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务员考试中,如何提高行测成绩?

  

  本问题已加入活动专题 「求职之前 先上知乎」,更多关于校招、求职的讨论,欢迎关注专题>>>

  本人本科毕业,已经在企业工作。考过三次公务员,总分都在110分上下浮动,怎么办?

  面对国考,一定一定要按照国考的出题思路去解题。

  看近十年的国考,会发现国考题考点都比较固定,且难度中等。而看省考事业单位的题目,就发现,要么比较简单,要么就比较难,且每年的细分考点差异很大。

  很多人刷了很多题,但是要么就是省考事业单位的题目,要么就是模拟题(省考事业单位的题目或者是模拟题都比较多,而国考题目比较少),各种细分考点都学过刷过,思维特别发散,但是国考题目的思维反而比较固定,最终会发现,用省考事业单位的思维去做国考题,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不会有一个好看的分数。

  随便用判断推理部分举几个国考真题的例子:

  1、图形——对称,这是国考图形最最最高频的考点,每年必考,我们观察所有真题就会发现,考察对称的题目,往往会出现箭头趋势的图形,且近几年特别喜欢考察“对称轴经过的情况”,该细分考点的图形外观都长得差不多。

  (22年国考)79.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③④,②⑤⑥C.①⑤⑥,②③④ D.①②④,③⑤⑥

  (20年国考)78.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④⑥,②③⑤以上两题图形外观一样,都是类似于“宇宙飞船”的小图形,且考点均是对称轴经过的情况——对称轴经过的是两个交点还是两条直线。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国考中,看到类似图形,要毫不犹豫的想到这个考点。

  2、图形——线——公共边。公共边这个考点在国考中经常考,但是在省考事业单位中几乎没怎么出现,且考察公共边的题目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几个图形拼合在一起。比如以下几道国考真题:

  (21年国考)79.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⑤⑥,②③④

  (20年国考)79.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

  (13年国考)83.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④⑤,②③⑥

  (18年国考)78.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⑥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④⑥,②③⑤

  (14年国考)8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⑤⑥,②③④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国考中,看到几个图形拼合,肯定是优先考虑“公共边”。

  3、图形——点,认真看真题就会发现,国考中考察“点”的题目,大部分题目都会结合“圆”来考。一般就是①圆内圆上圆外的交点;②圆的切点。当然,结合其他省份的题目,此类题目在接下来如果国考要创新的话,很有可能把圆改为一个其他的外框(正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

  (22年国考)78.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②⑥,③④⑤

  (21年真题)7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0年国考)73.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8年国考)7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8年国考)7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6年国考)8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4、定义判断,国考中定义判断会有一些固定的题型,比如三四道多定义、一道诗句、一道看图等等。且每年国考中还会有两道题干比较专业的题目,这种题目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题干并迅速做出来。但是细细分析近十年题目就会发现,此类题目几乎都可以通过定义词本身来解决。比如:

  (19年国考)87.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人民法院采取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诉前财产保全的是:A.工厂甲向信用社乙贷款500万元,甲无法按期归还。乙随即起诉,审理期间得知甲已将设备转卖,遂请求法院查封甲正在出售的大楼B.甲与乙签订购销合同,甲给乙200万元预付款后,发现乙有欺诈行为,无力履行合同,遂请求人民法院冻结200万元预付款C.银行甲与公司乙签订协议,甲向乙提供5000万元贷款,分3期还清,第一笔到期时乙无力归还,甲向法院申请查封乙的财产D.甲欠乙10万元,乙多次找甲还钱未果,得知甲有一辆轿车,乙向法院申请将甲的轿车予以查封,再将甲告上法庭本题题干涉及法律的专业知识,很多人读起来云里雾里。此时观察定义词本身“诉前财产保全”,里面的“诉前”其实就是一个时态提示词,国考中细节部分经常考主客体和时间点,此时看题干,里面说的是“起诉前”,而A项说的是“审理期间”,时间点被偷换了,A项肯定是不属于的,因此答案选A即可。该类题目站在行测思维和出题人逻辑的角度,其实是要求在读不懂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来。且这种题目对考生心态会起到一定影响,本质上也契合“行测考试为压力测试”的初衷。

  (22年国考)90.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过程。由于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层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导电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的局部变化,通过测量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达到推断地质性状的目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地球物理勘探的是:A.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电磁感应特性等来记录地层界面的深度和形态B.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地层内的传播规律,了解水文地质的分布情况C.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内的微量元素,通过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原生异常来寻找矿床D.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判断地下地层的岩性及状态,确定沉积盆地范围本题比较专业,可以看定义词本身“地球物理勘探”,其中提到了“地球”、“物理”等词语,细细看题干就会发现,ABD都是物理,而C偏向化学,答案为C。

