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云图》?

  笔者认为《云图》的成功多半是来自原著小说。《Cloud Atlas》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这本书由六段故事构成,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未来韩国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 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醉心于小说结构的尝试时,大卫·米切尔的回答是:情节、人物、主题、结构作为构成小说的四要素,其中表现情节和人物的各种手法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主题需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留给新作家的,就只有在结构上创新了。

  《云图》初次观看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它的叙事结构,而这一切正是来源于原著小说。在不同的时空里来回穿梭的同时,却又在叙述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这一点是电影史上至今的一个创新,之前是没有人做到的。因此也可以看出《云图》的野心。它会变成一部在电影史上令人铭记的电影。

  纵观整个电影,快三个小时。都在讲一个前世今生的轮回问题。这个本身是不属于科学发展观的,但看起来却又是那么令人神往。每个人物来回穿梭在各个不同的时空里。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追求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最后都会得到完美的结尾。有人说它的主题是超越自我极限,有人则说它是自由。其实影片的主题正如原著者大卫所说的:主题需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许许多年后会有人不断的对这部电影做出新的解释。正在好的作品同时也会伴随着很大的争议,《云图》就是这样的。

  从演员阵容来说,汤姆·汉克斯 / 哈莉·贝瑞 / 雨果·维文 / 苏珊·萨兰登 / 裴斗娜 / 周迅 / 休·格兰特 / 本·卫肖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凯斯·大卫 / 詹姆斯·达西 / 吉姆·斯特吉斯。随便一个都是叫得上名字的明星。这样的跨国际阵容,也依然可以看出《云图》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效应。

  其次是音乐,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每个时空中的背景音乐都搭配的完美无缺,时空转换中,你几乎听不到音乐的停顿或者明显的节点。一切过度的都十分自然。要知道做到这一点是有多难。

  从制作上来讲,未来的一段,也体现了较高的3D制作水平。应该不输给一般的商业大片。但其中它有有它想表达的意思和内涵。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会说,真心说看过一遍之后,还想再看一遍。宏大的气势和世界观,真的会让你身临其近,多想再次体会神奇。

  最后一切的一切,都如影片中的一句话,没有水滴,何来海洋。影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颗水滴,最后汇成了《云图》这汪洋的大海。只有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都用心去做,汇集而成的大海才会永远汇入人们的心底。

  如果没有那件事情发生,我们人生就会……

  沿着原来的轨道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吧。

  然后生命总是会在某个出其不意的地方转个弯出了轨,脱离自己原本的方向,进入另一个奇妙的平行世界。而这个平行世界,才是自己最原本的路。无论在哪里遇到什么人经历怎样的事情,终究会走上的路。这是每位故事主角轮回的宿命,宿命元素的出现,又成为我们每个人命运真正的导火索。

  可惜现实中的我们,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图》站在了神的角度,给观众展示了“世间万物,六道轮回。”建立在巨大时间跨度上的六个故事,相互独立,又从各个方面水乳相融,不可分割。有人说,《云图》的野心太大,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统江湖之势。然而正是这样的大胆,这样的尝试,造就了这样一部雄浑瑰丽的作品。

  1.故事的轮回

  《亚当的航行日记》、《来自希德海姆庄园的信》、《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个迷》、《卡文迪许的苦难经历》、《星美451的记录仪》、《思路刹路口及以后》,影片并没有对原著的故事进行特别的改编,只是将原本123456654321相对更加规整的多线头结构,打乱重排,构造出细碎的齐头并进的故事形式。

  这里每个故事单独出来都是独立闭合的,从生至死。放在一起,六个故事又构成一个轮回,从人类文明的初始回归到人类文明的初始。“Past,Present,Future——Everything is Connected”(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有关联)。生命的意义,在浩瀚的云图之中是无限渺小的;而人类正如点滴之水,在局限的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汪洋。

  《亚当的航行日记》1850年

  起初:美国律师亚当?尤因认为白人对黑人的奴役“自然法则”是合理的;

  导火索:生病被医生陷害,被黑人所救;

  结果:投身于废奴运动中。

  亚当从离家出走到侥幸生还,完成了思想的升华。他所讲“没有一滴滴的水,哪来的海洋呢?”成为整部戏的引子,也是影片主题根基。同时,注定了影片的基调在于,为完成一片恢宏,必经历无穷的牺牲。

