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盛传的这么多敏感期,哪个是真的?到底什么是敏感期?

  

  本公众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欢迎关注。

  关注

  “孩子以前已经知道大小便要说,最近却总是尿裤子或者憋便不说,烦死我了。”

  “哦,这是肛欲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内小朋友就是喜欢憋尿或者憋便,过段时间就好了。”

  “最近孩子就是说粗话,越禁止他说得越来劲!气死我了!”

  “这是诅咒敏感期到了……”

  这段对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除去我们在各种早教机构听到的有关敏感期的“知识”,不少家长也从很多看似专业的育儿书籍中了获得了有关“敏感期”和“关键期”的知识灌输,甚至还有各种有关儿童敏感期的衍生品,比如孩子的“婚姻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等。

  网络上还盛传一些文章,用的标题特别吸引家长:抓住这XX个敏感期,就能让孩子脱胎换骨。点进去一看,洋洋洒洒地列了三五十个敏感期,家长们头就嗡地一声变大了不少:这到底是有多少个敏感期啊?我要是之前不知道,错过了一个两个,真的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吗?

  所谓“敏感期”“关键期" 到底是什么鬼?!是否真实存在?到底有哪些关键期/敏感期家长是需要注意的?你清楚么?

  

  很多朋友都在常爸那篇《爱折腾的常爸,把自己折腾进了哈佛》的文章后留言,希望常爸多分享在哈佛学到的育儿知识。常爸这学期在哈佛修了两门关于认知科学(脑科学)的课和一门关于语言学习的课,上周刚好都讲到了关键期和敏感期的概念;所以今天常爸就来跟大家分享在课堂上学到的敏感期/关键期的问题。

  关键期 VS 敏感期,三条曲线了解一下

  

  (上图是我们课上的PPT:有关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定义)

  在课上,教授首先对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和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区分:

  敏感期:某段时间里,大脑对外界的某种刺激/行为特别敏感,在这段时间内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相关的能力发展比较迅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关键期:如果错过这个敏感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时,这个敏感期叫关键期。

  有些研究者会去区别敏感期和关键期,而有一些则不区分。不区分的原因是,很多敏感期错过后会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其实有些尚无定论,或者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干预有可能将“不可逆转”变成“可逆转”。

  我们下文中,不再区别敏感期和关键期,统一用“关键期”这个词。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关键期是真实存在的,且从时间和功能上,可以笼统地分为三波:感官(Senses)、语言(Language)和高级认识(Higher Cognitive)关键期。

  这三波的时间顺序和包含的内容见下图:

  

  (图片来源 Bardin, Nature 2012)

  这张图其实非常简单易懂,但为照顾英语不太好的读者,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图的横轴是成长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对应灰、白、灰三个色带):Infancy婴儿期, Childhood儿童期,Adolescence青春期;纵轴是人脑对相关刺激的敏感度。

  红色曲线是Senses(感官),包括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黄色是Language(语言),以及与语言联系比较紧密的共同关注力,符号认知,社会关系认知等能力。

  紫色是Higher Cognition(高级认知),包括但不限于阅读、数学、推理、思辨等能力。

  让我们把这三条曲线的发展逐一分析一下:

  感官发展有关键期,过时不候

  这三方面发展中,感官(红色)比较特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关键期非常短,发展的窗口在婴儿期后迅速关闭,而且关得非常彻底。

  为了证明这个关键期,科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视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用外科手段缝起来(有些残忍),三个月再打开,发现这些小猫都成了独眼龙。那只三个月没接受到外界刺激的眼睛,因为错过了视觉关键期,再也无法恢复视力。

  而成年的猫没有这种问题,就算把它们的一只眼睛缝上,一年以后再打开,那只眼睛的视物能力基本不受影响。

  

  (不忍心用实验图,还是从网上找来可爱的喵星人图片吧,图片来源PEXELS)

  这个结论延展到人类脑神经发展,比如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儿,如果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没发现问题,婴儿大脑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的神经细胞发育期间得不到刺激,会发育异常,导致视觉皮层已经丧失感知的功能,过后再进行治疗,想恢复视力就相当困难。也就是说,不及早治疗,可能致盲,影响终身。

