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内容摘抄

  1、一个人要想活得明白,首先必须学会怀疑,其次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才不会在社会和他人灌输给我们的错误观念中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

  2、人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必须服从自然法则;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存在者”,可以遵从理性法则行动。作为前者,人受制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比如饿了就要吃饭,从二十楼跳下必定玩儿完;可作为后者,人却拥有意志自由,亦即拥有实践道德的自由。

  3、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他的读书成绩或毕业文凭,而是他内心有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大志向,以及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

  4、聪明的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学习算命先生,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期望,或者通过真诚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设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然后鼓励他去实现。这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靠他自己了。

  5、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首先是因为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其次就是人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对于外界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始终有权选择自己的态度、看法和反应

  6、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活在这世上,既控制不了别人的嘴,也控制不了红绿灯,更控制不了股市涨跌,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7、关于开悟,弗洛姆做过这样的描述:“人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自己和世界突然显现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光亮之中,能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在这种体验发生之前,往往有大量焦虑产生,而在此之后,一种新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却油然而生。”

  8、阳明这里,“心”首先当然也是指知觉功能,“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传习录》卷下)。但是,阳明与朱熹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把“心”打成两截,分什么人心和道心,而是认为此“心”即是天理。在阳明看来,就是你当下能够直接体验的这个心,这个“能视听言动”的心,便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便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原。他说:“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用心学鼻祖陆九渊的话来说,就是“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9、“诚孝的心”才是根本,具体怎么做都是“枝叶”。根不会变,但枝叶却可以常换常新,而且只要有根,就不怕没有枝叶。所以,读古人的书要读其精神,千万不要死在古人句下。

  10、忠,既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道德规范,也不是一种基于尊卑等级秩序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这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正是在这里,人才体现了他区别于动物的高贵与尊严。

  11、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的,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敬畏、坚守并履行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带给我们财富、地位和名声;心中的道德法则或天理,也从未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东西的敬畏和坚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

  12、从每个人的日常经验出发,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心灵其实更像是画布和颜料,而认知能力就像是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13、人对外界的认知,绝不仅仅只是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一种被动接收,而往往是认识主体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观念、态度、感受等投射到了对象物上,才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通过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把外在的物质自然“人化”,或者说是审美化、符号化。

  14、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究其实,二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依旧把“知”和“行”简单地理解成“理论和实践”,那让王阳明情何以堪?

  15、“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

  16、有人说今日中国有四大虚:老板的肾、官员的稿、小姐的泪、统计的表。抛开这句话的调侃意味,它至少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诸多典型病症,如:欲望的泛滥、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人际关系的虚伪和利益至上、诚信与责任感的缺失等。很多人表面活得很强大,其实内心都很虚弱——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信,但还是信钱;似乎什么都不拜,但还是拜物;似乎什么都不敬畏,但还是敬畏权力。

  17、一个人在精神上成人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要意识到,他人或社会赋予我的思想和观念,只是诸多可选择的观念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

  18、没有任何人有资格独霸对世界的解释权,更没有权利把他的解释强加给任何人;相反,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益、并且对他人和社会也有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9、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恰恰是由于人的自由意识和创造意识的介入,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不管是事君(在职场尽责)、事亲(在家庭尽心)、仁民(关爱他人)、爱物(珍爱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看似琐屑的视听言动——才能被赋予整体性的意义,从而获得存在的价值。

  20、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等于善,而只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对此,阳明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天理和良知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镜子本身无所谓善恶,但它具有照出善恶、辨别善恶的功能。

  21、天理既不是肉食者制定的约束草民的道德训条,也不是老天爷在你出生时就配发给你的一张“善人资格证书”,而是有待于你去发现、去选择、去坚守、去实践的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22、心学非但不排除合理、正当的人欲,而且只要你能在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中“专主一个天理”,那么你的官当得越大越好,你的事功干得越大越好,你的名声和社会影响力自然也是越大越好。

  23、理学家不是木头,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有感情和欲望,唯一不同的只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左右,甚至被其主宰,以致经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他们却懂得用自己的道德能力,去控制、疏导并转化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从而保持内心世界的光明与纯净。