  《来自希德海姆庄园的信》1931年

  起初:弗罗比舍被世人所厌弃,唯与西科史密斯是一对真正的爱人,却被世人成为死基佬;

  导火索:不小心读到尤因的半本航海日记,创作出了《云图六重奏》;

  结果:流落小街馆,饮弹自尽。

  弗罗比舍自始至终都是孤单的,被家庭舍弃前的净身出户到最终独自于破败的小旅馆饮弹自尽。然而他又是最不孤独的,他拥有最纯洁的爱情,最富足的精神世界。根据半本航海日记,创作出贯穿影片始终的《云图六重奏》。这部分内容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感情的篇章,对于不反感男同的人来讲,也是最为动人凄美的。

  《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个迷》1973年

  起初:路易莎?雷只是个写八卦的记者;

  导火索:遇见老年的鲁弗斯?西科史密斯,读到他与弗罗比舍的通信;

  结果:牵扯到能源大亨的谋杀案,最终写出《半衰期》。

  雷的父亲是个优秀的记者,雷同样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记者。在与恶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她时刻以父亲来激励自己,如何行动,如何抉择,如何扬善除恶。这部分是唯一与上个故事紧密相连的,西科史密斯活着引发故事。而这里核能源的引入,为最终地球毁灭又埋下伏笔。当然,观众认为此处是伏笔的原因在于对当下最凶猛能源核能的不信任感。

  《卡文迪许的苦难经历》21世纪初

  起初:卡文迪许是名屌丝书商;

  导火索:受到生命威胁,读到了雷的书;

  结果:以索尔仁尼琴自诩,写出了一本严重美化自己的自传,表现自己与养老院体制的斗争过程,后来这本书被拍成电影。

  卡文迪许从自由到重获自由的过程中,鸡血地和初恋生活在一起,得到了幸福。《飞越疯人院》的桥段虽不新颖却生动,正如卡文迪许这个二流的书商,经历了二流的人生,写出了二流的故事,却影响了未来世界的发展。人生其实大多数时候靠得不是实力,而是机缘巧合。不是付出努力一定会成功,但如何去做,还是需要自己做决定。有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人,也是改变不了的。

  《星美451的记录仪》2144年

  起初:克隆人星美只是无思考能力的服务员;

  导火索:克隆人幼娜带她看了《卡文迪什》这部电影很小的片段;

  结果:她觉醒了,成为反抗克隆人的军队领袖。再后来被用对待克隆人同样的方式,处死了。

  克隆人的一生,从被制造出来,到吃死克隆人的蛋白质,再到死去,是一个死循环的过程。星美的生,走向了原本就注定的死亡。对星美进行最终会晤的那个人,仿佛也是克隆人。星美那句,你不是信了,非常具有说服力。人一生的意义,可以无穷小,也可以无穷大。反抗奴役之后的死亡,总是看起来更加光芒万丈一些。这部分重点在于技术,实际的剧情特别是情感,并不值得推敲。(这部分情感表达可能受大陆版啪啪啪镜头被阉割掉影响。)

  《思路刹路口及以后》后末日时代

  起初:原始民信仰女神星美;

  导火索:遇到先知,发现星美的真相;

  结果:和先知们离开地球。

  后末日时代为整部影片画上句号,也为整个地球史画上句号。然而,春去秋来又一春,在遥远的可以仰望地球的星球上,人类重生。最初的最初,一切都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的,慢慢的,才会有欲望,会有竞争,会有不平等,会有统治、反抗、战争、死亡,自求灭亡。

  2.元素的轮回

  元素的轮回有角色的轮回和彗星的轮回两部分。

  角色的轮回,14个人演65个角色,在每个故事中都能够看到似曾相识的脸,让观众不得不体验到轮回的感觉。而在角色的性格上,休?格兰特从未摆脱恶人形象,更让人噗笑。命运的轮盘从未为他洗礼,现在回想,每个故事的最后都隐隐地有着格兰特“我还会回来的……”的余音。

