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5卷第2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投票 活动1参与投票送杂志

  请从本期目录中选出您最感兴趣的文章2高票文章选入公众号

  投票最高的三篇文章入选公众号,近期将发表3参与投票送杂志

  参与投票的前一百名可获当期杂志一本

  (请邮件<jdn@ucas.ac.cn>或后台私信地址和联系方式)

  后续还将有各种惊喜等着您哦

  2023年第45卷第2期目次专题:元宇宙的哲学基础

  元宇宙的哲学预设

  翟振明(1)

  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及其伦理问题:

  ——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

  陈晓平(9)

  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

  ——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

  李珍(19)

  元宇宙中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与基础

  崔中良(28)

  从神经罗塞塔到数字巴别塔

  ——元宇宙的终极入口在哪里?

  薛少华 王宇轩(37)

  科学技术哲学

  技术创造人:

  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

  孟强(45)

  自然化意向性的新进展

  ——评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

  毛郝浩 李建会(52)

  记忆痕迹问题的哲学研究

  尤洋 冯金鹏(60)

  科学技术史

  济南麻风疗养院医疗、

  科研与培训之研究

  叶大深 刘家峰(68)

  “环境”一词与环境观的演变

  李英杰 王馨钥(76)

  科学技术与社会

  情绪识别技术的问题、风险与规治

  阮凯(82)

  儿童网络游戏道德

  评价标准拟制研究

  张志坤 李爽 李敏 刘祎莹(91)

  科学技术文化研究

  迪昂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

  李醒民(102)

  病菌“行动者”的历史参与

  及其文化反思

  李宏伟(112)

  人物评传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者:

  亨丽爱塔·勒维特 

  杨可鑫 赵宏利(118)

  学术信息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稿约

  封三 

      2023年第45卷第2期 摘要

  专题:元宇宙的哲学基础

  编者按:

  自2021年“元宇宙元年”以来,一个30年前提出的概念成为当前各行业热议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科技前景和未来人类社会遐想,这是继互联网、虚拟实在和人工智能之后,又一次激发人类对于生存问题持续追问的新技术,因此,“元宇宙”不只是一项新技术,还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问题的“门洞”。本专题的5篇文章是在2022年1月15日,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思与言小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及《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与哲学”跨学科工作坊基础上邀约的,旨在促进哲学成为“元宇宙”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为新的技术革命提供哲学与伦理学支撑。第一篇是翟振明教授的“元宇宙的哲学预设”,文章从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体验开始介绍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对查尔默斯对其观点的误读给予了澄清,并提出“造世伦理学”及相关的八个伦理问题。第二篇是陈晓平教授的“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及其伦理问题——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文章指出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可以派生出元宇宙的四项基本伦理学原则,进而指出翟振明教授的“造世伦理学”在理论上存在不协调,因而会陷于困境。第三篇是李珍教授的“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文章通过深入探讨元宇宙中意识主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心身关系问题的当代研究。第四篇是崔中良副教授的“元宇宙中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与基础”,文章从时间的沉淀性、空间的扩展性、感知主体的行动具身性和认知的延展性四个方面探讨元宇宙深度沉浸感产生的本质与基础。第五篇是薛少华副教授和王宇轩博士生合写的“从神经罗塞塔到数字巴别塔:元宇宙的终极入口在哪里?”,文章从元宇宙的概念出发,勾勒数字时代的新巴别塔,提出脑机接口技术是进入元宇宙终极入口一个富有前景的候选者。希望通过本专题对于“元宇宙”这一热问题的冷思考,促进学界对当代数字智能社会所面临的技术、哲学和伦理学挑战进行深度关注,也为未来元宇宙社会可能引发的人类生存方式问题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专题策划:王晓阳)

  元宇宙的哲学预设

  翟振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摘 要:元宇宙概念已被扩展现实概念覆盖,而扩展现实就是网络化的虚拟现实加物联网,以主从机器人为中介。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体替的新概念,人体替就是主从机器人的从方。如此看来,我们就可以在扩展现实中生活和发展,可以选择不离开虚拟世界而欢度一生。这里,有一系列的哲学预设,本文就这些预设做出基本的澄清。同时,也会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这包括造世伦理学和其他一些基本的伦理问题,我们有责任建立起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并探索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关键词:元宇宙  扩展现实  虚拟现实  造世伦理学解释

  引用本文:翟振明. 元宇宙的哲学预设[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1-8.

  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及其伦理问题

  ——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

  陈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智能社会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扩展世界,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是现实世界优先原则,其形而上学依据是先验自我的唯一性要求。由此派生出元宇宙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即虚拟无害原则、虚拟自愿原则、虚拟可辨原则和禁止复制人类原则。“扩展现实”是翟振明教授首先明确提出的,但他坚持虚拟-现实对等原则,进而提出“造世伦理学”。他一方面主张本体自我的先验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却把更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现实世界与不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虚拟世界等量齐观,不分上下,这是理论上的不协调,并使其造世伦理陷于困境。

  关键词:元宇宙  虚拟世界  扩展世界  自我唯一性  现实世界优先原则

  引用本文:陈晓平. 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9-18.

