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骆驼短文阅读答案)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6日电 题:“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杨明方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披着朝霞出门、踏着星辰返程,为的是多看一看新疆的发展变化,多听一听新疆干部群众的心声,深入调研新时代治疆方略的贯彻落实。

  7月12日-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雄踞祖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说起来和新疆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就浙江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年8月,我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较多。”

  “到中央工作后,我也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来新疆考察调研。”

  “石榴籽”的比喻,正是在2014年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这句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触动了总书记的心弦。

  8年时间过去了,一个细节令人感慨。此次考察,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一次次举旗定向,为新疆发展领航。2014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今年4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

  “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是要完整准确理解、坚持不懈推动、不折不扣落实。我多次讲,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首先要看清新疆发展大势,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中的影响,看清新疆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地位。”

  “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现在新疆大局稳定,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总书记语重心长,“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疆考察的第一站,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疆大学。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大学参观校史馆。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大学校史馆,留存了塑造未来的一段段珍贵史料。《觉醒年代》里的俞秀松曾在这里担任校长,“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来源于延安抗大校训。校史馆也正是王震将军带领年轻的战士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总书记站在校歌的陈列板前,逐字端详。

  “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努力莫迟延……”国与家的休戚与共,在学校初创时就镌刻于血脉。

  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青葱校园里,总书记走进位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师生们正在讨论,热烈分享着外出调研的经历:

  哈密刺绣从零散的小作坊办起了合作社;克拉玛依那些在草原上和牛羊打交道的牧民,也走进了现代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仔细。

  “每年的调研实践,形成什么样的成果?”总书记亲切询问大家。

  “万方乐奏有于阗。”师生们纷纷回答。牧场的毡房、乡村的晾房、城镇拔地而起的楼房,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向现代化迈进。再偏远的山村,也在感知祖国变化的脉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我特别用了‘石榴籽’来形容。”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迎着师生们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通过调研我们要建立一种自信。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压不倒的。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格外珍惜现在这样的一种大好形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学著作,语重心长:

  “必须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讲清楚这些,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问题。”

  “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关心青年。同学们生逢盛世,身在其中,好好努力,好好干,真正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汉代的“司禾府印”,见证西域屯田戍边的开拓;唐代的“过所文书”,印证西域同中原的往来;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斑驳的文字镌刻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总书记一件件、一幅幅端详思索。

  中华文明璀璨浩瀚,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

  “开展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

  向东看,五千多年文明瑰宝,铺展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触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从而也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乐曲声起,雄浑激昂。代代相传的《玛纳斯》,是同《格萨(斯)尔》《江格尔》齐名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礼赞英雄的经典之作。

  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

  “可以唱多久?”总书记观看了绵绵不绝的史诗,笑着问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

  “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你们还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我想让全世界了解认识《玛纳斯》。”江努尔目光里满是憧憬。

  “是要传播到全世界。它们既属于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开展交流互鉴。党中央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4日,习近平在位于吐鲁番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考察时,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交河故城,唐代初期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有力见证。

  14日下午,40摄氏度高温下,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中央大道,进门阙,入城池。城垛、街巷、庙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残垣断壁,耸立于蓝天黄土之间,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

  “城中的水从何而来?”

  “先挖井再挖房,水井就在房子里。”讲解员从水讲起,向总书记讲述了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的遗址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城脚下偶遇一群游客。

  一名游客感慨此情此景:“火热的天气,火热的心,走再远的路也不累。”

  总书记笑着说:“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这项工作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仅有辉煌历史,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

  一个社区,一个村庄。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城乡的两个基层单元,一叶知秋。

  “在新疆不能简单就发展谈发展,而是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同维吾尔族居民阿布来提·吐尔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3日上午,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此行看的一个重点,是民生的关切话题“一老一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舞蹈室,了解这里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党群服务中心,一群银发耄耋老人载歌载舞,朝气蓬勃。他们自豪地向总书记道出了各自的年龄:“74”,“73”,“80”。

  总书记祝福他们:“幸福生活日久天长!”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少儿阅览室,观看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表演。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隔壁房间,一群垂髫少儿正背诵古诗词。看到习爷爷,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将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悯农》《三字经》《二十四节气歌》,最后还要唱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

  总书记微笑倾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维吾尔族居民阿布来提·吐尔逊一家老少,热情将总书记迎进家门。客厅里唠家常,问医疗、谈教育,说收入、话变迁。头疼脑热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老人社保也解决了大问题,孩子上学个个有奔头。

  “这一个楼里头各民族的都有吧?”

