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中我没看懂的部分

  泰德从洗手间出来,手忙脚乱的给儿子比利做法式吐司,不知是故作娴熟还是掩饰紧张,他居然还演示单手打蛋,马上比利就指出有鸡蛋皮掉进杯子了,他当即伸手指去捞。我媳妇看到这里,下意识地撇嘴蹙眉。紧接着,泰德要在鸡蛋牛奶中浸面包片,却发现杯子太小,他把面包片对折塞进去浸泡。我媳妇再次撇嘴。不到两分钟,比利又喊吐司焦了,泰德去抓锅,被烫手,锅也掀翻了。

  到了片尾,特德再次给儿子做法式吐司,这次明显熟能生巧,用了大玻璃碗搅拌鸡蛋并混入牛奶,黄油入锅加热,带了棉手套去握锅柄。

  媳妇说,这么简单啊,我也要做法式吐司。也不错,能从中学会一样餐食也不错。

  但《克莱默夫妇》不是美食电影,聊聊感受吧。

  我的一个主要感想是,美帝确实领先我们好多年啊!近30年前的故事,放在今日中国,也称得上是先锋:女人离开丈夫和深爱的孩子,就为了找回自我。

  法庭上,泰德的律师提问,乔安娜回答,逐个确认:泰德没有打她,没有打过孩子,不酗酒,没有感情不忠,也不曾让她和孩子的生活陷于匮乏。律师笑了,总结说:那我可知道你为什么要离开他了。

  在今日中国,这也是诸多劝和不劝离的人所用的说辞:你丈夫已经很不错了,你得知足。

  其实乔安娜在前面已经回答了自己为何要离开,即使自己深爱着儿子。

  大学毕业她曾在某时尚杂志工作了几年,结婚后停了工作,成为家庭主妇,她想工作,但每次提出来泰德都不听,不和她认真讨论,认为她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也不够付保姆费。因为泰德的无视,乔安娜越来越不自信,她担心、害怕,她痛苦,最后她觉得只有离开才能改变。经过心理治疗,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母亲,只是在孩子之外,她还需要创造上的或者情感上的出口(宣泄/纾解)。

  即使这些都说了,泰德的律师还是强调:你丈夫很不错了,是你不知足。

  我想这些多少触动了泰德吧,乔安娜需要的出口,创作上的(工作)和情感上的(关心与爱)他都没能给予。乔安娜曾给他说: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一直是别人的太太、妈妈或女儿……在加利福尼亚,我才找到了我自己。

  也许我们曾和泰德一样困惑,大家不都是这样吗?是某人的子女,是某人的配偶,是某人的父母,不就是这些在定义着我们的身份吗?

  仔细想,也就发现,这些身份都指向家庭;离开家庭,你是谁?

  所谓找到自己,可能就是再自我赋予一些新的身份吧,一些自己真正想要的身份。比如运动服装设计师,乔安娜回到纽约后的新身份,无需借助于家庭的身份。这个新身份,满足了她对创造的需求。

  新身份还带来了认同。她的收入让泰德眼前一亮,因为比他新工作的收入还要高不少。

  还有,乔安娜开始了新的恋爱,她也有了新的情感的出口。

  分别15个月后,她的状态,在泰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你现在看起来很好。

  

  这当然算得上成功。从原来的不自信,担心,害怕,被丈夫奚落找不到好工作,到现在被前夫由衷赞美。

  电影的最后,乔安娜赢了争夺儿子抚养权的官司,但是,很突然地,她又放弃了,因为“突然明白这里才是他的家”,并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I love him very much”。也许是2个月时间偷看儿子,观察到泰德与小比利关系亲密,也许是在法庭上充分感受到了泰德表露出的对儿子的爱,也许是她真不想“再次毁了比利的生活”。

  看起来,是她选择了成全泰德与儿子比利。

  导演塑造的乔安娜可以说是独立女性打破家庭束缚,走向个人成功的代表。她有勇气,有能力,对孩子有爱,对前夫也有理解。

  我了解到原著小说有所不同,乔安娜最终放弃是因为她对真正要来到的责任感到害怕,“有那么多事要干,那么多责任”,“我鼓不起勇气”。

  我倒觉得这样的人更真实。不能说她不爱儿子,不爱儿子的话,她不会费尽力气去打官司;但她到底有多爱呢,大概总比爱自己要少一点点;否则一开始也就狠不下心来离开儿子,或者说不会一离开就是一年多吧?她说了,在孩子之外,她还需要创造上的或者情感上的出口。

  人首先要爱自己,这也没错。

  泰德的律师曾劝泰德做一个正反评估,泰德做了,乔安娜就没做过一个吗?