  彗星的轮回,个人也比较倾向于,不是特别必要的存在,也是很强硬地要求观众意识到轮回的概念。大概导演也很担心观众不够聪明,会意识不到。事实上,的确胎记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亚当尤因胎记在胸部、弗罗比舍的在后腰部(小说中在脖子与肩胛骨交界处)、路易莎雷的在肩膀、卡文迪什在小腿、星美的在脖子上、老扎里克的脑袋上(小说里扎里克没有胎记,是在女先知身上,肩胛骨下方)。每个时代的弄潮儿身上都有着一颗流星的胎记。从精神层面考虑,这些有流星胎记的人,都是有逆骨的人。

  3.精神的轮回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影片说到底,是通过多线头故事的极致表达对普世价值观的传达。其中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一个崩溃的社会是会对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带来巨大的灾害,所以会有反抗,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三四五六个故事上。路易莎如果不反抗,便会无辜死于石油大亨之手;卡文迪许不反抗,怎会永远困于“监狱”;星美如果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原始民与先知如果不反抗,便会随着地球一切灭亡。掠夺、奴役未必会直接引起被奴役者的反抗,而当被奴役者感觉到生存的危机,便愿拼死一搏。

  第二个普世价值是发展权则。一个不断发展的、拥有蓬勃生机的社会,是可以给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带来希望,带来憧憬,带来幸福和前行动力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从未也永远不可能存在。人类的贪婪永无止境,剥削与压迫永不会停止。奴隶社会是、歧视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克隆人社会是,未来社会同样是,没有哪个社会是人类能够得偿所愿的。

  但是人们还是会无限制地追求公平与自由,希望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行为规则能够达成一致,能够使得社会公民有幸福可以追求,不再存在弱势群体。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自由一词其实被滥用了,只有真正受到限制的人才真正明白自由的意义。”尽管影片最终采用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甩开这糟糕的一切,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微小单元,我们常常体会到的,只是无力感。与其战斗,不如放任自流。即使战斗,结局不过是重复上一个时代的悲哀,徒劳往返。

  贴旧文,从叙事、媒介、故事主旨和卡司四个方面谈谈。

  一、叙事:六阶魔方还原记

  电影《云图》在叙事上的野心是巨大的——当然这源自原著小说的精巧构思。将跨越千年情节上无硬性关联的6个故事穿插一起讲述而不凌乱,在小说而言虽然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章节、段落的分割、插叙等叙事技巧能为其助力。但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次性集中消费品(重复观影除外),观众交给电影只有这180分钟,让6个故事的信息流同时进入观众并产生心理投射,并融入各个故事的情绪,这考验的不只是导演把控能力,更有观众的信息分辨归类能力。因此,这部电影的前期是非常闷的:观众必须在6个故事里切换自己的观影期待、观影情绪,一口盐一口糖一口醋一口酒一口酱一口茶,最后六味杂陈。

  这种通过叙事方式取得电影独特价值的做法本身非常冒险,这相当于交给观众一个六阶魔方,哪怕有现成的还原教程,对于讨厌繁复的人也是灾难,许多看过原著的读者不看好电影改编效果,以及电影在口碑上的两极分化就是明证。但是,这样的冒险如果成功,就会取得电影美学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影史上独有位置——《记忆碎片》就这么做且做到了。

  不得不说,《云图》的叙事冒险是成功的,主创抓住了串联6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第一是身体胎记,它分别在高富帅亚当的胸口、作曲家罗伯特的臀部、记者路易斯的颈部、出版商卡文迪什的腿上、复制人星美的胸口和河谷人的后脑勺;第二则是阅读媒介,顺着真实时间往下,亚当的航海日记被罗伯特阅读,罗伯特的书信来到了路易莎手中,路易莎的故事被弟弟写成小说并交给卡文迪什出版,卡文迪什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被星美观看,星美留下的影像资料被先知人和河谷人阅读。观众一方面可以通过胎记的重复出现、不同时代媒介的体现,躲开信息流轰炸,捋出线条,同时随着阅读媒介的进阶和更迭,顺流而下,最后找到迷宫的出口。

  二、媒介:人类自己的历史

  麦克卢汉说过,任何媒介都将因其成为新的尺度,而对人与社会产生影响。在《云图》里,我们在纷杂错乱情节排列之中,能够承担起时间意义的最明显标志物不是胎记,而是信息传导的媒介:它们分别是19世纪航海时代航行日志,20世纪前期的私人书信、20世纪70年年代的纪实小说,21世纪的电影,22世纪未来的视频文献。此外,晚年zachry在外星球给子孙们的口头讲述,则是对以上六个故事的归总。

