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昨天上午在“小学英语课”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心中甚是惊诧,不忍卒读。标题是:《痛心!开学没几天,已有多名学生跳楼!孩子的逆商到底有多重要?》①

  晚上,当忙完手头的事务后,静下心来我再来细读它,引起我对于这一现象的深沉思考。

  有关这方面论述的文章可以说已经不少了。对预防自杀的呼吁、提醒及支招,也都常见于媒体。可是我仍然想写点什么,诉诸笔端,来表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见解。

  其实早在5、6年前甚至更早,我就认真关注过“自杀”这个话题并陆续写过几篇文章(总共有四五篇的样子)。②但是专门论述“预防儿童自杀”,这还是第一次。

  无论是老年人的自杀,中年人的自杀,青年人及少年儿童的自杀,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生命主体对自己生命的自我毁灭。“生命如灯/母亲用一生/把你点亮/你在一瞬间/将它吹灭”——这首小诗形象地描写了人类的自杀行为。

  一提到自杀,人们总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祥的事情,甚至避讳去谈论它。在我看来,和出轨、乱伦、强奸等现象相比,它对家庭、社会的破坏性更大,仅次于杀人犯罪。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杀害和毁灭,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极特殊的现象,其它动物界是没有这种行为的。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人的一生都在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不能自杀。”可以说,哲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人去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犯了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一定是因为找不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了。自然,你可以说他们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或者压力太大,或者与师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弱,或者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真正关爱,等等,都对,但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南京一位特级老师黄老师在公开场合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课,悼念其在海外自杀的女儿远远,女儿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体育好、音乐好,会吹长笛,玩打击乐,出访过新加坡、新西兰、澳洲、韩国等,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事件,却在荷兰留学期间自杀了,遗书要求警察不要救她,一句话:……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

  原来,远远饱受强迫性完美主义倾向的折磨已八年之久。苛求完美的人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可能会很刻板,只允许自己成功不允许失败,只能接受有风光的表现,却难以平抑内心的孤寂。

  女儿自杀后,黄老师检讨了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送去寄宿,过早过小就寄宿的孩子面临很多困难又没机会表达,又不能适时得到帮助就可能压抑成抑郁性格倾向。黄老师回想初中时女儿变得沉默寡言,其实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而做家长的只是以为孩子长大变内向而已,错过了在青春期心理成长重要阶段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强有力支持;后来,远远又以优异的成绩到海外留学,远远在国内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加之到海外的学习生活适应困难,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发现自己力不能胜就选择了自杀。③

  在这个案例中,自杀者远远固然受完美主义的困扰和折磨,但根本上来说,她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她不知道自己活着能对别人产生什么价值。

  在我看来,预防儿童自杀有很多种途径,但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帮助儿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前不久,我和16岁的侄子有一次聊天,我问侄子:“你有什么困惑么?生活上的,学习上的,都可以说说。”

  他稍想了想,说,“我也没什么困惑,”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有一个,那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内心掠过一丝诧异,说:

  “你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困惑,一个了不起的困惑啊!”

  “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很好!但如果一直陷入迷茫中找不到答案,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接着说。

  我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高二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很迷茫,想:我成绩好,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是,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她带着这种迷茫和无意义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成为重度网瘾者。再后来,她的父母求助于一位戒除网瘾专家、教育家(陶宏开先生),才渐渐把这个学生从失足的泥潭中拯救了出来。

  侄子对于我讲的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听着,有时插一两句话,有时露出微笑。

  顿了顿,我看着侄子的眼睛,笑着对他说:

  “其实,你可以试着问不同的人,恐怕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你可以问问奶奶(奶奶今年70多岁了),你的爸爸、妈妈,学校里各学科的老师,还有你身边的同学,等等。”

