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谢一年前邀...

  我有幸曾就读于三所高校,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于我,人民大学像是雄心勃勃又难免急功近利的同龄人,那也是我只知进而不知退的岁月,长驱猛进却最终铩羽而归,想抱怨却无从抱怨,因为回首一看,假使有错也皆出于己,母校何曾亏待。北京大学像是体贴入微且志同道合的知己,我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大多具有我想象中那种由使命感而生发的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为我重新定义了正义、自由、理想和勇气,也重塑了我对自己的要求,使得北大注定成为一生都难以从心头抹去的记号。而哥大则是个沉稳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长者,她为我提供了超出想象的知识、超出想象的尊重、超出想象的宽容、以及超出想象的率性。她和她背后的国家一样多元而复杂,在现代史的维度内较我们要年长,无所顾忌的性格表明比我们的文明要年轻很多,而那份自信和包容又时刻彰显着她的成熟。

  在哥大,我读的学位是MPA, Concentration 是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

  是East Asian Studies。课程很杂,经济、金融、会计、统计都要学一些,很quant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配合美国大多数相关岗位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的。这样的训练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工具,感觉丢出去不大可能饿死。但我们都自知在这些领域不过初窥门径而已,还远未登堂入室。与其说这些课业让我们变成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不如说让我们有了关注时代变化的敏感,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的勾勾连连不再是与我们这些非从业者毫不相关的身外之物。这大概是美国这些professional-oriented的学位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吧。

  体会比较深的倒是其他一些课。比如History of Modern China,听西方学者建构中国近现代史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在一些很微观的层面,譬如去分析煤的产量与获得同资本主义发展机会有何关系。时常觉得在西方长成的学者在近代史领域的比较研究比我们自己的视角似乎更value

  free一些,没有必然性的羁绊,没有哪个制度更加进步的成见,但其实李约瑟难题还是这些课程绕不开的话题。

  更开眼的是另外一些课,比如Economic Development,比如Issues

  in Rural Development。在这些课上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改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如果不是在这里,我永远想象不到美国年轻人对非洲问题有多么狂热,他们愿意为了实地考察而学法语甚至local

  community的某些特殊语言,争先恐后地奔赴实地进行调研。他们去矿山、去疾病多发地带,调研并试图解决那儿的贫困、医疗、教育、人权等问题。Rural

  Development那课上,只有我和一位韩国姑娘是没有实地经验的,一位20出头的美国姑娘在撒哈拉以南跟随一个NGO已进行了多年的灌溉实验,听她介绍她的经验实在是佩服不已。

  美国人是格外关注人道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我去听了哥大Earth Institute的一场对社会开放的报告会。会上,科学家、媒体、政府官员、哥大学者以及在西非从事埃博拉防控的专业人员通过现场报告或skype的方式介绍了各自的工作。4个小时的报告,现场观众的耐心和热情让我惊讶,学者和在西非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精神和专业水平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时值我们正在workshop

  design之际,之前学了很多stakeholder analysis, outcome mapping,

  data collection之类的技巧,我上课的时候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必要专门在课上学。在会上才知道美国人真是让这些东西在实地工作中发挥效用。一个20来岁的华裔姑娘,哥大生物和医学双硕士,当时在利比里亚是一个community小项目负责人,她用几分钟时间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他们在当地如何与居民沟通、如何将病人送至医疗中心、如何说服居民处理病人尸体。当时我想,我大概太孤陋寡闻了,很少在国内见到能如此专业、高效地处理这样事务的同龄人,当然大家也是难有这样的机会。那次报告会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国是世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也是美国的。当然,这样的角色代价大得很。

  对于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美国人自己也是自信满满。金砖银行成立之时,见到美国人对此表示乐观,也有美国人认为,中国不过旨在输出过剩产能而已,有人签contract就好,对发展的关心度上远不如其他国际组织。又譬如谈到美元,有美国人会觉得想挑战美元霸权可以,可得先找到另一种货币足以承担美元如今的功能,目前哪里找得到呢。对于中国,一位曾在菲律宾与离开中国后的晏阳初先生共事过的教授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方法最终都是中国方法,所有的模式最终都只能是中国模式。这些见闻让我在回国后又听到开发性金融、开放型经济、包容性增长这些词之后感慨良多。