  5、逻辑推理——论证逻辑。论证逻辑也就是加强削弱的题目,该类题目是特征最明显的,近十年反反复复就考那么四五个考点。比如因果型题目考得特别多,几乎每年一道题,且因果型题目如果是支持的话,一般就是解释说明,如果是削弱的话,一般就是他因削弱或是直接打破因果结构(省考事业单位会常考因果倒置,但是国考近十年没有出现过)。再比如下面两道题,仔细看,其实会发现是同一道题。很多时候国考出题逻辑是一致的,很多题目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19年国考)一般来说,塑料极难被分解,即使是较小的碎片也很难被生态系统降解,因此它造成的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近期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蜡虫的昆虫能够降解聚乙烯,而且速度极快。如果使用生物技术复制蜡虫降解聚乙烯,将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清理垃圾填埋厂和海洋中累积的塑料垃圾。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结论?A. 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B. 蜡虫的确能够破坏聚乙烯塑料的高分子链C. 聚乙烯被蜡虫降解后的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D. 现有科技手段能够将蜡虫降解聚乙烯的酶纯化出来

  (13年国考)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丢弃了多达10亿吨塑料,这种垃圾可能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近日,一个科研小组在亚马逊雨林中发现一种名为内生菌的真菌,它能降解普通的聚氨酯塑料。科研人员认为利用这种真菌的特性,将有望帮助人类消除塑料垃圾所带来的威胁。科研人员的判断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A.塑料垃圾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最主要的废弃物种类B.内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很好地分解塑料制品C.目前绝大多数塑料垃圾都属于普通的聚氨酯塑料D.这种真菌在地球上其他地区也能正常地存活生长

  6、类比推理。类比考试趋势和其他部分不太一样,六七年前特别喜欢考成语诗句俗语等等,都是考一些很有文化的东西,但是看看近三年甚至近两年,就会发现疯狂考察“并列交叉的区分”,且题目特征特别特别特别明显,有兴趣的可以找找2022年国考真题的一些共性,比如:

  (22年国考)93.呼吸系统∶生殖系统

  A.生产计划∶年度计划B.观赏花卉∶药用花卉

  C.水面舰艇∶巡洋舰艇D.简牍公文∶纸质公文

  (22年国考)94.微型无人机∶旋翼无人机

  A.热带植物∶香料植物B.集体决策∶个人决策

  C.形象思维∶抽象思维D.开环系统∶闭环系统

  (22年国考)95.独幕剧∶歌剧∶话剧

  A.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现代歌曲B.自由体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

  C.远程面试∶单独面试∶小组面试D.顺序作业∶流水作业∶平行作业

  (22年国考)96.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

  A.科幻小说∶微型小说∶文学作品B.中式建筑∶苏州园林∶特色建筑

  C.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D.进口食品∶速冻海鲜∶冷冻食品

  综合分析了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国考题目的出题套路和出题思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掌握了国考的高频点以及高频点的出题套路,其实接下来的国考中一半的题目已经心中有数了。

  如果还有三个月以上的学习时间,肯定是要各种题目都做一下学习一下,把每个点吃透。但是如果时间不多的,最理性的做法,还是得回归真题,从国考近十年的真题总结入手。

  用国考出题套路去做下一年的国考题,这才是最最理性的做法。

  认真整理了一下近十年判断和言语的题目,以下是一些文档截图,有兴趣可以去cctalk搜索课程

  邀请你加入CC群 国考行测近十年真题分析(判断推理版)(90590726) 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

  以下是之前的回答:

  近几年公考行测的题目越来越灵活,反培训套路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考生学习了太多技法却在考场上无用武之地。个人认为,基于最新国省考题目来看,要想在公考中拿到不错的分数,必须要进行逻辑思维和阅读能力的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行测本来就是能力型的考试,如果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行,再多培训班或是其他渠道学到的技法都是空中楼阁。

  很多时候,有的考生刷题无数,成绩却没有提升。做题一定要看到题目后面的本质,依据具体题目学习到相应思维和技巧。

  以下是本人基于公务员考试大纲以及多年国省考真题总结的一些思维层面的东西,后期会持更。从本人接触过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思维层面的东西一旦重视起来,不仅仅行测分数有质的飞跃,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受益。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部分逻辑思维提炼(判断推理)

  1.诉诸无知:

  很多时候不知道、没有发现、还不清楚等否定信息(无知信息)不能作为证明事物的理由,其得不出任何确定信息,属于无关项。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强调交流的对方并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这样的无知信息我们不能粗暴得出鱼快乐与否。

  例1.一项对某高校教员的健康调查表明,80%的胃溃疡病患者都有夜间工作的习惯。因此,夜间工作易造成的神经功能紊乱是诱发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严重削弱上述论证?

  A.医学研究尚不能清楚揭示消化系统的疾病和神经系统的内在联系

  (A选项的尚不能清楚揭示即可判断为无知信息,该项为无关项)

  B.该校的胃溃疡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中

  C.该校的胃溃疡患者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D.该校只有近1/5的教员没有夜间工作的习惯

  例2.在几十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下,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泉州古城门遗址——德济门重现于世。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元明时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推测?( )

  A.考古人员未发现任何寺院遗址

  B.民居也常使用同样的建筑构件

  C.发掘出的寺庙建筑构件较少

  D.关于德济门的古代典籍未提到附近有寺院

  (该题中A、C两个选项均可看作无知信息,无关项。有时候无知信息很好判断,有时候出题人隐藏得有些深,需要考生训练相应警觉性)

  2.诉诸大众:

  “诉诸大众”是逻辑学及批判性思维理论所总结的推理谬误之一,指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是阐述支持论点的论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作为论点正确的理由。

  很多事情该不该做,有益与否等情况的判断与多少人正在做这件事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可直接判断为无关。

  例1.茶叶是中国人喜爱的健康饮品。一般人将茶叶冲泡饮用几次之后,就将喝剩的茶叶倒掉。某专家对此指出,其实茶叶中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是有限的,大量有营养的物质任然保留在茶叶中,白白倒掉实在可惜,人们应该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专家的观点?

