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童话故事讲给所有成年人的心理学读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高中好友好几个月前就推荐给我的,放在书桌好久,这两天终于认认真真的看完,五味杂陈。

  这是一本用童话体以动物视角写给“成年人”的大众心理学,比起学术性的大谈专业知识,用大众最喜欢的儿童故事轻松的走入内心世界,去正视存在的客观心理问题,认知接受从而改变,岂不是更有教育意义。

  时尚、幽默、多金、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热心的鼹鼠、能干的河鼠,控制欲极强、雷厉风行威严行动派的獾,作为蛤蟆的朋友们,担心他糟糕的状态为了让蛤蟆好起来,他们帮蛤蟆预约了镇上有合格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在10次的心理咨询下,蛤蟆从抗拒到打开心扉,从抑郁想自杀到终于找回快乐和重拾创业人生梦想的转变。

  我想每个人都能多少在这些动物身上看到自己、家人、身边同事们投射的影子,很多人都会有共鸣,我想这也是作家巧妙的构思。童年的不幸,专权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心理的缺失,长大后的叛逆迷茫,职场霸凌和 PUA。成年人所有的伪装和不堪一击都显得那么脆弱。

  

  “男人中的男孩,男孩中的男人”导致蛤蟆先生的成因众多,深究会发现无非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的相互作用结果。抑郁症走出来就是重生,走不出来就是地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让我们亲临现场,体验了心理咨询的运作,会看到一份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模版,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和专业。心理咨询不像中西医治身体的疼痛,它治心,作为最亲近的旁观者,心理咨询能做的只是帮助认清现状,成功走出来必须靠自己。

  

  想到国内的心理咨询还有漫漫长路要走,青少年、成年人、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也不容乐观,而大部分人其实对心理健康也没有正确的认知,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感到一丝疗愈和成长。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蛤蟆先生的原生家庭不缺物质基础,但孤独、缺爱、悲伤、愤怒、顺从、压抑是他的底色。如何成为好的合格的父母,值得所有大人思考,我很感谢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给我的好友,因为透过书,我多少了理解了父母的教育源头,父母曾经也是小孩,然后某一时刻就成为了父母,他们不经意间重复了一代一代的错误模式,父母是受害者的同时也是新的制造者。

  很希望,未来决定当父母的能警钟长鸣,慎重且负责的引导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父母的,能时刻检讨自我,平等的关心孩子,我们绝不做父母的翻版,可以成为更棒的父母。李玫瑾教授说过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如果身边有疑似抑郁的朋友,一定要伸出双手拉一把,为对方点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