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某些国家不断收到各国救援和物资,为什么一直富不起来?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由单一的某个原因决定的。

  如果你是一个清朝人,你来自于中原的某个省份,你跋山涉水来到100多年前的非洲,你可能觉得他并不落后,还会惊讶于当地的繁华。那时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是法国人,到处可见法国的餐厅和教堂,法国已经把这里当本土来治理,当地已经有了100多万的法国移民,他们已经脱离了法国本土,在法国本土已无财产,完全定居在了这里。法国政府还拿出577个议会席位中的27个席位给了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移民和土著穆斯林。美丽的非洲圣母院,坐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城,遥望着地中海对岸的法国本土。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城,坐落在静谧的地中海旁边。

  你到了南非或津巴布韦,你会发现这里妥妥的是一个白人的世界,简直像到了澳洲或新西兰,这里气候宜人、不冷不热。这里从17世纪大海航时代已经有荷兰人移民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白人群体,叫布尔人。后来英国打败了荷兰,继承了这里白人的政治权利。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白人小孩

  如果你是一个元朝人,来到了600多年前的非洲,在这个时候,当时都俄罗斯还属于一片荒蛮之地,欧洲处于中世纪的末期,还没有发现美洲。

  你来到了马里,这里正处于马里帝国的统治,统治这里的皇帝叫坎库·穆萨,他是个很有钱的人,他曾经带着一个一万多奴隶的驼队去圣城麦加朝圣,平均每个人都带着2斤多的黄金。坎库·穆萨和他的驼队

  他在经过埃及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的采购活动,当时开罗的金价一下子掉了10%。直到13年后,开罗的金价才得以恢复。这个时候埃及已经有了很多欧洲人出没,所以他的事迹就被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而廷巴克图,就成了一个充满黄金的一个神秘之地。廷巴克图的位置当代廷巴克图,图中的清真寺是用泥巴和木头所做,没有用任何水泥和钢筋,属于当地的特色马里的一个小集市,摄于2011年

  当下的世界史主要是亚欧大陆的历史,美洲、非洲这些大陆也曾有过灿烂的历史,但绝大多数未记录下来。

  非洲这边土地上也曾有过灿烂的文明。别的不说,在埃及,6000年前法老的遗迹金字塔至今都矗立在那里,摩西带着希伯来族裔逃离法老的统治,前往流淌着奶和蜜的迦南之地——上帝应许之地,也被记录在《圣经·出埃及记》里。

  埃塞俄比亚也曾有辉煌的历史,埃塞俄比亚帝国(Ethiopian Empire)又称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是1270年到1974年期间非洲东部的一个国家。是当代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和厄立特里亚的前身。

  埃塞俄比亚帝国以前叫所罗门帝国,号称是所罗门大帝和示巴女王的后羿,所罗门大帝是《圣经》里记载的一个犹太人伟大的王,执政时期致力于商业发展,建立了一个很富裕的王朝。示巴女王是《圣经》中略用文字提及的人物,在传说中,她是一位阿拉伯半岛的女王,在与所罗门王见面后,慕其英明及刚毅,与所罗门王有过一场甜蜜的恋情,并生下一个孩子。可以想象以前埃塞俄比亚对商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富裕。画家根据圣经故事画的所罗门王和世巴女王

  曾经的埃塞俄比亚不像今天,曾经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拥有海洋的国家,它的领土包括当今的索马里和索马里兰,不像今天成为了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埃塞俄比亚是个基督教国家,这是当地很有名的岩石教堂

  除了埃及和埃塞俄比亚,非洲大地上还出现过很多其他灿烂的文明,比如在马里就曾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在乌干达也出现过布干达王国。在南部非洲,大概在当今的津巴布韦的这个地方,也曾出现过一个叫大津巴布韦的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

