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脉」“红蓝绿古特”相互辉映,汕尾发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实习生 高丹琦

  通讯员 黄礼熙 陈仕凯

  金秋九月,清晨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港湾海面,白色水鸟在近岸海域自由展翅盘旋,轮渡的长笛唤醒了汕尾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作为汕尾的热门景区,拥有绵延7公里原生态海岸线的汕尾保利金町湾度假区热闹非凡,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或在海上体验摩托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的活力,或在海边享受着踏浪听涛的惬意。

  这可以说是汕尾近年来立足自身“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及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疍家文化等在此交融共存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的生动缩影。

  据悉,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美誉的汕尾,正按照文旅融合发展的“268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借助“双区驱动”“深圳东进”“一核一带一区”支点城市的多重效应,朝着成为广东文化旅游发展新亮点的方向迈进。

  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独具特色

  “汕尾‘山、海、岛、湖、林、泉’齐备,红色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疍家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提及汕尾丰富的滨海文旅融合发展资源,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办公室主任李新文向记者介绍,“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共同构成了汕尾文化旅游一座“富矿”。

  确实如此,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汕尾走访时就发现,“红蓝绿古特”每一种色彩,都为汕尾的滨海旅游注入了别样的文化内涵,也奠定了汕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滨海旅游的比较优势。那么,汕尾的“红蓝绿古特”具体是哪些资源呢?

  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汕尾作为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拥有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数量高居全省首位;蓝色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4万平方公里海域和长达455公里海岸线孕育着金町湾、品清湖、红海湾等优质海洋资源,“百岛十滩九湾”更是精华所在,阳光、沙滩、海水、海岛、海湖,令人心之所向;绿色资源多彩多姿,四万亩红椎林富山、十万亩梅花沃土、十万顷田园福地、数百种水鸟以及多处优质温泉资源,特别是咸水温泉资源实属罕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9项国家级、29项省级、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文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疍家文化交相辉映,兼容并蓄,孕育了伟大革命先驱彭湃、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文化大师钟敬文、第一代核潜艇功勋彭士禄和黄旭华院士等杰出人物。

  而地处北纬22.5°,年平均气温22.5℃的汕尾还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的自然禀赋和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美食可口的养生条件,加之紧邻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日益便捷的交通条件,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威宣认为,汕尾提出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具有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

  “2020年汕尾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为505.44万人次,排名全省14位,已经甩掉‘千年老尾’的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413.3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52.7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12%、12.37%。‘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0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6亿元。税务部门增值税发票开票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汕尾市与‘假日经济’相关行业销售收入31.1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4.72%……”据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汕尾的红色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都市休闲游、自驾游备受青睐,文化体验等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文化加持创新滨海旅游产品

  据悉,为进一步把得天独厚的海岸自然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汕尾将文化作为创新滨海旅游产品的一大切入口,也在多元文化的加持下,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独特路子。

  其中,“红色圣地研学游”和“冬养汕尾候鸟游”“22.5°蓝色海湾休闲游”等产品便是汕尾近年来创新推出的多个主打旅游产品。当地通过强化目的地营销理念,与多家媒体合作组织了全国知名旅游大咖推介汕尾、全国百家旅行社走进汕尾采风踩线、“汕尾十佳旅游手信”评选等活动,并携手全国旅游平台和旅行社开展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积极参加大型旅游推介会、文旅博览会,选定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作为对外推广目的地,全面加强宣传营销力度。

  近期,已有多个国内外品牌影响力强劲的文旅企业到汕尾考察调研,并表达了在汕尾落地大型文旅投资项目的意愿,品清湖东南沿岸、红海湾、金厢湾成为备受青睐的文旅康养投资热土。“随着陆河、陆丰、海丰、城区相继召开民宿发展大会,相信接下来新建的酒店、民宿和营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会再上一个台阶。”谢威宣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汕尾预计可完成全年接待过夜游客、旅游总收入双增长15%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冬季是汕尾市的旅游淡季,但近年来汕尾的冬季旅游市场却在持续“升温”,吸引外地尤其是偏寒冷地区的老年人为主的旅行团到汕尾“过冬”。这些“候鸟”式游客和旅行团的到来,既可以让汕尾市本地的酒店、餐饮企业、特产企业,在冬季淡季时保本经营,也能让当地企业的团队、服务质量保持稳定。

  此外,经过积极申报争取,2022年全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会场活动将设在汕尾,这是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文化盛事,将进一步提升汕尾作为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艺活动缤纷亮相,体育赛事也火热呈现。据了解,从8月份起,汕尾将陆续举办广东省青少年帆船帆板锦标赛、全省青少年围棋锦标赛、2021第十一届中国健身榜样大赛(汕尾站)、202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汕尾海丰站、2021年全国国际象棋快棋超快棋锦标赛、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U系列暨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汕尾分站赛以及汕尾市第二届运动会等赛事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以赛引流,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动,带动旅游相关的住宿业、娱乐业、销售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增长,实现‘文体搭台、旅游唱戏’。”谢威宣说。