  最后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哥大东亚系的初建,是我在哥大听过的最喜欢的故事。百年前有一位在美华工叫丁龙,他在退休的时候向主人倾诉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想把一生的积蓄捐献给美国的大学以成立汉学系研究自己的祖国。丁龙的主人毕业于哥大法学院,他感动于仆人的理想,将丁龙的1.2万美元捐款追加至27.5万,并协助丁龙在母校哥大创立了全美第一个汉学系。这项事业也打动了慈禧,清政府将数千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捐献给了哥大汉学系。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哥大校长的一封信,依然发生在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校长给大家写信主要是安定大家的恐慌情绪,但在信的开头和结尾是这么两段话:

  “Dr. Spenc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t New York Presbyterian/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 humanitarian mission with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to one of the outbreak areas in Western Africa. We admire and

  appreciate all of those willing to do this vital and selfless public health

  work around the globe.

  …

  We must keep Dr. Spencer in

  our thoughts and wish him a full and speedy recovery, as we do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 serves. ”

  这两个故事让我觉得,有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他正遭遇什么,他这个人和他的事业都应当得到尊重。我是学政治学出身,在从东方走入西方时没有热切地拥抱这里的制度,相反,我始终冥顽不灵地认为无论古今中西,政治中起作用的就是那么些东西。哥大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上述的这些见闻和故事,这些关于知识、尊重、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故事。说这些是修辞也罢,美式政治正确也罢,来了就知道,真的很打动人。

  只感谢不点赞的都是在欺负我,哼!

  真的没时间回答大家这么多的问题,实在是不好意思。因为我现在在NYU念grad school,PR方向,需要读的写的东西一点都不比本科少,而且还多了好多team project。虽然才开学第二周,但是俨然已经忙成狗(此处应有doge)。

  每天都能收到一些知友对这个答案的点赞与感谢,我觉得非常的开心。果然中国学生们的ivy league情节很是深厚呢!所以就在这里对这个答案做最后一次编辑吧。

  【关于给想出国的同学的建议】这个问题,我港真,你不管是知乎私信问我还是跑去stalk我的微博私信问我,我都没办法给你回答。这是一项长久战争,不是我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而且要是你想出国,同学们我建议最好现在就改掉伸手党这个坏习惯,不然要网络作何用???明明网上、论坛上的那些大神们都有非常好的置顶的回答呀。什么寄托天下啦、尚友啦,同学们请行动起来。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当年,我可是一个一个把这些精品帖子全部看了的人。还有考试复习资料也可以在上面找得到。这种最最最基本的问题就请不要再发私信问了好吗!

  【关于我是通过什么机构去哥大交换的】不是打广告啊,我真的是从SAF走的。SAF有很多交换的大学,自己上它的官网看看吧。当然好像还有其他的机构。而且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和美国的交流也变多,比如我母校广外,跟英国美国很多学校都有合作。还有我知道好像南大是直接跟哥大有合作项目的。建议大家多多关注学校国际处的网站啦。

  【关于哥大什么专业好】。。。。。。。。我只能给你一串省略号,请自行百度上论坛看USNEWS的排名什么的好吗?答应我不要再做伸手党,一有不会的问题就立马百度。

  【关于怎么提高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北外、上外等英语专业学生都是怎么学习才能做到在短短四年之间水平大幅提高的? - 蛋泥呀的回答

  因为我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所以我受到了非常系统全面的训练。加上从小一直在南外长大,后来保送去了广外,英语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个回答能不能给大家帮助。但是语言这种东西呢,还是下苦功夫吧。啊,打个小广告,我师父夏鹏(我觉得新东方最屌的老师之一,有情怀不掉节操;啊还有葛旭老师啦)最近在研究微信教学,他的公众账号“教书匠小夏”大家可以关注,参与他的微信课堂,我相信英语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就这样吧!