  非洲主要离亚欧大陆主流文明太远了,非洲曾经这片大陆上曾经出现的灿烂历史和王朝,但我很少记录在史册里。

  除了中国国内历史,我们了解的世界史主要都是亚洲、欧洲、中东、北非的历史,那些逐鹿中原(亚欧大陆)的伟大帝国,比如古埃及帝国、巴比伦王朝、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都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非靠近地中海的一片土地上,而非洲大部分区域的历史好像是被人类遗忘了一样。

  正如假设中国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能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中国上古时期历史资料。

  假如没有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入侵战争中,一枚战争中不长眼的火箭烧毁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收下的将军托勒密一世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我们可能会了解到那里可能蕴藏的更多非洲的历史信息。

  我们从古代穿越回来,回到近现代。你在了解非洲的时候,你会发现他非常地奇特。

  非洲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在近代的非洲这里盛产文盲总统,他们不一定一点字都不识,只是说他们的言论、举止让正常人听到、见到会觉得很不正常、很白痴。

  文盲总统第1名:冈比亚总统贾梅

  如果你打开地图看到非洲西海岸,我们可以看见有一个叫塞内加尔的国家。而塞内加尔里面有一条内河叫冈比亚河。把冈比亚河包围起来的,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是个国家的这个地点就是冈比亚了,形状很像一条蚯蚓,从塞内加尔“穿肠过”。

  冈比亚国家的名字就是因冈比亚河才得名的。面积只有1.1万平方千米,人口有两百余万,是个多民族国家。

  十六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商船陆续经过这里,在海岸建立了贸易站,用武器和纺织品换一些当地的土特产。随着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对奴隶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冈比亚和塞内加尔这块也成为了英法主要的奴隶来源之一,俗称黑奴。塞内加尔奴隶岛——戈雷岛

  这块土地本来是英法两国共管的,随着奴隶生意越做越大,分土地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英法两国对这片土地争夺了近百年。法国趁着英国在应付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成功占领了塞内加尔。把冈比亚这条小蚯蚓留给了英国。当时两国约定,英国的军舰沿着冈比亚河前进,只要在军舰大炮射程范围内的地方,都归英国,所以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地图上的冈比亚这样的形状。

  冈比亚国家虽然小,但是经常出那种敢于口出狂言的总统,比如2007年,冈比亚为了和中国台湾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对外宣称:“如果中国大陆武统台湾,冈比亚会派遣海军陆战队协助台湾击溃解放军,并且同时表示冈比亚有把握在24小时内占领整个中国大陆。”

  而冈比亚的军队总编制也就1000人左右,海军更是只有几艘快艇以及不满100人,这敢口出狂言的本领放眼全球也是没谁了。

  文盲总统第2名:乌干达总统阿明

  这是一个敢于向英国女王要小内内,敢吃人肉的总统。

  他曾暗恋英国女王,并发电报给女王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到坎帕拉(乌干达首都 )来吧。”女王过生日时,他求女王将旧内内送给他。他自封为“苏格兰王”,要将苏格兰从英国魔爪中救出来。

  他还称乌干达是地球的中心。他一生只上过4年小学,娶了13个老婆,养了50几个孩子。

  有一部电影就是演的他——《末代独裁》,又名《最后的苏格兰王》。电影《末代独裁》中的阿明

  阿明,出生于1925年左右,具体日子不详。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是跟着单亲妈妈长大的。20岁左右参加了英国殖民军队,由于他高大强壮,又擅于巴结英国人,几年内不断升职。他对苏格兰的好感,大概也是这个阶段形成的。

  1962年,乌干达独立,阿明由于种种原因成了总统奥博特的亲信。奥博特是乌干达国父是也,国家独立后当了4年总理、5年总统。在这个时期,阿明通过抱大腿顺利当上了乌干达武装副总司令,军权就是这样落入他手中的。

  随着阿明权利越来越大,奥博特感受到了威胁,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宫斗剧,结果是奥博特惨败。1971年,阿明发动了军事政变,成了乌干达的新任总统。