  A.茶叶中许多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

  B.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和微量元素,可以提神醒脑

  C.一般人喝茶已成为习惯,并非为了吸收营养物质

  D.很多人将喝剩的茶叶留下来做茶饼,茶叶蛋等(很多人这样做不能决定该行为是否应该做)

  3.诉诸主观:

  有的论述中会出现一些观点或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这些偏主观的东西和事实是不同概念,有时候由于传播学、修辞学或是惯性思维的介入而会使人将两者等同。

  例1.猫只有两重属性,要么是宠物、要么是野生。宠物猫一旦被遗弃,就会变成流浪的野猫,而应不应该喂养流浪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城市野猫的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垃圾箱里的厨余和投食的人,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反对者认为,野猫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人投食,会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反对者言论的是:

  A.中国没有小动物保护法,但是有很多爱心人士,他们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喂养流浪猫(题干中重点论述的是该不该喂养流浪猫,该项强调的是人们愿不愿意喂养流浪猫。该不该和愿不愿意不是一回事)

  B.偶尔一两次投食给野猫不会形成固定的人为食源,也不会引起野猫集聚和大肆地繁殖

  C.由于有人投食,澳大利亚99.8%的国土遭野猫入侵,使得近20种珍贵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D.猫类是鼠类的天敌,既然没有人会去喂养老鼠,那么同理也不应该有人去喂养流浪猫

  例2.蒸发冷却是指液体在蒸发成气体的过程中会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起到冷却的效果。蒸发冷却效应是指在目的或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团体中,团体的价值跟液体的整体温度类似,当价值较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后,社团自身的平均价值会降低。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蒸发冷却效应的是( )。

  A.高校的街舞社团的团长毕业离开学校后,该社团便再没有在街舞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B.某知名流行音乐演唱组合中的一名歌手因意外去世,大批歌迷认为这个歌手的离开导致该组合整体演唱水平大打折扣 (“认为”后面的东西不可判定为事实情况)

  C.某教育机构的一些老师离开该机构创办自己的教育公司,使该机构在市场竞争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D.某社交网站的影评小组建立之初时人数较少,影评质量较高,后来有大量人加入这个小组上传影评,使这里整体的影评质量有所下降

  4.诉诸权威:

  “诉诸权威”属于以人为据的典型错误,是指在论证中以权威作为论据的根基,而不是以逻辑或事实来支持论点。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例1.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A.以上调查分析是由专门研究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科研机构进行的(典型的诉诸权威,排除)

  B.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青年时期可以延续到45岁,因此运动水平和耐力应该能够保持

  C.以上调查中的退役职业球员都是长期担任足球教练的人

  D.年龄在一定限度内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运动水平和耐力的下降

  5.时态不一致:

  有的时候题干重点强调的当下的事实情况,而有的选项强调过去或是未来的情况,很明显说的都不是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属于无关项。不过有时候有的选项出题人稍加伪装,再加上行测考场上的紧急情景,考生很容易就掉入陷阱。

  例1.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进入高楼大厦,人们接触日光的机会变少。研究发现,日光是合成维生素D的必要条件,而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人得出结论:现代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等因缺钙引起的疾病。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骨质疏松疾病患者多晒太阳就可以缓解或治愈(题干说的是致病原因,强调的是患病前的情况,而该项强调的是治疗方式,即患病后要如何处理,时态不一致)

  B.现代人饮食结构中的含钙食品比以前丰富很多

  C.口服维生素D片是添加了促吸收剂的合成配方

  D.骨质疏松症患者接触日光的时长与其他人无异

  例2.某小学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增购一辆校车,以加强对师生的接送能力。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否决了这项申请,理由是:校车的数量必须与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根据该校目前的师生数量和规模,现有的校车已经足够了。

  以下哪一项假设最能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 )。

  A.调查显示,租用校车比购买校车更经济

  B.该小学的校车中,至少近期不会有车辆报废

  C.该地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今后不会有大的增长

  D.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扩大该校师生规模的计划(“计划”一词说明强调的是未来的情况,而题干讨论的是当下的事实)

  上面的这道例题各家机构以及众多网友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些争议。这里简单说一下个人想法:

  该题论点:车已经够用。而论据是校车数量和师生规模相配套。也就是说人车数相匹配推出了车够用。那这里其实涉及了两个东西,就是车数和人数,两者任意一者变化都可能导致车不够用的情况发生。B和D分别谈了车数量比较稳定和师生人数比较稳定,都是可行的。不过B中的近期指的是近段时间内,而D中的计划更多的可以看作是未来规划,未来规划和当下的措施在行测做题的时候可以看作两回事。从这点上来说,B要更优一些。

