我们天天在网上辩来辩去吵来吵去,最后说服谁了?恐怕一个都没有吧。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总结了一个网上辩论的分歧倍增定律。
“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因为双方的发言,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所以双方越是掐架,就越会坚信自己的观点。”
确实如此,所以当别人的观点和立场跟你不同的时候,千万别试图说服对方和教育对方,这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轻易被改变的。
坚持改变对方
会弄糟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非要执着于教育和改变对方,大概率会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很糟糕。
就以我为例吧。我前年写过一篇Diss(批评、鄙视)阴谋论的文章,一个读者留言说:“你写的文章就是一堆狗屎。”
我回复问他:“你觉得哪些地方有问题,如能指出来,我非常感谢。”
对方回答:“狗屁文章,我看个开头就不想看了。”
我不服气:“你都没看,凭什么说我写的是狗屎?”
对方蛮不讲理地说:“我说是狗屎就是狗屎。”
我生气了,和他辩论起来。但最后还是我辩论输了,因为对方根本不跟我讲理,一直用下三滥的方式骂我,所以我只得闭嘴。我的心情因此而坏了好几天。
关于掐架,有一个定律——修辞定律。
“就是争论最后谁会赢,不是取决于谁的论据好,而是取决于谁更会用‘修辞’。”
所以犯不着说服对方教育对方,因为你不但说服不了对方,反而会把心情弄得非常糟糕。
坚持改变对方
可能会遭人嫉恨和报复
如果你非要执着于教育和改变对方,很可能还会遭人嫉恨和报复。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前年因为一件事情,跟一个同事发生了争论。
我朋友搞销售的,口才特别好,所以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但对方哑口无言不代表你就赢了,对方说:“你还是说服不了我。”
没想到隔了几天,对方悄悄给领导打小报告,说我朋友在销售中吃回扣。吃回扣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解释清楚,结果我朋友被领导大骂了一顿。
关于争论还有一个定律——小人定律。
“气量小的人喜欢报复,得罪了他,他就怀恨在心,会背后玩阴的报复你。”
所以当对方观点和立场跟你不同时,你犯不着去说服和教育对方,因为你不但说服不了对方,还可能造就一个想报复你的人。
坚持改变对方
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祸患
如果你非要执着于教育和改变对方,还可能会为人生带来重大祸患。
大家还记得宇芽(仿妆网络红人)家暴案吗?2019年的时候,她差点被陈鸿家暴致死。
宇芽跟陈鸿交往时,看到的全是他的优点:
“画家,出过画册。”
“很会拍照,出过摄影集。”
“感觉很有才华。”
正是基于陈鸿很有才,宇芽决定跟他谈恋爱。在谈恋爱期间,有一次两人发生口角,陈鸿殴打了宇芽。
当时有朋友劝宇芽跟他分手,“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但宇芽不相信,“我相信他是爱我的,我相信自己能够让他变好。”
但是宇芽的苦口婆心,并没能让陈鸿发生转变,两人走到一起后,陈鸿三天两头家暴她,2019年那一次,宇芽差一点被他弄死在电梯里。
宇芽的例子告诉我们:
千万别试图去说服对方改变对方,只筛选不养成,不然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重大祸患。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在门口跟一个人发生争执。
子路说:“一年有四季。”
那人说:“一年只有三季。”
两人在那吵了半天,还差点动上了手。
这时候,孔子来了,两人便找孔子仲裁。
孔子听完,跟那人说了一句:“你说得对,一年只有三季。”于是那人得意洋洋而去。
子路很不服气,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先生怎么说只有三季。”
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跟一个连四季都不知道的人较真,我没骂你都算不错了。”
孔子就做得很好,遇到三观和立场没法调和的人,与其互相说服,不如互相删除。
我觉得苹果好吃,有一堆理由。你觉得香蕉好吃,有一堆理由。
没关系,我们彼此都不用改,不舒服的关系到此为止就行了,我去跟喜欢吃苹果的人在一起吃苹果,你去跟喜欢吃香蕉的人在一起吃香蕉,我们彼此不都开心了吗?
所以成年人就应该这样:
各人只是满足各人的偏好,不去说服别人,也不让别人来说服,我们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选择合适的人
会让很多事情变得高效简单
有人问比尔·盖茨:“微软的人这么优秀,你们是怎么培养的?”
