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准确的碳水化合物系数,让吃饭更加开心。

  很多戴泵治疗的糖友都深有体会,戴泵之后,在饮食上,会更自由些。但对于初戴者来说,对于碳水化合物克数的把握并不能全面了解。

  今天和大家探讨下关于碳水化合物的话题:怎样算好碳水化合物,才能吃得更安心!一般碳水化合比较丰富的食物有:我们平时吃的各类粮食(大米、小麦、燕麦、玉米等)、薯类(红薯、土豆)、甜点或甜食(蛋糕、饼干、雪糕)、含糖饮料、某些淀粉高的蔬菜(山药、南瓜、藕)、水果、乳制品、糖、蜂蜜等。

  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有:药物(胰岛素)、饮食、运动……而所有食物中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CHO)对餐后血糖影响最大,90%-100%的碳水化合物最终会变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且升糖快,而脂肪(不超过10%)、蛋白质类(约40%-60%)转变为葡萄糖,且升糖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较少直接升高血糖。通常仅计算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可估算出血糖升高程度以及需要打多少胰岛素。掌握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根据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来计算餐前胰岛素用量。

  一、学习几个常用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

  ? 1单位速效胰岛素可以吃10-15g碳水化合物,超重或肥胖可达5g/U,消瘦者或儿童可达20-30g/U。

  ? 1克碳水化合物可升高血糖0.17-0.22mmol/l,对于体重特别轻的(<30kg)以及儿童可达0.3mmol/l。

  二、每天能吃多少克CHO?

  儿童每日总热量(kcal)=1000+年龄x(100~70)

  1~3岁儿童按100,3~6岁按90,7~10岁按80,大于10岁按70计算。

  成年人总热量摄入按每公斤理想体重25-30kcal/d(休息状态下),再根据体型、体力活动量及应激状况等调整,轻体力劳动者30-35kcal/d,中体力劳动者35-40kcal/d,重体力劳动者40kcal/d以上。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每天能吃的CHO(克)=总热量x(50%~60%)÷4

  如果按50%计算,由于1克碳水化合物可产生4千卡热量,故CHO=总热量/ 8

  三、每吃多少克CHO需要1单位胰岛素?

  1、用500定律(速效胰岛素) 或450定律(短效胰岛素):

  500(或450)/每日胰岛素总量=碳水化合物系数(ICR),也就是每单位胰岛素可平衡的碳水化合物重量(克)。

  这里的每日胰岛素总量是指血糖疾病平稳达标时的总剂量。

  2、也可以:全天所吃的食物中CHO含量/全天餐时胰岛素总量。(包括正餐与加餐)

  注意,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所变化,部分病人吃不同食物是也可能会有变化。

  四、自己要吃的食物中有多少CHO?

  下载薄荷营养师APP,输入要吃的食物,即可看到各类营养成分含量。副食品在外包装上都列有营养成分标签、食物营养成分表、糖类因子表(食物重量×该食物的糖类因子=CHO克重)。在一些计算碳水化合物的软件也可查找到。一般的食物重量按生重、去皮后净重计算。例如生的大米与蒸熟的米饭之间的差别。

  注意:1、食物中CHO重量≠食物重量。比如,100克大米含有73克碳水化合物。

  2、膳食纤维重量是包括在总糖类里的,如果纤维素含量超过4g,在计算糖类重量时就要从总糖类重量中减去纤维素的重量。例如,100g大枣含有总糖类63克,膳食纤维8克,那么能转变为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为63-8=55克。

  3、糖醇产生的餐后血糖反应比果糖、蔗糖或葡萄糖低,而且可利用的能量价值也较低。当计算含有糖醇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时,要从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中减去一半的糖醇含量。使用糖醇较为安全,但可能引起腹泻,尤其是儿童。

  五、自己吃的食物要追加多少胰岛素?