  又来到纽约这个城市,并且至少要呆两年以上,觉得越发的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动与呼吸,就像是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最后,祝大家想去IVY的都能去,攻占所有藤校,变得屌屌的,然后我们做朋友哈哈哈哈~~

  ----------------------我是更新分割线---------------------

  类似的帖子好像都很有名,可是为什么哥大的没有很多人来看来写呢,不开森!!!虽然离开哥大已经很久了,可是那段日子是我记忆中最闪亮的时光,想想都觉得奇妙。

  ---------------------我是萌萌哒分割线------------------

  上面这段话写于14年6月我刚回国时=_=

  对不起你们遇到一个懒成这样的作者。。。

  好啦,我2014年1月到5月在哥大交流了一学期,别的不谈,应该可以小小说下感受。我的感受是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单纯想看学术的就不用往下拉了。

  (前方多图,高能预警。大多数都是自己拍的,还有一些从朋友圈里盗图。小伙伴们要是介意千万告诉我,即刻删删删)

  我还是一条一条写吧,像我这种逻辑不好的,怕写成一坨又七拉八扯最后大家都把我拉黑。

  1. 天气

  我是春季学期去的,从广州直接飞的上海浦东,因为我爸妈说什么都要回去见我一面才肯放我走人,然后从浦东飞的纽约。基本上,就是从冬天10度的南方直接跳到了零下十七度的纽约,温差接近30度,我已经冻死了不要跟我说话。。。一辈子没经历过这种风雪,天天头都埋在我的大MUJI围巾里从围巾里呼吸,不然空气太凉我真的受不了(最后离开纽约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我那条围巾了嘤嘤嘤,好伤心求送)不过哥大雪景真的很美,学校主道上的树都被缠上了小灯泡,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简直神圣!小伙伴们都说纽约最好的天气从五月开始,很遗憾我没赶上,但是这么好的城市我怎么可能就在那待5个月呢哈哈哈,纽约等我。

  这是在教室实拍哥大校园,雪下得大的已经不想出门上课了。

  这张夜景真的美爆了!!!永远怀念!!!

  2. 学术

  因为要maintain fulltime student,所以必须选12分的课。但是我呢,为了能回国以后好转学分,师姐们都说野鸡广外英文学院负责这块的老师是老八股以折磨学生为乐这种,我还是乖乖的根据国内课表选了相关的课程(后来事实证明,为了转学分这件事,我在学校腿都跑断了三个月才弄好,这狗屁官僚制度,大学真的应该政教分开,不想吐槽,省略一万一千字)。虽然我知道12分真的太少了,好不容易有机会来藤校学习当然应该多学点知识,但是,先别急着judge,来看看我都选了什么课。

  2.1 The Social World

  社会学入门课,非常有趣,教授是一个以色列人,口音十分的萌。来具体看看需要学些什么吧(Syllabus太长了我不确定是不是要截图放上来,如果有很多人想看的话,我就看看怎么弄比较好吧)。

  5本必读书目加上每周三四篇academic paper,读读读读读读读,读你到死。

  这门课其实特别有趣,而且学到的东西在出门跟别人没话聊的时候都是可以拿出来的好谈资。比如: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设计出液压关门器嘛,其实这跟社会阶级有关哟。你知道为什么冰箱会嗡嗡响马?你知道为什么进了监狱要把人扒光了检查一遍还要逼迫你喊口号之类的马……本来学了以后觉得社会学超有趣想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下的,但是我的TA就是社会学博士candidate,一问竟然要念8年,再见走好不送。

  2.2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我瞎了才会选这门课,选了这门课以后脑子坏了才觉得自己有能力学的很好而没有把它退掉。真的好难好难好难,难哭,内容读不懂就算了,上课也听的半懂不懂,还时不时有guest speaker 来做演讲,一个用法国腔跟我们讲巴黎警察怎么用SSN抓坏人,一个语速超快的加州小帅哥跟我讲大麻合法化问题。。。深深地跪了。