  “都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都是熟人,一起唠唠嗑、走走路、唱唱歌,还跳广场舞,都好得很。”

  街坊邻居有9个民族。总书记笑着说,能感受到社区里各民族其乐融融。

  小区街巷,社区居民们簇拥着总书记,依依不舍。

  “我们都是脚踏实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有定力、有韧性。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更好。”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4日,习近平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农产品加工企业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4日下午,在吐鲁番调研期间,总书记到了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产业振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祖祖辈辈靠种植葡萄为生的村民们来说,企业入驻村子,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也破解了销路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厂房。筛选区,村民们灵巧地将葡萄干筛出优劣。葡萄干装箱待发,即将运往大江南北。同总书记交谈时,谈到未来的日子,她们眼里充满希望。

  “要面向未来谋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增进团结、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

  村广场上,一场篮球赛正激烈进行。总书记一来,村民们欢呼着涌过来。

  “乡村振兴是我们继脱贫之后又一个农村奋斗目标,看到你们这个村的变化,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中国的农村这十年经历了一个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接续奋斗,把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这在全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证明了我们各民族人民群众是好样的!”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过去脱贫攻坚奔小康是这样,我们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这样。在农村,在城市,在田间,在工厂,在每一个岗位上,靠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枝杈上更加枝繁叶茂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2日下午,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连接两个大市场,铁路纵横、公路交错、航线密布。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是“骆驼电报,驴马邮政”的荒芜之所。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过荒漠、闯戈壁,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

  这里的人们,对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那场重要演讲,如数家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考察,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半年之后。回首当时总书记的擘画,字里行间高瞻远瞩:“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来,新疆将可能成为繁华的中心。不要说别的,乌鲁木齐现在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时,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近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8年过去了,沧桑之变。今天,经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过境的中欧班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一半以上。

  大屏幕上,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的作业区实时画面同步传来。宽准轨有序转换,或立足新疆走进来,或借助新疆走出去,诠释着新疆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机遇。听陆港区负责同志介绍到产自新疆的番茄酱贸易,总书记饶有兴致。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同工作人员及现场办事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复苏,大厅里有不少前来办事的企业办事人员。

  “业务忙吗?”

  “线上的活多了,线下的少了。”

  一名重庆人,因为有货物要从海南运到中东,专门赶到这里洽谈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前面的介绍颇有感触:“确实得有个算法,看看怎么走最合算。”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总书记思虑长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硕果累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在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三道岭,一碗泉,七角井,盐池,鄯善,胜金口,吐鲁番,白杨沟,达坂城,柴窝堡……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吐鲁番葡萄沟。葡萄品种纷繁,琳琅满目。“多么富饶的一个地方,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总书记风趣地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但有掉葡萄的事。”

  像沙漠胡杨把根深深地扎下去

  这里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当年就是在荒滩戈壁上,兵团人喝盐碱水、睡地窝子,人拉肩扛、爬冰卧雪。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再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满是补丁的军大衣、锈迹斑驳的坎土曼,总书记在一个名为《一双眼》的雕塑前驻足。劳动强度大、营养又跟不上,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每个班就把蔬菜省下来给一个人,能保证下工后搀扶着找到回家的路。

  博物馆一层大厅,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一个个精神抖擞地向总书记汇报:

  “我叫曹运铭,一扎根就是60年,无怨无悔。”

  “我叫孙本霞,是50年代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这里的,我不后悔,一辈子就跟党走,党叫我干啥就干啥。”

  “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从哪边过来的?”总书记亲切地询问。

  这片光荣的土地凝结了多少情感、多少心血汗水。从“挖井探水,无水不建城”的勘探建城,到八一钢铁厂、六道湾煤矿、苇湖梁发电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八一面粉厂、跃进钢铁厂……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

  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你们是从艰苦奋斗中走过来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到石河子,要看田。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一四三团农一连棉花种植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农一连棉花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田间。棉花正处花铃期,从犁地、播种,到灌溉、灭虫,到棉花打顶、收获,全部是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不远处是九连蟠桃种植园,总书记走进桃园深处。

  “你家承包了多少亩地?”