  刚当上总统那段时期,阿明得到了乌干达人民的热烈拥戴。他经常参加普通人的集会,并发表热情的演讲,给他的民众画大饼。他还在不同部族里选妻子,以获得各个部族的支持。电影《末代独裁》剧照

  不过好景不长,他的本性便一点点暴露出来了。

  他因为担心奥博特造反,在乌干达展开了大屠杀,不仅杀光了奥博特所有的支持者,甚至连与奥博特同姓的人也都杀害了。他当总统8年,共杀了10~30万乌干达人。

  他特崇拜希特勒,排挤亚洲人,那个时候他赶走了乌干达所有的亚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并像流氓一样抢走了他们在乌干达的财产,而乌干达的经济也就此变得萧条。同样的,他也排挤知识分子。

  阿明冷血残暴到令人发指,他曾公开承认:“我吃过人肉,人肉像豹子肉一样细嫩鲜美。”

  他有一个妻子曾大胆出轨,他便杀了这位妻子并分尸,然后将部分尸体摆在桌子上,以警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妻子。据说他杀了那位情夫并吃了他的肉。在《末代独裁》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他残忍杀害了妻子,并将尸体的胳膊和腿对调了,也是相当恐怖。真实的阿明

  阿明的种种暴行使得乌干达怨声载道,矛盾已经渐渐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为了转移矛盾,1978年,阿明联合卡扎菲,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侵略战争。然而,这次阿明可是惹到了不该惹的人,坦桑尼亚的部队可是有着“非洲解放军”的外号,他们当中很多军官都曾经到中国的军校学习过。

  不出意外,乌干达军队一败涂地,阿明彻底失势。自知回天无力的阿明匆忙收拾了自己的财物,开始了流亡生活,他先是带着自己的四个妻子,数名情妇以及二十多个子女跑到了利比亚,寻找卡扎菲的庇护,后来因为和当地警方发生冲突,阿明离开利比亚,几经辗转之后,定居沙特阿拉伯。

  非洲有一个国家,它是完全按照美国的模样而建设的国家,它就是利比里亚。它的宪法模仿了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之一——美国宪法,它也有行政、司法和立法三个相对独立的权力机关,总统和议员靠选举上台。左边为利比里亚地图,右边为美国地图

  在非洲漫长的历史中,只有两个国家真正的是保持着独立,而没有被西方殖民,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埃塞俄比亚,另外一个就是小国利比里亚。

  利比利亚这个国家本来不存在,它的出现得益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发动的“回到非洲”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同时产生了三个国家: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加蓬。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加蓬

  19世纪的时候,随着贩奴运动的退潮,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探讨贩奴运动所造成的一些社会和人权问题。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贩卖奴隶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奴隶都应该被解放。但是这么多的奴隶被解放到社会中,一定会产生一些社会伦理问题。

  比如当时在英国就有一种现象,就是英国的下等女人很喜欢和黑人,基于一些下流地难以启齿的原因。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英国的人种一定会非常复杂,这些下等女人会为黑人生下一大堆的黑崽子,这些混血儿童会将英国变成一个类似于葡萄牙人和摩尔人一样肤色的混血国家,英国人自认为高贵的血统将不复存在。

  当时欧美的政治家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些黑人奴隶如果不被解放,那是不道德的,整个社会会给他们压力;但是如果将他们就地解放,就会面临一大堆的社会问题,那这些黑人奴隶该怎么处理呢?他们认为这些人绝对不能留在欧洲,需要把他们给遣返回去。遣返到哪里呢?他们想到了一个地方——黑人原来的老家非洲。美国知名协会当时做的号召黑人回非洲的宣传画

  1787年,英国人开始动手了,他们弄来了两艘船,将400多名黑人弄到船上运往非洲,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就是现在的塞拉利昂。这艘船上有工匠,也有职员,还有他们的家属,甚至还有妓女。

