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
再次,学术新领域的拓展,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发现问题,更需要理性解答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应当说,每一次生物技术的突破,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必然对传统伦理与现实制度提出巨大挑战。以微生态研究为例,随着人体微生态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作用对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情绪和行为的调控功能,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而且“操纵”“塑造”“控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撇开修辞上的夸张不说,这些研究引发我们对哲学、伦理学上“自主性”的重新审视。自主性即有意识和理性的个体行使自主意愿和做出选择,那么,人体微生物对于限制人的自主性而言,是外因还是内因呢,算人体还是算环境?这又回归到我作为主体的外延究竟多大,是否要将所谓外来的和继发性的东西排除在外的问题。或者说,人的生命整体性究竟是一个预先决定的实体,还是一个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时空综合体?将这些概念置于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来讨论,无疑赋予其更具时代意义的活泼生命力,也丰富和发展医学研究伦理学的内涵,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拓展。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人体微生态研究及样本库建设的伦理学原则和框架,可为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简言之,对于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寻找,但其核心依然离不开国际化的学术视野,离不开对于中国医学问题的伦理敏感性。我们既要拓展我们的知识领域,用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讨论,更需要针对中国发展的医学伦理问题,做出具有本土元素的回答,从而真正建构起中国医学(生命)伦理的学术话语与学术自信。

文献来源:马永慧.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5):549-550.
本期图文编辑:魏海斌(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