  “包了15亩地种桃,一年收入二十来万。在镇上买了房,也买了车。”老两口笑容憨厚。

  “地都承包到职工了吧,确权到位了吧?”总书记牵挂的是正在推进的兵团改革。兵团负责同志介绍说,农牧一线职工收入较改革前增长32.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兵团改革以后,承包确权发证,给兵团人吃定心丸,让大家能够有长远打算,能够舍下本来谋发展。”

  前往一四三团花园镇的路上,总书记透过车窗望向窗外。

  湛蓝苍穹之下,楼房掩映在绿意盎然之间,一个田园般的美丽家园。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广场,同兵团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花园镇广场,气氛热情如火。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对大家说:“从铸剑为犁开始,确实不容易啊,在一片荒凉的地方建起这么一座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城市。底子打得好,变化也越来越大,靠的是党中央的关心,靠的是几代兵团人的接续奋斗。”

  “兵团的建设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最初建兵团是为什么?保家卫国,屯垦建设。要深化兵地融合,建设一个美好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新城西门村,房前屋后的墙壁也是画板,描绘了村民的所思所盼。考察时,一幅湘西十八洞村的壁画映入眼帘。

  两个村是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3000多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他们像亲戚般常来常往。

  湖南省对口帮扶的,正是村所在的吐鲁番市。村里的医务室也是援建的,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援疆项目里,医疗和教育最受乡亲们欢迎。

  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见接见了7批次新疆有关方面代表并合影,其中一场是援疆干部代表。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4日,习近平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考察时,同各族群众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当总书记走进接见厅,掌声如雷。从队列一端,他一边挥手问候,一边缓步走向另一端。

  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干在一起。望着为这片热土奉献心血的援疆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回忆在地方工作时,“福建对口昌吉,浙江对口和田”:“这个事业很有意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举全国之力,解决一些重大任务。参加过援疆任务的同志,受到了精神的、实践的洗礼和锻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期望你们在这里扎扎实实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贡献。”

  在随后召开的汇报会上,总书记再一次谈到援疆工作。考量的视角,彰显新疆之于国家的分量:“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新疆的发展也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之中。“一带一路”的新机遇,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向,双循环的新优势……桩桩件件,新疆乘势而上。

  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在汇报会上,深有感触地谈道:“新疆工作的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非常英明、完全正确,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错综复杂中守正创新、在矛盾风险中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和魂。”

  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新疆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善弈者谋势。新疆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在人心。

  “要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在保稳定、谋发展、促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注意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只要是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建议都要充分吸收,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难、关系群众利益的声音都要及时回应。”

  4天考察,走到哪儿,哪儿是沸腾的海洋。掌声、笑声、欢呼声激荡久远,很多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泪眼婆娑地挤到队伍前,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在学校、在社区、在村庄、在兵团,身着民族服装的各族干部群众簇拥着总书记,送了一程又一程。找骆驼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

  《叛逆者》:撕裂与重生

  电视剧《叛逆者》海报

  □孙晓蕾

  当杀戮纵横交错,当强权替代公理,当身边人鬼难辨,当活着变成了一种奢望……如果是你身处其中,会怎样做?

  这是林楠笙一出场的命题,也是我们随着《叛逆者》故事情节的递进,应该找寻的答案。

  以谍战为题材的电视剧《叛逆者》一经开播就备受好评,这是一部以林楠笙的成长为主线,贴近真实历史背景,还原一代青年人挣开身份的桎梏,逐渐坚定个人革命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这部剧没有刻意渲染的情节,没有老套的谍战剧噱头。主创团队仅仅是通过饱含温度的笔触、意蕴深长的镜头语言和在细节上的雕琢,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直入人心,引起强烈共情,让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革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1 理想的朝圣

  师范学校毕业的林楠笙深知教育是救国的途径,但国人的麻木、外敌的狂妄,都像是尖刀一般剜在林楠笙的心上。生逢乱世,命若蝼蚁,但心中仍有理想。他知道,此时此刻唯有弃笔从戎才是报效国家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故事一开头,他就出现在特训班的训练营里。

  而陈默群的到来,才正式开启了林楠笙的革命生涯。从本质上讲,陈默群是林楠笙的领路人,但他们却从来不是一路人。

  从南京到上海,陈默群为林楠笙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凌虐中共的囚犯。血水浸透了薄衫,吊绑在架子上的人奄奄一息,这显然和林楠笙心中所想大相径庭,这残暴的一幕刺痛了他,他困惑不解:“也许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他纯洁稚嫩的面孔与眼前被严刑拷打的残暴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也预示着他的理想将在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下逐渐脱离虚妄,走向重生。