  但是教授太牛逼了,Sudhir Venkatesh,据说40岁的时候哥大为了提前留住他就给了终身教授职位(道听途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擅长领域是underground economy,为了做这个project,在芝加哥黑帮老大家里住了一个月,天天跟着他们,记录他们开会贩毒打架斗殴全过程。他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估计兴致好,开始跟我们谈起了他那段时光,真心一辈子忘不了。想知道他那段经历顺便学下社会学的,可以去买他那本书貌似叫One Day Being A Gang Leader(因为黑帮老大在他project的最后一天让他当了一把老大,组织那天的所有活动,哈哈哈好有趣的)。

  但是这么课,拜托,我们第一节课,一上来就让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我是看了中文看不懂呀看了英文还是一头雾水马爷爷你到底在说什么,一个词fetish反复出现无数次,也是我们这节课贯彻始终的一个词,查了字典解释觉得好像不太对,又跑去跟帅帅的中东小哥TA讨论半天才稍微揣摩出他的意思。然后呢,又开始了,弗洛伊德,耶!接着呢,各种社会学大家跑出来了。。。总之就是折磨,痛不欲生。

  看的出来吧,打分超低,要求超高,不过讲了很多新媒体相关,觉得对我以后graduate还是挺有帮助的。

  2.3 Shakespeare

  教书的是一个小老太太Prof Howard,学期都一半了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课本封面上就印着她的名字啊。。。课本超级无敌厚一本,叫The Norton Shakespeare。

  Prof Howard在书后面的介绍大概是美国什么莎士比亚协会会长之类的。反正哥大随便哪个教授拉出来都是大牛我已经习惯了。。。

  看一看我们学了哪12部剧,报菜名开始,啊不,是剧名:Measure for Measure, Troilus and Cressida,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Pericles, The Winer's Tale, Cymbeline, Tempest, The Two Noble Kinsmen。

  上课很有趣,一点都不会因为是文学课而特别枯燥。重要台词一行一行的分析,而且会讲当时的剧场搭建,舞台构造,人物如何出场,像Tempest里面如何表现风暴效果等等,真的很好玩。而且我的Shakespeare笔记做的是最好的,有空拿出来欣赏一下哈哈哈哈。

  最最重要的是,Prof H 给我们全班每个人免费发票去看剧啊!!说是有funding!!!真的太好了。在小剧场看了Antony and Cleopatra,简直不能忘怀C女王最后死得时候竟然是把自己的双乳硬塞进一个瓶子里让瓶子里的蛇把她咬死的,想不通真的,这有何美感??而且Antony演的太lusty,比C高好多大概一个180一个160这样,于是拥抱的时候要蹲马步,用胯部前后蹭C,哎呀那个画面真的是不能直视,捂眼。还看了King Lear,这个真的就超级棒了,我就坐在舞台边,第二排,但是你懂得,这种剧好像演员都不带麦,于是大声讲话啊要,于是灯光下那个口水飞的呀,我恨不得贴在椅背上一点也不敢往前倾。演完掌声大概4分钟不停。还有剧场外面卖的cupcake很有趣,来看一下,都是和剧相关的,不得不说美国人在有些小细节方面还真的很用心。

  2.4 History of English Novel

  Prof James Eli Adams, 这个真的是我最最熟悉的教授啦,因为几乎他的每个office hour我都去,有事说事,没事瞎聊,每篇paper都会写了outline跟他跑去讨论思路,paper评分出来也会跑去表示不服申诉之类的。然后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陶瓷下,我这么麻烦的学生申请了10个program他每一个都帮我认认真真的写了reference,一点都没嫌我麻烦,感动哭真的,教授你怎么这么好人啊嘤嘤嘤。

