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悲剧意义(6篇)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2019-10-30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学史上以歌颂爱情为主题的名篇,诗歌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追求爱情?由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造成焦刘两?悲剧的原因,从表象上看有两个:焦刘两?性格上受到??局限性的影响,有其软弱性的??,这是内因;外因是来?焦母和刘兄即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但是深层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是封建?化思想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发?。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爱情悲剧
直接原因
深层原因《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学史上以歌颂爱情为主题的名篇,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台新咏》,诗歌主要讲述了?段发?在汉末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庐江?吏焦仲卿和其妻刘兰芝为了追求爱情?由,最终?向?我毁灭。历代读者在感叹焦刘??的不幸遭遇和礼赞他们?死不渝爱情的同时,也在致?于探讨造成他们悲剧的深层原因。笔者在此也提出了??的?点看法。?、焦刘两?悲剧的直接原因分析1、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的迫害《孔雀东南飞》中造成焦刘婚姻悲剧并且最终导致他们双双殉情的直接原因是焦母的驱遣和刘兄的逼嫁。在我国的汉代是以孝治天下,《礼记·内则》有云:“?甚宜其妻,?母不说,出。?不宜其妻,?母?‘是善事我。’??夫妻之礼焉,没?不衰”,?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否能够维系,不是取决于婚姻当事?的关系,?是取决于?媳能否与公婆关系融洽。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很简单,“此妇?礼节,举动?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由”,可以看出焦母对刘兰芝的积怨由来已久。?刘兰芝虽然和焦仲卿说??“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敢?专”,但通过“鸡鸣?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断五匹,??故嫌迟。?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语句可以看出她对婆婆其实也是满腹怨?,两个?相处的很不融洽,所以婆媳关系的紧张是焦母驱遣刘兰芝的根本原因。《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母,去;??,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去;盗窃,去。”焦母要??遣归刘兰芝的理由就是“不顺?母”。
刘兰芝被遣归后,县令与太守两家先后请媒?前来说亲,刘兄?逼迫她改嫁,在封建社会,??要恪守“三从四德”:在家从?,?死从兄。她在封建家庭中对??的婚姻没有?主权,只得顺从,在这种背景下,焦仲卿和刘兰芝没有了别的出路,为了捍卫??的爱情,只能选择双双殉情。焦母和刘兄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是焦刘真挚感情的直接障碍,他们的独断与专横,破坏了焦刘的幸福婚姻,是造成主?公殉情悲剧的直接责任?。2、焦仲卿和刘兰芝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使焦仲卿和刘兰芝?上殉情之路的除了来?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之外,同时也有来?于??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在性格上表现出了??难以克服、也不可能克服的软弱性。《孔雀东南飞》中刘、焦殉情的悲剧很?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他们只能在不违反封建教条的前提之下做出?点表?的徒劳的反抗,最终还是逆来顺受。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是不顺?母,刘兰芝虽然通过从容不迫的梳妆??和不卑不亢的拜别婆婆以?反抗,但是?对婆婆的驱遣也只能被动顺从。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对兄长安排的婚事,虽也拒绝过,辩解过,但还是被迫应允,原因是恪守“三从四德”的?训。焦母逼迫焦仲卿休妻的依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甚宜其妻,?母不悦,出”。焦仲卿虽然也进?了?定程度的抗争,“长跪告”哀求母亲,但当母亲“槌床便?怒”时就只能默不作声的退出来了,他不可能指责母亲对??婚姻?活直接?预的不是,只能忍?吞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忠孝观念对他的影响之深。?、焦刘两?悲剧的深层原因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为爱殉情的悲剧,从表象上看是由于男?主?公??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焦母和刘兄步步相逼的结果,究其根源,深层原因却是封建?化思想对当事?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关于这?点,笔者就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做具体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在汉末建安中,在汉代是“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凡事孝当先,在这种制度的?励下,以亲情为基础的孝道得到迅速传播,形成社会风?。作品中庐州?吏焦仲卿和从?饱读诗书的刘兰芝?疑会受到当时?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对这种封建?化的认同,?然??反抗孝道的约束,所以焦刘在他们的婚姻遭到封建家长?扰和破坏的时候,在社会强?的孝伦理压迫背景下,他们根本?法扭转事态发展的?向,即使做了?定程度的抗争,最终也只能顺从。这是他们性格上表现出软弱性的深层的社会原因。?