  2 现实的残虐

  血雨腥风、枪林弹雨、杀敌剿匪,林楠笙知道有战乱就需要有牺牲,为了国家变好,他从不畏惧,可在奔赴理想的路上,利为谁谋?道为何道?敌在何处?谁善谁恶?现实一次又一次对理想的质疑,对心灵的拷问,让他迟疑了。

  朱怡贞的出现,像是点亮了林楠笙身处黑暗中的一根火柴,燃起了他理想的希望,也让他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认清了自身所处环境污浊的现实。

  “如果我们连国家都没有了,我们的后盾又在哪里呢?”“可总要有人站出来呀,即使胜利的光芒如此微弱,抗争的代价是如此痛苦。”在林楠笙受命接近朱怡贞的那段日子里,朱怡贞的善良与美好和对待理想的纯净与赤诚,再一次冲击了他的灵魂。

  而陈默群的叛变对林楠笙心中理想的冲击,更是让其瞬间坍塌。在林楠笙眼中,陈默群虽然手段残暴,却一直有明确的方向,陈默群的叛变,像王世安这种无底线陷害他人的小人或许是诱因,但说到底,陈默群对待效力半生的组织的失望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 精神的洗涤

  像林楠笙这种人,修正理想的过程,必然需要经历一次次抽筋剔骨的阵痛,才可以破茧重生。身处混沌,心灵饱受折磨,但同仇敌忾,拯救国人才是他心中对待理想的呼唤。

  朱怡贞面对严刑拷问的闭口不言、左秋明为了保全同志的自我牺牲、顾慎言置己为死地愿他人而后生、纪中原用生命完成了任务最后的传递……

  从质疑到靠近,从对立到共生。朱怡贞也好,顾慎言也罢,左秋明也好,纪中原亦是如此,他们跨越生死的奔赴,他们对待信仰的坚守,他们对待民族大义的执着,他们以己之力,燃起燎原之势,他们点燃了中国的希望,也照亮了林楠笙的心。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一定要活下去,为牺牲的同志做更多的事。”“答应我,如果我牺牲了,请帮我好好看看抗日战争成功后的中国。”……这是故事里的台词,也是那一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

  4 破茧的重生

  林楠笙“活了”,这一次的他不再是不谙世事跟随别人脚步的青年,他接过了“邮差”手中的火炬,以血肉之躯去开拓那一条属于新中国的道路,纵使前途泥泞,他也毅然朝着神圣的目标坚定前行。

  奔赴那一条鲜血晕染的路上,注定是负重且孤独的。他的孤独无言,他的步履坚定,他的爱情近在咫尺,却犹如隔山,他的隐忍、克制、不屈、坚定,压实了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让信仰根种在心里朝着光,奋力生长。

  林楠笙不是踽踽独行的革命者,他是那个年代无数个没有被记录的中国人的化身。生于乱世,满目疮痍,他们于痛苦中淬炼灼灼思想,于飘零中坚定理想信仰,于禁锢下舍己为国。这也正应了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乱世中无数人以鲜血奔赴的光明,既傲岸又悲壮。

  回首历史,仍饱受勉励,《叛逆者》这部剧是他们的前世,也是我们的今生,我们敬佩先人们的坚守与传承,也愿此部剧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挺起当代青年人的精神脊梁。

  来源: 黑龙江日报骆驼短文阅读答案

  “写邓稼先写到哭”的新华社老记者笔下的“两弹一星”精神

  钱三强(中)和钱学森(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新华社资料片

  2021年4月29日,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5月30日5时01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这次发射和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贺电表示热烈祝贺。他对参加发射工作的各参研单位的同志们说:“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采写的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通过新华社通稿在国内外播发,引起重大反响。在这前后,我还采写了《新中国驾驭核能的第一代人》《聂荣臻与两弹一星》《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三强与中国的核科学》《中国原子弹靶场选址前后》等多篇新闻通讯。“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也许可以从曾经采写的这些故事中找到答案。