  论证逻辑其实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更多的是择优思维。

  其实这道题在紧急的考试情况下很多人会只想到人数的变化而忽略车数的变化。设置一个情景:某乡村小学有五十名学生,五辆校车,每辆车可以坐十个学生,此时正好车够用。突然有一天,某个老师和校长说:校长啊,咱们要不要再增购下校车。校长听后,觉得老师说的建议很扯,本能的且愤怒的这样说:人都才有这么一点,而且又没有新入学的学生,增购校车岂不是浪费。如果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一部分人会觉得校长说得有道理。很明显,这样的情景下,校长本能的就想到了人数而忽略了车数这个点。可能他多想一下或是别人提醒一下就会考虑到车辆数是否会变化的问题,可是行测考试就是靠一瞬间的本能思维,这是需要去刻意练习的能力。

  当然,具体题目纠结没有太多意义,考试不会考原题,更多的是将方法和思维学习到手。

  6.类比(很多时候题目中不仅出现类比项,且是明显不当类比):

  不当类比:那他让你跳楼你也跳呀?!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类比论证是力度相对比较弱的论证形式。之所以用类比,就是用来类比的两种事物有相似之处。比如A和B是相似事物,也就是说两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当A可以推出C或是A具有C属性的时候,我们很难由此得出B推出C或是B也有C属性。因为很多时候判定不了A推出C这样的逻辑联系是由A、B之间的共同点还是不同点导致,如果由不同点导致,则类比就完全失去效力。

  例1.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11年,连续十四年,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都超过3万,也就是说,每天平均有85人自杀。在各年龄层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杀率较高。为了防止人们轻生,日本警方在自杀集中发生的地点设置了很多印有励志短语的告示牌。因为很多人只是一时想不开,看到暖心的句子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而终止自杀行为。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对警方的做法提出质疑的是:

  A.日本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因此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极容易选择自我了断

  B.人的认知范围在自杀前的应激状态下将变得极度狭窄,无法清晰辨认出自杀地点周围的事物

  C.韩国首尔汉江上的麻浦大桥不仅贴满励志短语,还有暖心的家庭照片,结果跳桥人数暴增六倍

  D.宫本君已经是肺癌晚期,病痛的折磨和沉重的医疗费用迫使他选择在丛林中自缢,而自杀地点摆有告示牌

  例2.碳纳米管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行车和球拍等产品生产中。但是近日研究发现,长期从事生产碳纳米管工作或利用该材料制造其他产品的工人,有可能因吸入碳纳米管而致癌。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发现:

  A.研究表明,容易引发癌症的是一些较长的碳纳米管,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容易卡在肺部或腹部细胞间的空腔中

  B.在使用体外培养的人体皮肤细胞进行实验时显示,碳纳米管可以进入细胞内部,降低细胞自身的免疫能力

  C.动物实验显示,如果碳纳米管大量进入实验鼠的腹部,约有10%的实验鼠会在一年内得腹腔炎症

  D.石棉是国际癌症组织确认的致癌物质,而碳纳米管在化学分子结构上和石棉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7.范围不一致:

  例1.某小学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增购一辆校车,以加强对师生的接送能力。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否决了这项申请,理由是:校车的数量必须与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根据该校目前的师生数量和规模,现有的校车已经足够了。

  以下哪一项假设最能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 )。

  A.调查显示,租用校车比购买校车更经济

  B.该小学的校车中,至少近期不会有车辆报废

  C.该地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今后不会有大的增长

  D.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扩大该校师生规模的计划

  (题干说的是某小学的情况,选项C将范围扩大到了该地区小区)

  8.偷换概念

  例1.有研究结果显示,看电视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存在着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就此警告家长,避免让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因为过早看电视可能有碍幼儿智力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支持上述观点?

  A.电视上五彩斑斓的颜色会影响幼儿的视力(题干强调的是智力发展而非视力)

  B.1~2岁是儿童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

  C.幼儿过多看电视会减少他们对真实环境的观察和触摸(题干强调的是过早,这里是过多)

  D.过早地接触电视会减少幼儿与家长间表情、动作、言语的互动

  (该题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一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均可立马识别出A选项中的概念偷换,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识别出C选项也是概念偷换。一般概念偷换主要就是一些程度词、时态、主语等,需要多注意从而练就警觉性)

  9.以偏概全(以个体概全):

  比如现实中的地域黑,很多时候由小部分人的不良行为推及整个地区,认为整个地区的人都会产生该不良行为。

  1.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农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每年都有惠农政策出台,来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面貌和环境变好了。据了解,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增速为7.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71∶1,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推导出全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

  A.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回乡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B.国家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帮助改善农村经济

  C.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全国经济发展

  D.受经济危机影响,城镇经济近几年的发展跌宕起伏

  10.非黑即白:

  电影台词:“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益”。

  部分学生会常常持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价值观,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刚刚学习论证逻辑的时候面对“不能加强”四个字就会本能想到削弱项,忽略还有无关项的情况。

  有的题目中选项说的是没有作用,少部分学生会认为没有作用就是有害的。

  例1.茶叶是中国人喜爱的健康饮品。一般人将茶叶冲泡饮用几次之后,就将喝剩的茶叶倒掉。某专家对此指出,其实茶叶中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是有限的,大量有营养的物质任然保留在茶叶中,白白倒掉实在可惜,人们应该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专家的观点?