作为封建家长制代表的焦母和刘兄,很多读者认为他们蛮横专制、冷酷?私,在他们的逼迫下焦刘才被迫?上了?我毁灭的道路,这是站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得出的结论,?在汉代孝?天下的社会背景之下,焦母、刘兄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甚?是值得提倡的。在汉代,?媳“不顺?母”?遭遣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还被视为孝?,汉代的婚嫁制度也是允许??再嫁的,这在当时是?种社会风俗,并不受?歧视,从刘兰芝被遣回家?余?便有县令和太守先后托媒?说亲就可看出。所以焦母和刘兄的本意,并不是想把??的亲?置于死地,从诗歌最后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傍”就可看出。但是在当时的??推?孝道、?母包办婚姻以及“三从四德”?训的社会背景下,折射出了婚姻不?主、?命不?由的封建?化思想的本质,?焦母和刘兄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种封建礼教的帮凶,他们?认为的?使正当权利的做法,却导致了在婚姻问题上没有?主权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最终?上了双双殉情的道路。从这?点来看,更加体现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参考?献:[1]王
?.《孔雀东南飞》试析[J].西南民族?学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2期.[2]曾庆渝.讨论刘兰芝的?谴[J].语?学习,2003年第10期.[3]周榆华.从社会环境来解读《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内蕴[J].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4]张传姜.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J].华章,2011年第23期.作者简介:吴世娟:
?,1979年,河南新乡学院?学院讲师,?学硕?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被举报?档地址: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同时也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简洁质朴的叙事风格、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影响深远。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不是单方面或单独一个人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即封建礼教的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焦母的妒忌心理等造成的。
一、封建礼教的迫害
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被谴开始,集中反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兰芝是一位能织素,会裁衣,美丽、善良、聪明、知书达礼的女子,焦仲卿是一位忠厚、纯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他们的理想原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然而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恩爱美满的生活下去的,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粗暴的蹂躏和迫害。武帝时确立的以“三纲”原则为核心的儒家指导思想,汉朝缔结婚姻的程序,仍然遵循周代的“六礼”规定,并且更重“聘礼”。婚姻关系的解除,也实行周礼规
定的“七出三不去”原则。无论婚姻的成立与否,或已存在的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均由父母决定。不受公婆喜爱的儿媳妇是很难在夫家立足的。
二、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
我们很多人甚至一些书籍都将刘焦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但有些人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在当时,女子被遣、再嫁应是很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伤害刘兰芝。这首诗中的悲剧,还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1、焦仲卿的性格悲哀与无奈。焦仲卿和刘兰芝做为这场悲剧的共同受害者,无疑要比刘兰芝承受更大的压力。他做为焦家的长子,担当着一家之主的责任。焦仲卿是真心爱着刘兰芝的,但是他夹在母亲与妻子的中间,就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正是表现仲卿善良与无奈:一方面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又敬爱着自己的母亲。在二者的抉择中,这种取舍实在太难。焦仲卿不仅受制于封建伦理,也受制于自己的心性。所以他不能义无反顾地“背叛”焦母来保护刘兰芝与他们坚贞的爱情,又不能有负兰芝,背弃爱情。最终只能向往解脱,随刘兰芝而去。这是他的苦衷和无奈,也是他的悲哀。
2、刘兰芝的坚强自尊倔强的个性。刘兰芝是一个外表柔顺而内心刚烈的女子,更是一个忠于爱情、追求幸福和自由、蔑视荣利的妇
浅析《孔雀东南飞》的价值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这个婚姻爱情悲剧的故事结构,归纳出爱情悲剧的一般模式,探究它形成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来深刻揭示出《孔雀东南飞》这个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爱情
悲剧
礼教
价值