  跨箭相期天际游

  中国的火箭喷气技术,也就是导弹技术,是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1955年钱学森和妻子儿女冲破美国的藩篱归来,次年就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导弹喷气技术的12年规划。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看后诗兴大发,欣然挥毫,赋诗一首:“赠钱学森——大火无心天外流,望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畔风景幽。冲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中国的导弹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核武器政策催生的。朝鲜战争中,遭到重创的美国人不断放出风声:要以核打击摧毁中国的军事力量。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原子弹是罩在中国人头上的一片乌云。在疯狂的核威胁面前,中国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导弹核武器。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会后,156位大学生济济一堂,聆听了钱学森讲的难忘的一课——导弹概论。后来这些大学生都成为我国火箭、导弹等航天部门的骨干。

  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努力,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一举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两年以后的10月27日,经过钱学森等人的努力,在酒泉发射场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的飞行试验,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了核爆炸。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在这之后,钱学森又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举发射成功,浩瀚的太空出现了中国星。作为航天科学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

  当各种荣誉向他招手的时候,他却十分淡定。回国后,不知多少人劝他搬到新房子里住,他始终未搬。他说:“我住在这老房子里不愿搬家,是因为它常常使我想起当年的科研工作……”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钱学森说。

  为了民族求自存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在这紧要关头,在党中央领导下,钱三强推荐和组织一些科学家,发愤图强,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如期爆炸。在这之后,他又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

  钱三强是五四运动先驱钱玄同之子,曾师从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成归国。在领导研制两弹的过程中,他知人善任,从点兵点将到组织队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的日日夜夜。他组织队伍找人谈话时,总是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想请你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曾对钱三强说:“三强同志,看来会响的,也不排除万一的可能性。”

  钱三强听后非常感慨,他想起研制过程的艰辛困苦,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坚定地说:“会响的,会响的!”

  钱三强为何对两弹爆炸如此动情呢?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说:“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间,经历了近代史上相当艰苦的民族求自存的历史。可以说是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得到了独立。我们在国内奋斗,到国外求学,总想把他国强盛的经验拿到手,并不是只图个人待遇如何。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独立的心愿才真正实现。”

  “国家要强盛起来,离不开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时,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突破,使我国跻身于五个核大国之列。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调动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完成的。”钱三强说。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6年,在邓稼先去世前的数月里,我作为第一个进入核武器研究“禁区”采访的记者,曾多次和邓稼先接触,并专程到他工作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采访他的事迹,从而知道了关于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他和200多位中国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

  当这位“娃娃博士”出现在归国前辈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科学家面前时,大家都为初创的中国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高兴。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搞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先行工作就是“龙头”。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原子弹各种工程设计的成败。中国没有造过原子弹,因此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权威。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作为该研究所理论部负责人,他先读书,一边备课一边讲课。年轻人称他为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项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他和同伴们肩上——研制氢弹。他作为组织研制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邓稼先的同伴们说,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成功,都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

  在特种材料加工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邓稼先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工作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为了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邓稼先和同伴们长年生活工作在骆驼草遍野的戈壁荒滩上,他工作的范围可以说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戈壁滩无垠的荒原,那幽远驼铃声响起的地方,那死寂的楼兰王国遗址,到核试验基地广袤的土地,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

  无垠戈壁腾立龙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距今已有50多年,参加那次核爆炸的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有的已经去世,健在的也进入了耄耋之年。他们为了中国的强盛,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正是他们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了新中国光辉灿烂的国史,也正是他们使“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当年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曾让无数人激动不已。而参与其中的人,都会铭记那段“烈日如伞光如盖”的峥嵘岁月。

  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1958年的一天,正在旅顺口指挥陆海空三军大演习的张蕴钰突然接到陈赓大将的电话,叫他带领部队建原子弹靶场,也就是核武器试验场。

  抗日战争中,张蕴钰曾带领游击队出没在太行山中,出色指挥过多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参谋长的身份,参与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接到陈赓的电话,毫无思想准备的张蕴钰不禁愣了,心想:虽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是,原子弹这玩意儿,没干过啊!

  “谁也没干过,我推荐了你,就是相信你能干好啊!”

  听了陈赓的话,思忖半晌,张蕴钰说:“好吧,这既然是一番事业,不管苦与不苦,不管在这个事业中担任的是什么角色,我都愿意干!”

