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蓦然回首,相声已百年!

  相声,起源于晚晴时期的旗人的八角鼓,演化过程中逐步加入口技、变戏法、讲笑话等表演形式。原本只是江湖卖艺人的一种综合型表演,并非一个独立的曲艺门类,仅仅只是一门养家糊口的生意。

  清末著名艺人穷不怕(朱绍文),一改之前的各种表演形式单独成章、毫无关联,将其以一条主线汇融在一起,且以笑话、逗乐为主,这才将表演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曲艺门类,并有了自己的名称——相声。

  穷不怕——相声行公认为祖师爷,开创了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表演形式。其师父笑话大王张三禄,使得活儿,被称为单口相声。

  (若是感兴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去看央视纪录片)

  相声属于传统曲艺行——在春晚中,一直属于曲艺类节目,而非语言类。

  它与其他曲艺形式一样的严格的师承关系。穷不怕是第二代相声传人,尊其师张三禄为第一代。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马三立先生是第五代相声人,侯宝林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先生,以及少马爷(马志明)、常氏兄弟(小蘑菇常宝堃,常宝华)等是第六代相声人。

  相声界的拜师仪式叫做”摆知“,按老规矩要请:说评书的,唱三弦的,变戏法的等艺人参加,作为见证。这也充分说明相声这门,与其他几门曲艺行当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分析一下与其他几门行当的关系:

  说,包括绕口令,数来宝,贯口,定场诗等等。

  最见演员功底的贯口,就来自评书这门艺术。比如名段:"报菜名",就要求一口气下来、一气呵成。

  另外,数来宝(快板、竹板、牛骨板),武老二(山东快书),金钱板等,也都是相声艺人经常表演的门类,也属于说口。

  (数来宝等艺术发展可参见纪录片,与是系列合集)

  学,口技就是一种;相声演员还经常学唱地方戏曲、小曲儿、大鼓书、三弦等。

  八角鼓、弦子书、鼓书、琴书,甚至南方的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广东的木鱼书等都是说书,只不过有曲儿有调儿,夹唱夹说夹评 。按说书门来说,这是使长家伙的,而评书则是纯说,叫使短家伙的。

  逗,就是喜剧效果,成为相声的灵魂。一切其他技艺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

  唱,指本门的太平歌词。在天桥撂地时期,就有白沙撒字,与太平歌词。这是是吸引人来观看的重要形式,也是节目之间过场时的必要调剂。

  因为这两年著名的师徒纷争,社会各界也对传统曲艺(包括戏曲)的师承门第、师徒关系等有着不同的看法。

  【师徒关系】

  传统手艺人生活没有保障,完全靠手艺才能使全家有碗饭吃,不被饿死。所以必然技不轻易外传。竞争压力大的,吃青春饭的更是如此。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比如梨园行:小生、旦角(男旦)等,一旦徒弟成名,同时师父年纪大了,不在合适演本行当,会很快就被人取代,少了生计。所以出徒后,挣的钱要分一部分给师父。

  拜师,先要有拜师礼。然后进入师父家(吃住师父全包),从杂活干起,给师父打三年散工。这期间主要给师父家干活,学习基本功。到了一定时候,师父才传你“真功夫”。

  旧时代无论戏曲唱词、评书鼓书、相声段子都没有文字记载,老先生全记在脑子里,不跟师父学,根本得不到这些活儿。演出时,老先生们也会防着有人偷艺。

  即使解放后曲艺界整理传统遗产,有了评书的墨壳子(道活),相声的四大本等,但这些都是“死”的东西。多少代师徒间传承的,多少场演出经验中总结出来“活”的精华,却只能通过师父带徒弟,手把手的教出来的。

  徒弟学到一定水平,跟师父一起演出,积累临场经验。师父也会逐步推徒弟上位。徒弟成了之后,即使独立营生,还要孝敬师父。毕竟师徒如父子,师父传授你的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吃饭的家伙什儿。