  与故事情节在作品中随意组接不同,媒介的出现是严格契合时代特征与故事场景的:就像电影是不可能出现在19世纪成为信息传导的媒介,因为直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才把《工厂大门》等襁褓里的电影作品带给人类;同时,在太平洋上航行、身患重病的亚当遗留下来航海日志,比写下一部小说更为合理可信。符合实际的道具安排避免让观众产生间离。

  在努力让媒介成为串联故事绳索的同时,大卫?米切尔展示了其以一部小说触摸人类文明史、展现对文明担忧的野心:人类展示自我、传承文明的效果中呈现了倒V字型的转变:从最初的笔耕到视频影像,最终因为文明自我颠覆而归结于口述。

  麦克卢汉说过,所有媒介都是人类肢体的延伸,如音乐是耳朵的延伸,书信、影像是眼睛的延伸,延伸则意味着肢体的解放和退化。从《云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解放了四肢、五官,最终也实现了从肢体到大脑的退化,到2144年时,星美为代表的复制人已经彻底工具化、去思想化,因而面临最大程度的奴役。以至于末日之后,文明以自我毁灭的形式保留了仅有的先知人,大部分种群分化为愚昧(河谷人)和野蛮(食人族),因过分的功能退化,人类最终出现文明返祖。从这个角度而言,媒介代表的科技及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因其跨越发展而带给人最终的解放:虽然它们不同程度解放了人类的功能器官,但也因最终失控导致了覆灭。当河谷人问先知人,先人没落的真相是什么?仅存的先知人的回答是,贪婪。从日记—书信—小说——电影—视频的这条线里,人类离安逸、自我放纵越来越近,而距离自身真正的解放则渐行渐远。

  而在另外一条线索,6个故事在胎记之下的的精神塔图:反抗压迫,寻找自由,为我们找到了寻找真正解放的最终答案。它是随着胎记不断传承的主旨核心。这股精神以超越形式的传导,无论媒介是热是冷,时代是好是坏,主角是男是女,年龄是老是幼,无论是在航海时代、电子时代、复制人时代还是后末日时代,这份跨越千年、一脉相承、永不消逝的主观努力,是精神的成长和觉醒,奴隶的自我拯救到反抗奴役,跨越千年的努力——反抗奴役,反抗压迫,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为此宁可忍受被毒死(海员亚当)、身败名裂(音乐家罗伯特)、被追杀(路易莎)、被追捕(卡文迪许)、肉体毁灭(星美451)、被灭种族(河谷人)。这是不同时代的人反抗的历史,这是人类精神成长的历史,这也是人类得以存在、引以为傲的历史。星美451在就义时的自白凸显了最终意义:“我们的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

  三、主旨:我们是自由的子民

  那么,同样的主旨,需要用6个故事来讲述吗?这是在聚蚊成雷重复论证吗?不是。反抗压迫、追寻自由这个反乌托邦主题,其实并不像《1984》那样阴森压抑、《窃听风暴》那么道德自觉,《v字仇杀队》那样畅快淋漓。它以不同形态、不同面貌出现在不同时代,展现的则是自由的不同侧面。

  第一个故事,亚当解救了黑奴,因而有幸躲过庸医迫害,完成航行,并最终放弃自己原有事业,投身于废奴运动。亚当和黑奴都因反抗而获得了自由——生命的自由。

  第二个故事,罗伯特摆脱了老作曲家的控制,获得创造自己作品、和自己爱人相遇的机会。注意,那个剽窃他作品的老头是鄙视他的性取向并以此要挟的。罗伯特的反抗虽然归于自杀,但是他的内心获得了自由——去爱的自由。

  第三个故事,记者路易莎继承父志追求真相,反对核阴谋差点丧命,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武器战胜邪恶取得胜利,他让自己和别人都获得了自由——获取真相的自由。