  这位戎马倥偬的将军,从此掀开了人生很不轻松的一页。

  张蕴钰率领着18辆汽车和官兵,带着几麻袋大饼,从敦煌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出了玉门关,过了白龙堆,但见天地一色,全是沙丘,他走了整整两个礼拜,边走边看地图,没有道路也没有水,从敦煌到马兰,800公里的大戈壁,没有人烟,也没有飞鸟和树木。

  “我们真像是上了月球啊,中国选不出第二个来!”他望着罗布泊的荒野,感叹地说。

  核试验场开始测量勘探时,冬天就要来临。战士们睡在帐篷里,由于寒冷,呼出的气都结成了冰,第二天起床后,发现头发和被子都粘在了一起。在这之后,他们年年都进入罗布泊勘察,修道路、架电线,几年时间共修了2000公里的道路。罗布泊只有一汪苦水,为了解决喝水问题,他们成立了供水连,开车到10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

  张蕴钰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建原子弹靶场时,他想的是什么呢?他说,他考察了古楼兰的旧址,在漫漫黄沙中,仿佛看到了各方势力为争夺楼兰进行的残杀和鏖战,悟出了中华民族要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不能像楼兰一样被灭绝,必须奋起,自强不息。

  三年困难时期,他接到命令让他带领部队去放羊、种地。他说:“不,我哪儿也不去,一年不搞试验我等一年,两年不搞试验我等两年,我们边搞生产边建设,我相信中国终有一天要放原子弹!”

  他们就这样边生产自救,边建设核试验基地。没有粮食,他们就带领队伍到数十公里外的地方扛粮食或是挖野菜、草籽充饥,没有水就强忍着呕吐吞咽苦水……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张蕴钰亲自登上铁塔,看着科技人员插完了雷管,才最后走下铁塔。他对科技人员说:“不要慌,我这个司令陪着你们,给你们壮个胆、保个险。”

  过后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死,他说:“当时不怕炸死,就怕原子弹不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张蕴钰即兴赋诗欢呼说:“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立龙,笑飞触山崩,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差不多同时,蜚声国际的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力学家郭永怀、化工专家姜圣阶、物理学家王承书,以及周光召等许多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接到调令后都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往核研单位报到。

  他们之中,有的年富力强,成名成家的前景正展现在面前;有的已是享誉国际科坛的青年学者;有的在某个领域已经搞了大半生,并且赫赫有名。但当他们得知国家需要自己效力时,都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纷纷告别了妻子儿女,离开了舒适的大城市,打起背包,走进了戈壁荒滩、雪山草原,从此隐姓埋名,埋头苦干。

  从1960年起,我国开始聚集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工业。从全国各地来到这条战线上的106位理论、实验、工程等各方面的专家,无一例外服从国家的需要,无论个人做出多大牺牲,都毫无怨言。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带领科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做爆轰物理实验;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爆炸的刹那间,想到的不是逃生,而是和警卫员紧紧地搂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核资料,自己却永远消失在熊熊烈火中……

  这就是成千上万的英雄,用智慧和热血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记者 顾迈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找骆驼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

  初一语文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精选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阶段我们会很多名著,需要认认真真的抽时间进行阅读,课本上的名著导读会给你明确的指导。《海底两万里》和《骆驼祥子》是初一语文非常重要的阅读书目,也是中考考试重点考试内容,所以同学们在初一阶段就要把这两本书的内容牢固掌握,否则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由于阅读书目的增多,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今天小墨就整理了这两本名著的练习题,阅读完后赶紧来测试一下。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泅到怪物的脊背上。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告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一、填空题

  1.凡尔纳是( 法 )国的科幻小说家,被公认为是“(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2.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 机器时代 )”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 西方 )和( 日本

  )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3.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 构思巧妙 )、( 情节惊险 )、是( 科学与幻想 )巧妙结合的成果。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 尼摩 )、生物学家( 阿龙纳斯 )、他的仆人( 康塞 尔)和捕鲸手(

  尼德?兰 )。“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 法拉格特 ),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5.《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 海洋 )发电。

  6.《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和( 鲨鱼 )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临绝种的(

  儒艮 ),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7.凡尔纳18岁时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位胖绅士,这位胖绅士是( 大仲马 )。后来,凡尔纳与他合作创作了剧本( 《折断的麦秆》

  )。再后来,凡尔纳又相继创作了( 《气球上的五星期》 )( 《地心游记》 )( 《八十天环游地球》

  )等,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在一本总标题为( 《奇异的旅行》 )一书中。

  8.大仲马是把历史学融进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凡尔纳则把( 生物学 )、( 地理学 )、( 地质学

  )等学科融进文学。他的自传性作品是(《喀尔巴阡古堡》)。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10.《海底两万里》题目中的“里”指的是( 法里 )。