  Prof Adams擅长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他写了很多书大家自行亚马逊,我看还有讨论19世纪有关同性恋问题在小说中得体现这种呢!于是我们上课要读6本小说:Mansfield Park, Jane Eyre, Great Expectations, Middlemarch (上课时朋友问我下周读什么,我说Middlemarch,她说三月中旬啊这是什么书。。。我笑死在课上),Barchester Tower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很古典对不对,again,读的我要死了。尤其是Barchester Towers,什么鬼啊,太小众了把,连sparknotes上都搜不到的,让人怎么活,还全部都是讲英国主教啊什么的,超级无聊,但是我考试也差点栽在这本上,都是泪,不说了。

  说回Prof Adams吧,我无意间Google了一下他,发现人家竟然是MIT学数学的,震惊懂吗,因为我一直以为数学和文科就是不可以兼得的啊比如我,超级佩服数学好的那些人!于是又一次OH就问他了,他很不在意的说:“是呀,学到大三发现数学学分都修完了可以毕业了,好无聊于是就跑去看书,然后发现了自己对文学超感兴趣哎,就又读了个文学的学位,然后还去Oxford读,然后又回Cornell读了博士。”还有什么话好说。然后呀,我每次的paper都被他改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改的超级认真超级多评语恨不得连你的标点都帮你一起改了。一般哪有教授亲自改的,就连国内大学的教授我都没见过像他一样的,他真的是超级认真负责。然后我就问他有些句子为什么要改啊,他说:“你们这些学生其实都不会写作的,连美国人都不会。写作根本就不是把词啊句啊堆一起,而是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其实我老婆也是哥大的教授,教哲学,所以呢我对你们写作的严谨性要求很高的。我女儿因为不想跟爸妈一起上学,于是去了耶鲁。。。” 人生赢家!

  来看看他帮我改的paper。

  小蓝笔,就是这么认真。

  在哥大真的是work hard play harder啊。我人生最惨的两天,就是前一晚复习shakespeare复习到5点,睡到8点起床,又看了一会然后去考试,考到12点撒腿往宿舍跑,开电脑开始写take home exam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paper,一刻没停的打字打了12个小时,到晚上12点交了。你能想象打字打到手疼嘛?就是我。。。真的惨,所以还是自己水平不够,到这种顶尖学府找虐,怪不得别人。换句话说人家为什么厉害,我也是真的懂了,CC的corn,很多人提到了,羡慕嫉妒恨。恨自己为什么当年偷懒要保送,为什么不好好努力考哥大!

  最后放大招,看我一学期读的书和paper,老师我强烈要求被评为本学期的读书标兵。

  这是期末时恨意满满在Butler Library画的,因为真的final week 就感觉要住在图书馆的节奏。美国图书馆23小时开放,这点我最喜欢。

  这都是我平常写paper的状态,边吃边写,freshman XX pounds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再见不写了我要去减肥!!!

  3. 人 以及 日常

  关于教授啊我都介绍了,个个大牛,然后说说我最爱的朋友们把。

  这张图太好笑了。Daniel是我们宿舍最帅也是最热情最sweet的男生,哥大音乐系。每次回宿舍只要他在,他都会超大声跟你问好 ”Hey Danni, How are you doing today"

  先说一下,我是住在suite里面,三男三女,都是单间,有厨房卫生间客厅,以上照片中都是我的室友。哥大的学生真的有很多族裔的,我的朋友有拉美的身材巨好的妹子(后来夏天去了Abercrombir&Fitch做了他们的平面model)也有黑人小哥(真实生活中的Sheldon,每周三坐地铁去50几街的comic book store看漫画书),还有韩国欧尼(上课的时候做我旁边,一开口就跟我讲韩语,我的天,我真的已经无数次被认作是韩国人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快来告诉我)

  没错,这就是长得像韩国人的我。。。可是真的像吗!!!

