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内蒙古,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祖国正北方的一道华彩。

  内蒙古,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从远古走来;内蒙古,舞动着时代的活力正走向未来。

  这是一片古老的大地,一片孕育了中华文明重要元素的沃土。

  赤峰市敖汉旗,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民以食为天,距今8000年前,古人在这里熬出了第一碗小米粥;红山文化遗址中,玉猪龙玉器横空出世,被誉为中国第一龙。它向人们昭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可能就是从这一带一飞冲天。

  一旦游牧成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健马壮,内蒙古的茫茫草原上就雄风劲吹。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古老的族群纵马驰骋,呼啸而来,他们最终融入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之中,而中国也因此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壮阔格局,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内蒙古的身躯是自然的绿色。

  看似柔弱的一株株绿草织就了辽阔包容的绿色家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既维系了中国北方脆弱的自然环境,养育了牛马驼羊,滋养了草原儿女,人与自然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年的生态和谐之歌。

  内蒙古的历史是浩瀚的蓝色。

  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如同一股股江河水在草原上奔流,最终百川归海,汇聚成今天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面貌。正如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那里曾经是草原游牧文明与华夏农耕文明的交汇地,与南面的元大都即北京城共同构成了两都,马可波罗这也曾在元上都的街市中流连。千百年积淀,内蒙古的历史如大海般广阔且深邃。

  内蒙古的文化是尊贵的黄色。

  蒙古长调与呼麦,双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前者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后者嗓音奇绝,一人发声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以舞姿、以歌声赞颂着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他们为亘古不变的家园骄傲,他们为草原文化自豪。

  除了历史上各民族留下的遗址、建筑,更有无数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众欢腾的那达慕、曲调婉转的马头琴、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和刺绣、香气扑鼻的牛羊肉烹制技艺……内蒙古是人文遗产的聚宝盆。

  内蒙古的灵魂是圣洁的白色。

  古老的草原民族敬畏自然,敬仰长生天,他们从不妄自尊大,他们生息于辽阔草原的怀抱,物我两忘。他们敬重祖先与英雄。游牧人的心灵既是坚守的,也是开放的。他们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所有的远方来客,每一顶毡房都是游子可以安睡的家舍。

  所有在都市水泥丛林中漂泊已久的心灵,到内蒙古来吧!这里有我们梦中渴望的生活。

  草原是内蒙古最亮丽的名片。而内蒙古又是高远博大的,自然旅游景观多姿多彩,从东北部大兴安岭原始密林,到阿尔山火山群、克什克腾石林、阿拉善胡杨林,以及“上帝画下的曲线”巴丹吉林沙漠,更不用说星罗棋布的呼伦湖、贝尔湖、达来淖尔湖……内蒙古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无数张名片。

  内蒙古,背依富饶的中华沃土,面对广阔的北亚大地,从古至今,就是重要的商贸节点。曾经,中国的茶叶从烟雨江南出发,沿山西进入内蒙古,再从内蒙古运往蒙古高原腹地和西伯利亚,直至抵达欧洲。

  在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上,乌兰察布是商旅们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三条重要的茶叶贸易路线——张库大道、旅蒙商道、大盛魁商道,都经过乌兰察布境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元代至清代的古道、驿站、遗迹、遗址,它们是乌兰察布市参与“万里茶道”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文化支撑。

  6月23日,围绕“万里茶道”所举办文化旅游博览,把乌兰察布乃至整个内蒙古与“万里茶道”沿线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人民将携起手来,发展茶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文化,共同打造“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品牌。

  在新的时代中,以文化、旅游为亮点,古老的内蒙古抖擞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道一声“赛白努”,饮一口马奶酒,在内蒙古草原的怀抱中,我们化身为精神上的游牧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