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升本简答题

  1.老子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永恒不变,是万物之源。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即“无”。“道”是.永恒不变的,是万物之源。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变。其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即否定了“天”是万物的主宰),天道自然无为是其人生哲学和政治学的基础。

  (2)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老子的思想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他指出万物是运动变化的,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的政治主张:

  (1)无为而治。老子强调一切都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

  (2)小国寡民。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着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2.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地“爱人一。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亡”的时候。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现点。

  “仁爱”的价值内留主要体现在“仁” 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已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美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已敬达面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宽容与包涵。

  3.分析《庄子》文章的特点

  寓言是《庄子》文章最主要的表规形式。许多篇目都是以离言为文章的主于;大量运用寓言,使《庄于》的章法敏漫断续,空化无穷.维以提换。

  (2)意出尘外的想 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错统-。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正祥态肆,辞藻瑰丽,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强生笔端”。离真于诞,离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辟之美。

  4.如何理解孔子对大同与小康的阐述?他认为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各指那些君王治理社会的时代?

  大同”社会是高度自觉的人格与人本尊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谨于礼,用规范、法律和制度维持个人的安居乐业,但依然摆脱不了潜伏的不安与战争危机。“大同”社会反映了尧、舜之治,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等人治理社会的时代。

  5.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的是那位作家?<<师说>>一文中对老师定义是什么?文中倡导向老师学习的原则是什么?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的作家是韩愈。《师说》-.文中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所倡导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从物我关系的角度,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去描写各种事物,因而事物都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事物被“人化”了,这在“借景抒情”的抒情性作品中比较常见。而所谓“无我之境”则是指作家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之下,表面上看不出作家的身影,也就是说作家的思想感情被“物化”了,作家完全“寓情于景”,这在优秀的客观描绘类作品中比较常见。

  7《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

  《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形式,说理形象,清新雅致,值得借鉴。其说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

  (2)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

  (3)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

  (4)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

  8.《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作者指出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应该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2)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9.《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作者送给大学毕业生的三剂“防身的药方”是什么?

  (1)寻求值得研究的问题;(2)发展非职业的兴趣;(3)培养坚定的信心。

  10.《精进的程序》--文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一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即浅显易懂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论述观点时,或征引资料,或剖析实例,或现身说法,论据确凿而充分。文章精练准确,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谨严求实的治学态度。

  11.根据《精进的程序》一文,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1)学习命意、用字、造句、布局及作文的规模法度,并多加模仿;(2)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冷静的评价,并加以修改;(3)请教良师益友,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4)写作之初养成纯正的写作手法。

  12.简述《左传)叙写战争的特点。

  (1)将主观的道德评价与客观的史实结合,试图把历史的成败归于道德高下和人心向背,具有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2)描写战争并不专力于战争的过程本身,而是详细地描写战争的因果关系,揭示某种历史必然性。(3)注意气氛的调节和节奏的张弛,常常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插入轻松的笔致。

  1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囚禁母亲说明了什么?郑庄公的“悔之”和与其母“隧而相见”又说明了什么?

  (1)郑庄公囚禁母亲并发誓至死不见,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

  (2)郑庄公的“悔之”实质上是考虑到自已的名声和维护统治的需要;"隧而相见”充分暴露出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

  14《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是怎么展开记事的?.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叙述,事件的描述十分生动,同时使读者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2)作者围绕郑庄公与母亲及弟弟争权这一-中心,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进行描写,通过人物的不同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是怎么展开记事的?

  15根据冯谖三次“弹铗而歌”分析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这一-情节表现了冯谖、孟尝君怎样的性格特征?

  (1)文章写冯谖故意藏才不露,试探孟尝君的胸襟和气度。他在表示“愿寄食门下”时,故意让人觉得他只是--个平庸之辈。后来他不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全部满足了他。这三次“弹铗而歌”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知满足的人。但正是因为这三次“弹铗而歌”,冯谖才愿意“士为知己者死”,才有后来为孟尝君凿成“三窟”的举动。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2)①冯谖 的性格特征:装愚守拙,藏才不露,不甘屈居人下,巧于试探,寻找明主以一展自己的才能;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冯谖客孟尝君》--文是如何用冯谖去反衬盂尝君这一人物形象的?