  一开始去的时候,大家都说完了,我们遇上一个typical Chinese girl,估计只能在她进厨房倒热水喝得时候才能看到她了(美国人不喝热水觉得gross这是真的),不跟我们讲话不跟我们玩,肯定是这样的。事实上,第一个月,真的是这样,你们也看到我作死选课以后的工作量啦,真的好想把所有任务都完成啊,哪有时间social嘛。第二个月,我发现,任务真的完不成的,大家都跟我说要#YOLO,我看也就这样把,自暴自弃,于是social变成我生活好重要的一方面。

  跟美国人关系变好两大法宝:第一做一桌中餐给他们吃,第二跟他们喝酒把他们都放倒哈哈哈哈。

  都是我做的哟厉害吗赞吗好姑娘吗!糖醋排骨可乐鸡翅番茄炒蛋土豆沙拉,还有美国人非要配上的appetizer, cheese & crackers (俗称素汉堡,真的很好吃,大家可以尝试) 和 olive。虽然卖相不好,因为各种材料不全(像现在的我逼格满满,讲究摆盘术,以前这种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但是还是几乎在一瞬间就赢得了美国人的心。

  周五没课,party从周四晚开始一直到周六,周日看书因为周一上课。一学期结束我们的储藏室摆满了空酒瓶,大概5排,扔的时候拿了个麻袋那么大的垃圾袋来装,后悔没拍下来(不过他们也有个梗就是Asians take pictures of everything。生活中充满racist笑话,太有趣了,我知道他们不是认真的)

  Dan生日我们合伙送了一瓶Red Label,然后做了很多cupcake,给了他一个大惊喜,然后一起把酒喝掉了。

  这就是我们一起做的cupcake,最后摆成了纳粹标志的形状因为我们都是racist fuckers啊哈哈哈哈,图片就没拍了。

  这是我在学校里看到的特别有趣的一张图片,简直哈哈哈哈哈。。。。。

  这是很流行的一个party游戏beer pong,喝啤酒喝到吐是什么体验,here,来玩beer pong。

  我跟我室友关系超级好,大家一起在客厅写作业,一起聊音乐聊人生聊毛泽东哈哈哈,我硬是拉着他们陪我坐在客厅地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凌晨3点,还一起去club听小黄段子,一起去小镇子上复活节hiking。SO AMAZING。

  啊这张图,哥大有个传统节日叫做Bacchanal,根据古希腊的酒神节来的。他们会在学校中间大草坪搭一个舞台,然后请歌手来唱歌,去年请了#selfie的DJ来打碟,屌不屌,介于这首歌去年那么火。然后学生呢,基本要求是喝醉了进场。我们一大早在宿舍喝,都是不兑果汁饮料一shot一shot喝,喝的差不多东倒西歪走到学校里的Marlie她们宿舍,又喝了一场,还带了一瓶酒装在可乐瓶里进场了。所有人都沙滩短裤墨镜小背心,还有途中你看到的小球抛来抛去,气氛真的high爆了。只不过全场的大麻味搞得我真的很困惑,大白天的这么多人你到底在哪吸大麻。。。。

  还有我最爱的吃吃吃啊。

  学校餐厅的mussel做的超好吃

  哥大学期末的surf and turf,好多肉,都是肉,是不是有钱,一船的虾哎,那是唯一一天要排着队进餐厅的,而且队都从John Jay 排到 Butler,多夸张!

  身处纽约什么好,就是你什么时候要什么都有,都能买得到。这点感受在我今年暑假补完了sex and city 6季以后更加深了,好爱纽约昂昂昂。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这是我吃的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厅Lincoln Restaurante,好像叫这个名字,餐馆周预定的,中餐只要25刀哟,太划算了!!图中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软最滑最入口即化的小牛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还有Lady M啊对不对大家都爱的,还在东村吃过一家也是米其林一星的日料,赞以不足以形容。还跟着姑姑去过中城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看着头顶Harvard金色光环的表姐我好紧张,但是还是吃的脑满肠肥,pasta里面海鲜比面多,提拉米苏也太太太太好吃了把。。。原谅吃货就是只会吃不会说,嘴拙。

  最后的最后,我这个人矫情,喜欢艺术之类的,于是去哥大真的是很好地选择,因为一张哥大学生证大概等于40多个博物馆的免费入场券(没细数,哥大网站上有,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然后告诉我我会改的)。像有名的MET啊,MoMa啊之类的都可以,我室友Madysen最大的爱好就是有事没事去逛MET。真的,fine art 光辉太闪耀了,直射人心,尤其是当你离他很近的时候,看的见那些笔画,那些厚重的油彩,感觉能穿越时空跟作者交流。在看星空的时候,我真的好想哭。

  你看这个油彩的厚重,怎么能不感动。

  这是我在Brooklyn Museum里面看的一个艾未未的展,How cool is that??!!

