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微电影审美杂谈(三)

  三、林书宇和叶剑锋的放下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40年代的许鞍华和60年代的张元之后,70年代生的知名导演也开始在微电影中涉足同性恋题材,不过,与许鞍华胸怀社会伦理道德的沉重表达和张元对伦理与人性相悖的幽默论证风格不同,后者将同性恋对社会伦理担当的命题已完全卸载,将同性恋情和异性恋情等而视之,以“放下”的心态轻松上路,这其中,可以台湾的林书宇和香港的叶剑锋为代表。

  林书宇生于1976年,2008年以导演《九降风》成名,该片在台北电影节中斩获多个奖项。从小就居住在台湾和美国两地的林书宇,明显对同性恋情有着完全不同于许鞍华和张元的表达态度,其微电影作品《想幸福的人》中涉及的同性恋情,既有西方化同性恋的潮,又有东方感情色彩的美。电影一开始就是在一个酒吧中,一群年轻人在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从游戏中大家透露出的真心话来看,同性恋好像在他们这个群体中已从隐性话题变成了显性话题,并且在年轻人中已是非常普及的存在。片中主角育祥在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中对小岚(杨丞琳饰)求婚,但却被同在酒吧的小岚的前同性女友碰见和打乱了,并且使小岚也对是否答应育祥的求婚举棋不定。横生的枝节让育祥措手不及,他决定用爱的行动将小岚夺回来,接下来育祥做的浪漫举动让观众深为动情,这一举动放在任何一个爱情影片中都会让女主角含泪点头允婚,但是,林书宇采取了意料之外的处理,小岚的回答是摇头,虽然育祥也让她心动,但正是这一刻的求婚让小岚发现自己只愿与同性爱人携手一生,意识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在哪里。这部片子情绪表达很美、也很自然,就像一部跨年代的琼瑶片,只不过,那传统的两男追一女的脚本变成了一男一女追一女的模式,正是这个跨性别的恋情处理,让一部本来落于俗套的琼瑶片翻版有了别样的审美。

  可以看到,从林书宇叙事的表达和态度中,虽然情感的心灵表达还是很中国化的,但却不乏西方化的视角和态度。近年来,西方社会中公开宣布“出柜”的层出不穷,而且不乏有身份有地位的,政治界、经济界、艺术界都存在。笔者也曾在西方国家求学近两年,尽管时间已过去十年,但彼时彼地的中学女生,多以自己是双性恋为荣,且好像如果不是双性恋,那就是Out(意为“过时”)了,同性恋情简直成为风尚、甚至风景。所以,在《想幸福的人》中,异性恋的男主角倒成了有点被嘲弄的意味,好像活生生是个已被时尚抛弃的Outman(音译为漫画主角“奥特曼”,意为“过时的人”)。看完该片后,观众惊醒原来同性恋早已到处都是,异性恋好像倒是成了要被拯救的社会个体。杨丞琳饰演的小岚对于伴侣完全没有了涉及各种两性伦理问题顾虑的两难选择,幸福才是其最大的考量。

  香港导演叶剑锋同样也是70后,在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凭影片《金不换》获得新晋导演提名,其导演的微电影《爱无滋》讲述一个得了艾滋患者如何获得同性恋人的理解和帮助。影片镜头深入新生代群体,从其执导的《爱无滋》中可以看出的态度是: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恋爱行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博弈,而是如何面对生理健康,并从这个角度来维护自己的幸福,完全属于个体的自我关注。

  在《爱无滋》中,面对同性爱人Frank感染艾滋,Kinson从震惊到怀疑Frank对爱情的不忠、到犹豫如何维系与对方的关系、到最后决定与Frank共同面对艾滋和将来的生活,犹如一对异性的恋人处理双方的关系“从恋情——突发事件——怀疑——犹豫——信任”的循环。片中表现的同性恋情,也并不局限在这一对年轻人身上,而是一个群体,婚姻是他们(她们)的期待,也是最完美的结局。与《想幸福的人》一样,《爱无滋》叙事中表达更多同样是自身关注和个体的幸福,而对两性伦理、以及由之而来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忧虑,他们已经做到了“放下”。

  (未完待续……)

  作者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禁止随意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