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症的人,或常说4句“口头禅”,可别当成了玩笑话

  抑郁症的普遍增长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疾病的关注。有些人或许认为抑郁症是脆弱、矫情的借口,但数据显示抑郁症像感冒一样常见。据统计,全球范围内,2020年抑郁症患者增加了28%。在中国,抑郁症患者高达9500万,其中有6.8%终生患病且无法治愈。与其他常见疾病相比,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不低。然而,由于其隐藏性强,我国目前抑郁症的识别率仅有30%,就医率更低,不到10%。这意味着很多人对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并不自知,或者认为抑郁症不算什么大病,因此不主动就医。一些日常表现,如“每天都很丧”“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想出门,害怕社交”“曾经有轻生的念头”,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但并非绝对。情绪低落,轻者可能是闷闷不乐、抑郁悲观,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度日如年。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无助感、自责感、罪恶感,甚至幻觉。反应迟钝,思维变慢,言语和行动减少,严重时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意志活动减退,主要表现为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不愿社交,蓬头垢面,整天躲在家里,有时会坐立不安,伴有消极的自杀观念或行为。认知功能受损,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沟通障碍,手脚不协调。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疼痛等,食欲不振,严重时出现失眠,或者食欲增强,体重暴增。抑郁症最核心的两大表现是意志活动减退和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通常非常敏感,容易被激怒,时常感到绝望和孤独,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倾向。抑郁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环境、心理、刺激等各种因素。其中,有一些特定因素更容易使人产生抑郁倾向。内向性格是其中之一,内向者不擅长表达自己,常将负面情绪和压力内化,逐渐变得孤僻、敏感多疑、固执。长期如此,很可能陷入严重的焦虑和绝望之中。偏执的性格也是一个因素,追求完美并非不好,但过于执着追求完美则可能变得偏执。这类人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陷入强烈的失落和自责感中,甚至困在牛角尖里,难以自拔。童年时期的创伤同样影响深远,遭受虐待、暴打等心理创伤的人,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社会因素也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些明星自杀事件揭示了长期受到各种压力折磨、休息不足的情况。渐渐地,他们可能出现长期性的郁闷、不愿社交、严重睡眠问题等,最终导致抑郁倾向,而一些严重患者可能表现出自杀或自残的行为。在抑郁症的世界里,一些口头禅常常出现在患者的口中,透露出他们内心的困扰和挣扎。“太没意思”是其中之一,抑郁症的患者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喜欢独自待着,不喜欢与人交流。这种口头禅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信号”的方式。“我真没用”是自卑心理的体现,抑郁症患者常常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频繁说出这样的话语。“活着好累”则是严重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厌世情绪。当他们说出这句话时,可能已经到达了严重程度,急需寻求医生的帮助。“都是我的错”也是抑郁症患者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常常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将自己导致的小错误无限放大,然后归结为自己的过错,产生强烈的自责感和内疚感,不断侵蚀内心。抑郁症,这个在中国有着9500万患者的隐忧,但就医率却仅为9.51%,其中80%以上的人不愿意就医。然而,抑郁症并非无药可救,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王刚院长表示,患者在就医后,70%~80%的人会获得有效治疗,50%~60%的患者可以完全或极大程度地恢复到疾病发生前的状态。当然,在抑郁的斗争中,除了配合专业的医疗治疗,患者还需要个人认知和社会支持的综合帮助来对抗这一疾病。根据柳叶刀的推荐,对于轻度抑郁的患者,适合进行心理教育以及调整生活方式,例如改善睡眠、饮食等,也可以考虑一些药物应用。而对于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或者有合并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则需要专科护理,例如基于循证证据的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治疗等。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动荡,抑郁和痛苦都不应成为你自责的对象。当你发现自己似乎迷失了方向时,不要害怕,崩溃只是为了重新觉醒,让你重新找回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