  学校里的表演也很多,而且学生能买到类似10刀去Lincoln Center听交响乐这种票,于是我的课余就真的太丰富了。

  在Lincoln Center听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个真的要好好说一下。在学校的莎士比亚戏剧团把类似演的Tempest,演员和观众都是喝了酒的状态(哈哈哈为什么哥大搞好多drunk的show),每一幕都在校园的不同的地方演,演员要跑,观众也要跟着跑,大晚上的,还有专门打灯的拎设备的,一群人满校园狂奔,看着他们在星空下念出一句句跨越几百年的古老台词,感觉真的很神圣,仿佛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在自然中,在天上的神的注视下,诠释人性光辉。那个晚上给我的感觉太好了,至今不能忘记。

  没错我就是超爱看show,这些playbill都是我看过的show。

  这个面具是Sleep No More这个show发的,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啊。剧是根据Macbeth改编的,在一个据说废弃的hotel里面演,所有演员不说话只有肢体动作,然后观众带上面具,跟着自己喜欢的演员,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小配角,五层楼上下的跑。具体不多说,绝对是纽约不能错过的体验之一。

  -------------------------------------我是瘦瘦的分割线-----------------------------------------------------

  离开哥大这么久了,你看所有的东西我都还清楚的记得,可想这段记忆对我来说多么的重要。

  永远憧憬,永远怀念。#RoarColumbiaRoar

  最后好希望我家小孩以后也上哥大呀嘤嘤嘤。。。

  (话说我找到了那只猫头鹰哦,虽然肯定不是班里第一个,但是我也能得到幸福的对吧对吧对吧!!!)

  谢谢大家看我话唠。

  就酱。

  晚安!

  哥大本科四年,说两句亲身体验。

  先科普一下其他答案纠结的哥大的4个本科学院:Columbia College (简称"CC"):(录取率6%左右,2015年27,000多人申请)认为自己才是哥大最正统的学生,也就是另一答题中有资格说自己是HYP之后排名第四的本科学府;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简称"SEAS"):(录取率7%左右,2015年8,600多人申请)排名不如CC,但也是不错的学院,而且跟CC的学生统一orientation、一起住宿舍、统一所有校园活动,所以除了上课很少在一起之外,CC和SEAS的学生们基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尤其是大一(必须住校园墙内临近的5栋宿舍),所以两个学校之间的学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另外,SEAS这几年越来越难进,从我入学时(2007年)的19%录取率降到了2015年的7%;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 (简称"GS") https://gs.columbia.edu/:(录取率32%左右,2015年600多人申请,另有多个joint-degree programs)是一个“提供传统的本科教育给非传统学生”的学院(如高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直接读本科,或在本科期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回到学校继续的学生),不住CC/SEAS的宿舍,也很少在课外一起social(毕竟年龄不一样),所以基本上感觉不太像同一个学校的小伙伴;Barnard College (简称"BC"):(录取率25%左右,2015年5,600多人申请)跟哥大的关系可能连Barnard校长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不同校园、不同宿舍,但经常和CC/SEAS一起social,所以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但申请渠道完全分开,是所有哥大学院当中最纠结的(后面还有详解)。

  另外,CC和SEAS在哥大基本上是统一管理的,官方数字很少将两所学校分开来看(如:Class of 2019 Profile),具体分开数据可以参考: http://www.columbia.edu/cu/opir/abstract/opir_admissions_history_1.htm。

