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十大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名片(组图)

  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的最北面,旅游景点线路以“北国林都”之称的加格达奇为中心,往西、往北辐射。如果你想初步了解大兴安岭,那就透过这个城市的十大旅游名片来对它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历史文化有个认识吧。

  铁道兵纪念碑   旅游名片一:铁道兵纪念碑

  在大兴安岭的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象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铁道兵纪念碑”。

  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都先后下马。直到1964年才进行第三次开发。此次开发的成功,功劳应归功于英勇的铁道兵,他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据碑文记载,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铁道兵是大兴安岭开发的功臣,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个战士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钢铁运线!

  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八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同时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

  旅游名片二:北魏先祖鲜卑族发祥地

  翻开中国的历史,人们都会知道,在我国古代北方曾有个民族,叫鲜卑族。鲜卑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我国古代发展史册上曾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属东胡的一支。多少年来,他们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鲜卑族,也分成几个部落,当时,在大兴安岭一带居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拓跋部主要以游牧为生,后来南迁到黄河流域。

  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图片来源:冰城馨子)   旅游名片三: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

  千万次的听,听不够那激昂的旋律;千万次的看,看不够那矫健的身姿。洁白的制服,红色的蓓蕾帽,整齐划一的步伐,个个英姿飒爽,这就是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

  2005年7月24日,首都中国音乐家大赛组委会传来了一个令大兴安岭人振奋的消息,在全国5000多支管乐队激烈角逐中,大兴安岭图强女子管乐队如雏鹰展翅,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全国管乐大赛业余组比赛的决赛,成了黑龙江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管乐队。图强林业局女子管乐队只是大兴安岭女子管乐队的一个缩影。

  按照地委、行署关于打造冰雪基地,建设管乐之乡的要求,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共组建了14支演奏水平较高的成人管乐队,其中11支是女子管乐队。他们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职工。从开始不识五线谱到如今能熟练演奏100余首中外名曲。她们曾连续两年被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邀请为礼宾演出队,并且出色的完成了数百次礼宾和音乐会演出的任务。美丽冰城哈尔滨的太阳岛、防洪纪念碑,首都天安门广场、长城脚下,都留下了来自大森林姑娘们健美英姿和演奏出的美妙乐章。她们为宣传大兴安岭、宣传黑龙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上千次的演出过程中,队员们身上无不透出一股精气神儿。优美的韵律、雄浑的节拍,整齐的步伐,挥洒的动作,显得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训练有素。淳朴、智慧的山妹子,就像一只只大森林里飞出的美丽蝴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她们的志向是,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北极熊冬泳队挑战冬泳   旅游名片四:北极熊冬泳队

  这是一群挑战极限的人们。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阻挡不住他们火一样的激情;冰冷的河水强健着他们的体魄。这就是扬名国内外的“北极熊冬泳队”。

  2004年,冬泳队正式成立,其命名为“北极熊”冬泳队。政府将他们作为冰雪文化品牌来培养和打造,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活动场地。从此,冬泳队的活动趋向规范。他们长年坚持锻炼,并且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和大型表演活动。

  这支冬泳队伍目前发展到120多人,他们曾在“首届中国北极漠河、黑龙江源头冰雪汽车挑战赛”上,进行冬泳表演,也曾在“首届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冬泳邀请赛”上,夺得了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老年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冬泳队被评为2005年“感动兴安”十大人物之一,并连续两年荣获加区城区创建特别贡献奖。几年来他们共参加各种比赛和大型表演活动50余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北极熊”冬泳队只是大兴安岭发展冰雪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