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理的作文(共十篇)

  【篇一:心怀悲悯之心】

  前些阵子,谷歌公司研发的最新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代表人类最强的柯洁,这也代表围棋——这个号称人类永远也不会被打败的领域终于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们也在考虑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是否已经超越人类,进而许多人们联想到终结者之中的场景产生恐慌心理,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如今类似人工智能一样的思维方式却在人类中大行其道,人类的思想也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同化。如人工智能般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唯利主义越发普遍,放眼望去他们无一不缺少一样东西——悲悯之心。

  我认为缺少悲悯之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指个人对于其他事物的总体评价。他影响了我们做任何事的选择所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发明的程序没有情感,没有伦理,没有道德,有的只有无尽的运算以达到目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而人却不同人因为有了情感有了伦理有了道德所以才被称之为人与动物区分开,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一切奋不顾身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而缺少了悲悯之心的最主要表现便是缺少同情心,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便是仁与爱,其著作处处显示其博爱之心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不仅儒家中国最大的宗教佛教也宣扬着同情博爱悲悯之心,宣扬众生皆平等这或许都是悲悯之心的体现。

  但是而现今的社会现象却是冷漠的,就像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麻木,冷漠,不仁看见中国同胞被屠杀仍然拍手叫好,忘记了身为人最基本的便是心怀一颗悲悯之心。

  杜甫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经常不得饱暖可是他关心的不是自身的温饱而是国家百姓疾苦,连自己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悲悯之心使我们有血有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悲悯之心使我们心怀热忱坦荡面对这个世界,悲悯之心使我们心怀感恩感谢这个世界,若是没有悲悯之心我们将变的冷血无情麻木与人工智能无异。不要被人工智能的思维所影响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胸口跳动着炙热的心脏。

  【篇二:临渊自畏】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受到热议的社会话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与伦理道德的冲击织成雨幕,让人们对其若即若离。在我看来,这倒有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无谓。人类社会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被创造的无情事物,而是肉身凡胎,七情六欲下的种种欲念。

  有些人或许早已不能被称为人了。普利莫·莱维在《这是不是个人》中提到,杀人者是人,毫无顾忌地与死人共卧一铺的不是人。在集中营里,同为受压迫的犯人,前者犯罪或许还有正义的理由,后者却是自己选择了背弃天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会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还会在超我的约束下进行道义层面的扪心自问。豫让漆身吞炭,斩衣三跃,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陶渊明不愿折腰,挂冠归去,这是知其可为而不为。这种利弊以上的斟酌是不可能用代码写进程序的。然而纵观历史,远在信息科技犹未发达的时代,早就有人自动放弃了造化赋予的仁慈与道德,要用强权与暴虐来补夺造化,因而有了战火,有了一群生而为人却失格的行尸走肉。

  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会像人类那样思考,若它的造物主仁慈,我觉得它便很难结出恶果,反而会在诸多事情上犹豫不决。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好斗暴厉的特质,它所模仿的也不过是现世而已。人工智能具有人类的价值观乃至情感并不真正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模仿的是一个怎样的灵魂。战争是可怕的,枪子打进身体,炮火夷平城市,但这并不是武器的过错。它伤害的是人,运用它的也是人,下令发动战争的还是人。恶花不开在钢铁上,恶果不结在代码里,人心才是一切的根源。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所有质疑其实都指向人类本身。我们学社会规则,学伦理道德,耳濡目染了一辈子,树立起的三观还是那样的摇摆,由人创造的人工智能又怎么会拥有人都不一定具有的品格呢?

  我们一面责备人工智能,一面自责。机器人有三定律,人却没有定论约束。一切皆允许下,人可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比计算机的冷酷还要残忍。正如库克所言,我们真正的恐惧与戒备应向着自己,因为人性远比人工智能复杂、暴烈、不可控制。人工智能会沿着既定的程序,人却可以随时抛下约束,丧尽天良。人工智能就像是一把,比起担心走火,我更担心握枪的人会主动开火。

  我们对于机器永恒的疏离感,大概就来源于我们对人性莫测的恐惧。我们凝望着深渊,逡巡徘徊,看不到前路是好是坏。黑暗中那个向我们回望,打量得不怀好意的剪影,似乎就是我们自己。

  【篇三:我的忘年交——孔子】

  远处,天际屹立着巍巍的雪山,山上仅有一小亭,取名伦理亭。命名者谁?学者孔丘也。

  雪后的山上,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山上只有一亭,亭中只有一人。瓦铫煮春茶,淡香生骨瓷。看着红泥小火炉里滚沸的热水,袅袅的白雾缓缓升起,我猜测着他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一杯杯茶的饮尽,终于,一个熟悉的身影缓步走来。他穿着粗布衣服,却仍旧掩盖不了自身的浓厚气质。没错,他便是我的忘年交--孔夫子。