  24、王阳明教人“专主一个天理”,把“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并不是要人们摒弃七情六欲,而是要把握一个度,凡事节制,遵循合理、正当的原则,防止情感的泛滥与欲望的膨胀,从而让你在物欲横流、名缰利锁的红尘俗世中立定脚跟,做自己的主人,不盲从,不迷失,不颠倒,不异化,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心灵的自由与道德的在场。

  25、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但人可以无止境地趋近神圣。而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无限的趋近中向我们敞开的。

  26、钱固然重要,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当它凌驾于所有价值之上,并且成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唯一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就等于把自己从“人的生活”集体降格为“动物性的生存”了。

  27、不管是外人的尖刻批评,还是先哲的严苛责备,只要有助于我们找到自身罹患的病症,那么我们唯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首先向对方礼貌地说声“谢谢”,然后回到家里,关起门来,该面壁就面壁,该修行就修行,该打针就打针,该吃药就吃药。

  28、我们被抛在世、慢慢长大后,被要求学习很多知识,掌握很多谋生技能,了解很多人情世故,洞悉形形色色的潜规则,然后就被抛到职场、商场或官场上去拼杀。看上去,我们貌似准备得很充分,可是几轮拼杀下来,往往遍体鳞伤,无力再战。

  29、我为什么活着?我要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对我是好的、正确的、重要的?什么对我是坏的、错误的、次要的?

  30、爱因斯坦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人的内在自由”。而错误的教育,只会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知识,表面上培养了专家,实际上却扼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自由”。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所谓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

  31、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生存,固然需要各种物质条件,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成功”绝对不能仅仅用物质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简单地简化为金钱、权力、地位和名望。事实上,上天给予每个人的禀赋、性情、能力、好恶,以及人生起点、成长条件、生活环境、外在机遇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至少在理论上讲,没有两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百分百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今天的年轻人都以成为“富豪”和“高官”为人生目标,女人都想嫁“高富帅”,男人都想娶“白富美”,大家都在拼命追求票子、位子、房子、车子,总想活得更有面子,却没人去关心生命的“里子”,那这个社会绝对是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32、乔布斯所说的:“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33、物质上的成功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和虚荣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但它并不必然带给我们幸福,更无法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世界上有很多并不幸福的成功人士,也有很多物质条件一般但自己觉得幸福的人。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原因同样很简单——前者不懂得照料自己的灵魂,后者却懂得怎样为灵魂输送养分。

  而灵魂所需的最重要的养分,就是那些看上去与现实生活相距遥远的精神世界的事物,就是那些被我们弃若敝屣的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事物”。

  34、我们需要逐渐改变实用和功利的性格,以及凡事喜欢简易直截的习惯,学会理解复杂、抽象的事物,学会运用哲学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以追求真理、超越实用的心态来对待科学、哲学和宗教,不再把科学仅仅当成某种创造经济效益的技术,不再把哲学视同官场权谋、职场厚黑和廉价的成功学,更不再把宗教(比如佛教)变成卖门票赚香火的旅游产业,或者变成求官、求财、求平安、求富贵的功利活动。

  35、你没有义务再让你的灵魂为肉体服务,恰恰相反,你的灵魂有权要求肉体为它服务,因为肉体的本质是脆弱和无常的,而灵魂的本性则是高贵和永恒的。人活在这世上的意义,不在于肉体得到了多少享乐,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的灵魂是否得到了提升,在于你能够找回多少曾经属于你自己的“更美好的天性”。

  36、“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37、你自己回想一下,在你的记忆中,有哪顿饭你能够细细品尝饭菜的滋味,而不是“百种须索”?有哪天上床你能够老老实实倒头便睡,而不是“千般计较”?我们吃饭的时候,咀嚼的往往不是饭菜,而是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和生活上的各种麻烦;我们上床的时候,得到的往往不是休息,而是对过去的回忆或懊悔,对未来的筹划或担忧,或者对现状的不满和焦虑。

  38、所谓“世界外之世界”,既不是指月球火星,也不是指净土天堂,而是指你的精神生活,你的内在自我——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反观内省,你就可以随时从浮躁喧嚣的生活中抽身而出,进入这个超然物外、恬然自处的“心灵密室”。

  39、那么,如何打造“心灵密室”呢?