  要知道,泰德曾一度做到了公司副总裁,只是同时还要照顾儿子,工作中出了一些疏漏,才被迫另找工作,又恰逢打官司,为了在24小时内找到工作,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水。

  一个人独自工作是一回事,一个人工作的同时再带一个孩子,是另一回事了。

  导演应该是有倾向的,在女权主义高涨时,树立一个正面的独立女性形象。但我想,如果照着原著去拍,是否就一定不好呢?也许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吧?

  但谁又能确定导演没这么干呢?乔安娜最后说的几句话,还是有点模棱两可的。

  

  

  起码我是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逻辑。多年以后,黄舒骏唱到:因为爱你所以要离开你,这样我才能永远想念你。对了,这首歌就叫《听不懂的话》。

  最后汇报一下,我媳妇尝试了法式吐司,失败了。看别人做和自己动手做,差别真的是很大呢。

  记录翻书感触和生活小事,尽量做到有料又有趣。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微信号(chen-gofun)。

  交流:gaofengchen@foxmail.com

  “因为我不乖所以妈妈要离开吗?”

  “不,不是这样的,妈妈她很爱你,她走不是因为你。她本早就想离开,可以因为非常爱你所以待到了现在。”

  被疗愈的我听着片尾插曲坐在地板上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影片太过真实,几乎人物的内心细节都有深刻地捕捉。

  克莱默夫妇彼此深刻了解但却因为长期缺乏深入沟通而渐行渐远。男方忙于工作,疏于家庭,天真以为一切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生发展。女方多次沟通无果最终内心彻底失望,无法挽回。

  表面的平静暗流涌动。不要待暗流变成山洪不可收拾,才只能无奈承受后果。

  克莱默对小克说“她用尽全力想让我开心,当她发现她做不到想和我谈我却一心只顾自己的事,我以为只要我开心她就会开心,但她的内心并不快乐。”

  永远不要忽视你的伴侣的感受。

  影片大量描写了克莱默在妻子出走后与儿子相处的时光,孩子去思念母亲,他从未意图阻止过,孩子做错了事影响他的工作,他也从未忍心责备过他,他的耐心和爱心撑起了孩子的一片天,小克逐渐走出了母亲离去的阴霾。而最终他的爱与包容也感召了孩子的母亲,最终得到了小克的抚养权。

  克默莱并非无可救药,他身上的品质在剧中熠熠生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快速自愈,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找工作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能屈能伸,法庭上对前妻的眼神不计前嫌。

  这样的人是我不会轻易的放弃他。但同时我对故事中的女主人翁也充满了理解和怜悯。

  女性也需要追求自己的价值,也需要被认可。而且在婚姻中还需要情感的支持和疗愈。如果婚姻摧毁了个人的价值感,让她觉得一无是处,那只要她是一个清醒的人且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走到摧毁婚姻的地步是可以被理解的。

  母亲爱孩子,需要照顾孩子。但是这不意味着要以牺牲自己的人生意义为前提。

  不过如果我是小克妈妈我可能会选择背地里找工作而不是立即离开。既然都可以选择撕破脸皮分开为什么不先尝试一下放下思考婚姻关系的不愉快而努力去找寻自己的价值呢?我觉得维持婚姻关系依然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一直以为,有爱也彼此了解且双方品性良好就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也一直觉得之所以离婚就是喜新厌旧,不负责任的人才会做出的选择。如今算是更加理解有血有肉的人们的无奈与无助。

  不敢说影评,就是一点感悟。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大学刚毕业的头几年,独身一人,活的潇洒过的开心,看这部片子觉得两位大咖的演技简直是炸裂了。

  过去10年了,重新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能说这部影片真的是太伟大了,所有的细节都直击我的心灵。我以为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不会再看电影时有太多感情在里面,但看着克莱默家庭里发生的事,仿佛就是自己所经历的,没想到竟然哭了这么多次。