  第四个故事,出版商卡文迪什被兄长出卖丧失人身自由进入恐怖老人院,最终完成出逃,获得自由——最基本的人身自由。

  第五个故事是星美451这个复制人,自我牺牲揭露克隆人阴谋,号召克隆人反抗——获得思想的自由。

  第六个故事在后文明时代,河谷人与先知人为了各自的种族合作打败食人族,获得的是民族延续、发展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我们很难找到标准答案。罗斯福的界定是,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如果按照罗斯福的界定,将6个故事分类,我们发现:自由去爱、获得真相,这是表达自由;获得思想,这是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生命自由,这是免于恐惧的自由;获得延续和发展,则是免于匮乏的自由。如果说《七宗罪》是从宗教角度反思人类“不应该有的7个恶习”,《云图》则是告诉你,这6种形态的自由变体,我们同样无一可缺。自由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这就是自由,并且传达了六次。

  电影说,“恐惧、信仰、爱。这些都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走向”,在跨越千年的反抗中,不变的则是对奴役的恐惧、对自由的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

  四、卡司:电影的多一种尝试

  作为电影的《云图》如何具备与小说不一样的魅力?电影用结束时的演员表告诉了我们答案:这可能是史上最独特的演员表,几乎每个主要演员都承担了3个以上角色,汤姆汉克斯、哈利贝瑞等主演更是被安排了6个角色——每个故事里都有出演。

  如果把这样的运用当作好莱坞化妆术的一次大展示,未免小看了这部电影。作为电影主创,他们并没有这么设置的必要。但是,面对一个试图超越时间的故事原型,电影主创则要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进一步将电影融入作品的精神内核:一方面因为演员的重复使用,更加加剧了影片对于观众的复杂程度(分辨演员也是接受电影的重要步骤),六个故事讲在一起,因为相同的主旨所以成为一个故事;六个故事的演员高度重合,暗合了电影的主旨归一:当曲终人散灯光亮起时,我们可以试图去分辨谁是汉克斯谁是贝瑞,但是这样做通常是徒劳的,主创特地通过化妆和重复出演,抹去明星的自身特质,而让电影角色回归角色;同时,因了故事超越时代的本质,演员与故事一起成为全客观的载体、成为归于大一统的营销群集、意象群集,而真正凸显这部伟大作品的精神旨归:从第一个故事讲到第六个故事,其实是相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

  可以说,作为电影主创,这样的卡司设计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是属于电影本身独有的发挥,是电影《云图》自身属于这种艺术形态独有的神来之笔,是属于伟大的第七艺术的独舞。

  我的个人看法是,《云图》的核心是人类文明进步中对于原有体制和既定框架的对抗,反叛,突破和进步,也或许可以说是“先驱者”的故事。

  下面贴一篇我过去看过电影后写的文:

  ——————————————————————————————————————————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亨德里克·房龙《宽容》序言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圣经·旧约·传道书》

  《云图》这部近日上映的电影最近成为了一个小热点话题。米切尔的原名小说在情节架构上面采用了从宏观时空中抽取的的六个故事来阐述主题,这一点也成为了这本小说最鲜明的特色之一。而改编电影在剧本上面无疑也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这一点,虽然在时空切换上没有原著作品按照1-2-3-4-5-6-5-4-3-2-1那么整齐,而是采取了以蒙太奇分部分逐渐推进的手法,但是并不影响这个片子讲的六个故事,以及串联起来作者想要说明的话。

  网上看了一些影评,有人说这个讲的是轮回,有人说是反奴役和追求自由,有人更是把每个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分别拿出来剖析,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失偏颇或者没有看到有人选取影片主旨来切入谈一谈的。那么《云图》这部将近三个小时的鸿篇巨制的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是选取了六个时空片段来分头叙述,所以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很难把握头绪。而到了一半之后,随着情节逐渐铺展开,附带着一些导演或者编剧借用片中角色之口说出的有点睛之笔的台词,主旨也渐渐地水落石出。在我试图将六个时空片段的人和事不断对比以寻找某种共同意义上的联系时,最先想到的是亨德里克·房龙的《宽容》这本书,其中的序言,每个人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是读到过的。我那时就觉得,小说作者米切尔,或者说该电影的编剧,又或者是卓沃斯基姐弟,和房龙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想要讲的是同样一个话题,那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中对于原有体制和既定框架的对抗,反叛,突破和进步,也或许可以说是先驱者的故事。