  答:给自己找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和牵挂,进入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那个被现实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然后,做一些跟心灵有关的事情,比如静坐,禅修,听一些感动心灵的音乐,看一些启迪人心的影片,阅读智者哲人写的书,尝试着培养并加深自己对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学、宗教等人文领域和精神事物的兴趣和感悟力。久而久之,你就能给自己打造一个没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的平静而丰富的内在世界,从而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重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40、民国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41、天理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你抓住不放的东西,而是一种随着具体条件不断变化的原则,必须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很难预先定下一个规矩。

  42、当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并且摒除利害计算和患得患失之心,以纯然的理性来面对事物,就可以称为“专主一个天理”,从而我们的内心就有了一个强大的主宰。

  43、本事指什么?本事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是指这个人面对事情时能够理性思考,从容应对。

  脾气指什么?脾气不仅指一个人容易发怒,更是指这个人的情商有问题,不善于管控自己的情感、情绪、欲望等等。

  44、要想活得不再那么累,我们就必须去发现每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比如读书,就要去体会求知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工作,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活着,就要去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而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45、只要你活着,就始终要面对事情,当那些你不喜欢的事情降临时,你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以抗拒的、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痛苦万分,感觉生不如死;二、以坦然的、积极的心态去承担,告诉自己既然这件事无法逃避,那与其被它摧残得痛不欲生,还不如以勇敢的姿态,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去应对,就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弗兰克那样。

  46、当一个人仅仅用物质标准去衡量成功时,他很少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只会觉得越来越郁闷和狂躁,正如一个国家仅仅用GDP去表示强大,其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不见得会相应提高,反而有可能相对下降一样。

  47、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合乎天理,那么就算他日理万机、应酬不断,其实一刻也没有动过;而如果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是出于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那就算他表面上纹丝不动,其实一刻也没有静过。

  48、“那真正的做人之道是什么?”“一句话——为自己而活。我们说一个人要为自己负责,意思就是要为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因为这是你的‘独知’,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帮得了你。打个比方,如果说外部生活是水,那么内心品质就像是容器。容器的大小、形状、颜色,将决定你能装多少水,以及装进去的水最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

  49、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将从根本上决定这个人的人生品质。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拥有高品质的人生,那他首先就该拥有高水准的道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一个真正懂得为自己负责的人,一个致力于提升道德品质的人,就是在享受上苍赐予他的天赋权利,而不是在履行社会强加给他的伦理义务。”

  50、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想追求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高的职位,却很少有人去想过——你这个人本身,有没有在这场无尽的追逐中变得更好?也很少有人去想过——在拥有越来越多东西的同时,你失去了什么?

  51、消除占有欲,打破一切功利性的思维方式,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但并不是抛弃一切事物),把习惯向外看的眼睛转回来,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见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自性。如此,你便能获得一种全然的觉醒。

  52、绝大多数人都听不进觉醒者的话,因为我们都活得太现实了——谁愿意相信,自己拥有的高官厚禄、豪宅美女都是梦幻泡影呢?即便多数人在这个梦里都只是平凡的草根,付出半生的辛苦才能买一套房子,可生活还是挺让人向往的不是?所以,我们反而把觉醒者讲的当成了笑话,然后继续妄想、继续执着、继续占有、继续争夺、继续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继续累死累活地攒钱买房。

  53、只要你的心能够保持健康,你就不需要刻意改变你的外部生活。

  54、世人拼命向外追求快乐,有时候追得到,有时候追不到。追不到固然痛苦,就算追到了,也难免气喘吁吁累个半死。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一样东西还没到手时,看上去总是很美,可一旦到手,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好像也不过如此。于是,我们只好再去追逐新的猎物,并满心期待新猎物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快乐。然而,结果往往还是一样。

  55、“我们不应该抱怨‘无常’,因为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复存在。一朵云如果不变成雨,绿树便不能生长,鲜花将不能开放;一粒稻种如果不变成稻谷,田园将一片荒芜,我们将得不到食物。如果没有无常,就没有日升月落,四季轮转;如果没有无常,万物将停止运动,世界将变成一片死寂。同样道理,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孩子将永远是孩子,不能成长为大人;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病人将永远是病人,不可能恢复健康;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穷人将永远是穷人,不可能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如果自我不会变化,所谓的人格完善、成圣成贤,也将成为一句彻头彻尾的空谈!

  56、在“无常无我”的世界上,人应该如何生活?