  到了塞拉利昂的海岸,英国人给他们落脚的地方起了个名字——自由城。结果第2年,来的这400多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130多人。由于他们是外来人口,他们的到来,打扰了当地的土著黑人的生活。几年后,当地的土著联合起来,一把火烧了自由城。

  英国建设黑人天堂国度的计划就这样失败了。塞拉利昂也就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普通殖民地了。

  法国人也遣返了一部分黑人到非洲,落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加蓬,但是他们也没有坚持下去,加蓬最后并入了法属中非。

  “回到非洲”运动,美国人的版本就是利比利亚,这是“回到非洲”运动唯一的成果。美国的“回到非洲”运动由美国殖民协会主导,该协会由成立于1816年,由白人废奴主义者、神职人员和奴隶主在内的不同利益集团组成,他们研究该把黑人遣返非洲何地。描绘美国殖民协会遣返自由黑人的版画最初的利比里亚仅为沿海一带

  利比里亚的选举制度、宪法都是从美国借鉴而来的,国名利比里亚(Liberia)来自于英文单词“Liberal”(自由)。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的名字来自于当时的美国总统门罗(James Monroe)。

  1821年,美国人用枪指着当地酋长的头,逼迫酋长出售蒙特塞拉多角,建立了现在的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1825年,美国人故技重施,他们强行购买或租赁了利比里亚沿海地区和内陆河流两岸的土地,建立了美国的殖民地。

  美国人和当地酋长签订条约,将土地给美国人。作为回报,当地人得到三桶朗姆酒、五桶火药、五把雨伞、十双鞋、十根铁柱和五百根香烟等。利比里亚早期美国黑人

  利比里亚在1847年开始建国之后,整个国家就在这样的秩序下维持了100多年。但利比利亚一直有一个政治隐患,就是那些从美国来的黑人将自己与当地的土著黑人隔离起来。他们的行为举止、社会活动,都表现得像一个不伦不类的美国人,而拒绝融入当地。

  在政治上利比里亚的统治一直控制在美国移民的后代中,他们的人数只占全国总人数的1%,但是不管是选举还是民主都局限在这些人的内部,其他99%的人都没有机会参与。

  美国黑人强迫土著在农田或种植园里劳动,国家财富基本上集中在美国黑人手里。

  几十年来,他们剥夺了大多数利比里亚土著人的公民权、投票权和政府职位。政府主要政要、公务员和外交官基本上都是美国黑人在担任。

  土著人民直到1904年才获得利比里亚公民身份,1944年才被授予投票权。然而这项权利仅限于少量富人或支付房产税的人。

  而且为了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美国黑人对内实行种族隔离,很少有美国黑人和利比里亚土著通婚。

  当地土著长期敢怒不敢言,他们把美国黑人视为白人。

  到了1979年利比里亚第二20任总统托尔伯特时期,整个国家出了很大的问题。1979年,总统托尔波特当选为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利比里亚也将承办该年度的非洲首脑会议。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主持国际会议时,都会在国内大肆铺张浪费,不惜增加人民的负担,可能引起民愤。

  但在这一年,在托尔波特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办的非常的隆重和成功,但是非洲首脑怎么也想不到,就在第2年,利比里亚就乱了套。

  首先是一个土著出身军人多伊发动了政变,托尔伯特总统被逮捕,被捕后他被挖出了内脏和眼珠,尸体被扔在了大街上。后来多伊为了维护统治,对本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利比里亚陷入的内战,反对多伊的是军阀泰勒。利比里亚第一个土著黑人总统——多伊

  军阀泰勒的形象也出现在一个电影中,就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电影中利比里亚总统安德烈就是以泰勒为原型塑造的。

  利比里亚的第一次内战持续了8年,导致了40多万人的死亡。1997年双方达成了新的选举协议,选出了泰勒作为总统,但是一年之后又持又发生了内战,这次内战持续了4年多,又有15~30万人死亡,泰勒在国际压力下不得不流亡。利比里亚才再次进行选举,再次恢复平静。事实上一直到2006年,利比利亚才进入一个较为和平的时期。如今的利比里亚