  先驱者并不一定要多么伟大,并不是只有牛顿哥伦布才算先驱者,这部影片选取六个人类历史中的微观时空片段,也表示了每一个人在对既有体制结构做出反抗和突破时,就是先驱者,他们之中有的对历史影响巨大,如第五个故事中的星美成为了后一个纪元中和耶稣一般的神灵;有的则淹没在历史中默默无闻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如一二个故事中的律师和同性恋者音乐家。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对既有的落后体制做出了代表文明前进方向的反抗和突破,历史和文明的进步也就是由这些或大或小的先驱者们推动。所以先驱者的故事,才是把这六个故事串起来的一条真正线索,至于其中暗暗昭示的生命轮回的关系,更侧重于说明了这样人与体制的对抗在文明前进中无处不在,正如圣经旧约中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相比于科技进步的迅速,人性的变迁是异常缓慢的,如果假定时间的无限,经过复杂条件的无限次推演,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出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而结局的走向也必然会大同小异,这就是古人认为读史得以鉴今的道理所在,史书是剧本,现实是舞台,书中的无数幕戏剧,将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演出。世界上会有手持长剑的哈姆雷特,拿手枪的哈姆雷特,用更高科技的诸如激光武器的哈姆雷特,但是他们命运只有一个,就是哈姆雷特的命运。

  具体回到影片本身,电影选取的六个时间点为1849年,1936年,1973年,2012年,2144年,大陷落后的第106个冬天。每一个时空中,都有一个人类体制中顽疾的或者是社会中现存的一个固有模式,而这个模式从文明演进来看,又是必然会被突破的,但是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个人又十分渺小,以个人命运做赌注,即使日后成神,也不免今世不得成功或走上殉道之路,但是固有体制被突破又必须由一个个先驱者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一样去努力,才有突破可能,这就是先驱者的殉道命运。

  先驱者们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大多数不必如此,选择此路之后,他们也将为此付出代价。败,或者死,如若足够幸运,才可生。

  1849年中,固有体制为奴隶制,美国律师签订贩奴协议,帮助黑奴又为其所救,最终彻底放弃了奴隶贸易,并投入到早期废奴运动中。作为早期美国废奴者的一员,奴隶制度虽然在1861年为林肯所废除,但种族歧视的意识要从人们心中彻底消亡,当然是他此生不可能看到的事情。他放弃了成为富有奴隶主或者生活优裕的商人度过一生的可能性,而是投入了这样一种毕生不可能看到全胜成果的事业中,败。

  1936年中,固有体制为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与迫害,年轻同志作曲家受到老作曲家以公开同志身份的要挟,以便为他创作作品,最终没有屈服于要挟之下,而选择愤而离去对抗老作曲家的要挟,避开自己的同性爱人不见,最后自己的身份不幸被揭穿,而他选择了在完成云图六重奏之后饮弹自尽,死。

  1973年中,固有体制为石油公司以利润为重防止新能源(核能)的推广使用,公司派出杀手清楚追查此事的女记者。这一段故事让我想起了爱迪生的公司为了垄断直流电的巨额利润,宁可让人类使用每隔一段距离就建立一个电站以加强电流的愚蠢做法,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制造丑闻和事故也要抹黑特斯拉的交流电推广。人类个体在利益驱使下,常常会阻碍文明进步,这也是一个真理。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带有较强的喜剧元素,也为了平衡电影的节奏,女记者生还,石油公司丑闻被媒体揭露,人类科技应用进步的一个阻碍被消除,最终皆大欢喜,生。

  2012年中,固有体制为社会对老龄化人口的极端处理手段,社会将老年人关进所谓的养老院,采取的手段却是强硬和冷漠的,老出版商在误入养老院后,带领着一众老人逃了出来,以他们的个人对体制的对抗来看是成功的,但是放大到整个社会,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的思想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作为戏剧因素最强的一个故事,老出版商的体制反抗是成功的。这一故事中还隐藏了一个老出版商年轻时和恋人的偷情故事,而在结尾,他们又走到了一起,这一对抗家长强权的爱情也有了善终。所以老出版商是一个喜剧先驱者,也是最个人化的,对社会影响最小的先驱者,生。