  第一,永远不要试图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

  你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经营你的家庭、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但千万不要把你的整个生命和全部幸福寄托在任何事物上面,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无常”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在合理正当的前提下,你可以尽情去欣赏、体验、享受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但要尽量淡化对任何东西的占有欲。记住,拥有外物不是罪恶,可占有欲会成为你所有痛苦的根源。因为无论何时,你都不可能成为任何人、任何事物的主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无常”才是君临一切的王者。

  第二,照破自我的幻象,认识真正的自己。

  跟外部世界一样,我们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瞬息万变的。一般人出于本能,很容易与自己内心的东西认同,比如念头、情绪、感觉、欲望、观念、思想等等,以为那就是自我。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来去不定、变化无常的,并不是真实的自我。

  真正的我,是隐藏在这些纷纷扰扰的心理现象背后的一种觉知之光,它可以觉知和洞察所有的心理活动,但它并不等于这些心理活动。而我们在生活中所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有这份觉知和洞察(息有养,瞬有存)。只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事物保持清明的觉知与如实的洞察(此心惺惺明明),没有一息间断,你就契入了生命的真相。从而,你便能无惧于身心内外的一切无常与变化,并且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上。(关于“认识自己”这个话题,我们在下一节还会深入阐述。)

  第三,不要苛求完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

  由于这个世界总是“无常无我”的,所以,你可以允许自己朝完美的目标努力,但永远不要抗拒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足与缺憾。你必须先接纳它们,然后再努力去改变。但是,无论你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你还是要欣然接纳。换言之,对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最好的打算,但要随时准备接受任何结果(甚至包括最坏的结果)。用古代大德的话说,只要是你该做的事情你都要“尽分”,但是“尽分”的同时你还要“随缘”。

  57、全然活在当下,充满存在的喜悦,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单纯、完整和富足,并且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创造性。

  58、不管儒家还是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更不是要扼杀自己的人性。

  59、格物到底是在格什么?

  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所以一说到格物,其实就已经包含了致知,包含了诚意,包含了正心。同理,说致知,说诚意,说正心,也莫不同时包含了格、致、诚、正。

  60、一个人无论建立多么伟大的事功,都必须建立在他的内在品质上;离开了内在的精神品质,外在的事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61、富兰克林开始了一个他自称“达到完美品德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在计划中,他列举了13项决定要培养的美德:

  1.节制:食不过饱,酒不过量。

  2.寡言:避免无益的聊天,言必于人或于己有益。

  3.秩序:每件东西应安放在一定的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应安排在一定的时间。

  4.决心:该做的事一定要做,做了就要坚持不懈。

  5.节俭:对人或对己有益才可用钱,绝不浪费。

  6.勤勉:珍惜光阴,每时每刻都做有益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7.真诚:不欺骗,有良知,为人正直,说话诚实。

  8.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做你应该做的有益于人的事。

  9.中庸:避免极端,容忍别人给你的伤害,甚至你应认为这是你应受的。

  10.整洁:保持身体、衣服和住所的整洁。

  11.镇静:不因小事、寻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乱。

  12.节欲:少行房事,除非考虑到身体健康或者延续子嗣;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者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

  13.谦逊: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62、假如你是为了获得成功和荣誉而修养人格,那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出于这样的动机,不但你的人格会出问题,而且真正的成功和荣誉也会跟你玩儿躲猫猫。

  63、如果你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修行,仅仅是因为你认为,完美的品德本身是对你有益的,那我必须恭喜你:就凭这个动机本身,你的人格境界就已经开始提升了,而且或迟或早,成功和荣誉也会主动上门找你。

  64、“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65、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假如你很少去思考这一点,只是下意识地认为工作的全部意义就是混口饭吃,那你肯定很难摆脱烦恼、痛苦、无奈、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缠绕。

  66、一、你要扪心自问:目前从事的职业到底是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

  二、在辞掉目前的这份工作之前,务必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以便找出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所在,锁定你最喜欢的行业和岗位,然后在正式改行前,拼尽全力提升你在这个新领域的专业能力,让自己有足够的竞争力进入新行业。

  三、在改行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省吃俭用,给自己攒下足够的银子,以备在你辞职之后而又尚未找到喜欢和适合的工作之前,能够维持生活基本温饱。