  多年前,我与孔夫子在此相识,我仰慕孔夫子之学识渊博,孔夫子欣赏我之无拘无束,我们便结为忘年交。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我们便不能再来往,直到今天再次相遇。

  夫子坐在石椅上,接过我递来的热茶轻酌了一口,笑容温和,“多年未见,你倒是成熟了许多。”

  “人吗,总会长大。夫子近些年还好?”

  “与书作伴自有什么不好的呢?只是,你今天找我来所谓何事?”

  我抑制住激动不已的心情,“夫子,今日请您来,是有事情想要请教您。”

  “哦?”

  “夫子为何主张等级制和尊卑森严的命令服从理论?难道这不与您‘仁’的观点背到而驰吗?”

  夫子笑容依旧温和,“这你从哪里看到的?”

  “‘仁’是您思想的核心,等级制是从您弟子记录您言行的书里看到的啊。”

  “你是指《论语》?”

  “对呀”

  听到这里,夫子大笑起来,“你们都是这么理解的吗?在我看来,‘仁’是人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的最高准则。而服从理论是整个社会通过制度变革和伦理教化,让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伦理自觉。道德关乎善良,伦理则关乎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范围要求。‘仁’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追求,服从理论是实现‘仁’的一种措施。”

  我皱了皱眉,“哦。夫子,‘仁’我明白了,只是,这服从理论,我还没有完全明白。”

  孔子伸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嗯,打个比方吧。做君主,就应该努力具备君主的职业理论;做臣子,就应该努力具有臣子的职业理论;做父亲,就应当努力像一个父亲,做儿子,就应当努力像个儿子。同样,做政治家,就应当努力地具有政治理论;做文学家,就应当努力的具有文学理论。这一切,都有待于个体的理论自觉。”

  “哦,夫子。我明白了。”,我端起热茶喝了几口,继续说道,“那么,世人皆说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那您认为您到达‘仁’的境界了吗?”

  孔子笑着摇头,“世人都只是讹传罢了。‘仁’在我看来尧。舜。禹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我这普普通通的老叟呢?”

  夕阳渐渐西下,映红满天,残雪的山路上洒满了金色的碎波。

  说罢,夫子轻轻叹了口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小伙子,我该走了。送你我用一生总结的几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哭扬,青春易过。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一阵风吹过,袅袅的水汽被吹的断断续续。我沉浸在夫子的言论中久久不能自拔,蓦然回首,山上空有一亭,一人,罢了。

  【篇四:做真实的自己】

  有些时候,我们会为了些什么而让自己不再是自己了,这样久了,我们就会变得虚伪、做作。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不真实的一面,有时候为了追求利益,我们去讨好别人,有时候因为恐惧,我们没有达成原来的目标或想法。甚至在某些场合,我们带着一个面具来伪装自己。或许这些都有不得已的原因吧。但是这样久了,我们就会很累,很累。我们会变得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于是,我们就迷失了自己。

  也许那些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人没有那些虚伪的人富有,没有那些虚伪的人有权力,但是他们的心还是干净的,他们会活得很轻松、愉快、自由,不会带着一个面具去讨好别人那样拘束。这世界的路,还是自己走的要多些。那些虚伪的人,一定会累的。

  我要做一个真实的,遵从内心的人。不要为了利益而改变自己,也不因恐惧而止步不前。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会很固执,不尽人意,但是,我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只要问心无愧,无愧于伦理道德,坚持自己,应该不会有错。

  在这个世界上,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更多的还是美好的一面。我们不应该担忧那些而把自己变成虚伪的人去迎合那些黑暗,我们更应该看到阳光,更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美好永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永远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有尊严的体现。幸好,坚持自己的人还是不少,不敢想象,假如一个民族都变得虚伪,那将会怎样?

