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之六):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分论坛三

  分论坛三现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常怡明的发言题目是《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美气象电影的叙事伦理比较研究——以<超强台风>和<风暴来袭>》为例。常怡明谈到,气象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手段、一种讲故事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有巨大的优势。由于气象电影有很强的主题性,它会更多地给别人传递一些国家形态。中国作为一个高语境的国家,更加讲究意蕴和含蓄。她提出,要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的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中国电影只有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不被异质文化所吞没同化,走差异美学的路线,才能对气象电影作出一种新的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谭慧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不成问题的问题:2017年中国电影片名英译的观察与思考》。在发言中她谈到,在2017年国内上映的很多电影中,其英文片名都有新的变化,从归化到异化都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例如,《龙之战》被译为《The War of Loong》,这是中国第一部把龙译成“Loong”的电影片名,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能够大胆地把龙这个概念放进电影片名中,没有切断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评定。另外,她还提出了翻译片名从以前旁观者到如今向参与者转变,即之前电影片名的翻译都是交给翻译团队,电影主创人员并不参与,而现如今主创人员都参与进来了。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聂州的发言题目是《跨文化电影传播的受众接受模式分析》。在发言中,聂州谈到了跨文化电影与受众之间是一种陌生人的关系,而在有了新媒体之后,整个世界越连接越分裂。他在马来西亚收集的样本指出,受众在用对陌生人的方式来对待跨文化电影。通过量化研究,主要得到两点启示,第一个商业文化元素应当以本地元素为主,我国电影对国外观众是陌生人,如何让他们了解本国文化就要将自己的文化所有特性都展示出来。第二点是加强电影的叙述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广西师范大学讲师么文浩的发言题目是《从中国到世界:译者伦理视野下中国电视节目字幕翻译策略》,他主要谈到中国电视剧翻译成英文在伦理上要注重的要点。他提出,译者要忠于作者,译者是受惠于作者在先的,是伦理上的一种义务感。读者对于译者有一个潜在的批评,在翻译时要给读者一种“有人味”的翻译。发起人即赞助人是译者的直接服务对象,要保证节奏共鸣、涵义共鸣、美感共鸣与意识形态上的共鸣。译者本身也不能纯粹的异化或者一味的归化,应寻求一条中间路径,要认同与包容,来体现文化自信。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张聪的发言题目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什么在东南亚那么火?——基于对缅甸民众的调查研究》。她提到,中国形象在缅甸一直处于一种负面状态,但是缅甸人却特别喜欢中国电视剧《西游记》。她建议,在东南亚国家的影视节活动中,中国电视要借助这类机会开拓海外市场,扩展中国电视剧的影响力,同时要鼓励更多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走进东南亚。对于不同的东南亚国家,电视剧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路径的变革要从新媒体的角度去考虑。此外,还要注重实施本土化策略,鼓励东南亚国家来进行翻拍,进行二次创作,以此加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汪如媛的发言题目为《新世纪印度和中国总票房冠军电影的海外票房与观众评价比较——基于IMDb与豆瓣网数据》。她提出,目前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普遍不高,观众评价也不太理想。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电影的海外票房较高,并且收获诸多好评。通过比较2017年印度票房冠军《摔跤吧,爸爸》与同年中国票房冠军《战狼2》总票房、海外票房和海外观众评价,她总结了四点启示:一是要通过电影来塑造一个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二是要重视电影的全人类价值取向;三是要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反思精神和敬业精神;四是要提高我国电影的自主创新。

  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刘健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研究》。在发言中,他谈到这项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一是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历程与传播语境,二是中国电视剧对越南受众的作用,三是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中的问题。他发现,中国电视得以在越南的传播因素在于越南本国电视台的发展文化、积极性的地缘政治和全球化。越南人对中国电视剧的心理是一种对大国的仰望和对中国传统化的消费,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情感认同的需求和技能学习的需求,尤其是技能学习方面的需求。而由于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未来的传播不容乐观。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王楠的发言题目是《“专家”抑或“玩家”?——论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角色》。在发言中,王楠谈到她的文章讨论的问题是字幕组在营造跨文化的场域当中,有没有“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角力,两者到底谁更胜一筹。她认为,字幕组兼具两者的特色。在文字翻译方面,字幕组做到了非常专业的程度,但同时又是一个玩乐的过程,和主流的字幕制作相比有一种强烈的玩家游戏的感觉。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黄瀚辉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美好和迷失与未来可发展方向之探讨---以中马合拍片<怨灵2>为例》。在发言中,黄瀚辉谈到他以一个中马合拍片的《怨灵2》为例,探讨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以及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当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带着“一带一路”理念合作拍摄影片,不但可以让中国的一个电影走出去,同时也可以让其它国家,例如东南亚的东盟国家走进来,最终可以达到一个公开、共享、共赢的局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程林的发言题目是《影视科幻中机器人养老的赡养伦理挑战——兼谈“跨文化机器人伦理学”与机器人养老》。在发言中,程林谈到了在电影荧幕中“人机关系”的旧时代已经过去,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人机冲突对抗这种审美体验,“人机关系”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可以达到人机共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他进一步探讨了人和机器情感交互的可能,还有它们之间的界限。他认为,在人机共存社会中,人应该不断用发展的眼光自我认知和定义不断异化的世界。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霍胜侠的发言题目是《华语电影中的非洲叙事传统》。在发言中,他谈到文章的写作缘起于近年来《战狼2》和《红海行动》两部影片的火热。通过文本分析,他发现了影片中“夺宝故事”和“历险叙事”这两个叙事母题。他认为,在夺宝故事中呈现的是一个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想要对话的非洲,但是在历险故事当中却是一个作为他者的俯视的非洲,而我们应该更加平等地去与非洲对话,同时也塑造更具有对话精神和自省意识的中国主体形象。

  点评人麻争旗

  点评人曲茹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麻争旗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谈到,各位学者的研究都很具价值,他本人也很感兴趣。其中,王楠的字幕研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考察比较深。对中马合拍片的文本研究,利用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是一个很适合研究的东西。程林的研究非常专业,不仅研究人机关系,还上升到了伦理层面,成为一个社会学的话题,显现出研究者较强的学术敏感和理论素养。霍胜侠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故事的叙事,总结出的夺宝和历险的模式,也是一种新颖的发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曲茹教授充分肯定了本组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鼓励年轻学者们继续在国际影视传播领域进行探索。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