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煤城”变“墨城”的华丽转身

  中新网乌海9月27日电 题:内蒙古乌海:“煤城”变“墨城”的华丽转身

  作者:张玮肖鹏闫琪

  “这都是我这次参展的作品,多年来,我都坚持天天与我的‘笔友’相约挥毫泼墨一番,终于派上用场了。”67岁的书法爱好者王国栋边整理他的“墨迹”,边激动地对记者介绍道。

  近日,刚刚在内蒙古乌海市落幕的“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活动”上,王国栋带着自己30余幅书法作品参展,并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不仅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为乌海这座新兴城市带去新的机遇和挑战。

  地处黄河上游的内蒙古乌海市煤炭资源丰富,炼焦用煤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中国重要的焦煤基地。1958年,这里的煤炭资源开始大规模开发,1976年才正式建市,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文化伴随着乌海工业文化、移民文化的发展,仰黄河文化的滋养,在煤炭工人中蓬勃兴起,进而形成持久不衰的全民习书热潮。

  近年来,蔚然成风的大众书法把“乌金”和“墨海”联系起来,赋予了乌海“乌金之海”新的文化寓意,将这里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带动发展起来,完成了“煤城”变“墨城”的华丽转身。

  乌海市副市长冀晓青介绍道,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书法城建设,1994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2008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

  “随即,书法走进了课堂,走出了国门。乌海市教育局率先在小学课堂开设书法课,不少书法家办起了书法班,同时还在乌海市机场展现该市独有的三件文房之宝,即‘中国最大的砚台’、‘中国最大的毛笔’和‘中国最大的印章’,并积极与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举行联展。”冀晓青如是说。

  如今,该市常年习练书法者在万人以上,“中国书法城·乌海”也已成为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金质城市名片,并为当地旅游产业和城市与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

  “找个空闲时间,带上家人或与友人相约到坐落于乌海湖畔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一同欣赏书法名家的作品也是一种特别的休闲旅行方式。”从江苏来乌海旅游的陈姓姐妹俩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乌海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书法文化元素,建成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滨河书法景观大道、青山翰墨园、甘德尔山景区摩崖石刻等一大批重要的书法文化旅游设施。

  乌海市市长艾丽华告诉记者,乌海物华天宝,地杰人灵,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书法文化,还有琳琅的旅游资源:奇峡谷、胡杨岛、金沙湾、古汉城遗址、古汉墓、明代烽火台、满巴拉僧庙,以及距今3000——5000年的桌子山岩画群、学术界称为“活化石”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四合木、亚洲之最的石炭纪硅化木等。

  “这些都是依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事业带动旅游产业兴起,将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2014年乌海接待国内外游客1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5%。旅游总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22%。”艾丽华如是说道。

  据了解,乌海市还依托乌海湖、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高标准修编了《乌海市旅游总体规划》,着力打造集山水、沙漠、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不仅如此,该市还以书法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本地区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几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多次书法产业博览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乌海全市书画奇石等方面交易额达5700余万元人民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在此次活动中表示,旅游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活动,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追求,既是一种体验活动,又是一种文化领略。乌海从“煤城”到“墨城”的华丽转变正是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乐、求知、求美的欲望,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转型的迅速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