  一个做作,虚伪的人,或许会在一段时间,一个领域内很受欢迎,但是久而久之,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到最后,这样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甚至还可能声败名裂。而那些一开始都坚持做自己保持一颗本心,不粉饰的人,到最后,大多都会成功,受人景仰,受人爱戴。就像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一样。

  【篇五: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我们刚刚能听得懂大人们说话时,父母一直在给我们灌输着“父母呼,应勿缓”的道理。我们刚刚学会识字时,老师就交于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不论是做人道理,还是朗朗上口的背诵文章都来自于一本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三字经》。

  可能《三字经》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可这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陌生,这使当今的我们开始逐渐忘记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为人之本。就在让我认为《三字经》将来会变成只知名字,不知内容时,出现了一个可谓是拯救了这即将消逝精华。他就是——钱文忠。

  说起钱文忠,大家可能有所听闻,他是清华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华横溢,读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后》他的分析,他的文学功底让我无比敬佩。

  从《百家讲坛》,到《三字经》的再次阅览,最后让《三字经》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钱文忠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一字一句的由来,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彻。翻开书字里行间富有现代感,却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书有种被受过了谆谆教诲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这一切都列为做人之本,为人之道。《三字经》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翻开书开篇就告知如今我们为何再读《三字经》,因其中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社会道德等,在如今依旧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功用。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只记得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层意,只有我读完这本书闭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韵味时,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钱文忠说“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时天性本来就是善的。看完后我在思考,为何是善而不是恶呢?然而这本书确一一告诉了我答案。从学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彻让我全面了解跟这句话有关的知识及道理等。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谈的我要好好读书。我觉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就应该以更现代感的方式传承,例如《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样,运用不同的理解性来把经典分析,使现在的人们更好的接受这份精华,更好的运用其中又用的东西。

  【篇六:《古文观止》读后感】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篇七:孤独六讲读后感】

  读完《孤独六讲》,恰是一人,窗外,正“沙沙”地下着小雨,不时,一只鸟飞过。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作者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点明了孤独的根本。我们曾以为,孤独就是独身一人,就是那没有边际的黑暗与寂寥,真正的孤独要学会背弃,就像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从容,魏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吧。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在人山人海中纵情欢笑,可他的内心却可能毫无波澜。身体上的孤独只能叫做是空虚,而精神上的出走才是真正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不禁想到现在太多的人,一回到家,开电视,打电话,玩手机,从来没有孤身一人静静思考的时候。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的,过度的欢愉反而让人丧失精神上的灵动,没了面对孤独的勇气。我们应当面对孤独,天地间的所有必定孤独,人生于天地,亦归于天地,我们的孤独没人分享,也必须品尝——这是我们生命的必修课。

  作者将孤独分为六类: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而这些,我们又何尝没有或多或少地遇见呢?

  一:情欲孤独

  书中说,情欲孤独是“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太多的人赞美青春的意气风发,但我们却忽略了源于身体的活力与一种莫名的渴望,至于目的,没人知道。面对的办法?作者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我曾试着做这件事,心里便莫名的十分平静,仿佛清泉流经山谷,蜂蝶飞过花丛。我们需要用面对自己的孤独方式,来清理身体的无限疲惫与无限活力。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至于自省的途径,是“倚杖听江声”。当我们独自面对自然,或是面对自己,我们才是真正的孤独,亦是在真正地回归自然,至于现在的都市,我们只看到了处处红尘,处处喧嚣。我们迷茫地在城市中徘徊,仿佛无家的游子。至于只属于青春的情欲孤独,没了,只有无尽的狂欢。

  二:语言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就是语言孤独。

  作者认为,语言往往是误会的开始。或许吧,语言需要带有一些暧昧,一些未知,才能拥有真正的美——美,有时正如“雾里看花”,雾散尽了,反而显出悲哀的落花。

  我一直都很不喜欢赴宴,我曾觉得在那么多的人,我都认识,都说中文,可我就莫名地感到陌生,仿佛我与他们是两个完全不能相容的群体。或许,这也是一种语言孤独吧!共同的语言固然清晰,固然准确,可这种准确又有多少最实在的意义?无非是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互相了解罢了,某些时候,语言,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成一种音韵,这不是颠覆,而是根本。

  我还想起“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一点语言,却依旧充满韵味,或许,有些时候,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吧。语言并不是应酬的工具,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可太多的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语言,已经没有生机,变得麻木了。

  三:革命孤独

  所谓革命,其实也是一种青春的仪式,只不过是始于踌躇满志而终究落寞虚无罢了。而我们,似乎也不太能够分清革命和政治的根本区别吧。

  在大多数人眼中,革命是血腥的,政治是心机的,其实不然。纵观天下,敢革命者多少年,项羽青年起兵,孙权年少东吴,毛泽东则吟诗长沙。革命是一种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所说的,便是这种开拓者般的视野。

  至于革命者,都会是诗人,他们的诗歌,都是用血与汗写就,拥有着贴近大地的悲凉之气吧。可惜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革命者功成身就,其实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家,走向了人情世故,革命也就名存实亡,违背初衷。于是,我看到了屈原与荆轲的背影,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那样孤独,也看到了革命之于青春的孤独所在。这不为别的,这是罪孽与福祉,这是所谓的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暴力孤独

  暴力孤独是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可相比之下就没有太多人可以理解。在现在的社会,暴力其实并不被别人所认可。但我们思考:在一个战争年代,暴力其实就潜藏于所谓的英雄奋勇杀敌的行为中而受人褒奖。可当战争过后,一些英雄所引以为傲的暴力应该何去何从?