比尔·盖茨回答:“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那么多年的环境造成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筛选,不能培养。
我们所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确实是这样。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大咖感叹: “不同格局的人,是没办法坐在一张桌子上谈事情的。”
为什么这样感叹呢?
因为他苦口婆心地劝导一个下属:“不要内耗,不要纠结一时得失,要关注长远。”
但下属却跟另一个同事说:“他就是想用这样的话术,让我放弃眼前利益,然后大占我的便宜。”
以前这位大咖总是想着劝导下属,但现在他不了。
“遇到思维系统不一样的人,我直接就辞退了,然后再去寻找思维系统一样的人,于是我的公司就这样变顺畅了。”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会让很多事情变得高效和简单。
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只需要换个人就可以解决。
找恋爱对象或结婚对象
选择是第一重要的
作家“三更雨”讲了一件事,她果断跟男朋友分手了。为什么分手呢?
“我男友用一张百元假钞,去一个老奶奶那里买了三斤李子,然后得意洋洋地提李子来看我,还跟我炫耀:她不会分辨假钞,下次你有假钞,也去她那用吧。”
这个男友本来特别帅,“三更雨”很喜欢他,但经历此事的第二天,“三更雨”就跟他提出了分手:“对不起,我们不是一路人。”
有朋友劝“三更雨”:“你是不是做得太过了,你教育教育他不就行了。”
“三更雨”说了一段话:
“找恋爱对象或结婚对象,选择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后期改变对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我要找的是此刻品性就很好的人,而不是将来可能变好的人。
所以只要遇到家暴的、抠门的、撩骚的、愚孝的、嗜酒的、嗜赌的,我立马就会把他们淘汰出局,不会花任何精力在他们身上,教育是他妈妈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谈恋爱确实就应该这样: 只筛选不养成,只选择不改变,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写在最后
特别喜欢一句话: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的时候,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人与人之间终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不仅会无功而返,还会惹上一身骚。
烂泥烂得好好的,你没必要把他扶上墙;咸鱼躺得好好的,你没必要给他翻个身;死猪死得好好的,你没必要去用开水烫;朽木朽得好好的,你没必要把他雕成材。
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只选择不改变,人生快乐一大半。
停止精神内耗的9个好习惯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高赞回答说:“不是能力问题,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确实,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的冲突。
对一件事过于敏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激起情绪上的波澜。
久而久之,不仅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对生活也产生了百无聊赖的感受。
有时,一天下来,即便什么也没做,也会觉得好累好累。
其实,这些都代表着一种严重的内耗型人格。
内耗的过程,就像是用一把勺子,慢慢将自己掏空。
想要摆脱内耗,让生活回归活力和热忱,今天推荐的这九个方法,你一定要试一试。
停止活在他人眼里
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太在乎周围人的反应。
同事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会让心情失落许久;
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会默默纠结半天。
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后果往往是,在敏感和讨好中委屈了自己。
你要明白,生活说到底,是取悦自己的过程。
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都与别人无关。
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周围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学会放下对别人的关注和期待,把时间和爱留给自己。
当你学会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你才能活出最闪耀的人生。
停止后悔
有一位精神病学家,执业多年,在精神病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说,自己有许多病人,都把时间都花在缅怀过去上,后悔曾经做过的,或者没做的事。
“要是我在那次准备得好一点……”
“要是我当初没犯那样的错误……”
反反复复地懊悔,最终都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精神消耗。
人活一生,难免有遗憾的时候。
一时的反思可以推动我们进步,长久的懊悔只会令我们步履维艰。
你要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昨日失去的,明日必以另一种方式补偿你。
与其沉湎于不能改变的过去,不如坦然放下。
毕竟,我们无从改变过往的遗憾,却可以决定未来能不能不要留下遗憾。
停止苛求完美
在我们的身边,完美主义者往往有两类人。
一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
另一种是对别人要求很多,严于律人,不允许周围人犯一点错。
不管是哪一种,都注定活得很累。
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如你所愿。
《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圆满的事物好像有所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与其在苛求完美的路上让自己精疲力竭,不如放松下来,给生活留一点缺口。