  早在2009年,就有机构将“转学”、“申请Barnard”、“申请GS”作为较容易进入哥大本科的三条道路(见:How To Sneak Into The Ivy League, Or Why Columbia Is Not As Selective As You Think It Is),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崇尚多元、自由、包容的学府会存在那么根深的鄙视链。

  研究生跟本科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哥大有20000多名研究生、8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分布于各个专属学院,包括商学院 (CBS)、法学院 (CLS)、教育学院 (TC)、新闻学院 (Journalism)、以及多个医学院等等。上述的四个本科学员中,只有SEAS有研究生学位,且人数高于本科生。

  哥大的20个学院,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好了,科普完毕,接下来好好的聊一聊哥大的就读体验。

  哥伦比亚大学简史

  先说说没什么人了解的哥大历史。哥大创立于1754年,在大不列颠帝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皇家特许下成立,因此哥大的原名叫做“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是纽约州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全美第五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前创立的9大殖民学府之一。

  美国独立战争后,为了与皇室撇清关系,哥大改名为“Columbia College”(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一词源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是一个在独立战争后十分受欢迎的名词,象征着北美大陆新世界的独立。后来,哥伦比亚学院于1896年更名为“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也由位于纽约中城区Madison大道的原址迁移到Morningside Heights的新址。

  大牛校友

  申请一所学校最大的原因当然包括校友的去向,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终极指标不是排名、教授、课程、资金,而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过去262年里,哥大共培育了3位美国总统、26位国家元首、9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23位普利茨奖获得者。另有39为非校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哥大有关联,多为哥大教授或研究人员。

  

  我本科学的经济学,所以也一直比较关注金融行业的知名校友。除了以上耳熟能详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巴菲特、奥巴马,哥大在金融界知名的校友还包括前高盛董事长Stephen Friedman(Law'42)、前花旗银行CEO Vikram Pandit(SEAS-BS'76、MS'77;Business-MBA'80、PhD'86)、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 James Gorman (Business'87)、KKR创始人Henry Kravis (Business'69) 等。“奶茶妹妹”章泽天赴美交换的女子学院巴纳德学院 (Barnard College,哥大隶属学院,稍后详解) 的校友更包括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的太太Laura Blankfein (BC'75),而巴纳德学院校长Debora Spar也自2011年起任高盛董事会董事。

  哥大知名的中国校友还包括胡适 (PhD-1917)、徐志摩(未毕业)、杨澜(SIPA'96)、李开复(SEAS'83) 等。

  从上面这些杰出校友的毕业院校中不难看出,尽管哥大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哥大校内各学院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在专业领域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今天的哥大共有20所学院,包括3个直属本科学院(Columbia College【CC】,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SEAS】, 和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GS】)和1个隶属本科学院(Barnard College【BC】)。哥大下属的各学院另与全球许多学校设立了各种joint programs,包括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和Julliard音乐学院等。

  关于巴纳德,不仅是知乎这里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连哥大校园内部也是年年都有各种活动、论坛、讨论、文章想把哥大和巴纳德的关系理清楚(最近的一次在2016年4月5日,见:Students voice frustrations with Barnard-Columbia relationship at town hall)。巴纳德学院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哥大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交涉,两者试图将巴纳德并入哥大,结果并没有成功,而也由于此,Columbia College直到1983年起才录取女性学生,晚于所有其他常春藤本科学府(同期时段哈佛和布朗分别合并了各自附近的女子学院 - Radcliff和Pembroke学院)。直到今日,巴纳德学院与哥大的关系依旧暧昧。

  我的本科毕业于Columbia College,也在这里着重分享一些在Columbia College读书的体验。

  哥大本科教育的核心:立三观的Core Curriculum

  作为哥大创始学院的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简称“CC”)2015届的录取率仅有6.4%,在常春藤里排第二,仅次于哈佛(Harvard College)的6.2%。而CC的本科教育中最著名的就是近百年历史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也是哥大最为引以为豪的综合教育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典范,哥大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写作、科学、第二语言、体育锻炼等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体系。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提出一系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应该接受的全面教育体系,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演变,直至近代的欧美教育体系中。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盛行,其目的旨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