  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

  ——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李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在未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游戏、商业等活动,人类会有两种身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这给传统的心身关系问题带来挑战:人类是否最终会离开身体的“牢笼”,以化身的形式在元宇宙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幻肢现象的哲学论证和经验数据表明,即使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进入虚拟世界,虚拟的身体仍然要以真实的身体为其奠基,两者之间通过技术的具身化和身体的虚拟化过程与意识主体共同生成。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及其重塑的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了人类的知觉能力,拓展了身体的边界;另一方面,身体以化身作为新形式而走向多元化,使主体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呈现自我。

  关键词:元宇宙  化身  具身性  自我

  引用本文:李珍. 真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身体——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具身性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19-27.

  元宇宙中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与基础崔中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摘 要:元宇宙之所以成为可能,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深度沉浸性。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深度沉浸主要表现在时间性的沉淀和空间性的扩展,深度沉浸的空间性是时间性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指出深度沉浸的基础是感知主体的行动具身性所包含的感知整体性、感知-运动一体性和感知协同性,以及认知延展性所包含的虚拟与虚幻的区分、现实对虚拟的反向补偿以及化身认知的非表征性。

  关键词:深度沉浸  时间沉淀  空间扩展  行动具身  认知延展

  引用本文:崔中良. 元宇宙中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与基础[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28-36.

  从神经罗塞塔到数字巴别塔

  ——元宇宙的终极入口在哪里?薛少华1   王宇轩2 (1.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 要:如何定义与理解元宇宙概念,当前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该术语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具有沉浸式虚拟空间体验、高信息量、多模态交互模拟以及去中心化的社会经济愿景等融合交织的混合社会形态,人类文明正在迁入这座数字巴别塔。脑机接口技术的新近成果表明,该技术或是人类完全沉浸式进入元宇宙一个极富前景的可能路径。然而,技术的变革与进步也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多的哲学本体论、形上学、认识论以及伦理、法律与政治等方面的全新问题。因此,当元宇宙成为一场资本盛宴时,学术界必须对该技术集群所带来的各类哲学与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未来的解决方案,避免社会治理的政策真空。

  关键词:元宇宙  脑机接口  数字世界  虚拟现实

  引用本文:薛少华、王宇轩. 从神经罗塞塔到数字巴别塔——元宇宙的终极入口在哪里?[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37-44.

  科学技术哲学

  技术创造人: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

  孟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 要:斯蒂格勒哲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是“技术创造人”。基于勒儒瓦-古汉的工作,他为此提供了古人类学论证。首先,斯蒂格勒提出“后种系发生”概念,用以刻画人的非生物学遗传过程,其载体是技术。其次,通过回顾人类进化史,他指出直立行走和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的进化。再次,技术的进化与人的进化是耦合关系。工具既反映大脑皮层的分化,也推动着后者。最后,“技术生态位”概念进一步为“后种系发生”提供了支持。总之,人是技术的产儿,这就是技术助产术。

  关键词:技术  斯蒂格勒  后种系发生  进化

  引用本文:孟强. 技术创造人: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45-51.

  自然化意向性的新进展

  ——评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

  毛郝浩1   李建会2     

  (1.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摘?要:自然化意向性工程是当代心灵哲学的重要课题,旨在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说明哲学中的意向性难题。因果理论和目的论语义学是自然化意向性的两个主要理论,后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更显优势,但自身却面临着因果解释上的困难。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是一种新的折中方案,旨在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避免各自存在的问题。但是,该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自然化意向性仍没有达成共识。仍没有达成共识。

  关键词:表征  符号奠基问题  目的论语义学 

  引用本文:毛郝浩  李建会. 自然化意向性的新进展——评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52-59.

  记忆痕迹问题的哲学研究 尤洋1,2    冯金鹏1

  (1.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摘 要:记忆痕迹是记忆哲学与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从实在性、因果性、同构性三个方面对记忆痕迹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实在性,通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解释重新确立了记忆痕迹的本体论地位;围绕因果性,从因果条件和因果介质阐明了记忆痕迹概念能有效防止时间连续上的因果鸿沟;围绕同构性,表明记忆痕迹与过去事件经验内容间的结构同构,是心理与物理双重属性的性质同构,是神经载体和经验内容的定位同构。文章指出记忆痕迹的解读将引发记忆哲学研究的新变革,有助于加快构筑记忆哲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关键词:记忆痕迹  实在性  因果性  同构性

  引用本文:尤洋、冯金鹏. 记忆痕迹问题的哲学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60-67.

  科学技术史

  济南麻风疗养院医疗、科研与培训之研究

  叶大深  刘家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济南麻风疗养院成立于1926年,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所集医疗、科研、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麻风病救治机构,知名传教医生海贝殖、司美礼先后担任院长。该院依托于齐鲁大学医学院,经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医疗体系,在诊治手段及实验中西方各类药品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对中国近现代的麻风防治事业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其培养出的尤家骏等优秀医学家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麻风防治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济南麻风疗养院  齐鲁大学  海贝殖  司美礼  尤家骏

  引用本文:叶大深、刘家峰. 济南麻风疗养院医疗、科研与培训之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68-75.

