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输出为什么不太行

  按照百科,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

  这段话中的“强加”显得文化输出好像很负面;加之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主要被输入的(包括但不限于韩流美剧英剧好莱坞甚至宝莱坞),导致看到“文化输出”这四个字大家总是会联想到“腐蚀”“堕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但实际上,我们也在努力进行文化输出,比如外文频道的正能量报道,许多主旋律宣传片也都有英文版。国与国的竞争没有对错之分,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为什么要文化输出?

  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输出这件事也不例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宣传自身体制或社会的优越性这都是第二不,文化输出的第一步应该是:赚钱。实际上目前的文化输出大国(美日韩)在文化产品向外走的初衷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以韩国为例,1997年金大中当选总统后,恰逢98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依赖的制造业、旅游业与金融业遭遇重创,而韩国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薄弱,产业结构本就匮乏。此时金大中及其智囊团果断选择以文化产业作为复兴起点,试图通过振兴文化产品发展,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在世界文化舞台争取一席之地,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立国”战略确立后,韩国政府逐步废除审核制度,改为分级制度,鼓励自由创作,破除话题禁锢,一时间大量触及社会敏感话题的文艺作品井喷,这类作品形成了日后韩国影视作品的主旋律,也让韩国的影视作品迅速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2020年韩国电影《寄生虫》凭借反映社会贫富差距、阶层割裂的残酷现实与深刻反思,获得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奖项,并且成为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语作品。

  但作品的优秀质量并不是韩国文化产业的精髓。看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代表《寄生虫》这部作品领奖和拍照的并不是导演和主演,而是影片的投资人、韩国财阀的代言人三星集团的三公主。挨骂可以,只要赚钱。于是投资人乐意出钱、导演不受束缚,作品质量自然就提高了,产业链形成了良性循环,只要有钱赚就能掩盖许多问题,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我们的文化输出为什么不成功?

  如前所述,文化输入的载体是文化产品,而我们恰恰就输在文化产品的质量了。我们太急于向世界证明我们的进步与强大,太急于展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注重作品的内在,却忽略了:没有好看的外表,没人在意你的内核。我们总是用一些本国人都不热衷的形式:正面的报道、主旋律电影、老生常谈的纪录片。剪纸、十字绣、国画等等当然是好东西,可国人自己都不愿意做,怎么能指望老外喜欢做这些东西呢?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中最成功的的就是功夫。但歪果仁们并不是喜欢列队在公园打太极,他们喜欢的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在影片中带给观众的视觉盛宴,是眼花缭乱的武打以及热血搞笑的情节。

  ?而只有将观众的眼光吸引,他们才会看到作品中隐藏的观念、思想与价值观。B站有一个歪果阿普主说他注意到中国逐渐繁荣昌盛的途径,并不是媒体报道和纪录片,而是Jakie Chan的场景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

  当年看《幸福来敲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并不是亲情和励志,而是影片在体现单亲父亲带着儿子过穷困潦倒生活时所用的场景:因为没钱,父亲“只好”用黄油煎牛肉饼然后做汉堡给儿子吃。

  说实话这个场景真的是给我稚嫩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冲击,毕竟在我的童年,汉堡这种东西是在考试成绩优秀时作为奖励才可以吃到的。

  哦对,还只能是鸡肉堡,因为牛肉的太贵了。

  现在想想,好像美剧中常见的情节是:单亲妈妈一天打三份工,大女儿吸d大儿子混黑帮小儿子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会,但全家人依然有独栋住有一辆车代步。更不用提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内陆市场的《欲望都市》《绯闻女孩》这类展示腐朽资本主义国家糜烂生活的作品,对国人的震撼与动摇可想而知。

  但能够震撼与动摇我们的前提是,人家拍的确实好看,我们确实爱看。

  做大家喜欢看的东西,然后在其中藏一些“私货”;赚钱优先,毕竟既然能赚到钱,说明受众多,那么我们希望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