  餐前追加量=该食物中的CHO/碳水化合物系数

  六、胰岛素敏感系数(ISF):每1单位胰岛素可降低的血糖值

  1、用1800(速效胰岛素)或1500(短效胰岛素)法则:

  ISF(mmol/l)=1800(速效)或1500(短效)/(每日胰岛素总量x18)

  2、用实际体重计算:ISF(mmol/l)=3000÷实际体重(kg)÷18

  七、纠正高血糖的补充追加量

  补充追加量=(实测-目标血糖值)/胰岛素敏感系数

  例如,餐前测的血糖是12.6mmol/l,目标血糖水平是5.6mmol/l,则目前的高血糖较目标血糖高出了12.6-5.6=7mmol/l,假如他的胰岛素敏感系数是4.4mmol/l,那么补充追加量是(12.6-5.6)/4.4=1.6单位。

  八、餐后血糖除了食物成分影响,还受餐前血糖影响,所以如果存在餐前高血糖。

  餐前高血糖追加量:餐前追加量+补充追加量

  举例:一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治疗,平时基础量8单位,三餐前大剂量分别为3.5、3.5、4单位,全天胰岛素总量共19单位,血糖控制良好。某天晚餐前血糖12.6mmol/l,她准备要吃含8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果目标血糖水平为5.6mmol/l,那么晚餐时要打多少胰岛素?

  ① 碳水化合物系数ICR=450/19=23.7克(约24克);② 胰岛素敏感系数ISF=1500/(19×18)=4.4mmol/l;③餐前追加量:吃80克碳水化合物需要胰岛素80÷24=3.3个单位;④ 实际血糖水平超出控制目标12.6-5.6=7mmol/l;⑤ 要将实际血糖水平降低到控制目标范围内所需要的胰岛素,也就是纠正高血糖的补充追加量为7÷4.4=1.6个单位;⑥ 餐前高血糖追加量:3.3+1.6=4.9单位。

  九、判断餐前追加量或纠正高血糖的补充追加量是否合适:

  1、短效胰岛素:以餐后4-5小时血糖恢复至餐前目标范围或较目标血糖略高1.7mmol/l。

  2、速效胰岛素:以餐后3-3.5小时血糖恢复至餐前目标范围或较目标血糖略高1.7mmol/l。

  因为速效胰岛素可持续降糖达3-3.5小时,而短效胰岛素持续降糖可达6-8小时。

  十、未用完的活性胰岛素规律

  上面计算餐前胰岛素的方法,最好每餐间隔4-6小时。否则,如果进餐或注射追加量时间相隔太近(<4小时),有时大家会发现出现了高血糖或低血糖,好像计算并不太准确。那么其实,在多次加餐注射追加量的计算时还须考虑体内未用完的活性胰岛素规律:胰岛素在体内是逐步消耗的,短时间内多次注射追加量会产生叠加的效果。在计算注射追加量胰岛素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还有多少降糖活性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多采用每小时消耗16%-20%规律,速效胰岛素多采用每小时消耗25%-30%规律。

  16%-20%规律:短效胰岛素,年龄较大、肥胖、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胰岛素需要量较大者。

  25%-30%规律:速效胰岛素,年轻人、儿童、青少年、对胰岛素很敏感者或胰岛素需要量很少(<3U/每餐)。

  校正大剂量=补充追加量-活性胰岛素

  例如,一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治疗,平时基础量18单位,三餐前大剂量分别为16、10、10单位,全天胰岛素总量共54单位,血糖控制尚可。

  某天早餐前打了16单位胰岛素,测早餐后2h血糖升高到14.8mmol/l,假如目标血糖是6mmol/l,那么她还需要追加胰岛素吗?

  ① 碳水化合物系数ICR=450/54=8.3克;

  ② 胰岛素敏感系数ISF=1500/(54×18)=1.5mmol/l;

  ③ 补充追加量为(14.8-6)÷1.5=5.9个单位;

  ④ 活性胰岛素:短效按每小时消耗20%规律,那么餐后2小时已经消耗16×20%×2=6.4单位,剩余16-6.4=9.6单位;

  ⑤ 她的血糖在2小时内下降了6.4×1.5=9.6mmo/l,平均每小时下降4.8mmol/l;

  ⑥ 校正大剂量=5.9-9.6=﹣3.7单位;由于是负的,表明不需要继续追加胰岛素,并且如果不进食血糖可能会低于6;

  ⑦ 体内剩余的9.6单位在未来的1、2小时血糖还将分别会下降到14.8-(1×4.8)、14.8-(2×4.8)mmol/l,也就是餐后3小时血糖降到10mmol/l,餐后4小时5.2mmol/l。看下面的图,早餐后14.8,早上打16单位,再过一个小时测血糖8.7(餐3),一个小时降6.1(实际血糖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