  冯谖三次弹铗,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2)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拾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的封地。

  《冯谖客孟尝君》--文中,冯谖为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相位,营就了哪“三窟”?

  (2)复谋相位,冯谩游说于梁,巧借诸侯之间的矛盾为重聘孟尝君造声势,帮助其复得相位。

  (3)立宗庙于薛,以宗庙之重巩固盂尝君封地。

  《垓下之围》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1)《垓下之围》主要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2)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东城快战,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表现了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乌江自刎,揭示了项羽知耻重义的-面,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垓下之围》一文,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丰富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

  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愤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

  (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下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20结合《苏武传》简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1)<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通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个民族英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

  (2)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苏武深明大义,时时刻刻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汉廷对匈奴的修好之意,又不为匈奴所屈,奋力抗争。

  (3)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牧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变节操。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面对李陵的劝降仍然不为所动,表现出苏武的坚忍顽强、爱憎分明、不畏艰难困苦的品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21.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1)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

  (2)卫律原本是汉朝的武将,恐受他人连累而投降,本是毫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李陵是-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己之私背叛汉朝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衿”,可见尚存羞耻之心。

  22.简析孙武传的写作特色

  以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用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面对卫律和李陵劝降时的岿然不动。

  (3)鲜明的对比手法。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 -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与苏武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23《荷塘月色》一文中,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荷塘月色>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和“五四”新文化阵营分裂时期,也是国内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的时期,朱自清此时正处于思想、信仰以及文化选择的矛盾煎熬的节点上。所以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作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它不但是作者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24.简述《荷塘月色》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25.《又是-一年芳草绿》中说:“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愿意大家傻一点。”作者为什么“愿意大家傻一点”?

  “傻一点”并不是真傻,而是指要单纯一点,不要过早地像成年人那样老成、世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童心、希望保持年轻的心态。

  26.通过《又是一年芳草绿》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老舍是个怎样的人?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作者运用自嘲调谑的幽默笔法,生动形象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通达乐观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于自我个性描述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文学观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27.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始说自己“悲观”?

  这里是反语,“悲观”并不是真的悲观,而是指有自知之明,不过分地狂妄自负、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听听那冷雨》一文哪些地方是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

  1.(1)第4自然段通过“雨”与“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

  (2)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

  (3)第13自然段通过20世纪70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了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伤感。

  (4)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

  27.简析《听听那冷雨》一文的艺术特色。

  (1)新颖的构思。本文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体,造成--种特殊的美感。

  (2)独具特色的语言。 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3)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怀恋萧珊》一文回忆了了些内容?

  《怀念萧珊》是巴金悼念亡妻萧珊之作。作者回忆了与萧珊从相爱到结婚、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坎坷经历,尤其着重回忆了“文革”风暴袭来后夫妻的忧患与共萧珊病情恶化时求医的艰难、作者如焚的忧心和两人最后的短暂厮守。作者于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深沉的悲痛、愤怒的控诉和因妻子受自己连累而生的自责与歉疚。

  请通过《怀恋萧珊》一文的内容概括萧珊的个性特征

  贤妻良母,心地善良,有才华,爱好文艺,懂翻译,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0.说明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的文体特点。

  都江堰一文的文体十分明显,它属于游记,但不是重在写景记游,而是更多的从游记对象中探究其文化内涵,感发议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它所写的都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其评析和论说又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该文成为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1《移居》其一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陶渊明《移居》(其一)一诗写诗人移居到南村同“素心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喜得佳邻的喜悦,体现出诗人旷达不拘的胸襟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

  32.简析陶渊明《移居》(其一)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移居》(其一)一诗体现了陶诗朴素平淡、自然率真的风格。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最后两句,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热烈对谈的情景呼之欲出。

  33.分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铺垫手法

  (1)诗的开篇将“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营造了整体的环境氛围,为下文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作铺垫。

  (2)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感伤情调作了进--步的铺陈。

  (3)在环境气氛的烘托与哲理议论的铺垫基础上,后面的抒情达到高潮,月圆而人情难圆的慨叹、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感伤有了更加动人的感染力。

  34.如何看待《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春江花月夜》与以往同题诗歌不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诗歌主要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生短暂的哲理感慨,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离愁别情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主题,但诗人将其置于幽美环境中表现,以人生哲理开掘深意,使这首诗感伤而又不过于消沉,诗中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流露出健康向上的情调。

  35.《行路难》(其-)-诗反映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行路难》<其--)反映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行路难》(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的寓意是什么?