意义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乐府体的叙事长诗,描述的是汉末建安年间发生的一个婚姻爱情悲剧故事。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婚姻爱情悲剧作品不少见,然而这首诗却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在文学史上卓而不群,特立独行,堪称封建时代爱情的千古绝唱,在艺术和文化史上闪耀着光彩。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个悲剧的故事结构。焦仲卿和刘兰芝本是一对情深意厚的夫妻。在以家庭为本位而不是以爱情为本位,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下,被动结合的夫妻在婚后能产生深厚的爱情,本是难能可贵,值得更加珍惜。可不幸的厄运偏偏降临到他们身上:焦母嫌弃儿媳,强迫夫妻分离。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焦刘夫妇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礼教强大(焦母是礼教的代表,她的意志对焦刘夫妇具有绝对权威,不从即不孝,而不孝是严重违犯礼教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他们只有顺从才能保全自身;另一方面,两人感情的深厚又使他们难以分离。面对这种困境,他们试图谋求妥协。焦仲卿在表面上暂时服从了焦母意志,护送刘兰芝回娘家。需要指出的是,妥协不是屈服,而是为了保全爱情和婚姻的一种策略,寄希望于焦母的回心转意。他们对未来仍抱有一线希望,所以采取暂避锋芒,延时待变的策略。这突出表现在即将分别之际,夫妻俩在车中话别,互相鼓励并坚定了维护爱情的信念。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刘兰芝说服了母亲站在自己一边,成功抵制了县令公子的求婚。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兄长的逼迫,形势急转而下,他们的爱情再次遭到礼教逼迫而陷于绝境。刘兰芝如若再坚持己见,将面临无处容身的境地,生存也面临极大威胁,而自己抗礼坚守的爱情又希望渺茫,在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被迫应允了太守公子的求婚。可这并非她所情愿,被迫答应徒增悲苦。她在黄昏走出家门独自悲泣,恰好遇到风闻变故而来的丈夫。焦仲卿悲愤的指责更让刘兰芝痛心。事已至此,他们的婚姻爱情已很难保全,毁灭不可避免。但是让婚姻被活活拆散而亡,还是让爱情在自身毁灭中获得永生,夫妻俩选择了后者。一个在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以宝贵的生命向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做了震撼人心的抗争。主体毁灭了,爱情却在精神上获得了胜利。
为了深刻揭示出《孔雀东南飞》这个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分析白娘子和许仙、杜十娘和李甲、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中得到启示。把这三个爱情悲剧故事进行类比分析,我们可发现并归纳出它们的一般模式:首先,婚姻的主体双方产生了爱情,这种爱情是真挚的、深厚的。但这种爱情却为礼教所不容,遭其迫害(在故事中礼教逼迫具体表现为礼的体现者和维护者、长者的意志),爱情面临威胁。在礼教的逼迫下,爱情婚姻双方占支配地位的一方(往往是男性,在封建男权社会里也只能是男性)向礼教(长者、尊者)妥协、屈服。结局是礼教的权威得以维护,个体的名利、地位得以保全;而爱情的被动一方(往往是女性、弱者)被抛弃,并往往以生命的付出为爱情作悲剧的铺垫。这种牺牲女性、毁灭爱情、保存礼教的悲剧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婚姻爱情悲剧的常态模式。
追究这种悲剧模式,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是封建礼教与爱情追求的不可调和性。礼教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要维护特定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同时又规范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礼教往往同封建政权结合在一起,有暴力作后盾,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它维护特定阶层的利益,维持已有的人伦秩序,因而具有保守性、稳定性。而礼教在现实中往往又体现为长者、尊者的自由意志,所以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荒谬性。婚姻作为一
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自然会被纳入礼教控制下,封建婚姻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结婚的目的是传宗接代、家族延续;而婚配对象的选择是出于利益考虑,是家族间利益的结合。古代婚姻不需要爱情,也排斥爱情。可爱情是人的一种原欲,人对爱情的渴望是无法消灭的,它容不得任何束缚和压迫。因此爱情往往会造成对礼教的破坏和冲击,为维持现状和既定秩序的礼教所不容,爱情必然会遭到礼教的迫害、扼杀,这种冲突不可避免。而礼教的强大和爱情的弱小,往往也注定了爱情的悲剧结局。其次,是这种结局是一种文化制约下的个人选择。这类悲剧中男性往往选择退缩、妥协。男人们的选择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根源。他们比女性更多地承袭了封建文化,因而也更多地承受了文化本身的重荷,长期的礼教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封建伦理道德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追求融进个体的人格结构中,这使他们在面临爱情与礼教的两难抉择时,内心处于爱情追求与伦理道德追求的矛盾张力中。而理性化的功利考虑也是决定其选择方向的重要因素。与礼教对抗只能意味着灭亡,而向礼教妥协、回归,爱情虽也毁灭,但自身的地位、名利却能得以保全。于是功利战胜了感情,理性战胜了狂热,世俗战胜了圣洁。在现实功利和爱情的砝码前,他们倾向于前者。于是爱情就在主导一方的退缩中消亡了,而与此相反的是礼教的权威和尊严得以维护,礼教得以保存。倒是悲剧中的女性们,她们较少礼的束缚,较少种种功利的羁绊,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比男性更执著,更见反抗精神和献身精神的闪光。
再把这种悲剧模式与《孔雀东南飞》加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特殊品质,它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奉献生命的却不曾多见,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更属少见。我们民族在情感上过于理性和成熟。古代的男性们虽渴望爱情,但往往缺乏追求的执著和献身的勇气,一旦面临困难和阻碍就会退缩、投身而回。这也难怪,他们有礼法要遵守,有财产要继承、有名利要追求、有妾婢可纳娶、有青楼妓院可游荡,原本不须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而往往把爱情的苦难和重负推给比自己弱小的女性,让她们独自承受。男性们普遍的畏缩和怯懦,是痛苦而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民族虽有悠久的历史,却难以有几次惊心动魄的爱情,这不能不说是民族的一大憾事。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著,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它是我们这个民族鲜血的热度和情感的力度的昭示,是爱情不会被礼教所扼杀的明证;它是爱的悲歌,又是爱的颂歌,诗歌里赞扬的爱情理想激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其次,在于主人公反抗和冲决礼教的巨大勇气及其反抗