  现代社会师徒除了授业外,裙带关系亦是十分重要。赵本山、郭德纲两位就十分明显,其下徒弟能上位,绝离不开大腕师父的力推。有些人甚至带艺投师,看中的就是师父这个平台。

  再谈师承门第

  师承门第在旧时代类似行业行会,是一种本行业内人抱团,维护自己的生计,排斥他人的行业门槛。他即不允许他人轻易加入这个行当来捞食儿吃,又能起到缓冲同行之间的竞争矛盾,必要时期同行之间还会相互救济。

  相声人需要跑码头,转场子,甚至要到外地混口饭吃。这时候就需要同行之间互报师门,互对春典,确认为“自己人”。这样当地同行才能容你在这里刨食。

  民国时期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匿名出过一本“江湖丛谈”,里面详细介绍了各行各业“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就包括相声门的春典——行业切口、黑话。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介绍了民国的江湖八大门,以及各种骗术(风马燕雀)。

  如今21世纪的各种骗术(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等),其内核与当年的几乎一模一样。而骗术,虽不是三十六行等正经营生,但亦是一门行当,自古有之,有着很深的道行。

  相声(评书也是)诞生于旧社会,从早年摆摊到进入小剧场演出,即从看天吃饭(出摊)到稳定的包银份钱,是一大进步。广播时代,受众面扩大,成为了大众娱乐形式。到了电视时代,除了声音,其表演(使相)也可以传递给观众,更是达到了自己的顶峰时代。一时间相声成为各大晚会,电视综艺的主要节目之一。

  相声这种民间艺术,天生与讽刺密不可分。虽然其逗乐以民俗故事为主,但穿插些讽刺一些时事,亦是民间之心声。也因此在清末与民国初期都因为得罪过权贵而被打压过。刘宝瑞有、侯宝林有,小蘑菇常宝堃有等讽刺相声。

  针砭时弊也是相声之所以能有深度,且被穷苦大众所喜爱的一个重大原因。

  伴随着其出没于电视与综艺节目,其内容受到严格把控。令其失去了锋芒,丢失了观众。

  现如今相声走到这个地步,与失去讽刺功能有着巨大的关系。

  时过境迁之后再看相声,有谁还记得那些歌功颂德的相声?又有多少讽刺相声四处流传。

  83年第一届春晚上,就播放了侯宝林与郭启瑞两位大师的的录像。这也是侯大师唯一上过春晚的作品。

  春晚出现时,侯大师年事已高,过了其巅峰时期。第一届春晚开始时露了一面,介绍了四位主持人。并没有参演节目。后人熟知的侯大师的节目,都是这之前录制的。

  常见代表作、、(顺着手电筒光爬上去)、(讽刺军阀)等等。

  侯大师是相声改革者,是将相声从传统低俗变成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主要力量。

  传统相声是民间艺术,需要吸引观众,收赏钱,必然三俗:各种脏口,荤口,伦理哏。比如:早年拿搭档及其家人逗乐,见人叫爸爸,拿自己家长辈、女性逗乐等大量存在。还有大量的荤段子——即使现在酒桌上、聚会时,不也是各种开黄腔逗乐。可见三俗是民间所不可或缺的。

  侯大师学京剧出身,半路转相声,其段子以戏曲唱腔为长。正式自身的特点,以及建国后新社会对传统糟粕的抵制,使侯大师成为相声改革的主要力量。他主动向老舍等文学家靠拢,请他们帮助修改本子,定下基调等。

  可以说相声登上电视,广为传播,一家老小一起被逗得前仰后合,与他对相声的这次改革,密不可分。

  相声界多年反三俗,亦是有原因的。相声生于民间,需要符合民间需要。而电视等大众媒体是不可能让你堂而皇之讲荤段子的。所以重回小剧场,在特定人群中,讲那些不能登上大众媒体的段子,亦是一种相互妥协,可以看这做相声界的分级制度吧。