  暴力注定孤独,孤独并不在于暴力的存在——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暴力的影子,暴力的孤独,在于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却被拥有者所否认。暴力孤独,其实是很广泛的,它悄悄躲在人们内心的深处,等待着一个机会来将它唤醒。可惜啊,人们并非忘记了它的存在,而是不住地打击与镇压。

  我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冷香丸,那不也是为了压制她的青春欲望吗?人性里总会有一些最原始的东西,只是人们并不会认可罢了。这或许是为了支撑那看似坚固的文明吧,可人性,是无法彻底熄灭的,因为这与杀死我们自己没有区别。

  五:思维孤独

  思维的不可描述,其实也就注定了思维孤独的“不可思,不可议”。

  我常有无人了解的惆怅之感,有时或许是自负,但更多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思维孤独了。真正学会思考的人的心永远归于自然,只是他的身体依旧在社会中苟活罢了,可这具身体又何尝没有过惆怅?城市有着如此之多的繁华与科技,可是否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凡人逛过集市,会说:“没想到,这世界还有那么多等着我去拥有的东西。”苏格拉底却会说:“没想到,这世界还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有时,我们真的应该学会让生活返璞归真,太过纷杂的装扮与物品让人繁忙,亦让人越来越舍不得,可又有何舍不得的呢?在生死面前,青春岁月、欢爱温暖,本来,都不得不舍得。而我们的思维孤独,便是在舍不舍,得不得之间徘徊着的吧。这不是愚蠢,也不是庸俗,这是一种迷茫。

  六:伦理孤独

  可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束缚并非上述五种,而是伦理孤独,因为它在“以爱的名义捆缚和被捆缚”。爱是最美好的情感,但也是最牢固的锁链。

  现在的人,好多都会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可这种所谓的隔阂,实际上就已经演变成了伦理孤独。青年所谓的叛逆,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伦理孤独的反抗以及对知音的寻觅吧。

  至于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家庭、父母、伦理,就成为了个人孤独的最大敌人,可伦理孤独本身也就成为了感觉最为强烈的一种孤独——你可曾在一个家庭中中感受到孤独?你有没有在亲人面前而无法畅所欲言的感受?这些都会是伦理孤独,可我也确切地感受过这些感觉。不要以为伦理孤独虚无缥缈,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之中。

  我想到了秋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坚决地去反抗伦理孤独,只可惜那是一个悲剧的结尾吧。

  七:思索孤独

  那么,六种孤独究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或者说,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出走?当我们处于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时,我们又应该“云何降伏其心”?其实一切,也都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孤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只是有些人过于胆怯罢了。

  当我们面对孤独时,就应该从容,孤独兴许是一种破碎,但我们却从中看出生命应有的形状。当我们选择孤独时,我们的心就已经拥有了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概了吧。

  至于天地,本来就是孤独与美的世界,我们又怎会彷徨?可能吧,孤独是一个圆圈,美与天地,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至于天地,也可以是圆满。

  【篇八:语文课上】

  周二下午的第三节语文课上,我们完成了对《平凡的世界》的研读,不,对爱情的体悟。这节课是我们开始学习这本书的第五课时,主要围绕对爱情的评价和看发展看,只有零星几人愿发表看法,其余皆正襟危坐,不发一语,课堂气氛一片死寂。

  由于我组成员除侯景阳外都已回答问题,所以我们便开始动员这位学识渊博且思想深刻的举手“钉子户”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感受。从威逼到利诱,从道德谴责到好言相劝,我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轮番向他发起进攻,但他仍我行我素,不为所动。正是:千军易得,景阳一语难求。最后,在时间即将“白热化”之时,这位“正人君子”表示可以勉强回答一个问题,但却迟迟不肯举手;在我询问缘由时,他缓缓地转过身,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让我组织一下语言。”还不忘摆出一副皇亲国戚的样子。终于,侯景阳颤抖着举起了他那只高贵的手,我长出一口气,真可谓:撼山易,撼侯景阳难!