  相反,老年性白内障导致失明的患者由于大脑皮层视觉发育已经成熟,即使患病多年但仍可凭借手术恢复视力。

  语言发展有敏感期,错过需要加倍努力

  我们再来看看语言(黄色曲线)的发展。从图中看,这条曲线一直没有闭合,说明即使错过了婴幼儿时期,在青春期乃至成人也可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是从儿童期中部开始(大约七八岁左右),敏感度就大幅降低了。

  从母语来讲,语言的发展更容易出现关键期。有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19世纪初,在法国发现的“野孩子Victor”,12岁左右时被发现前未与人类有过足够的接触,在被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多年后,虽然在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有所进步,但终身无法学会一门语言。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另一个女孩Genie被父亲绑在阁楼上12年,除了吃和睡没有任何的教育,在被解救后,专家通过很长时间的教育也没有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说话。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由于错过了母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两个孩子在成年后即使被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他们的母语也没有恢复,无法像正常那样进行语言交流。

  当然,像这种例子非常极端 ,而且少见,所以研究人员目前暂时没有就第一语言关键期的截止时间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说“X岁以前不学会第一语言,就终身无法学会语言”的假设中的X应该等于几,并无定论)。

  但是,大脑对语言最敏感的时间是从婴儿期开始到儿童期的早期,这个则是有基本共识的。

  研究人员发现,听障人士,如果不是从婴儿期就开始学手语的话,终身都无法达到“完全流利”的水平,哪怕是学会以后30年间每天都使用。甚至那些5岁开始学手语的人,和那些婴儿期开始学的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

  而对于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错过了敏感期,发展速度就比较缓慢,但窗口不会完全关闭。常爸上的这门认知科学的课里还没有讲到第二语言习得(后面会有相关的内容),但是上的那门From Language to Literacy里则提到了我之前在全国的循回演讲中,经常讲到的那个辨音的敏感期:一个婴儿在出生时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语音发音中的微妙差别,但这种能力从6个月开始下降,到1岁时,如果平时生活中没有接触到某种语言,TA很可能就会丧失掉区别这种语言中微妙差别的能力。当然,通过后天的努力有可能能重拾这种能力,但越晚开始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关于第二语言的敏感期,常爸在之前写的那本《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的书里有详细的讨论,今后也会根据在哈佛课堂上学到的新知,做及时的更新和修正,这里就不再多讨论了。

  我们可以终身学习,现在开始也不晚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高级认知的曲线(紫色)也是一直延伸到青春期后,并且它的敏感度的下降的速度,远远没有前面两条曲线那么厉害。

  对于复杂的技能和高级的知识,我们的学习是可以终身进行的。就算是现在,成年人只要经过严格训练,例如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之类的能力仍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大脑的潜能其实远超任何人的想象。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说:“人们太过强调童年‘关键期’的学习能力了。”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学习效率的最佳策略,也从很多“学习超人”的研究中提炼出来许多适合成人的学习诀窍。总之,无论你想学什么,现在开始,都不算晚。

  

  (图片来源Robinson, New Scientist 2013)

  利用好敏感期,不要过于焦虑

  

  (图片来源 Bardin, Nature)

  啰啰嗦嗦地说了一大堆,那么给与家长的启示是什么?

  ? 感官的关键期发展,不用过于担心。只要有日常的正常养育,就不会错过感官的关键期。

  有多日常呢?比如和人互动的机会,听到大人说话,触摸各种物品,多多活动并且探索周边的环境。只要是正常的成长环境,就可以提供这类大脑发育所需要的环境刺激。

  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定期体检,如果发现有视力听力等感官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早治疗,否则可能遗憾终身。

  ?语言学习可以利用孩子的敏感期。在发展的高峰时期,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倡导早期阅读、给孩子听故事、进行双语绘本……的依据之一。如果有能力家长可以英语启蒙,尽量多多创造接触英语的环境,开始二语的习得。

  通过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不同的学习体验和经验,可以有效利用孩子的敏感期,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 在高级认知的发展上,虽然获取各种复杂技能的窗口期很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最为敏感的时期是从孩童到青春期的阶段,也正是孩子接受小学、初中教育的阶段。作为家长和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数学来培养数理逻辑,并教会孩子如何作为一个独立思考,有思辨能力的人。

  孩子的能力培养是一个慢火功夫,短期不会见效,这也是对家长的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目光放长远,去掉功利心,尽力而为。别被流传的各种敏感期牵着鼻子走:今年X岁,是什么什么敏感期,一定要怎样怎样!三五十个敏感期你记不住,就记住上面说的三点就好。

  新研究:关键期可以被重启?