  运用了比兴手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渡黄河,河被冰冻覆盖;想登太行山,山上被大雪封堵。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应召人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被皇帝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山。诗人用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仕途上遇到的艰难险阻。

  体会并阐述《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的主要内涵。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以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借古议今,既突出了昭君的寂寞忠魂形象,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连年漂泊的凄凉悲愤。

  38.谈谈你对《长恨歌》这首诗歌主题的认识。

  《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同时也有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二人真挚和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讽刺与惋惜兼容的复杂主题。

  39.长恨歌》一诗的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合全诗说说“此恨”的含义。

  《长恨歌》诗的“ 此恨”之义直接关乎全诗的主题。单就这四句诗来看,“此恨”的意思明显带有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深感惋惜的意思:唐玄宗和杨贵妃彼此相爱,却又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此恨”乃为“长恨”。但是,联系前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一系列因宠杨贵妃而导致唐玄宗疏远朝政来看,“此恨”还含有唐玄宗对以往荒淫误国,导致国家和个人爱情走向悲剧的自责和悔恨。

  40.指出并分析李商隐《安定城楼》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典故抒情言志。四个典故,都能贴合自己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自己相仿,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时期;二是经历遭遇同自己相仿,都有“虚垂涕”“更远游”之痛;三是与颈.尾两联紧密联系:颈联的范蠡之典,从正面阐明“垂涕”“远游”的目的,尾联猜意鹚雏之典则讽刺嘲笑了那些对“垂涕”“远游”动机的歪曲。另外,此诗用典手法多有变化,贾谊、王粲之典是明用,好在准确深沉;范蠡之典是隐用,好在有意无意之间;猜意鹩雏之典是活用,好在灵巧而流转。

  41.李商隐《安定城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安定城楼》- -诗借登楼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既表明了个人远大的理想,也抨击了无耻小人的猜忌,忧伤而不绝望,愤慨而不失斗志。

  4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 -首抒情词,抒发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过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出的痛苦哀叹,也饱含他对故国山河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43.“小楼昨夜又东风”有着怎样的寓意?

  “小楼”点明被囚之地,“又东风”言又苦熬--年。又一度的春风唤起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他在漫漫无期的囚居生活中备受欲生不忍、欲死不得的煎熬和痛苦。

  44.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对景伤怀,表面上指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是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

  4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和哲理?试联系作品具体分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从月亮着笔写怀念弟弟的心情,并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深情和无可奈何的期盼与祝愿:尽管相隔遥远,只要能分享月亮的光辉,心里就会感到安然。这里流露出苏轼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与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46.分析并欣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构思特点和语言韵味。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构思上巧妙地以月亮贯串全篇,逐层深人,挥洒自如。上片对月饮酒,问月、奇想、月影,词意多转。下片为月开脱,以祝愿收结,照应开头。全词语言自然天成,近似口语,但又符合词调格律,含义深刻隽永,抑扬流畅,达到了所谓“极炼似不炼”的艺术至境。

  [南吕●一枝花]<杭州景》这套散曲写出了杭州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特点:①山奇水秀,所到之处皆堪游赏;②繁华富庶,人烟稠密,热闹非凡。

  (2)感情:这套散曲生动地描绘了杭州城市山川的繁华富足和美不胜收,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无比喜爱和赞叹,其间还隐隐流露出对江山更替朝代兴亡的一丝感慨。

  苏轼《前赤壁赋》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文章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什么作用? 苏轼《前赤壁赋》第--自然段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景喻理的手法,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49.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1)苏轼的《前赤壁赋》--文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写,而且以“月出”起,以“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在时间线索之外,还有-条内在的情感脉络,即以人物感情变化所经历的“乐- -悲一喜”过程来写。

  (2)这里的“客”,不是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的对立面,主客辩驳实是作者内心矛盾的独白。

  50.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如何描绘箫声的?箫声在全篇起什么作用?