  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觉得这个老娘们太不是玩意儿了,老爷们在外面努力挣钱养家,自己不用工作只是带个孩子还带出那么多花花肠子来。但现在我特别理解她的感受。没孩子还好,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和我媳妇的话是越来越少,约会是越来越少。就像是电影里一样,也说不上是感情破裂,就是隔阂越来越深。很多时候我很自私,确实没有照顾到她的感受,她想发发工作上的牢骚的时候我嫌她磨叽,她说话的时候我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倾听。为了工作好多次都没休年假,每次都说明年肯定提前休,一起出去玩,但从来没实现。有孩子前出去玩我主动订机票订酒店设计路线,现在和她一起出去玩就像是任务一样,你爱咋整咋整,我就出个人就得了。

  当听到法庭上克莱默妻子陈述自己为什么会离开深爱的孩子时,我感同身受,也更体会到了我媳妇这些年来心里的想法。我一直以来都在忽略她的想法。

  还有孩子从高处摔下来差点摔瞎了的那段戏,我也有一次把我2岁多的姑娘的手指差点弄折了,看着克莱默抱着孩子往医院跑的时候,和我当时的状态是一模一样,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当时就会想起那段最黑暗的时光,眼泪不住的往下流。尤其是法庭上对方律师以这一点来证明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时,我真的受不了了,这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最痛的,最不愿意回忆的事,杀人诛心。后来他的妻子也说过如果可能绝不会让律师提出这件事。我想没经历过这类事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这种感受的。

  还有很多,像孩子不吃饭直接吃冰淇淋时,法庭上说孩子发烧而不得不中途退出一个重要的会议时,孩子睡觉后默默给孩子叠衣服收拾玩具时,知道孩子被判给妈妈了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时,和妻子重逢后听说妻子是来抢孩子时,想继续不计代价的打官司但听说要孩子出庭时,一切的一切都太真实了,每个场景,每段对话,每个表情,都直接击打在心里最后的防线。

  这是一部太伟大的电影了,还好我没有错过他。

  本文作者:川美眉

  《克莱默夫妇》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1979年出品的家庭伦理片,由罗伯特·本顿执导,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豆瓣评分8.5,一部绝佳的婚姻爱情教育大片。故事情节紧凑,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深情演绎,可以说,你最为熟悉的人伦亲情爱意,如清冽冽的小溪从头至尾缓缓流淌,最后的结尾让你潸然泪下。

  开局就是乔安娜,克莱默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黑暗中一张痛苦扭曲的脸,她亲了亲已经熟睡了的儿子比利,喃喃地说,“我爱你,孩子”,她一遍又一遍的抚摸着儿子金色的头发,泪流满面。然后一转身离开了儿子的房间,打开衣橱,去收拾行李。我注意到了,她放了一件儿子的蓝色短袖衫在自己行李箱里,她有多不舍得儿子。

  接下来她枯坐在客厅里等着丈夫克莱默(达斯汀·霍夫曼饰),门锁转动,克莱默满面春风地回来了,他刚接了一个大单,忙着打电话,没看清妻子一张哭丧着的脸,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只忙中说了一句“你会以我为荣”,看得出他有多自负。直到妻子把家门钥匙、这个月的账单等单据摊在桌子上,跟他说了一句“我要离开你!”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抢下了妻子的行李,妻子不管不顾冲进电梯,一切都不可挽回了,他才颓然跌坐在椅子上,想起来给他和妻子的一个共同朋友打电话,那个叫玛格丽特的女人。

  玛格丽特一年半前和丈夫查理离婚了,现在带着个也许1岁也许2岁的孩子单身,据她说前不久自己的法文老师开始和她约会了。克莱默见到她很激动,数落道,你有没有和乔安娜说过和我的关系,你们一定背着我说了我很多坏话,要不,她怎么会舍得抛下儿子义无反顾地走了。

  玛格丽特毫不相让,你知道乔安娜有多么不快乐吗?她一直很憋屈,她快要崩溃了。但是我从来没鼓励她离开你离开这个家。克莱默的声音也提高了,我整天忙着赚钱养家,我没功夫关注她,没功夫听你在这唠叨,请你离开我的家。