的意义。人是个体的,同时又是社会的、文化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不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也同样摆脱不了封建文化的制约,封建伦理道德同样是制约其思想和行为的樊篱。夫妻恩爱、婚姻美满,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可是面对如此荒谬可笑的礼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谋求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手生卑微的愿望,仍是大加逼迫,绝望的夫妻只能选择毁灭自身来作反抗。这是一种绝望而又决然地反抗,它抛弃了现实功利,不惧背受抗礼、不孝的罪名,不怕牺牲个体生命,为的只是一种对爱的坚贞不屈的信念。以毁灭来抗争,以牺牲来维护,这不能不需要巨大的勇气,而焦刘夫妇做到了。
鲜活的生命倒下了,他们失败了,但又胜利了。个体毁灭了,而爱情生死不渝的理想得以实现,爱情的尊严和完整得以维护,而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暴露,礼教的合理性被质疑:这种扼杀人性的、甚至是扼杀生命的礼教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样礼教被否定了。这种违背人性、荒谬残酷的礼教只有在一次次的否定和冲决中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可能更接近和符合人的需要。遗憾的是这种绝望的毁灭式的反抗冲决在中国封建社会太少了,更多的人在爱情遭遇礼教的迫害时,选择了退缩,选择了牺牲爱情以保全自我。礼教不仅没有被冲决,反而日见残暴和严酷,在《孔雀东南
飞》后统治和禁锢人们竟达千年之久。焦刘夫妇太孤独了,孤独得有些绝望而又悲凉。但在这孤独的悲剧中,更见其憾人心魄的价值。
最后,是《孔雀东南飞》对文化本身的超越。焦刘夫妇不是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文化的自觉反叛者,但他们却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或许很可能是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会有超越文化的壮举,他们只是带着凄苦、绝望走向死亡;也许,他们因处在封建礼教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不久,自身所受毒害不深的时代,所以能容易实现这种超越。但无论如何,这种超越本身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焦刘二人的爱情是民族爱情昏黄历史上的一个亮点。我们民族曾是太缺少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了。它虽不多见,几成绝唱,可唯其稀有,不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吗?也许,悲剧更容易令人感动,那些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在令我们感动之余,是否也会陷入深深的思索呢?
参考文献:
[1]张秀英.主题驳议与新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石雅琴.主题表达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7,(2).
[3]王进宝.浅谈对中学课文的正确解读[J].社科纵横,2005,(5).
[4]玉新玲.畸变母受酿就的爱情悲剧――对的重新解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
[5]付
安
许广州.诠释与衡定――百年研究综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6]阙春媛.试论中焦仲卿引发的爱情悲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陈国宇,广西师范学院;刘果,广西宾阳县武陵中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蕴浅淡
作者:宋清生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08期
【摘要】《孔雀东南飞》以其浓厚的悲剧意蕴,感动过无数读者,它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的叙写,对封建礼教进行无情鞭挞。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厚重的,不仅揭示了封建势力的罪恶,同时讴歌刘、焦二人对爱的忠贞,赞扬了刘兰芝对封建礼教勇敢抵抗的美好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意蕴;浅谈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现在有的选本题作《焦仲卿妻》或《孔雀东南飞》。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通过叙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赞颂了女主角刘兰芝的高尚、坚毅的品德及坚决、顽强的精神,并对其夫妇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作品还寄希望于后世人能从这一悲剧中吸取惨痛的教训。
《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技巧娴熟,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下面就《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蕴进行浅议。
一、只有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恶的憎恨
悲剧,是正面人物遭受到了不幸的遭遇。越是美好的、高尚的人物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反差越大,就越能引起读者对这一正面人物的同情、惋惜,对反面人物就越加憎恨。纵观全文,我们看到刘兰芝哪些美好呢?