  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生动的比喻和邇感的修辞手法,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正当主客陶然其中之“乐”时,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

  51.简述《再别康桥》一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52.简述《雨巷》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丁香姑娘”象征什么?“雨巷”是什么的写照?

  (1)内容及思想感情:《雨巷》通过描绘“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和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因美好的理想匆匆闪现难再寻求而产生的哀怨、彷徨、惆怅、迷茫等复杂感受,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2)“丁香姑娘”是诗人心目中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

  (3)“雨巷”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53.简析《雨巷》一诗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

  《雨巷》--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种和古典诗歌不同的用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54.体会<致橡树)一诗中“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凌霄花”“险峰”“木棉”的象征寓意及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致橡树》-诗中“铜枝铁干”象征着充满阳刚气质的男性美;“红硕的花朵”象征着体现阴柔妩媚的女性美;“凌霄花”象征着从属依附地位、缺乏独立的女性;“险峰”象征着单方面的奉献;“木棉”象征着具有强烈个性意识、独立人格的女性。这-系列象征性意象的运用,使诗意深化,具有哲理性。

  55.《西风颂》一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西风的威力是为了说明什么?

  诗人歌唱西风,极力描绘西风的威力,是在描绘和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56.谈谈“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两句诗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

  《吉檀迦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吉檀迦利》这部诗中主要歌颂神、爱、生命和童真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索和追求,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58.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表现的爱是怎样的?试举例加以分析。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一诗中表现的爱是一种不分民族、不分阶级的人类共同之爱,或者说是-种没有阶级性的抽象的爱。他认为世界不是能用“法律和规章来紧紧地约束”的,最终统治世界的是“爱”,“因为我只等候着爱,要最终把我交在他手里”。泰戈尔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来同情劳动人民,反对当时的民族压迫,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企图以“爱”来解决社会矛盾,将其视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则显然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色彩和消极意义。

  59.贾宝玉、林黛玉吵架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是否有普遍意义?

  心理原因是相互试探,假意试探,反复试探;而且因是假意试探,又过分敏感,于是不断横生枝节,越吵误会越多;由此愈加不放心,愈加要假意试探。于是爱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一触即发永无宁日的吵吵闹闹过程。恋爱中少男少女的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相反是一种普遍现象,爱到深处,反而发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奧秘。

  60.简述贾宝玉、林黛玉吵架的经过。

  从清虚观打醮回来的宝玉,因张道士提亲之事心情烦闷,在看望生病的黛玉时将其关切之语误为严落,大动肝火。黛玉冷言相对,矛盾进一步激化。 于是,宝玉摔玉、砸玉,黛玉剪掉玉穗,彼此互不相让,讲达到高潮。事后,二人暗自后悔,很快便又主动和好。

  《风波》中九斤老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她?

  九斤老太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作者主要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刻画她,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重复着口头禅“一代不如--代”,这句话不是简单地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在揭露她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62.简述小说风波的主题

  小说《风波》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场关于辫子问题的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广大民众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同时告诉我们,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63.小说《风波》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

  小说《风波》结尾写风波过后一切都恢复了风波以前的老样子,农民仍然浑浑疆疆地生活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启示我们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

  小说《围城》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书名含义: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媚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的束缚,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65.简析《围城》中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虛荣、懦弱,导致他事业上连连受挫;他没有真才实学,但有自尊心,也有羞愧感,看到别的教授在追逐名利,他表示蔑视;他尚有一定的 正义感、良知未泯,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并在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66.概括《围城》(节选)的主要内容。

  《围城》(节选)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等人初到三闾大学应聘任教时的经过,作者通过他们到校后与校长、同事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活动,形象地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对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人格虚伪、鄙俗、丑陋的劣根性与官场中的权诈、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67.《围城》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1)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2)妙趣横生的比喻手法;(3)细致深人的心理刻画;(4)诙谐机智的幽默风格。