  侯大师桃李满天下,八九十年代相声鼎盛时期,侯派是相声界的主流群体。马季、师胜杰是其徒弟,姜昆、冯巩等也都是侯派弟子。

  其子侯耀文深的其父真传,继承了侯派相声深厚的戏曲功底。与其父占一“帅”字不同,他主要的风格是“坏”(相声表演讲究帅卖怪坏),经常耍鬼机灵,在其搭档石富宽憨厚的衬托下,更显其能。

  他在86年春晚上有,那句唱:这一位,我也看得清,她的名字就叫刘晓庆。刘晓庆,大明星,西太后,演的凶,两眼一瞪。。。

  93年又有等段子登录春晚,共上春晚十多次,但大部分为人所熟知的段子都非没有上过春晚,比如等等。

  师胜杰的父亲师世元也是相声演员,解放前就说相声。相声届把这种从小听着家人说相声“熏陶”出来的,叫做“娃娃腿”,有童子功的功底。师胜杰拜侯宝林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

  他的代表作新相声:(酒鬼要求葬在酒厂,把脑袋对着酒缸)、、等等。

  97年师胜杰与赵保乐的是其在春晚上的代表作。

  84年春晚,马季的成为经典段子。其实从表演形式上开始,已经有些突破传统相声,不再是在固定地方说段子,带上道具满场飞似的表演,更像是小品(同年陈佩斯的标志着小品的正式诞生)。等到其弟子冯巩时代,直接改革创新,叫做相声剧。

  传统相声表演套路是固定的,两人台上站定,一逗一捧。表演主要是脸上使相,以及简单的肢体动作。虽有道具,但也是简单的手帕、扇子而已。比如就用手帕比作布头;中用扇子比作刀枪,耍几个身段。

  马季开始求新求变,逐渐打破上述传统表演模式,并且开始变革相声主题。他是新时代培养的相声人,师父是侯宝林大师。其实当时曲艺团相声四大家都给其传艺。所以他也必然是新时代相声题材的开创者——即歌功颂德派相声,比如、等等。

  侯派相声的发扬光大,马季功不可没,其徒弟在八九十年前占据相声界大半江山。姜昆,冯巩,刘伟,赵炎,笑林,王谦详,李曾瑞,黄宏,尹卓林等等。

  87年与众徒弟(冯巩——眼睛,刘伟——耳朵,王金宝——鼻子,赵炎——嘴)合说群口相声,是群口相声中的代表之作。

  96年春晚,又与徒弟刘伟合作等。

  87年春晚姜昆与唐杰忠合作,更是脍炙人口。

  88年的,更是把单位人浮于事,遇事则躲的官僚习气,大加讽刺。

  91年的,93年,94年的 以及与戴志诚合作?,后来的等,都是姜昆名段。

  姜昆现在被当做电视相声,官方相声的代言人。早年可是讽刺相声的一面大旗,在春晚这个舞台上佳作频出。先后与李文华、唐杰忠、戴志诚三个搭档合作。在现代相声领域,在春晚相声领域,可以说是顶尖之人。