  最后我们来分享一个科研上的新发现。

  关键期是否真如一开始所下的定义,不可逆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神经科学专家Takao Hensch和他的研究团员,目前正致力于通过医疗干预手段逆转错过关键期的后果,用于针对儿童弱视的治疗,已经开始取得一定进展。

  如果语言的关键期也能被逆转的话,有一天,我们是否可以研发出来一种可以让人更容易学习新语言的药物?

  

  (在科幻电影《永无止境》中有一种神乎其神的“聪明药,主角依靠它随便听听就能学会一门语言。)

  这个目前只能是想想而已。逆转关键期的技术目前还是主要用来治疗一些感官类疾病,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研究阶段。像错过语言关键期之类的,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大家就不要指望着用医学的干预手段来弥补了。

  别再误用“敏感期”这个词

  现在育儿界“敏感期”泛滥,主要是对这个词的误用。

  “敏感期”在认知科学上是有专属定义的,把这个定义泛化、误用会造成很多困惑。

  比如说“肛欲敏感期”,其实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用词“肛欲期”和认识科学的术语“敏感期”硬凑到一块。

  至于说“诅咒敏感期”,很多认知科学的专家一听就忍不住想笑,因为按敏感期的定义来说,岂不变成了“这段时间你不教孩子骂娘,TA以后学骂娘就要困难很多"?

  但常爸必须说,“诅咒敏感期”概念的提出,对家长理解孩子3-6岁时喜欢说“屁!”“去死!”之类的话,并表现出一定宽容是有帮助的。但是专业术语的误用,还是很让人困扰:很明显,诅咒敏感期和语言敏感期中用的“敏感期”说得不是一回事!所以,如果能用“探索期”之类的词来替代“诅咒敏感期”、“婚姻敏感期”中的“敏感期”一词,可能会更好一些。

  希望通过今天简单的科普,家长们对敏感期有更多的了解,不要被网络上各种“敏感期”的文章牵着鼻子走,生生地把自己搞得过度焦虑。以后常爸还会将在哈佛教育学院学到的各种知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敬请保持关注。

  文献参考:

  Bardin, Jon, Neurodeveloment: Unlocking the Brain, Nature News Feature, Volume 487,04 July 2012, https://www.nature.com/news/neurodevelopment-unlocking-the-brain-1.10925

  Robinson, David, Old Schooled: You never Stop Learning Like a Child, New Scientist, 2013, 218 (2918) :32-35.

  Gleason, J. B., & Ratner, N. B. (2005). The developmentof language.

  Hart, B., & Risley, T. R. (1995). Meaningful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WIKIPEDIA,Victor of Averyr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of_Aveyron

  1

  END

  1

  

  微信公众号:ivydad_ivydad

  转载请加白名单

  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公众号后,在公众号输入相关关键词,看优质原创文章:

  热门文章

  “初心”,看《为什么我辞掉百万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智商”,看《提高幼儿智商最有效的办法》

  “自控力”,看《提高幼儿自控力的五个方法》

  英语启蒙相关文章

  “双语”,看《双语的孩子数学好?!-儿童学外语的8大好处》

  “英语启蒙”,看《幼儿英语启蒙的迷思系列》

  “英文绘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绘本书单(幼儿启蒙第一辑) & 耶鲁奶爸精心研发的英文亲子阅读助手APP和绘本音乐》

  金卡会员招募

  “会员”,看《让孩子听很low的儿歌?还是用高品质的音频开启英语、国学启蒙之门?“常青藤爸爸”会员俱乐部会员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