  【文脉走向】

  实施“268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如何进一步把丰富的滨海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汕尾市近年来在探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重要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汕尾市委、市政府在去年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的目标,包含“两个定位”“六条推进路径”和“八个要素”的“汕尾文旅268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其中,“两个定位”指汕尾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定位,分别是坚定不移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汕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把汕尾打造成为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六条推进路径”指绘好大蓝图、建设大景区、推进大项目、完善大平台、优化大服务、开展大营销六项具体工作;“八个要素”则是指“吃、住、行、游、购、娱”的六个文旅传统要素,以及“安全”“智慧”两个新要素。

  “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的目标定位,让汕尾市建设湾区后花园,融入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设想有了清晰的指向、可衡量的标准。”谢威宣说,“汕尾文旅268发展战略”的提出正当其时、享尽红利,“双区驱动”效应、“一核一带一区”支点城市效应、“深圳东进”效应都让汕尾在融入大湾区发展蓝图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蓝图已然绘就,但要如何分解目标单元,如何条分缕析抓实抓细抓落地?

  据悉,汕尾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全面普查旅游资源基础上已编制了《汕尾市文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了《汕尾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文旅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汕尾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等助力优化汕尾文旅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已提交了螺洞-共光梅园旅游区创建4A景区的申报材料,正鼓励支持金町湾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预计今年全市能评出5到6家3A级景区。

  此外,汕尾也已与广州大学旅游学院达成战略协议,希望为该市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全力推进大项目,协调推进红海湾仁恒文旅综合体项目落地实施,协助深圳华侨城欢乐谷项目落地汕尾品清湖,力争填补该市文旅龙头企业空白,借此启动环品清湖5A级景区创建;与高德地图合作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汕尾旅游市场大数据监管和服务水平。

  【文脉众议】

  汕尾特色滨海旅游要创新发展“文旅+”“+文旅”新业态

  文/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李新文

  整理/羊城晚报记者马思泳

  我个人认为,汕尾市的文化旅游目前仍存在旅游资源多、产品少,看点多、卖点少,淡季长、旺季短,观光游客多、过夜游客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供给与需求对接不平衡等问题。同时,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度不够高,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程度还不够强。

  具体聚焦到推动特色滨海旅游产业方面,我认为汕尾需要充分结合区域资源特色优势,创新发展“文旅+”“+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以推动红海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康养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为例,汕尾要突出抓好红海湾遮浪奇观旅游区及周边的环境整治,增加景观亮点,丰富旅游业态:依托海浪、海岸、海滩、海岛等自然资源,利用独特的“海浪奇观”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滨海观光相关产品和服务,提升“中国观浪第一湾”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新加坡仁恒集团、祥源集团等文旅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田寮湖、小澳湾、九合澳等片区开发,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滨海休闲、滨海观光、滨海康养、主题乐园等新的旅游项目;大力推进游船海上海岛观光游,积极对接大湾区海上绿道建设,打造游轮、游艇母港;着力推进“红海湾滨海运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活力滨海运动、滨海健身休闲等“旅游+运动”产品和服务;规划发展潜艇观光、水上飞机等海滨休闲高端产品,积极开展海上极限运动、海上垂钓、帆船(帆板)、冲浪、潜水、滨海骑行比赛等运动休闲项目,形成业态多样、内涵丰富、格调雅致的复合型滨海度假休闲品牌,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与此同时,汕尾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也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文旅”业态。比如,大力推进金町湾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金厢滩-下埔村红色滨海旅游区、共光-螺洞世外梅园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城区晨洲蚝业特色村、陆河北中村红色旅游区、红海湾东尾村红色景区、陆丰浅澳湾海底花园景区、海丰温厝村、黄姜林场运动小镇等创建3A级景区。

  素有汕尾港“生命湖”和汕尾“母亲湖”美称的品清湖,是中国最大的潟湖,位于汕尾市中心城区东南面,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因此,大力推进品清湖综合开发利用,也是汕尾推进特色滨海旅游的“重头戏”。

  我建议,汕尾要在环品清湖沿岸建设景观大道、环湖绿道、体育赛道,布局文化景观雕塑,文化长廊、休闲驿站,渔人码头、渔家风情馆、渔家民俗旅游村,打造中国最美国际马拉松赛道、最美骑行、徒步赛道,快速提升汕尾的城市形象;发展品清湖海上游艇观光游,引进专业游船企业,利用现有的码头,发展水上旅游交通线路,特别是要尽快启动品清湖海上观光游和夜游品清湖项目;逐步拓展品清湖-龟龄岛-红海湾旅游区、品清湖-金町湾-马宫渔港海上观光旅游线路,打造“水上漂浮的度假村”,拉动游船观光旅游消费;利用科技手段、AR/VR技术,策划“印象品清湖”演艺活动,打造综合性海洋乐园;打通三马路连接凤山旅游区广场,改造汕尾“古镇”商业步行街,完善配套服务,整体包装打造品清湖5A级景区。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