  相声好评度,流行度能与之相提评论的,也只有下面将要介绍的牛群与冯巩相声了。

  87年牛群与冯巩合作,大肆讽刺官僚主义。

  88年牛群与李立山合作,"领导,冒号"火遍大江南北,将机关单位大吃大喝讽刺的淋漓尽致。

  之后牛群与冯巩成为稳定搭档,也是春晚的常青树,其段子脍炙人口,被很多人成为最佳相声搭档,节目也最被人爱戴。

  两人是春晚常客,91年、92年、93年(赵本山的帽子、斯拉普纳的白头发)、94年(点子牛,点子牛)、96年、97年、98年、99年(皮特牛,冯斯特罗夫斯基)。

  两人打破一逗一捧的惯例,互为捧逗,各占五五。 98年,更是进一步打破传统相声模式,表演中更是使用了洋车这个大型道具。

  据说两人表演这台节目前,向相声大师请教过,最后大师点头,说算相声,两人才有这次突破。这也之后两人分开后,冯巩独自留守春晚搞各种相声剧,奠定了基础。

  另外,早期的相声讽刺性极强,中后期开始转向,最后变成纯粹语言交锋,抖机灵似的逗闷子。这个段子,就十分典型。

  失去了讽刺意味的相声,逐渐丧失了生命力,丧失了其特质,被小品所取代。

  相声天生带讽刺,小品则不然。小品更适合在电视上展现,既有语言幽默,又有演员表演与必要的道具配合。喜剧从语言单维的逗笑方式,即:需要大量语言为你描述场景,做好铺垫,最后一抖包袱,让你哈哈哈一乐。逐步变成全方位立体的演艺,这能让人快速浸入剧情其中,快速铺垫后,直接翻出包袱。

  冯巩这些年一直坚守的所谓“相声剧”,其本质明眼人一看就知:它就是小品。

  马季的高徒,其的特点是学唱功力十足。段子中,“笑林广播电台”,不仅学唱,还没模仿人主持节目。

  春晚上,87年笑林、李国盛的、88年,之后等。

  笑林与师胜杰、方青卓、黄宏一起表演的。亦是群口相声的一个经典,其中师胜杰的角色喝酒“喝的自己老丈人打猴拳”,方青卓喝得“孩子晕奶”,黄宏更是作为相声演员第一次登上春晚,“直接整两箱啤的,不用上厕所”。

  两位都师从马季。他们合作的

  谦详龟,Sorry Li的艺名,配合模特步相声,探戈相声,Rap相声。那句:”蝎子拉屎毒一份,洗脚水刷牙别有风味“笑翻全场。

  马三立老爷子出生在相声家庭内,民国时期就以说相声为生计,年轻时主要说对口相声,晚年以单口小段为主。

  早年因讽刺相声,被下了牛棚。关于这一时期艺人的悲惨遭遇,可参见关于马志明(马三立儿子,少马爷)与评书大师单田芳那几期节目。

  85年春晚,马三立大师带来了。而其最为大家所熟知是新相声、、等。传统相声、、、等。

  马大师的儿子马志明,由侯宝林大师代师收徒,成为侯大师的带拉师弟。

  与传统曲艺、戏曲一样,儿子不能拜父亲为师,必须另投师门。原因之一就是师父授业,需要严格要求,动不动就要体罚。

  戏曲界称为:不打不成戏——学戏苦,动作、唱起不到位,师父动手就打。即能学到东西,全是师父打出来的——可参考纪录片。

  少马爷的功夫却是跟父亲学出来的,属于马派相声。在下牛棚的几年内,父亲一段一段手把手教出来的。他最出名的段子、、都是师从其父。

  特别是的大保镖,此段子以学过京剧武丑的少马爷的表演为最。将父亲那里学来的玩意儿糅合自己的戏曲功底,他的大保镖武行动作难度最高,且干净利落脆 。那句:豹头环眼,二眸子一睁,烁烁放光,一副钢髯,扎里扎煞,对着贼人大吼一声:“呔!大胆贼人,哇呀呀呀~~镖,你拿去,绕我不死。哇呀呀呀呀~~”剧情的即可翻转,让人喷饭。

  刘大师很多名段,皆与讽刺权贵有着莫大的关系,著名的、、、、等等。

  单口相声最为难说,最显功力。第四代相声人万人迷与第五代张寿臣皆是单口,双口俱佳,领两份包银。同是第五代的马三立大师,后期也以单口为主,与小兄弟刘宝瑞是过命之交。

  刘宝瑞先生就是张寿臣大师的高徒,其师兄是小蘑菇(常宝堃)——常氏相声的著名人物。其徒弟就是著名相声演员唐杰忠,先同马季搭档,后又给姜昆搭档。

  小蘑菇常宝堃本是一绝,但英年早逝。

  其弟常宝华与其子常贵田经常合作演出。是其代表作品,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还有等名段。