  A.茶叶中许多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该选项中说的是没有营养的物质,上课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会本能的把没有营养的物质就当作有害物质)

  B.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和微量元素,可以提神醒脑

  C.一般人喝茶已成为习惯,并非为了吸收营养物质

  D.很多人将喝剩的茶叶留下来做茶饼,茶叶蛋等

  11.预设前提:

  诡辩论中容易预设前提,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整个论证的隐含前提是错误的,很多时候学生也容易深陷其中。要充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前提。

  比如有时候去小店里面吃饭,老板会问:加一个蛋还是两个蛋,以此来误导你。此时老板已经预设了你要加蛋。

  生活例子:看到朋友圈某好友发表动态说最近运气太差,并随之举出多个近期倒霉事件。其他朋友看到该动态后评论:现在把坏运气用完,往后余生就轻松了。该评论看似很温暖,逻辑也很顺畅,其实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运气守恒,人一生的好坏运气总量是不变的。而此处预设的前提未必成立,很多时候好坏运气是叠加的,即好运会带来更大的好运,坏运也如此。一旦预设的前提错误,也就不能得出结论。

  例1.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进入高楼大厦,人们接触日光的机会变少。研究发现,日光是合成维生素D的必要条件,而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人得出结论:现代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等因缺钙引起的疾病。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骨质疏松疾病患者多晒太阳就可以缓解或治愈

  B.现代人饮食结构中的含钙食品比以前丰富很多(如果该项要成立,必须满足前提:含钙食品中的钙能被人体吸收。而该前提确定不了真假,因此得不出必然结论,不明确项)

  C.口服维生素D片是添加了促吸收剂的合成配方(该项要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人们会吃这种口服维生素D片,而我们确定不了前提真假)

  D.骨质疏松症患者接触日光的时长与其他人无异

  12.求同求异,异同比对的思维。

  13.选项思维(可通过多道题目和学生阐述清楚该思维的实用性,并强调当做题时正向思维不行的情况下要及时从选项入手尝试一下):

  分析推理的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也结合了选项信息,此处不再赘述。

  例1.对超过五十万人的遗传信息分析发现,有13个人虽然携带有和严重儿童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基因,却依旧很健康。某位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发现为对这些疾病有保护作用的基因多态性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步,并提示人们重新评估原先对于遗传变异和一些严重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以下哪个选项如果为真,最能成为上述论证的前提:

  A.囊性纤维化等单一基因缺陷遗传病被认为是完全外显的,也就是说任何携带有致病基因的人都会出现与疾病相关的症状

  B.由于缺少参与研究的人员的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无法重新联系上大多数致病突变适应者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C.这是第一次有人研究身体健康的人员是否携带有与严重儿童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基因,并且得到遗传变异基因和一些严重疾病之间有一定关系

  D.这些人身上可能含有发现能够解决高外显致病遗传突变异基因的关键,或将有助于开发急需的靶向治疗方法

  (该题题干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才可以理解,短时间内很难读懂,此时可以大体看一下题干信息即立马切入选项。比如题干要选择的是前提,而A选项中“囊性纤维化等单一基因”即大体可判断为这是一个案例,即使可以加强,也是例证加强,而例证加强不可作为前提,因此该项立马排除。后续几个选项也是类似思维)

  例2.偶然防卫是指在客观上被害人正在或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进行不法侵害,但被告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出于非法侵害的目的而对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属于偶然防卫的一项是( )。

  A.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丙在后面对甲先开了一枪,将其打死。而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纯粹是出于报复泄愤的目的杀甲,结果是保护了乙的生命

  B.甲与乙积怨很深,某日发生冲突后,甲回家拿了手枪打算去杀乙,两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开枪杀死了乙,但开枪时不知乙的右手抓住口袋中的手枪正准备对其射击

  C.甲身穿警服带着电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赌”,甲抓住乙搜身时,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

  D.甲与乙醉酒后发生激烈冲突,两人相互厮打至马路上,正当甲要捡起路边砖头击打乙时,围观人群中有人喊“警察来啦”,甲受惊吓不慎跌落路边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

  (该定义判断题干属于法律类概念,短时间很难读懂题干信息。切入选项,发现D选项情景与其他三个选项情景有明显不同,据此选择D)

  例3.所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都报考了公务员,有的报考公务员的是党员,所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都没有报考公务员。

  据此,可以推出( )

  A.有的党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

  B.有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是党员

  C.有的党员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

  D.有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不是党员

  (“有的A是B”和“有的B是A”可以互推,也就是A选项如果对的话B选项也一定对,反之亦然。因此,A、B均为错误项)

  例4.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该题规律:每一行图形第二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以后与第一个图形去同存异得到第三个图形)

  (该题属于较难的题目,从题干很难想到异同叠加,可是结合选项就立马可以判断出来叠加,且根据选项特点还可判断出叠加时有旋转)

  

  14.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性。

  A、B两件事情先后发生,或者A、B同时发生,并不说明这两件事情之间有因果关系,可能A、B有共同的起因C,也可能仅仅只是一种巧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将相关性等同于因果性的例子,例如下面这个微博:

  

  北京交通拥堵和滴滴快车出现的时间吻合,也就是两者之间有相关性。可是据此相关性,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将交通拥堵的原因归结于滴滴车,得出因果性的结论,这是不严谨的。