  四、在改行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你照样可以用修行的态度来对待你目前这份不喜欢的工作。

  五、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你不喜欢的这份工作。但是,只要记住上面这一条(“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相信你一定可以消除大部分的负面情绪。同时,你当然还是要继续发展你自己真正的兴趣,把业余时间和精力全投进去,尽量把这份兴趣培养成一份能给你带来收入的副业。如果你的副业最终壮大了,那接下来该做的事就不用我多嘴了。

  67、毁谤是来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圣人也免不了。人贵在自修,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人们都毁谤他,也影响不了他。就像浮云蔽日一样,如何损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个外表端庄恭敬、内心却虚伪无德的人,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隐藏在内心的奸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

  68、一、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控制,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要过火。

  二、事情一过,怒气也要随它过去,不能执着,不要怀恨。

  三、生气的时候要学会从自己的立场上超拔出来,找到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视角,这样才能让理性在场,从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动的境界。

  69、真正的教育,非但不会抹杀个性或扼杀天性,反而尊重个性、保护天性,进而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沿着个性化的道路发展,做最优秀的自己,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与生俱来的天性。

  70、真正的公民教育,人格教育和哲学、信仰的启蒙教育,才能培养出拥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强大创造力的公民!这正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

  71、所谓“内化的理解力”,其实就是认识自己,深刻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个性与天性。一旦你认识了自己的天命,它就会成为你的“生命磁石”,即使外在环境一直在阻碍你,或者不断在变迁,最终也无法阻挡你与自己“生命磁石”的结合。

  72、作为今日中国社会的普通成员,我们注定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改变不了让我们深感遗憾的教育体制,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拥有自我教育的权利——你可以拒绝社会强加给你的单一价值观,可以拒绝在狭隘的“价值排序”中对号入座,也可以对“一考定终身”或“一职定终身”的游戏规则勇敢地说不!

  是的,你可以说不,但前提是你要认识自己的天命。

  73、世界观很重要。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人生和命运。所以,你应该给不同的世界观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它们都有权利在你的思想舞台上亮相,直到经过你的思考、感受、体验之后,你才好对它们做出判断、评价和选择。

  74、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只是一个奇点,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一切都被压缩在一个无限致密的状态中。大爆炸创造了时空,引发了宇宙的膨胀,也使得构成物质的所有基本粒子被越来越大的空间分离开来,如此持续演化、持续膨胀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75、巨大的社会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文化的断层又导致传统智慧至今仍然遭到严重的误解或曲解,急功近利和僵化落后的教育体制又没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人以及人为何活着,光怪陆离和浅薄低俗的流行文化又天天在诱惑或摧残着我们日益脆弱的神经,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和畸形的社会风气又时时刻刻在扭曲我们的人格、残害我们的良知。

  76、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77、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念的发动,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78、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就在于人有道德意识和自由意志。如果一个人拥有道德意识和自由意志,却甘愿服从弱肉强食的法则,并全然被物质欲望和感官享乐支配,那他跟动物相差几何?

  79、职业、身份等,都只是你所“有”的,却并非你所“是”的。换言之,“人有什么”与“人是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方说,我问你:你是一个什么人?而你回答:我是一个官员,我是一个美女,我是一个富豪,或者我是一个农民工,那你就答非所问了。

  我问的不是你外在的身份、职业等,而是你这个人的内在品质,也就是不管外在的那些东西如何变来变去,你身上相对恒定的那个东西。理论上讲,外在拥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他人、被外在环境赋予或剥夺的,而你身上唯一不可被赋予或剥夺的东西,就是你的人格。

  80、在这个世界上,人因职业的不同分成了三百六十行,因财富的多寡分成了富人和穷人,因地位的高低分成了官员和草根,因权势的大小分成了权贵阶层和弱势群体,也因容貌的美丑分成了美女和“恐龙”、帅哥与“青蛙”。但是,人因人格的差异又分成了什么呢?

  在古代,答案很简单,就是君子与小人、圣贤与凡夫。但是今天,我们又该寻找什么样的词汇来界定和表达呢?也许,我们今天仅剩的话语,就是小孩儿在看电视时最喜欢问的那句话: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81、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要心忧天下、心忧万民,而不是成天计较一己的荣辱得失和贵贱毁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