  11.尼德?兰说,世界上的动物有两种,( 好吃的 )和( 不好吃的 )。后来他又说,世界上的人有两种,( 倒霉的 )和(

  不倒霉的 )。

  12.船长的国籍是( 印度 ),在( 《神秘岛》 )里有说明。

  13.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描写一位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传奇;读《昆虫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读《海底两万里》,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

  贯彻现实与虚幻的篇章 )。(仿写)

  14.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 大叶藻 )做的,穿的衣服是用( 贝壳类的足丝 )做的,用来写字的笔是用( 鲸的触须 )做的,墨水是用(

  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做的,布是用( 海洋纤维 )做的。

  15.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是( *)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 *200 )万法郎,鹦鹉螺号的最快速度是( 每小时50海里 )。

  16.请列举几种海底植物:( 裙带菜 )、( 海带 )、( 紫菜 )、( 石花菜 )、( 鹅掌菜 )。

  17.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书叫( 《海底的秘密》 )。

  18.《海底两万里》告诉我们,鲸鱼用( 肺 )进行呼吸。

  19.尼摩船长会说( 四 )种语言,分别是( 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 )。

  20.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打到了( 鲨鱼 )。

  21.在红海,尼德?兰用鱼叉杀死了一头( 海马 )。

  22.尼摩船长允许尼德?兰杀死海马,是因为( 能为船上提供鲜肉 )。

  23.北半球海洋中的水以( 顺时针 )的方向流动。

  24.尼摩船长用( 热水 )解除了被困在冰层中的危机。

  25.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 浮游 )生物。

  26.汇入大西洋的最长河流是( 亚马逊河 )。

  二、简答题

  1. 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列举其中几次。

  答: 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 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教授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答: 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3. 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丛中?

  答: 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不受鲨鱼和人的欺负。

  4. 请简述《海底两万里》的内容。

  答: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蒂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5. 读完这部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答: 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也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事情,需要人们以一种求知的态度去看待。

  6. 请简析尼摩船长的形象。

  答:

  尼摩船长是一位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独立,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

  7.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已成为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答:

  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书中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如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8.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想象力的作用,你有什么看法?

  答:

  想象往往是在现实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想象,就是正确的、好的想象。但是如果不切实际,不修边幅地胡乱想象,就是错误的、坏的想象。总之,想象必须合乎实际。

  初一语文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精选练习题及答案

  《骆驼祥子》

  作者: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内容: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

  主要情节概括:

  1.一流车夫: 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祥子买车: 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3.丢车与卖骆驼:

  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

  4.二次奋斗:

  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5. 被敲钱空:

  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孙侦探勒索,积蓄一空。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6.被迫结婚:

  祥子认了命,只好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了。可刘四爷并不肯“便宜了这个臭拉车的”招他做女婿。于是刘四爷在与虎妞激烈争吵后,把女儿也一同赶出家门。虎妞靠着自己的私房钱与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完婚。

  7. 再次买车:

  和虎妞结婚,进而忍受家庭生活的牵系与精神上的痛苦。虎妞终于拗不过祥子,为祥子买了一辆二手车,可是祥子想做一流车夫的信心已被不愉快的婚姻生活所磨灭。

  8.妻死卖车: 虎妞因为难产而死。祥子为了办丧事,无奈又卖了洋车。同时因为生活的压力,又拒绝了心爱的小福子再次和祥子组建家庭的请求。

  9.彻底堕落:

  虎妞去世后,祥子对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已经失去信心。特别是在小福子吊死以后,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人命,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由“人”变成了“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一、填空、选择题

  1.《骆驼祥子》作者_,原名_ ,_ 族,_ (籍贯)人,有_的称号。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次买车又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3._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

  4.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的女儿。

  5.样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_给洗劫了。

  6.“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__的感叹。

  7.《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_拉车。

  8._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9._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10.虎妞的变态情欲,_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11.《骆驼样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了车,却冒险牵回了三匹_。

  12.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的是_ 。

  13.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_。

  14.《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__,_是他的外号。

  15.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而被卖掉。

  16.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_”的称号。

  17.《骆驼祥子》中的_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18.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的长篇小说是__。

  19.样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在祥子在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_;他们的悲惨情景把祥子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20.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_》,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_和_。

  21.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_。

  22.《骆驼样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_ 的故事。

  23.《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_,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_。