  再比如某个小地方的人们常常以胡萝卜为主食,并且这个小地方的人都很长寿,就得出了常吃胡萝卜可以使人长寿。这样的逻辑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例子中常吃胡萝卜和长寿这两件事情在同一主体上同时出现,这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相关关系就得出因果结论。有可能是这个地方的水质比较好,含有某些矿物质,又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事物导致这个小地方的人们长寿。

  例1: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打屁屁”惩罚一下,至少能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变得更听话一些。还有一些人坚持“不严加管教会惯坏孩子”的传统信念,认为“打屁屁”是为孩子好。研究者对16万名儿童在过去5年里的经历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打屁屁”行为的元数据加以分析,发现:打屁股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造成智商低、攻击性行为高等多种负面影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最新调查显示,智商相对较低的孩子大多数经常被家长打屁股

  (题干强调的是打屁股会给儿童造成低智商、攻击性行为等负面影响,也就是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之一是打屁股。而A选项强调的是在调查的孩子中,智商低和被打屁股这两件事情同时出现,这是一个相关关系,不能来支持因果关系。也就是据此不能得出智商低的原因就是打屁股,有可能反过来看,打屁股的原因是智商低,也有可能仅仅是巧合,也有可能打屁股和智商低都是由其他第三原因导致的。)

  B.本身不听话且更容易惹祸的孩子更有可能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

  C.研究报告称全球大约80%的父母都有以打屁股管教孩子的经历

  D.被打屁股而困惑的孩子只懂得按家长要求去做而不会独立思考

  ————————————再次分割线——————————————————

  下面更新一些关于定义判断的吧。

  (主要是技巧层面的,思维层面的后续有时间再更)

  定义判断是行测判断推理的一个子模块,对于该模块的技法,众多网友以及各家机构总结出来的东西都不多,无外乎就是认真仔细加上大量的题目练习。之前有的朋友说该模块做起来很慢,因此结合考试大纲以及近些年的真题总结了一些东西。

  因为该模块的弱技巧性,总结内容仅做参考,自行取舍。

  个人认为,定义判断模块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演绎能力,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这两块能力一定要重视起来。对于信息提取能力的练习,可找一些文章质量较高的公众号,每天利用地铁公交上的时间快速阅读公众号上的文章,读完之后在大脑中思考一下文章主要阐述的东西,阅读的时候尽量要求自己不要重复读,且慢慢有意识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这样一两个月,自己的信息提取能力一般都会有所提升,久而久之,对于行测考试中的好多模块以及日常工作生活均会有所帮助。至于演绎能力,即由抽象或是普遍性的定义推演出具体事例的能力,也就是从一般到个体的推理过程。因为考试的时候考查的是选择题,不需要我们直接去演绎,只需要对照一下信息,看选项中的演绎结果是否正确即可。因此,如果要总结一下定义判断的技法,无外乎就是从出题人的角度以及历年的国省考真题来思考,有可能在哪些地方设置一些坑或是定义中的哪些信息可能是比对选项时候需要特别关注的点。而我们平时做题过程中也是要着重练习自己找关键信息(有可能设置为考点的信息)的能力。

  百度百科里面提到给一个事物下定义的方式一共有两种,第一种是“种+属差”的方式,很多机构也是教学生从这个角度去解题,这种解题方式有一些道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反映实用性不高,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其他地方看一下;第二种下定义的方式即“发生定义”,这种定义方式会涉及到“条件+结果”、“方式+目的”等等,下文会提到如何用这些关键信息来解题。

  以下的要点主要是需要考生在阅读定义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养成一定的敏锐度,出题人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要点中设置一些坑来误导学生。很多时候,也往往只有从以下这些要点来设置选项才不会出现所谓的争议题目。当然,这些做题方式只是一种偏技巧的东西,只能解决大部分的题目,想要行测稳定高分状态,还是要结合考试大纲认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逻辑辨析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完整理解题干定义的信息,完美主义和想太多是行测考试的两大禁忌!!!

  1.主客体。

  主体:动作的发出者或是执行者。

  客体:一个动作或行为指向的对象。

  如果题干定义中出现主客体,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关注,出题人很有可能会在这里设置一些坑。比如下面这些题目:

  例1:劳动争议是指在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劳动争议的是:

  A.职工小周因工作调动的问题与当地劳动部门而发生争执

  B.某企业职工小张和小李因工作上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

  C.两个单位之间因职工小刘的借调问题而产生矛盾

  D.职工老王因工伤未能获得保险赔偿而与工厂争执

  (该题题干中很明确的说到主客体为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只有D选项中的职工老王和工厂符合。该题很简单,考试中读题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定义信息就要下意识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要点,很有可能会考查到。这种题目不仅仅要保证对,而且做题时间要尽最大可能压缩)

  例2: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涉及水利工程的是:

  A.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分解吸收水中的有机物

  B.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技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

  C.农业上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灌溉设施,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D.在水利枢纽中设河岸泄洪道以防止因洪水超过水库容量而漫顶造成溃坝

  (该题定义中控制和调配的客体是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A选项中“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词可判定为生活用水或工业用水,和自然界不符。该题如果一开始关注主客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做题速度,为其他模块腾出一些时间)

  例3.客体行政文化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对行政主体(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客体行政文化的是( )。