保留那份遗憾,人生也许不够完美,但是却变得更加完整。
停止思虑过度
博主张不同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大学毕业后,他入职了一家公司,领导找了一位老员工带他熟悉公司业务。
但是,那位同事每次和他说话,嗓门都特别大。
有时候听上去,简直就是像在吵架。
为此,他郁闷了很久,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得罪了对方。
后来他才发现,原来那位同事耳背,常常听不清别人说话。
所以在讲话时,音量也会不由自主地变大。
很多事就是这样,本来没什么,就是因为想太多,才让一切变得复杂。
常言道:“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人生的幸福,有时候就在于放空。
不要思虑过多,更不要自寻烦恼。
当你用一颗简单的心去看待世界,你才能在纷繁人世中享受到岁月静好的幸福。
停止陷入消极
有句话说:“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
乐观的人,总能以从容和满怀希望的步履轻松走过岁月。
而消极的人,却总是陷入失败和困惑的阴影里。
比如,表白被拒了,就觉得此生注定孤独;
比如,一次没考好,就觉得以后都前途灰暗。
小问题造成了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又进一步放大了问题。
最后一点小事,都变成了一场灾难。
真正优秀的人,不是遇不到困难。
而是在困难来临时,不会将自己置身于颓废和悲观的情绪之中。
因为他们明白,一味沉溺于负面的情绪,也改变不了现状。
与其在闷闷不乐中,让事情越变越糟,不如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风风雨雨。
保持微笑,凡事看淡,好运才会与你不期而遇。
停止设限
有时候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是在心理上默认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限制。
因为自己不是专业出身,就放弃了原来的梦想;
因为自己还是个新人,所以就不敢争取想要的机会。
久而久之,但凡遇到点困难,就会选择退缩;但凡遇到点机遇,都会被无情错失。
董卿有句话说的好: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新鲜,有活力的,拥有着无限的可能。”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新鲜,有活力的,拥有着无限的可能。”
一生不过三万天,一天不过24小时,一味地给自己设限,就注定画地为牢。
不妨勇敢一点,大胆冲破禁锢自己的牢笼,打破那些“不可能”。
当你突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享受不一样的人生。
停止反复犹豫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本想去减肥,但是一想到运动好累,就有点纠结;
本想去旅行,但是一想到出发前要做的功课和准备,就有点动摇;
本想去创业,但是一想到可能面对的困难,就有点迟疑。
犹犹豫豫到最后,常常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成。
作家脱不花曾说:“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
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所谓三思后行,如果只停留在“三思”,所有美好的愿景都会沦为遗憾。
放弃脑海中左右摇摆的想法,扔掉心里徘徊不定的计划。
趁着年轻,趁着还有梦,大胆地去追逐,放肆地去折腾。
很多事情,你不果断尝试,永远都不会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成也好,败也罢,只要你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相信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停止自我攻击
“我真差劲,因为我不会说话,情商太低了;”
“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
“我不配被爱,因为我不够优秀。”
内耗的一个重大原因 ,就是无法接纳自己,进而自我攻击。
当你不满意自己,对自己挑三拣四时,你就注定很难得到快乐。
人活在世上,最难也最重要的课程,就是和自己和解。
或许你不善言辞,但是你有着出色的行动力,能代替一切花言巧语;
或许你能力一般,但是你一直勤勤恳恳,让家人得以衣食无忧;
或许你普普通通,但是你有着良好的品行,足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重。
所以,从今天起,不要再自我贬低。
学会相信自己,欣赏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只有你拥抱自己,世界才会敞开怀抱接纳你。
停止拖延
奥巴马当选总统时,有人问他:“你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他回答了四个字:总是提前。
为什么提前去做?
就是因为不想让拖延的习惯,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拖延是一片雪花到雪崩的积累,长久拖延只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之中。
打败拖延也很简单,只需要记住两个字:行动。
今日事,今日毕,永远不要把问题拖到明天再处理。
当你培养了自己的行动力,那些让你不安和烦躁的问题,就会逐一消解。
也只有行动起来,那些美好的愿景才不会成为口头的臆想。
你所渴望的改变,需要从现在开始改变。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
杨绛先生说: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
告别内耗,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斗。
当你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你会见到别样的风景,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
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摆脱桎梏,用轻松、欢畅的脚步度过余生的每一天。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