  24.《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

  二、问答题

  1.请问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

  2.请概述祥子绰号的来历。

  3.请从怒辞杨宅和孙侦探的敲诈这两个情节中选择其一进行概括。

  4.祥子的三起三落

  第一起:_______

  第一落:_______

  第二起:_______

  第二落:_______

  第三起:_______

  第三落:_______

  5.请结合《骆驼祥子》的背景,总结小说的思想主旨。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

  初一语文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精选练习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1.老舍;舒庆春;满;北京;人民艺术家

  2.《骆驼祥予》;三;三

  3.样子与车;虎妞

  4.拉车;刘四爷

  5.孙侦探

  6.老马

  7.北平

  8.老舍

  9.《骆驼祥子》

  10.二强子

  11.骆驼

  12.虎妞

  13.阮明

  14.祥子;骆驼

  15.有一辆自己的新车;给虎妞办丧事。

  16.人民艺术家

  17.小福子

  18.《骆驼祥子》

  19.拉车的一老一少(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JL)

  20.骆驼祥子;虎妞;小福子

  21.虎妞

  22.人力车夫

  23.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4.刘四;虎妞;小福子

  1.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1)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2)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3)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2.祥子趁匪兵退却时,逃了出来,并牵回了三匹骆驼,他在路上把骆驼卖了,换回了三十五元钱。祥子生了一场大病,在一家小店里躺了三天。恐怕就是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3.怒辞杨宅: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杨先生有两位太太,还有一大群孩子。祥子每天接送完这个,又要去伺候那个,同时还要干杂活。更可恨的是,主人不把仆人当人看,食宿很差。祥子有一天在送走一位女客人后,因为女主人的无理,忍无可忍,一怒之下,辞去了这份工作。

  孙侦探的敲诈:祥子和雇主曹先生被孙侦探跟踪。曹先生叫祥子拉到左宅,并派祥子回家报信。在曹先生家门口,孙侦探拉住祥子,说曹先生是乱党,同时对祥子威胁恐吓。祥子六神无主,稀里糊涂把自己积攒准备买车的血汗钱交给了孙侦探,他的希望破灭了。

  4.第一起: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第一落:祥子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第二起:祥子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第二落:祥子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第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第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5.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初一语文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精选练习题及答案骆驼短文阅读答案

  一二年级标点符号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二年级标点符号专项练习,附答案

  参考答案:

  1、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

  2、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3、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4、“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 孩子们问 。

  5、老师说:“不算太远。”

  6、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7、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 ?”

  8、青蛙说 :“朋友, 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9、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

  10、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 :“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 ?我可没干什么呀 !”

  11、青蛙笑了, 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 , 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

  12、小猴子笑着问:“ 你吃过吗?” 小兔子摇摇头,说 :“我没吃过, 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13、风娃娃听了,很伤心, 心想: 我帮人们做事, 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

  14、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15、小柳树说:“喂,小枣树 ,你的树枝多难看哪 ! 你看我,多漂亮 !”

  16、那个人感到很奇怪, 他说:“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 我要的是葫芦 。”

  17、狐狸为什么说葡萄酸呢?

  18、葫芦藤上挂着三个小葫芦。

  19、爷爷买的枣真甜啊 !

  20、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 ?

  21、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

  22、夏天的一个周末, 我们全家人一起出去玩。

  23、清晨 , 她睁开眼一看, 朝阳从东面的窗户射进来, 照得满屋亮堂堂的 。

  24、我在市场里买了桔子、苹果、 青菜 、萝卜等等。

  25、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啊 ! 有狮子、 老虎、猴子、骆驼、 海狮。

  26、校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啊 !

  27、她睁开眼睛一看,啊 !多么明亮 ,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28、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

  29、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 我们好不容易摘来 ,这有什么不对呢 ?

  30、老婆婆感激地说:“ 孩子, 你真好! ”

  31、“孩子, 你真好!” 老婆婆感激地说 。

  3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33、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说 :“ 谢谢你 ! 我可不要这样的钱 。”

  34、今天是星期天吗 ?

  35、湖水多么像一面镜子呀 !

  36、我是一个小学生。

  37、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 ?

  38、草叶上的露珠 , 像天上闪烁的星星 。

  39、我多么想长大呀!

  40、一天晚饭后,爸爸问小明:“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

  41、一阵阵秋风吹过, 树叶像蝴蝶般飘落下来 。

  42、我们的祖国多么强大,多么美丽!

  43、你的眼睛真漂亮 !

  44、这只狐狸真是太狡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