  2144年中,固有体制为克隆人被奴役的另一种奴隶制,一种建立在基因工程上的奴役。有人说这一部分反映的是未来的反乌托邦社会,但是其实从整体来看,虽然有反抗组织的存在,但是政治意义上的反乌托邦倾向并不十分明显,主要是生物和伦理意义上,人类社会对克隆人的“反乌托邦”式的管理手段。而反抗组织(是否为克隆人不得而知)只是反对人类社会对克隆人的毫无人性的奴役的一个组织,电影也借助了对克隆人奴役这一话题,表达了追求自由反对奴役的这个人类政治运动史中的永恒话题。故事中的克隆人星美在得知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之后,和反抗组织一起进行了对联邦政府的反抗运动,向外星殖民地广播揭露了联邦政府奴役克隆人的真相,最终随着力量微弱的反抗组织的必然失败,最终被捕,受审讯,被处死。然而从最后一个故事中来看,她和反抗组织的所作所为,对后世追求自由的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或许成为了后世革命活动的一个象征,被世代记录下来传诵,最终成为了“大陷落”之后世代人们口中和耶稣一样的神灵,但影响后世的成功并不能代替个人悲剧命运,死。

  “大陷落”之后的第106个冬天这一年中,固有体制为宗教对人们心灵的蒙蔽,这一部分的故事主旨其实可以套用在任何时代,例如发生在中世纪,主旨是一样的,但是为了保持故事叙述的连贯性,当然要放在这个后现代的时代。在这个科技发展趋于极致而物极必反造成的类原始社会中,山谷中的族长在对地球文明幸存继承者的态度上,体现出了这一故事的线索。起先,他和族人一样,对于星美神的宗教意义是深信不疑的,他相信巫师的预言,相信雨果维文扮演的魔鬼(实为宗教对人心的桎梏而造成的对真理的成见和怀疑,在真相面前的固步自封),最后一步步克服心中宗教的桎梏,接受了被视为神灵的星美生前悲哀的命运,而不是作为神灵的完美无缺,没有听信魔鬼的话放弃女先知,最后在耳边响起巫师语言的时候仍然没有听信而选择了杀死入侵者,这标志着他完全从宗教的禁锢中走了出来,心灵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成为一个突破心灵中固有体制的例子,最终被人类文明幸存者所接纳,移民外星,生。

  六个故事,或宏观或微观,都展现了人们对固有体制的突破和先驱者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从个人角度看,他们有的幸福有的不幸,但是从文明发展角度看,他们在先驱者这一角色中无疑都是成功的。《云图》也正是通过六个故事中不同先驱者的人生,从六个侧面展现出了人类文明前进的一幅大图景,他们或喜如摩西带领族人走出埃及功成身就,或悲如普罗米修斯被苍鹰啄食悲惨殉道,但是正如天上云图,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变幻莫测之中又有冥冥中的联系,一代代人的轮回,正是一代代人的探索,所以这是一个反抗与探索的故事。

  关于电影的这一主旨,有两部分台词已经阐述得十分透彻,第一部分是在第二个故事中的同性恋者音乐家给他的爱人写的信中:Understand now, that boundaries between noise and sound are conventions. All boundaries are conventions, waiting to be transcended. One may transcend any convention, if only one can first conceive of doing so. (我现在懂得了,噪音和声音的之间的界限仅仅是人们心中所谓的习惯。所有的界限都是以待跨越的习惯而已。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跨越任何界限。)

  这一段台词出现时,画面切换到音乐家同性爱人的梦中,他们两人一起击碎大量瓷器,留下一地碎片,就是他们打破成见,跨越界限的一个象征。

  第二部分发生在电影末尾,第一个故事中的美国律师回国之后决定投身废奴,他的老丈人说:There’s a natural order to this world, and those who try to upend it do not fare well. This movement will never survive. If you join them, you and your entire family will be shunned. At best, you exist as pariah, to be spat on and beaten. At worst, lynched or crucified. And for what? For what? No matter what you do,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more than a single drop in a limitless ocean.(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秩序,倒行逆施的人没有好下场,这个运动注定失败,你加入他们,整个家族都会被孤立,你最好的下场,是被当做贱民,被袭击,被唾弃,更糟一点,会被私刑杀害,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又是为了什么?这又是何苦?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而英国律师回应:What is an ocean but a multitude of drops?(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