  A.某地环保部门加大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监管力度,其严肃执法的态度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B.小王是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负责,他的主管领导和同志都认为小王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

  C.个体经营者张某未按规定缴税,税务部门向其下达限期缴纳税款的通知书,张某不但置之不理,还责怪税务部门不该向其征税

  D.某市工商部门为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企业实施优惠政策,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欢迎

  (之前的例题只要关注主客体,题目都相对简单。而这题的易错项A中很多学生就是没有关注到当地群众不属于该情景中的行政管理对象而错选。题干定义指的是行政管理对象对行政主体做出合理评价,该情景中说环保部门加大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监管力度,即环保部门是行政主体,污染严重的企业是行政管理对象。此题答案为D)

  2.补充说明

  当我们给一个东西下定义的时候,要求往往是比较客观严谨的。那定义中为什么会出现补充说明的部分呢,这就得从定义的目的上来说了,下定义的目的之一就是需要别人理解该定义指代的事物,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让人们轻易看懂定义,往往会有补充说明的东西。出现补充说明的时候往往是前面的论述太过抽象而晦涩难懂,因此要以通俗且接地气的形象方式再解释一遍,因此很多时候补充说明的部分和前面的内容往往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读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只需要关注补充说明的部分即可。

  补充说明标志词:即、也就是说、包括、意思是等等,或是冒号、破折号

  例1: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存在水土流失的是:

  A.某地在一次暴雨后发生泥石流

  B.某些地区在强风作用下逐步沙漠化

  C.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变成沙砾

  D.黄河将高原大量的泥沙挟带至下游

  (该题中出现补充说明的标志词“包括”,可在快速浏览题干的时候就锁定包括后面的为解题要点,看选项是否符合土地表层侵蚀或是水的损失。综合看来,C选项中岩石风化的过程均不符合这两点,答案为C)

  例2:异质型人力资本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表现为拥有者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些能力主包括:综合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涉及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是:

  A.某厂长期亏损,李某担任厂长后施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使工厂扭亏为盈

  B.技术员陈某潜心钻研技术,他将人们认为不太可能整合的两种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某包装厂效益平平,设计师王某应聘到该厂后,由于他的设计新颖、风格清新,一下子使该厂的包装产品畅销起来

  D.某厂聘请某院士担任技术顾问,一大批风险投资公司慕名而来,一些高学历人才也陆续加盟

  (根据题干中的标志词“包括”,立马判断将该词后面的内容看作是要点,也就是提到的四个能力。很明显,D选项中仅仅提到了聘请院士以后产生的效果,并没有表现出院士符合四种能力之一)

  例3:政府购买是指政府花钱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教师,造公共设施或枪炮、潜艇等,为社会提供服务。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项目中属于政府购买的是( )。

  A.地方政府办三所学校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政府组织群众贷款修公路

  D.政府拨付1.0亿元救助冰冻灾害的群众

  (“也就是说”后面的东西看作是解题点,直接去对应选项即可。A选项正好符合雇请教师为社会提供服务)

  例4:单工通信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身份是固定的,发送端只能发送信息,不能接收信息。接收端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数据信号仅从一段传送到另一端,即信息流是单方向的。(“即”后面的看做要点)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单工通信的是:

  A.校园广播

  B.对讲机通话

  C.收音机收听电台

  D.电视机遥控器切换频道

  3.关键词

  关键词的方式其实很多人在做题中都在有意识的去使用和关注。比如题干中出现这些词:关键点、核心是、特点是、凝结为等等,这些词所指向的东西就是我们做题的重点。如果可以用这些重点快速解题,就不要去过多纠结。

  例1:伦理信用是指人们交往中由一定的预先约定、契约、承诺、誓言等引发的一种伦理关系,其蕴涵的合理秩序则凝结为遵守诺言、履行约定的道德准则,人们基于对信用伦理关系合理秩序的理解和规则的践行便形成了相应的道德品行。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伦理信用的是:

  A.陈某看到一群人在围殴邻居的孩子,他一边报警,一边跑上前去大声喝止

  B.赵某答应了丈夫的临终请求,在丈夫去世后,对丈夫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将他们抚养成人

  C.王某父亲曾借给张某10万元,王父去世后,王某要求张某还钱

  D.李某家乡发生洪涝灾害,不少农民颗粒无收,父亲要求他发动其公司员工和微信圈朋友捐钱捐物

  (可直接将“凝结为”后面的内容看作要点,也就是遵守诺言,履行约定。直接看选项,发现只有B体现了该内容)

  例2.深度报道作为传统的新闻形式,指新闻工作者以社会发展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分析解释的科学方法进行报道,维护公众利益,引导舆论。深度报道不管如何定义,都离不开社会性和深刻性的两大关键点。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深度报道的是:

  A.某记者对雾霾天气进行系统调查,在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半小时的新闻报道

  B.某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对某部长到某地视察进行报道

  C.多家报纸和网站针对马航MH370坠机事件的家属善后工作进行报道

  D.某报纸刊出了对某市的报道,提到该市房价近期涨幅很大

  (在看题干的时候看到“两大关键点”,可直接将其指代的东西视为要点去解题,即社会性和深刻性。其中A选项雾霾天气可以看作社会性的问题,而新闻报道达到一个半小时,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深刻性,也就是挖掘和报道的深入)

  4.方式+目的

  有的定义里面明显包含着方式和目的,出题人往往会在这些地方设置选项。所以我们在看题干的时候如果遇到方式或是目的,就要有一定的警觉度,不要等到看到选项再去题干中二次提取,这样特别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犯“想太多”的错误。

  方式:以……的方式/手段,通过……

  目的:为了……、以达到……的目的,从而…….

