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成年人陪同长辈饮酒,违法吗?

  “大过节的喝点酒没关系”

  “酒量要从小开始练起”

  “来给爷爷敬个酒!”

  ……

  逢年过节,大家庭欢聚一堂,常常举起酒杯,表达与家人团聚的喜悦。然而,这样的场合,有的长辈会对家里的孩子劝酒,鼓励未成年人也喝一点,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今年十七周岁的小杨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男孙,每逢家庭聚会,小杨的爸爸都会让小杨向家中长辈敬酒致谢。居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对小杨的爸爸予以劝诫制止,但是小杨的爸爸依旧我行我素,于是居委会将这种情况向公安机关做了报告。

  ? 法律链接: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根据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饮酒属于“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

  第三十条规定,“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督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因此,公安机关依法对小杨的父亲予以训诫,责令其积极履行监护职责。小杨的父亲也应当以身作则,制止小杨的饮酒行为,并对小杨加以正向引导,积极预防未成年人饮酒。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饮酒不仅会对肝、胃等器官造成伤害,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加上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差,饮酒还容易诱发吸烟、暴力等其他不良行为,从而进一步加重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因此,不让未成年的孩子喝酒是成长的最健康选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预防未成年人饮酒上,家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

  那么,预防未成年人饮酒,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

  ◆善于倾听和沟通,让孩子愿意分享他经历的事情;

  ◆告诉孩子饮酒的危害,不放松在孩子饮酒问题上的态度,清楚地表达不赞同他饮酒,在家里设定明确的原则,在家庭聚会上不给孩子提供酒;

  ◆言传身教,自己适量饮酒,不酗酒、不借酒消愁、不酒后驾车,尽量不在孩子面前饮酒;

  ◆了解孩子的去向,关注孩子周围的同伴环境,知道他在哪里、和谁在一起;

  ◆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判断和取舍来自周围的影响,帮助他们锻炼应对技能;

  ◆告诉孩子在聚会时选择正确适宜的庆祝方式;

  ◆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告诉他们饮酒并不是纾解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反而可能会引起抑郁感受,甚至长期、严重的后果;

  ◆?帮助孩子形成有主见、能判断、有责任感的正面形象价值观。

  责编 / 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