  这一段对话则是点出了先驱者们的悲壮命运,正像中国的那一句“有之,请自嗣同始”。

  看完整个影片之后,再回到电影的标题,Cloud Atlas,除了上文联想到的一点意义之外,我不懂atlas是什么意思,上网去查,第一个意思是地图集,除了这一个意思,还有一个隐藏意思,是音译“阿特拉斯”,即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被惩罚以肩膀扛起苍天,也引申为有负担而责任重大的人,所以另一个译名或许可为《云间的阿特拉斯》。不知道作者有没有以希腊神话中擎天神阿特拉斯来暗喻突破人类旧体制的先驱者们。

  回过头去再看《宽容》序言,仿佛能看到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无数肩负苍天的大大小小的先驱者们,向未知的黑暗和恐怖挑战,将人们引向新的自由。

  时间:2016年12月16日。

  好吧,看了那么多回答,我只能转换个角度来写了。

  首先,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话说回来,我是沃卓斯基的死忠粉,她们拍的作品其实我都挺喜欢的,即便是评价极差的《木星上行》,至少我没觉得它很差。

  言归正传,《云图》在讲什么?

  我们从片名入手:

  「Cloud Atlas」,中文译本翻译为「云图」。然而这个翻译却丢失了不少英文的精神韵味。 Cloud(云),是由不断运动着的大群个体(水滴,鸟儿,小虫,飞机等等)的集合通过相互之间看不见但却无所不在的联系所涌现出来的、超越个体本身的、变幻无常的意象。它既带有模糊不明的表相,又含着阴沉黯淡的忧愁,还体现出难以理解的困惑。

  Cloud(云)在人间的投射,就是基于无数人类个体的文明本身。

  Atlas一词本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传说他因支持巨人族首领泰坦反对天神宙斯,被罚做苦役,用肩膀将天父乌拉诺斯撑起而使之与地母盖娅分离。这一神话充分体现了从地母盖娅的怀抱中孕育而来的人类文明“负阴以抱阳”,一直试图割断与自然母亲连接的精神脐带成为主宰一切的父神(自我意识的投射)但却永不可能实现的内在矛盾。

  现代西方人常把Atlas描绘成一个托举着宇宙天球的巨人。1595年,伟大的比利时地理学家和制图家杰拉尔多斯·墨卡托(近代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的发明者)第一次在其轰动世界的地图集巨著《地图与记述》卷首使用了Atlas作为书名,封面上有撑天巨人阿特拉斯的神像,后来“Atlas”一词便被人用作地图集的同义词沿用至今,这便是Atlas一词作为地图集之意的由来。此外,人体的第一颈椎的西文名称也是Atlas,因其支撑头部的位置状似身背地球的巨人。希腊文化视野中地中海世界的尽头是北非沿岸高耸入云的山脉,所以它被取名为“Atlas山脉”,是大力神意象的化身。而直布罗陀以西不见边际的大西洋之名“Atlantic”,同样是从Atlas演化而来。

  《阿特拉斯耸耸肩》(英文:Atlas Shrugged)是俄籍美国作家、哲学家安·兰德的名著,一部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小说。它在美国图书销量史上仅次于《圣经》。它展示了“如果每一个行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见,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图景,是阐述欧美资本主义精英理念的经典文学。 人类文明正如《云图》片名所展示的、徘徊在宿命里的云中大力神(Cloud Atlas)。它是在无数人类个体的挣扎生灭间透过看不见的因果所涌现出来的、超越个体自身的社群意识。 而《云图》中每个主角以昙花一现的彗星形象表现在不同位置的标记,则是秩序运行中自发诞生的对秩序的质疑,是渺小短暂的个体在生灭间传递下来的代表文明生命活力的种子。 文明是活的。活着的原罪,就在于不断延续着的自我否定精神,正如作为宙斯先辈的大力神对于宙斯的反叛。它既是每个文明兴起的活力所在,也注定了文明兴而复衰的最终结局。

  所以我并不认同蒋方舟所说的本片是一部“左翼”电影,也不认为导演在刻意表达什么主观价值,导演两人是凯文·凯利的死忠粉,也是赫尔曼·黑塞的信徒,单从这两点来看我们就能知道他们是不会主动宣扬某种价值观的。

  不过两人确实喜欢关注少数群体(LGBT),这其中的原因,则需要更深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