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过度依赖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健康的成长是逐渐走出自恋和夸大自我状态,建立起独立的内聚性自我(cohesive self)的过程。内聚性自我的建立,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是完整的,可以理性地处理和自体客体的关系,接受他人与自我的不完美、不全能。

  成熟完整的内聚性自我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对全能幻想逐步破灭的过程。为什么需要缓慢呢?因为幻想破灭会带来自恋挫折,会让个体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果你一直依赖理想化的他人来定义自我,突然有一天不能再依赖他人了,那么你肯定会很难以接受。

  关键的部分来了: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共情理解可以支持他顺利地度过全能幻想破灭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会有挫折感,但是父母的情感回应和支持可以让孩子保持在最优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的程度,也就是有那么一些挫折感,但足以建立起自我安抚和支持体系。

  在不健康的案例中,父母给予的共情理解非常稀缺,这就会造成孩子在幻想破灭过程中体验创伤性挫折(traumatic frustration)。这会导致孩子难以从夸大自我的早起自恋状态中完全走出来,成年之后依然停留在对自体客体的理想化和依赖中,而这就是成年人依恋心理的产生原因。

  学会游泳

  一个人如果不会游泳,那么他刚学游泳的时候是脱离不开救生圈的,在他眼里救生圈就是安全和平静的标志。但是为了学会游泳,他必须尝试着放开游泳圈自己划水,这个过程需要缓慢进行,因为尝试的时候容易呛水,游泳圈的存在可以鼓励不断尝试,从而逐渐学会了自己游泳。

  但如果游泳圈突然被拿走了,这个人却并不会游泳,那么他就会死命地抓住其它可以漂浮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放手。

  所以依赖心理的产生,可能就是早期情感回应匮乏导致的自我发育不良,没有达到可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独自游泳”的水平。只是小时候我们依赖的“救生圈”是父母,成年后这种依赖不再合适,而我们就会转而产生其它依赖:对伴侣,对药物和酒精,对工作等等。

  有依赖心理的人没法独处,也没法脱离那些构成自己身份的外部事物的——他们会理想化那些自体客体,认为“只有当我工作/恋爱/忘我放纵的时候,我才感到完整与平静”。

  一种常见的通俗解释是:小时候缺爱,长大了就会到其他关系里去补偿。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太准确,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情感匮乏,而是情感匮乏导致的自我发育不良。如果只是把问题归结于匮乏,那么得到满足后问题就应该解决,可是有依赖心理的人是无法真正被补偿行为所满足的。

  所以强烈的依赖心理,并不单纯只是恋爱的甜蜜和可爱,对一些人来说,离开了对方(伴侣或者子女)就会生活不下去。即使对方已经尽对大努力付出和关爱,但是自我始终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因为全能幻想和理想化依然存在,自我安抚和自我支持没有建立,你还没有学会“自己游泳”。

  世界是不完美的,成长和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与不确定。健康成长的个体会逐渐建立起对挫败和迷茫的耐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依赖,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未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面对,那么他可能就永远停留在逃避和依赖当中。

  比如小时候你考试没考好,自己感到挫败的时候父母却给予很强的苛责,因此你不得不选择顺应父母的批判或者厌恶学习。这两种选择都是你在缺少情感回应的情况下做出的应激反应,可是顺从或者叛逆,都并没有使你更加善于面对自己的挫败感。

  如果你有过度依赖的问题,用这样的视角去看自己的过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一直是裸露的。

  如何改善?

  根据自体心理学理论,强烈的依赖心理源自于父母共情理解的缺失,这是一种发展性的创伤,因此不太可能通过他人说教或者自我暗示等方式获得立竿见影的改变。如果你见过依赖心理强的人就会知道,这样的性格特质会长期存在,单靠批判打骂等方式完全是徒劳的。

  这里我也要指出一个公众普遍存在的误区: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很依赖父母,感到烂泥扶不上墙的时候,会本能地认为严厉的批判和严酷的考验才能够让他独立。这样做的后果恰恰适得其反:自我发育不良因为共情理解缺失,而严苛的对待恰恰强化了这种缺失,只能让一个人更加依赖,只不过有的时候这个人改变了依赖的对象,让你觉得他成长了而已。

  譬如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不被回应,长大了变成工作狂,父母眼里觉得你长大了有出息了,可是你并没有建立起和自体客体的健康关系。

  要改善依赖心理,我认为有三种途径:

  第一,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咨询关系里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将你的理想化、自恋和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在咨询中呈现出来,然后和咨询师一起去改善。同时咨询师为你提供的共情理解和回应也可以帮助你的自我获得成长的勇气。

  这是最可靠也最快速的方法,虽然这个方法也需要数月到数年不等的时间。有的人可能不 敢做这个投入,或者认为自己或许可以找到更快的方法,比如看些书,上一些在线课程之类的。实际上这就好比生了病不去医院,在家靠进补和锻炼来自我治疗一样徒劳,你最后绕了一个大圈,会发现还是得接受专业的帮助。

  第二,慎重选择朋友和恋人。如果你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心理咨询,那么你需要尽可能接触那种能够温和、体谅、尊重地对待你,但同时又不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人,并且和他们交朋友或者谈恋爱。有依赖心理的人,往往会和有圣母情结或者极端渴望自我证明的人走到一起,因为依赖恰恰满足了后者对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需求。

  但是这样的组合只会强化你的依赖,因为这个人会成为你新的“救生圈”,甚至有时候他会不希望你尝试“游泳”,因为他会担心自己不再被需要。所以和自我满足,自我认可的人为友,为伴侣,至少可以避免困在相互依存的不健康关系中,与此同时你在关系中获得的共情,可以让你的自我缓慢成长。

  第三,提升自己的情绪觉知和洞察能力。通过正念冥想,生命故事梳理等方式,训练自己更多地理解、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依赖的问题并不会一下子消失,这条漫长波折的路,一方面是你自己在走,另一方面也学会更好地陪伴在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