  ,其天津口音,一张嘴,让人就想乐,太哏儿了。

  经典段子——隔壁二哥钓鱼,“我一打听,好么,明儿,还来一波”。

  群口相声,由高英培带着徒弟闫月明,孟凡贵,与李金东、唐爱国(姜昆徒弟)一起合说。给你讲究一下为什么”开水里养活鱼“,还是热带鱼。

  天津相声大家,特点嘴皮子利落,擅长贯口。常年与杜国芝搭档,报菜名就是其代表作品,最能体现其相声功力。、等传统相声都是其拿手作品。

  师从小蘑菇常宝堃。擅长传统相声,、都是其代表作品。

  师从张寿臣,在帅卖怪坏中,占个“坏”字。代表作把旧社会厨子“拂”东西的劲儿演绎的惟妙惟肖。

  、等传统段子是代表作。其单口相声更是笑的人前仰后合。

  两人擅长使传统活,比如、。其中两人的传统段子中加新事物——戏谑广告。

  杨少华与赵伟州搭档,多次与春晚擦肩而过。其作品有、、等。其后,杨少华跟着其儿子杨议,也没能顺利登上春晚舞台。

  杨议与杨进明的相声获得相声大奖赛一等奖。 后来重心转为拍电视剧?。

  藏族相声人洛桑,与其师父博林一起表演系列相声。其表演风格更篇口技化。但英年早逝。

  ,一对山东笑星,92年春晚两人合说。他们二人出名的相声还有(大懒糖葫芦)。

  最出名的就是段子

  一等人是。。。。;二等人搞承包, 吃喝嫖赌全报销。

  三等人搞个体,骗了老张骗老李; 四等人是演员,扭扭屁股赚大钱。。。

  一等爸爸不说话,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说好话,四等爸爸坐家骂。

  陈寒柏,师从侯耀文,一位用大连话说相声的演员。曾获得第二届

  范伟早年亦是东北相声人,其代表作(范病、范娇、范摇三范要账公司)

  ,湖南相声人,擅长双簧表演,南方相声的代表人物。两人一起跑过夜场,一起成名,一起上了春晚,可惜却没走到最后。与许多对组合一样,最后掰了。相声界叫"裂穴"。

  双簧,相声的子类别。莫岐与王凤朝在春晚上就演出过双簧。

  ”一碟子腌白菜呀,一碟子腌白菜”。双簧也是相声中所用道具最多的表演形式。

  ,山西相声人,代表作单口相声《王木犊》系列。

  相声最终在春晚上逐步被小品所取代。相声创作在大环境的束缚下,越来越举步艰难。

  新生代相声人在小剧场将相声重新振兴,摆脱了广播、电视时长的限制,与观众零距离进行交流,及时根据表演效果进行调整。小剧场内,还可以说些“不让说”的私密活儿。

  最先振兴的是传统相声,传统相声是经历多少代人打磨的活儿,其生命力甚至可以超越时代。这是新社会新创作的相声所不能比拟的,很多新相声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在具有魅力。

  德云社火了。人才辈出,也都上过春晚,其经历,再次证明相声不适合春晚。

  新兴的相声团体也在逐渐冒头,嘻哈包袱铺、80后单口相声王自健、苗阜与王生的陕西相声。

  若将相声这种纯语言搞笑形式扩大化,那么相声,不光没有衰亡,反而有了更多更深的发展。

  四川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蜀中单口相声。

  周立波海派清口,算得上是上海的单口相声。

  黄子华的栋笃笑,虽学自西方脱口秀表演,亦可以算是港派相声。

  台湾相声人才辈出,结合其本土文化,发展出自己的相声门类,亦有人上过春晚来表演。

  相声,没亡,只是回归正常,并在不断的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