1.美丽动人。文章着重写她离开焦家时的梳妆打扮。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著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蕴浅淡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现在有的选本题作《焦仲
卿妻》或《孔雀东南飞》。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通过叙
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赞颂了女主角刘兰芝的高尚、坚毅的品德及坚决、顽强的精
神,并对其夫妇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作品还寄希望于后世人能
从这一悲剧中吸取惨痛的教训。
《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技巧娴熟,是我国产生于
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
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和北朝
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下面就《孔雀东南飞》的悲
剧意蕴进行浅议。
一、只有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恶的憎恨
悲剧,是正面人物遭受到了不幸的遭遇。越是美好的、高尚
的人物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反差越大,就越能引起读者对这一正
面人物的同情、惋惜,对反面人物就越加憎恨。纵观全文,我们
看到刘兰芝哪些美好呢?
1.美丽动人。文章着重写她离开焦家时的梳妆打扮。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著流纨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好一个“精妙世无双”,作者对她既有具体的从头到脚描
写,也有概括的赞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还有她的细
心打扮,更有气质
的描绘,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在这里
,一个仪态万千、端庄美丽的少妇不是立于读者眼前么,在自己被
迫休回娘家,心神俱疲,却能再现她的美丽。
2.勤劳能干。
如果说前面的美丽动人只是外表,还不足以让
人对她的死觉得可惜,由于世上还有一些“外面滑光”,里面是
“老糠”的人物。而刘兰芝的内心世界较之外表,不惶多让。你
看:文章开头“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休回家时母亲所说,也可以作为印证,文中还有对丈夫
焦仲卿的表白“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嫌迟”。这些和下文中焦母所说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外在描绘,形成对比,这一虚一实,一略一
详,更突出了刘兰芝的心灵美。
3.品德高尚。古人云“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而刘兰芝的高尚品德不是作秀,如果是的话,现在既然要走,还不是破口大
骂,原形毕露,可是刘兰芝还是颇懂礼节,你看: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面对百般刁难,蛮横无礼的焦母,她却还记挂着焦母操心家
务,品德何其高尚。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想到自己可能再也回不来的家,却对小姑千叮咛万嘱咐,好
像是自己的老人,这种道德修养,言词恳切,恐怕不是一时三刻
就能自编导自导自演而成的,的确和她的家教有关,难怪她被休
回家,刘母用“大
拊掌”这一动作表达自己的惊诧,这样的女儿
尚被休回,那还有什么指望呢?我们可心想象刘母的心灰意冷,难怪刘母在女儿回家后没有过分的训斥,“知女莫如母”嘛。
4.意志顽强。刘兰芝深知,乞讨是不可能得到幸福,面对焦
母的咄咄逼人、无理取闹,“大人故嫌迟”,她知道是无法再呆
下去,特别是丈夫虽深爱自己却懦弱,因而主动地请求遣归,“妄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要知道,女子被休回家在封建社会是最不体面的事情,与其被焦母驱逐,不如自己勇敢地面对。上堂拜别,镇定从容,不会用眼泪来求得
焦母的谅解;回家后面对县令的独儿子求婚,她一口拒绝,当太
守的儿子派人求婚,被兄长逼迫,阿母又无能为力之时,她只得
外示顺从,内怀死志,摆脱家人的提防,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
二、悲剧产生的根源
面对这样一个外貌美丽、勤劳能干、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女子,和一个是非分明、忠于爱情的焦仲卿,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佳偶,他们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焦仲卿的“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儿己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等表达,无不表现这一点,但为什么最终却要共赴