  68.简析茹志鹃《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摆脱了以往战争题材的固定模式。作者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深人开掘,来表现深刻的主题。(2)小说的人物刻画个性鲜明。通讯员质朴憨厚、不善言辞,在异性面前腼腆拘谨;新媳妇深明大义、心地善良,犹如百合花一样纯洁美丽,都写得极为传神。(3)细节描写的运用非常突出。不仅起到了塑造人物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情节的铺陈和主题的表现。

  69.试分析茹志鹃<百合花》这篇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联系人物之间关系的-条重要线索,故事的后两部分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而被子.上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美好,是通讯员和新媳妇洁白无瑕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感的化身。

  70.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春之声》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

  (1)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形式有:①直接的内心独白:完全以主人公自我的方式表现内心世界,大多用第一人称写成;②间接的内心独白:由作者代替主人公表现他的感觉、心理、幻想、意识活动等;③混合描写法(又称全能描写法):这种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既描写客观的环境,也描写人的内心意识流。

  (2)王蒙的《春之声》采用的是“间接的内心独白”的表现形式。

  71.简析小说《春之声》的结构特点。

  《春之声》采用的是放射性的结构,这是一-种跳跃性很强的自由结构,随主人公岳之峰心理活动的自然流程展开描写,内容零乱纷杂,或连贯叠进,或互相切人,或变幻,或跳跃,完全服从于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这种意识流动由外部世界引起,又被时空限制,似乎无拘无束。整个作品就像-种心灵世界的交响乐,但这部交响乐有着自己的主旋律,因而并非是材料的胡乱堆积。

  “72.春之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春之声)一文运用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春象征祖国之春。小说写人们都在回家过春节,自然之春即将来临,作者在斑驳陆离的生活影像中窥寻、思索,品味出新生活的希望和转机,祖国之春伴着自然之春而来。此外,“春之声”又是美好、生机和力量的象征。

  .简析莫泊桑小说<《绳子》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绳子》首段的环境描写,首先渲染了喧闹的氛围,展现了-个嘈杂、酸臭的集市环境;其次导引人物出场,为下文奥士高纳大爷有勤俭精神,从地上捡起了绳子作铺垫。

  74.小说《绳子》中导致奧士高纳含冤而死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分析。

  一是马具商的诬告。在这场逼死奧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75.《老人与海》中有不少独白,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独白,忠实的记录了桑提亚哥的内心活动,真实的再现了他的思想与感受,不但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寻求授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76.简要分析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内涵。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高度艺术概括。老渔夫桑提亚哥最鲜明的特征是富有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以及向强者挑战的主动性和顽强性。84天捕不到鱼仍毫不气馁;同大马林鱼搏斗了两昼夜,返航途中又同鲨鱼奋力搏斗;在老人蠃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与尊严。这个“硬汉”形象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仍然表现出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也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显示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游园》(节选)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游园》(节选)通过描写杜丽娘为大好春光所吸引,私自跟丫鬟春香离开深闺到后花园欣赏春景,在游园的过程中产生了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从而表现了“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

  78.分析《游园》(节选)一文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并说明作者是怎样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的。

  (1)杜丽娘是--个受到封建礼教的禁锢和压抑,而又渴望个性自由,大胆追求美好爱情的女性形象。

  (2)本文通过描写杜丽娘游园的场景,以杜丽娘内心情感发展的自然顺序为经,以杜丽娘寂寞生活与明媚的春光间的强烈对比为纬,在二者艺术的交汇中,展示她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

  简述曹禺话剧《日出》的主题思想。

  《日出》通过对“有余者”与“不足者”生存状态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特征。

  80.简述曹禺话剧《日出》中李石清的性格特征。

  李石清性格复杂,对上卑琐,对下狠毒、狡黠。对人对事对社会,他有清楚的认知,但却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成了“有余者”的帮凶。

  81.“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这段独白不仅是首具有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把重要 的钥匙。哈姆雷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但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行动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作者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