  对此感到惊讶的不止我一人,梁老师立刻叫到了他,他把素材本拿在手中,推了一下眼镜,用同学们刚能听到的声音说:“我觉得吧,就是……”声音拖得长长的,仿佛一位讲学家要高谈阔论似的。“爱情是超脱于一切的,所以不应受到伦理的限制!”一语激起千层浪,这个大胆的观点被定义为“危险的爱情”,瞬间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激活了原本沉寂的课堂。高举的手臂此起彼伏,反对之声频起,甚至有同学引用金庸先生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进行论证,颇有“八十路诸侯讨景阳”之气势,原本的“沉沉死气”遂荡然无存。侯景阳一语,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效果不亚于在课堂中引爆一枚,坐在他身后的我不禁感叹:真乃“不语则已,一语惊人!”

  对此观点,我的看法是:爱情不是伦理可以约束的,伦理也不是爱情可以打破的。爱情包含着一种责任,如果不敢承担,那么不如不爱。既然选择了彼此相伴终生,那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然后牵起对方的手,沿着眼前的路走到尽头,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少挫折与坎坷,不论日后怎样看待对方,不论这段爱情是否是你想象的模样,都不要回头,因为这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语文课上,难得景阳一语,却因措辞不当,引起争议。噫!实乃语文之魅力所在也。

  【篇九:语文课上】

  周二下午的第三节语文课上,我们完成了对《平凡的世界》的研读,不,对爱情的体悟。这节课是我们开始学习这本书的第五课时,主要围绕对爱情的评价和看发展看,只有零星几人愿发表看法,其余皆正襟危坐,不发一语,课堂气氛一片死寂。

  由于我组成员除侯景阳外都已回答问题,所以我们便开始动员这位学识渊博且思想深刻的举手“钉子户”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感受。从威逼到利诱,从道德谴责到好言相劝,我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轮番向他发起进攻,但他仍我行我素,不为所动。正是:千军易得,景阳一语难求。最后,在时间即将“白热化”之时,这位“正人君子”表示可以勉强回答一个问题,但却迟迟不肯举手;在我询问缘由时,他缓缓地转过身,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让我组织一下语言。”还不忘摆出一副皇亲国戚的样子。终于,侯景阳颤抖着举起了他那只高贵的手,我长出一口气,真可谓:撼山易,撼侯景阳难!

  对此感到惊讶的不止我一人,梁老师立刻叫到了他,他把素材本拿在手中,推了一下眼镜,用同学们刚能听到的声音说:“我觉得吧,就是……”声音拖得长长的,仿佛一位讲学家要高谈阔论似的。“爱情是超脱于一切的,所以不应受到伦理的限制!”一语激起千层浪,这个大胆的观点被定义为“危险的爱情”,瞬间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激活了原本沉寂的课堂。高举的手臂此起彼伏,反对之声频起,甚至有同学引用金庸先生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进行论证,颇有“八十路诸侯讨景阳”之气势,原本的“沉沉死气”遂荡然无存。侯景阳一语,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效果不亚于在课堂中引爆一枚炸弹,坐在他身后的我不禁感叹:真乃“不语则已,一语惊人!”

  对此观点,我的看法是:爱情不是伦理可以约束的,伦理也不是爱情可以打破的。爱情包含着一种责任,如果不敢承担,那么不如不爱。既然选择了彼此相伴终生,那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然后牵起对方的手,沿着眼前的路走到尽头,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少挫折与坎坷,不论日后怎样看待对方,不论这段爱情是否是你想象的模样,都不要回头,因为这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语文课上,难得景阳一语,却因措辞不当,引起争议。噫!实乃语文之魅力所在也。

  【篇十:八年级作文】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我们要有礼貌,使每个人都是“礼”的象征。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可是有些人却没有这个“礼”。最近电视上总是报导一些“碰瓷”事件。那些人之所以“碰瓷”,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钱。还有一些老人被撞倒了,有些路人出自好心给老人扶起来,却被老人诬陷是ta撞倒的,他们没有礼,反而更有理。从小,老人在我的心目中都很善良,慈祥和蔼。可他们却不是我心目中的那样。还有报导一些人出去旅游,总爱在一些文物上或者墙上乱涂乱画,不但不礼貌,还会被人们藐视。在公交车上,一些人看到老人,孕妇或者残疾人都会给他们让座,而另一些人却无动于衷。有的老人觉得年经人工作辛苦,还会给年轻人让座。前几个月电视报导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女孩没有给老人让座,竟然出手打那个女孩。

  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了“礼”,可我想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