黄泉呢?我认为:首先,从刘、焦两家的主宰者来看,刘兰芝是无法容身的,焦仲卿因性格的软弱,事实上是由其母主宰着家庭的一切,从焦
母对仲卿的“汝岂得自由”,“吾意久怀忿”就可以看出。文说
只好任由其
在家中也是主宰,刘母虽有怜惜女儿之心却无办法,子训斥“作计何不量”,刘兰芝只得含泪应声答“理实如兄
言”,当然,刘兰芝不被两家主宰者容纳,无异于不被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所容纳,虽然
写到刘兰芝回家后,有县令儿子的求婚,太守的少爷的求婚,倘若应允,其后果也可想而知。
其次,从焦母、刘兄的思想来看,当时的封建思想是如何禁
锢着世人。
焦母: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
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这正是封建礼仪中的“天下无
不是的父母”,母亲一点怨气和不满,就可以任意拆散一对恩爱
的夫妻。
刘兄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刘兄的口气和焦母惊人的相似,开始用“何”的感叹句,再
讲出自己心中的打算,正由于封建时代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
去的水”,不可能“中道还家门”,就是讨饭,饿死也只能在外
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后来的求婚,或是一介平民求婚,刘兄也会把刘兰芝推出门外,不可容于家中。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悲剧制造者结局也令人触目,焦母
在驱逐刘兰芝之后,特别是焦仲卿在和刘兰芝发下了殉情的誓
言,告别老母时,“令母在后单”,“勿复怨鬼神”,作为母亲
的她心中肯定有愧疚后悔,特别是在仲卿自挂东南枝后,她的精
神肯定崩溃了,顽固专横的圭寸建家长权威让她受到了最大的惩
罚,吞下了罪恶的果实。白发人送黑发人凄惨、伤心、忏悔都不
足以让死去的人复活,刘兄在强迫刘兰芝改嫁,刘兰芝“举身赴
清池”,虽然文中没有过多地写到刘兄的言行,但从文中的“两
家求合葬”的“求”字中可以想像,他已抛下了虚伪的面纱,毕
竟
兄妹是情同手足,冷酷自私的他,至此也许应恍然大悟,因而
我认为焦母刘兄,既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受害
者,或者说是一个失败的胜利者。真正制造这一悲剧的乃是圭寸建
社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爱情成长的土壤,没有爱情成长的空间,真爱在人间绝迹。
三、悲剧的意义、作用
这一悲剧的意义,我认为不在于含冤诉屈的哀伤,仅把它当
做不该发生的一幕,像脸上的蛛丝一样,一抹而去,而在于悲中
含壮,宁死不屈,有着激励、教育、鼓舞后人的作用。
首先,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以死相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
日言”,特别是刘兰芝的坚毅、从容、不屈不挠的精神,感人肺
腑,一个弱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被休的背后,是多么沉重
的压力,但她以用生命来完成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其次,焦、刘两家求合葬,是她俩用生命换来的一种胜利,正因为其代价之高,因而可见悲剧之烈,爱情之深。文章正是运
用对比,将坚贞不渝的一对最终不得不殉情的悲剧昭示世人,来
反映社会的丑恶。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们唯一的办法是以死解决,决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圭寸建势力过于强大。
最后,由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转换成浪漫主义的笔法,如果
一味地悲下去,会给人一种在铁笼里的感觉,人毕竟要有希望,哪怕是渺茫的,才能活下去,因而文中到坟墓的周围种上梧桐松
柏,树间飞翔的鸳鸯鸟,这和鲁迅在《药》的结局写“花环”一
样,属于一丝亮色,让人在
悲惨之中看到希望,这或许是一种良
好的祝愿吧。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解读
作者:蔡幸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2018年第06期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全诗通过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凄婉哀怨的悲剧婚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思想意义,可谓“千古之绝唱,悲剧之典范”。
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弱点——悲剧的主因
性格决定命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归根结底源于人物形象的个性心理和性格弱点。主要表现在:
刘兰芝——柔中带刚、刚强自立。混乱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女主人公刘兰芝柔中带刚、刚强自立、自信倔强、特立独行的个性,使得她与强悍专断的婆婆焦母无法和睦相处,她点燃了丈夫的怒火,而丈夫又点燃了婆母的怒火,导致婆媳矛盾激化,关系彻底破裂,进而使得她踏上了“自请遣归”之路;而维护自尊之心的刚烈,使她选择再嫁,丈夫闻讯赶来,而其言语的讽刺嘲弄,强烈刺激了刘兰芝对丈夫割舍不掉的情感和刚强自尊的心,最终走上了殉情之路。于是,一段美好的婚姻,以悲剧收场,让人为之喟叹和惋惜。
焦仲卿——优柔懦弱、逆来顺受。由于从小失去父亲,焦仲卿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言听计从,使得他遇事优柔寡断,逆来顺受,不知变通。他听到妻子诉苦时,没有努力消除婆媳之间的隔阂,在哀求母亲遭到“槌床便大怒”的训斥后,他无可奈何,只能让妻子“暂还家”。此外,由于从小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使得他有着偏激、易冲动以及消极的悲观情绪。面对母亲对妻子的逼迫,他反应激烈,使母亲勃然大怒,加剧了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使结局更加糟糕;他得知妻子即将再嫁的消息,大吵大闹,以死相逼,在言语上对妻子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最终酿成无法收拾的悲剧。
焦母——孤僻暴躁、独断专横。焦母长期守寡,孤独寂寞,把儿子视为唯一的感情寄托,这就造成了她孤僻暴躁、说一不二、独断专横的性格,她对儿子过分强烈的依恋和病态的爱,导致对儿媳妇的各种看不顺眼和百般刁难挑剔,最终扼杀了儿子的幸福,酿成了千古悲剧。
二、生命的不可抗性——悲劇的帮凶
在命运的不可抗性面前,当个人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愿发生背离时,往往会成为悲剧的帮凶。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刘兰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本无意与婆母对抗,但她倔强不屈、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她的某些实际行为却成为反抗婆母的事实。她因“不堪驱使”而向丈夫诉苦,本是无奈之举,却使得婆母大怒,她的“自求遣归”,极大地挑战了婆母的家长权威,她三番五次打破了焦母固有观念的伦理纲常,使得婆媳冲突愈演愈烈。她本就因割舍不下对丈夫的爱而伤心欲绝,丈夫的讽刺挖苦和以死相逼,使殉情成为了无言的抗议。可以说,刘兰芝的死,事实上也是多重逼迫下的绝望之举,当封建礼教和人情伦理出现冲突,当刚强倔强的个性与封建家长专制激烈碰撞,当亲情与爱情产生摩擦后,最终演绎成一场人间悲剧。
(2)焦母并不想儿子和媳妇去殉情,尽管她对儿媳百般刁难,各种挑剔,但是绝对不想让她死,只是想让儿子将刘兰芝快点赶走,以便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然而实际上,却是她对儿媳的种种不满和对儿子的软硬兼施,使得刘兰芝被遣归娘家,导致儿子和儿媳婚姻解体,双双殉情。
(3)刘兰芝的兄长逼迫妹妹改嫁,其本意并不想害死妹妹,而是希望妹妹和家族过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生活,然而,间接地迫使妹妹和妹婿双双自尽,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
三、爱情毁灭于封建家长专制——悲剧的根源
在《孔雀东南飞》中,吃人的封建家长专制,是使刘兰芝和焦仲卿美丽爱情与鲜活生命被毁灭的社会根源。在封建社会,家长的权威不可挑战和动摇。焦母是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为封建家长,秉志守寡独立抚养儿子,支撑一个落魄的仕宦之家,传统观念成为她难以变更的心理定势,儿子成为她重振家族和光耀门楣的唯一希望。然而,儿媳进门,儿子与儿媳伉俪情深,其乐融融,焦母深怕儿子沉溺在温柔乡里,不思进取,耽误仕途,于是对儿媳产生了不满心理。听到儿子对自己说“儿已薄禄相”,焦母是何其失望,何其痛苦!于是愤怒的焦母把一切归咎于儿媳刘兰芝,认为是儿媳的狐媚消磨了儿子的斗志,让儿子变得胸无大志,于是有了休妻另娶的打算。当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贪慕荣华富贵的兄长以家长的权威,逼迫兰芝改嫁,彻底加速了爱情的毁灭,导致一对恩爱夫妻双双殉情。由此可见,在封建时代,婚姻只是家族利益的棋子,家族政治利益摧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婚姻。
基于“补偿”心理,助长了焦母的刁难行为。由于古时候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常常受到公婆的各种压制。焦母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翻身做主,扬眉吐气的时候,终于可以使唤和呵斥媳妇了,正是基于这种补偿心理,助长了她的刁难行为,扭曲了焦母的灵魂,导致她亲手毁掉了儿子的爱情和幸福。
总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既有社会原因,又有家庭和个人原因,它是爱情与亲情的矛盾悲歌,是传统伦理道德情结与人格尊严以及现实境遇冲突的悲剧,具有永恒的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