  看得出,侄子对我的这一提议表现出了兴趣。他也笑着说,当他拿着这个问题去问某同学时,同学说:“那你去死吧。”(显然,他的同学完全没有回答他的问题,甚至连讨论都没有,只是开涮了一回。也可以认为,那个同学在心智成熟上,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去实现它。你的存在,可以使其他人活得更好。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就在几天前我从家乡回莞的火车上,我的微信上突然来了一个新增的好友,她添加我的备注是:“我看不到希望了”,通过她之后,她对我说(以下内容已经过该求助者的同意,在此发表):

  “请问可以向你咨询一下心理问题吗/我觉得我很难受/我感觉这个世界好像没有光了/自己好多次都想过自杀,但是每次想到我们这里自杀的人后来被骂的话/我又不敢去了/我怕我也会被人戳脊梁骨/但是我真的受不住了/

  前段时间天天失眠/在床上就是睡不着觉/每次差不多天微微亮了才睡得着/早上还得很早就爬起来上网课/晚了一点就要挨骂/后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一开始还有理由的难过/因为我觉得我成绩太差了/他们都觉得和我同级的哥哥比我优秀一点/我妈妈也对我发脾气/但是我也不想啊/后来就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好想哭/流不完的眼泪/我实在不知道和谁说了/我心里囤了好多事情了,太累了/就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了/”

  原来,这是一个高二的学生,马上要读高三了,最近心理上的压力特别大……我问她是怎么找到我的,她说“我是在网上搜不想活了的时候看到您的微信的”;并且她还告诉我,“前段时间我有个学弟跳河了,他们都在说那个学弟不懂事为了个手机连自己爸爸妈妈都不要,但是我觉得他肯定特别开心,因为他再也不用面对家里人的谩骂,家里人的指责,家里人会说他丢脸的话了!”

  仅从这件事可以感受到:今天的青少年中,遇到精神危机而想要自杀的,确实并非罕见,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为什么十一二岁的孩子在面临冲突后选择了自杀?是不是因为家长的严格要求导致的呢?原因绝非如此单一。而常常是这样的情形:父母并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这是其一;其二,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孩子这个要求孩子那个,孩子会觉得:你并不是真的爱我,你只是为了你的面子而已,所以,在潜意识里他不想让父母的意愿得逞,并进而采取了报复性的行动——自杀。

  要预防儿童自杀,从大的方向来说,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这是一项关系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语)当人会思想时,既可能往正面去想,也可能会负面的、消极的一面想。露易丝·海曾多次给人们提出这样的六字箴言:“关注你的思想。”有自杀倾向或行为的儿童,他们往往陷入一种负面的思维模式中。比如:

  我成绩不好,所以我没有价值,不被人爱。

  父母不爱我,他们只知道赚钱。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

  ……

  思想道德建设,由谁去执行?当然是由教育者,比如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辈。

  (二)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

  未成年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志品质、生活目标、感恩心、关爱他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等等。这种种方面,都是做父母的必须引起关注和着力培养的。

  (三)加强父母自身的心理建设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人格特征是家庭的底色和基础。一个家庭是否健康和有活力,显然取决于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加强父母自身的心理建设呢?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就多了,本文不加详述。

  (四)加强构建和谐家庭的努力

  一个家庭成员的自杀,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越是和谐的、健康的家庭,家庭中的成员就越能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及生命的活力,活在一种健康的、有成就的、有归属感的生活状态中。

  总而言之,预防儿童自杀,我们可以做的、应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令人欣慰的是,那个添加我的微信说“看不到希望了”的高二学生,已经在当地找过心理医生,并且情况有所好转。她得知我在写这篇文章,特意“嘱咐”我说:“我希望看到您文章的人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去和(心理)医生面对面的多多交流;尽量外化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着自己。”

  注释:

  ①https://mp.weixin.qq.com/s/LnD6PKair-X_5cIosW9ejQ

  ②《自杀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吗?》

  https://www.sohu.com/a/31368646_160828

  《我们不会被世界抛弃——写在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际》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84883

  ③https://zhuanlan.zhihu.com/p/8526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