  “环境”一词与环境观的演变

  李英杰1    王馨钥2

  (1.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2.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摘 要:“环境”一词本身并非外来词汇,但作为一个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的重要概念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之后,由日语译介而来的。在这一概念的内涵变迁下,西方主客二分的环境观进一步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导致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积极方面。直到当代,中国传统环境观才逐渐受到重视,在反思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一词  环境观  历史演变

  引用本文:李英杰、王馨钥. “环境”一词与环境观的演变[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76-81.

  科学技术与社会

  情绪识别技术的问题、风险与规治阮凯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情绪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既能提升人的情绪识别能力也能增强机器的智能水平,进而可能带来新的人机交互革命。情绪识别技术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特征,它们必然地引发了相应的问题和风险。该技术的主要风险是:低效易错的情绪识别设备将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恶化人机关系;高效准确的情绪识别设备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并带来社会公平正义等诸多问题;越界使用导致了不可控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相应风险,需要针对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与本质特点进行规范和治理。一个金字塔式综合规治方案是:(1)在顶层提炼情绪识别技术的基本伦理原则。(2)在中层进行分级治理。审视科学证据是否支持情绪识别技术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考察每一类应用普遍化的过程合理性和伦理后果,最终划定风险等级以便精细化治理。(3)在底层提出情绪评估强度概念。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为机器定制不同的情绪评估强度。

  关键词:情感计算  情绪算法  情绪评估强度  可疑人工智能  治理策略

  引用本文:阮凯. 情绪识别技术的问题、风险与规治[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82-90.

  儿童网络游戏道德评价标准拟制研究 

  张志坤1     李爽2     李敏1     刘祎莹1

  (1.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2.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儿童休闲生活的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诱发阻碍儿童发展的道德风险点。为了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游戏道德风险的伤害,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和游戏分析的基础上,以塞伦、齐默尔曼和费尔南德斯的游戏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家政策文本中的学生品德发展评价标准,建构了本土化的网络游戏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家、游戏者、教育者等多方的访谈和调查,最终拟制出针对儿童网络游戏的道德评价标准,为儿童健康使用网络游戏,更好防范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引发道德风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网络游戏  评价标准  道德  道德风险点

  引用本文:张志坤、李爽、李敏、刘祎莹. 儿童网络游戏道德评价标准拟制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91-101.

  科学技术文化研究

  迪昂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摘  要:就科学论的贡献和水准而言,迪昂丝毫不逊色于马赫、彭加勒和皮尔逊。可是,由于迪昂在学生时代推翻了学术权威贝特洛居功自傲的最大功原理,遭到这位大权在握者的打击报复,致使迪昂在生前和死后的半个多世纪都无法实至名归。因此,民国学人对迪昂的了解和评介不多,仅仅受到少数学人的注意,而且只涉及到科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假设和自然秩序、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这几个很有限的论题,还误以为迪昂是观念论者。其实,迪昂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观念论的;迪昂哲学是以本体论背景上的秩序实在论、方法论文脉内的科学工具论、认识论透视下的理论整体论为网络,编织而成的斑驳陆离、别出机杼的多元张力哲学或多元张力论(pluralistic tensionalism)。中国学界与世界学界大体同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才开始下工夫研究迪昂,陆续有论文和专著问世,弥补了民国学人的缺憾。

  关键词:迪昂  批判学派  民国学人  科学论

  引用本文:李醒民. 迪昂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102-111.

  病菌“行动者”的历史参与及其文化反思

  李宏伟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人们关注的常常是病菌作为“病原体”“毁灭者”方面,但对于其参与历史、文明塑造作用的揭示不够。按照科学实践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既有可见的生产者历史人物、技术实践工具,还有隐秘的不可见的各种各样病菌微生物,都是“异质”“要素”“行动者”参与历史事件的“冲撞”“博弈”,深远地影响历史文明进程。我们必须正视人与病菌的“行动者网络”关系,维护生物安全、生态安全。

  关键词:行动者  行动者网络理论  后疫情时代  生态文明

  引用本文:李宏伟. 病菌“行动者”的历史参与及其文化反思[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112-117.

  人物评传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者:

  亨丽爱塔·勒维特

  杨可鑫1     赵宏利2    

  (1.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  要:亨丽爱塔·勒维特是美国天文学家,她一生致力于探索变星,观测到近2400颗造父变星。在观测变星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即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造父变星的绝对亮度与光变周期成正比,这一发现使得宇宙间测距的数量级提高到百万光年。通过细述这位天文学家坎坷的科学生涯和她在恒星天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出女性在天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天文学  造父变星  勒维特定律 

  引用本文:杨可鑫、赵宏利.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者:亨丽爱塔·勒维特[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2): 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