  这里要提到另外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他就是以卢旺达大屠杀种族大屠杀以故事背景拍出来的一部电影。

  卢旺达这个地方曾经是欧洲的一个蕞尔小国——比利时——的殖民地,但它不是比利时政府的殖民地,而是这个属于比利时当时的国王的私人财产。

  卢旺达有两个民族:图西族和胡图族,其实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他们的祖先都是班图人。当班图人来到这个地方后,在习俗上开始与其他地方的班图人进行分化,在这里统治阶层之间相互通婚,形成了图西人群体,而被统治阶层则被称为胡图人。类似于西方的贵族和平民,但是西方的贵族再尊贵,但是他们从来也不认为自己和平民属于不同的民族。虽然他们也属于不同的阶层,但是这时候两个民族还是可以相互通婚的。比利时殖民者

  后来比利时人到来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微弱的平衡就被逐渐打破了。1935年,比利时统治者在卢旺达引入一项新的身份证制度,即按财产划分卢旺达人究竟属于胡图族还是图西族。如果家中有10头牛就是图西族,不满10头牛就是胡图族。然后图西族就拥有各种特权,子女享受精英教育,学习如何管理这个国家。而胡图族则成为天生的贱民,法律中的条条框框主要就是针对他们而制定,他们的子女学习各种劳作技能,以及如何遵纪守法。

  比利时引入的身份制度改革将卢旺达的阶层彻底固化。原本胡图族人还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跨越,可自从这项身份制度推出后,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身份便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了,再想跻身精英阶层就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更让胡图人难以接受的是,身处统治阶层的图西人推出了诸多法律条款,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加强图西族的统治地位。比如不允许两族通婚,胡图人殴打图西人要被处死,图西人殴打胡图人只要罚款等等。如此一来,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就成了阶层对立,彼此仇视的两个群体了。根据19世纪末的《西非会议》,德国得到了东非地区为殖民地,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在殖民地开始研究人种,最后按照个子高地和颅骨的宽窄让“胡图族”和“图西族”正式分开,高大一点的“图西族”在生物进化上比矮小的胡图族先进,于是人数仅有10%的图西族成为白人在卢旺达的代言人,组成卢旺达政府,统治8

  卢旺达虽然是比利时的殖民地,但是它也是有国王的。比利时人在统治的初期依靠国王在进行统治,但是到了末期。他们认识到胡图人的政治意识已经崛起,胡图人又是这个国家的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开始支持胡图人,这一起来这一系列的改变,就最终颠覆了图西人的统治。

  1960年,比利时支持卢旺达举行全民选举,结果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胡图族自然击败了图西族,从而掌握了政权和军队。

  胡图族上台后立即展开对图西族的清算,大批图西族精英纷纷出逃到邻国避难,而留在卢旺达国内的图西族则成为受压迫对象。因此,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地位虽然发生逆转,但两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尖锐。

  逃出卢旺达的图西族精英在乌干达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他们多次组织军队反攻卢旺达,想要从胡图族手中夺回政权。而卢旺达的胡图族内部也因政见不和以及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这就导致胡图族的统治形势不断恶化。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卢旺达饭店》剧照

  1973年,胡图族温和派领袖哈比亚利马纳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在此后二十余年执政生涯中,哈比亚利马纳一直试图缓和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矛盾,寻求两族共存的办法。然而以年轻人为主的胡图族强硬派并不买账,他们大肆宣扬两族仇恨,甚至号召胡图族拿起武器,杀光图西族。这就给后来的卢旺达大屠杀埋下了隐患。