  例1:语句的示意功能是指通过语句表达某种通知、告诫、命令或请求,目的在于要求别人按照语句表达的思想,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反映语句的示意功能的是:

  A.全体学生请到操场集合

  B.请您务必不要践踏草坪

  C.禁止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D.销售部现在应该在开会

  (该题的目的是要求别人按照思想做出或是不做出某种行为,答案为D)

  例2:健康教育是为促进人们自发地、自觉地接受并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根除或者减少对健康有影响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并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健康教育的是:

  A.某公司在乡下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并以此为机会向老人们推销保健品

  B.某高校开设的一门“心理健康”选修课非常受同学们欢迎,甚至附近的市民都来蹭课

  C.周日某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在小区广场举行义诊活动,免费为居民提供测血压、量体温以及医疗咨询等服务

  D.为防范入秋以来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现象,社区每年9月份都会聘请知名专家针对老年居民举行系列讲座,普及相关医疗知识

  (很明显,如果有意识的去练习的话,这道题是可以很快就提取出方式和目的的。这道题题干中“为促进……的目的”这一句话中目的是啥描述了很多:人们自发地、自觉地接受并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根除或者减少对健康有影响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并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这么多关于目的的描述本质上可以粗暴理解为就说了一个意思:为了人们健康。而该题的方式可以看作是“而开展”后面的内容,即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总而言之,该题的题干可以简化为:健康教育是为了人们健康的社会教育活动。两个要点:为了人们健康、社会教育活动。A项不符合为了人们健康,B项是高校教育活动而非社会教育活动,C项中公益诊疗并非社会教育活动)

  (很多题目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式是“为……的目的而采取……的方式”,目的或是方式(尤其是目的)说了很多很多的文字,其实就表达了一个整体意思,之所以用很多文字描述,就是为了增加题目难度迷惑考生)

  例3:埋伏营销是指企业利用媒体和公众对重大事件的关注,通过举办与重大事件相关的活动,使自己与重大事件产生关联,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媒体的注意。这类营销通常是隐蔽的、突发的,不以赞助者的身份出现,却对自己的品牌悄无声息地进行了宣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埋伏营销的是:

  A.某矿泉水公司邀请著名运动员为其代言,并将广告投放在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和一些大型酒店的视频媒体中

  B.地震发生后,某户外用品公司向灾区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帐篷,并举行了捐赠仪式

  C.某市举办中小学生知识竞赛,一出版集团在现场向参与者免费发放其出版的图书

  D.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比赛期间,观众席中时不时会有人挥舞着印有某轮胎企业商标的彩色旗帜

  (该题可以利用“方式+目的”来找要点解题,方式为通过后面的:举办与重大事件关联的活动使自己与重大事件产生关联,目的是:引起消费者和媒体注意。当然,“通常是”可以看作是关键词,也可以用关键词来解题,把通常是后面的内容当作重点同样可以直接选出答案)

  5.条件+结果

  题干中出现条件和结果时,选项也很有可能设置在这些地方,尤其是结果。

  条件:如果、只有、在……的情况下、在……的作用下等待

  结果:所以、因而、从而、导致、使得

  例1: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这种运动只有在真空条件下才能发生,在有空气时,如果空气的阻力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则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A.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被风吹落

  B.飞行中的飞机被导弹击中坠落

  C.踢过来的皮球没被接住,掉在地上

  D.冬日中午,冰棱融化后从屋檐掉下

  (“只在……”之后可以看作是一个条件,读题的时候该内容要重点关注,这道题只需要关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

  例2:不确定性避免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景,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的是:

  A.学校号召研究生出国深造,小王觉得自己生活比较安定,不想出去,就说:“我的外语水平不行,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吧”

  B.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股市涨跌起伏不定,小赵将自己手上的股票迅速抛掉

  C.毕业答辩日期临近,小李对于答辩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心中没底,非常紧张

  D.小张在去国企工作还是自己创业之间反复思考,觉得后者风险太大,于是选择进入国企

  (该题题干主要说的是:对不确定性感到威胁而试图防止。“从而”一词以后的内容在这里可以看作是结果,即结果是试图阻止,由此即可发现C选项中没有出项试图阻止)

  当然,判断推理的定义模块中很多技法是需要去练习的,也就是说需要去练习快速定位要点的能力。有的人如果自身可以快速且完全理解题干信息并且选出正确答案的话,其实大可不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解题。以上的这些方式仅仅是告诉你如果不能达到大部分题目都可以快速理解题干并选择的话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些要点,因为出题人往往就在这些点上设置选项。通过一些题目的练习,完全可以慢慢练就一种敏锐度,达到找点的快准狠以及选择选项时候的不纠结。同时,这些找点的方式一开始肯定和你自己的一些原始做题套路有冲撞,这个时候要懂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做题水平来有所取舍和练习。即使自己很多时候正确率都不低,也要试图从时间压缩的角度去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