  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在和布隆迪总统恩塔米亚马拉参加完在坦桑尼亚举行的首脑会议后的回国途中被不明火箭弹击中,包括两名总统在内的12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坠机事件发生后,总统卫队和政府军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政府中的图西人和温和派的胡图人全部杀害,同时在首都基加利附近设置路障盘查行人,一经发现是图西人,一律枪杀,愤怒的总统卫队甚至杀害了10名比利时的维和部队人员,为避免遭到更大的损失,比利时决定撤出卢旺达的所有维和部队,这直接导致在公共场所避难的图西人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卢旺达大屠杀

  不久后,普通胡图人也参加到了大屠杀之中,他们拿起镰刀、长矛、农具屠杀自己的图西族邻居、同学甚至是家人,在基加利东南的一处教堂里,前后就有2万人被杀,而在一座叫卡阳巴山的地方,六千多名逃难至此的图西人只有20人活了下来,这张大屠杀从4月7日持续到7月18日,历时100天,直到卢旺达爱国阵线攻入基加利,这场惨剧才算结束,在大屠杀过程中,每天都有约1万人死亡,这场大屠杀共造成100万人死亡,这绝对是二战结束后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卢旺达大屠杀

  历史上葡萄牙里曾经发现了好望角后,在大航海时代中,一批一批的荷兰人坐船来到了南非。南非就成了白人最早耕耘非洲的一块地方,一度白人在南非人口20%以上。

  南非的白人大概有400多万,占南非人口的不到10%。在1990年以前,南非的总统一直都是白人。在白人政权时代,南非一片欣欣向荣,这里曾是继日本之后,全世界发展第二快的国家,是一个妥妥的较为发达的经济体,还曾经制造出了6枚核弹。

  在20世纪后半期轰轰烈烈的非洲觉醒运动中,南非也不能幸免,1990年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做了三个重要的决定,让这个种族隔离的国家再也没有回头路。

  第一个决定是南非放弃核武器,成为一个无核国家;第二个决定是南非放弃对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的管辖权,让西南非洲独立;第3个决定是,他决定放弃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首先他做的是将黑人政党“非洲国民大会”(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ANC)合法化,在逐渐将黑人参与政治合法化,直至建立种族联合政府。而他最最具诚意的象征性举动就是释放了关押了27年的ANC领导人曼德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曼德拉被释放时,远在中国香港的Beyond乐队为他写了一首歌——《光辉岁月》,相信很多80后都会唱吧。

  非洲是一个人种特别复杂的一个大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生活着的主要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长得有点像,柏柏尔人为主要生活在靠近沙漠的地方。他们是古代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时候,不愿接受他们统治的当地人逃过去的。有点类似于我国台湾地区的汉族人和高山族人。

  阿拉伯与撒哈拉以北的非洲绝大多数都受过法国人的统治,这里离欧洲很近,从古代就有了很发达的文明,开化较早。

  这里有几个国家,像摩洛哥,突尼斯,都有欧洲后花园的美誉,欧洲人特别喜欢来这里玩。我在阿尔及尔动物园遇到的一家人,他们是阿拉伯人

  但就是因为离欧洲很近,你会发现欧洲人对他们的钳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在以前法属西非、法属中非的地方,现在当地的经济命脉还牢牢的控制在法国人手中。阿尔及尔的喜来登酒店,很多欧美人在这里

  在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两边有两个特殊的城市,英属直布罗陀离那么小,还西班牙那么近,却属于英国,休达属于非洲,离摩洛哥那么近,却属于西班牙。这都是那段殖民时代留下来的痕迹。西班牙欺负不过英国,只好去欺负摩洛哥。

  我在乍得出差的时候,住的是一家中国台湾人开的酒店,叫“吴家园”酒店,酒店的旁边就是法国人的机场,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从我头顶呼啸而过的“幻影2000”。一架架飞机看起来好像离我头顶也就百十来米,轰隆轰地呼啸而过。这里到处能见到法国人,甚至吴家园酒店的老板娘合札(她的名字)能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谁谁谁爱喝什么酒,谁谁谁和谁谁谁是同性恋。

  殖民者走了,却似乎还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