  问题是棘手的,第二天一大早,6岁的儿子比利醒了,他已经习惯了早上起来有妈咪在身边,他们一起做早饭,吃早餐,而不是爸爸这样的手忙脚乱。

  这一幕演得太逼真了,爸爸拿出杯子,让儿子帮忙搅碎鸡蛋,准备做油煎鸡蛋面包牛奶三明治,这边呢还吹着口哨在磨咖啡,开水壶正烧着水,这锅碗瓢盆交响乐有啥难的,还就难住了他:比利大叫“爹地,面包焦了,水开了”。他慌忙去端焦糊了的鸡蛋锅,这边电子壶水开了,有电子鸣峰报警器的那种鸣叫声尖利地响着,那边咖啡也告急,他慌了,焦糊锅子烫手掉落地上,一片狼藉,所幸比利坐在高凳上,没站在灶台边,不然保准被烫伤。

  这一轮锅碗瓢盆大作战,弄得克莱默焦头烂额,他抓着儿子比利的手匆匆往学校赶去,见到老师还问了一句比利几年级。天勒,看来乔安娜在的时候,他一定是那个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大丈夫,我记得电影开幕已经是晚上了他还脚翘在上司的办公桌上聊着天不急着回家呢,哪知道后院已经起火了。

  电影没有直接呈现这对夫妇日常生活的冲突,或用过多的笔墨写丈夫如何忽视妻子、怎样怠慢了甚至矮化了妻子,但是,几个细节足可以想见这个工作狂人是怎样的大男子主义怎样的强势,在8年多的婚姻生活里不管不顾妻子的感受,以至于妻子变得抑郁了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妻子离家的第二天早上,比利穿着小裤衩,几个房间走来走去,没见到妈妈,最后来到爸爸房间,把合衣而眠蜷缩在床上的爸爸叫醒,劈头就问“妈咪呢?”这说明了平时都是妈妈在管他,没爸爸什么事。

  第二个细节手忙脚乱做早餐时,克莱默连平底锅都不知在哪儿,还是儿子告诉他“在消毒柜里”。第三个细节,他匆忙送比利去学校,连儿子几年级也搞不清楚,还问了老师。第四个细节,那就是离家大约有八个月后乔安娜约他到酒吧面谈,当前妻提出要要回儿子的监护权时,他气急败坏,抓起手上的酒杯往墙上砸去,酒贱到了乔安娜脸上,他看都不看愤怒的扬长而去。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位丈夫一直以来在家里扮演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有多么缺失,或者说很不称职,一定是既霸道,又漠不关心妻子和儿子。难怪那位邻居玛格丽特问他,你妻子一直不快乐,甚至抑郁在服药,作为丈夫你有关心过她吗?

  克莱默回答说,我知道她可能很多时候不开心,也知道她在服药,可我太忙了呀,我没有静下心来听她说,但也不能成为离家出走扔下孩子的理由吧?看看,他丝毫没有检点自己的意思,只一味地在怪罪对方。这其间有两个婚姻的要素“平等”、“尊重”。

  我们知道,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两个人,我喜欢你的某些特质和欣赏你的某些优点,你也看到我的长处并欣赏鼓励之。两个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共同呵护和扶持这样一种关系,相互关爱,相互成全,共同成长,彼此变得更好。而不是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久而久之,那样一种“仰望”的姿势,一方会觉得很累很累,甚至很委屈很伤心,终有一天,之前构筑的“崇拜模式”关系会轰然坍塌,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一定会将爱渐渐地磨损而消失殆尽。

  我想《人世间》中周蓉和冯化成的婚姻解体正是如此,当然冯化成的 “出轨”加速了这段不平等的婚姻的消亡。

  周国平先生说,好的夫妻关系需要“放养”,又说是“宽松”的两性关系,我理解这种放养和宽松就是“平等”和“尊重”。家务需要彼此承担,你的心声我要认真倾听,你的诉求我必须重视,甚至放在心上,这样才能让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爱“为有源头活水来”。

  接下来,电影的后半段主要是双方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地较量,为自己代理的这一方争取到监护权而不惜余力地角逐。我看到了乔安娜委托的律师步步紧逼克莱默,指出他在独自一人看管儿子时发生了儿子从铁架子上摔落的意外,眼睛外伤缝了八针的病历出示,这对克莱默很不利;而克莱默的律师也没有闲着,他例举了作为妻子在孩子仅仅六岁,突然扔下孩子离家出走,竟至13个月之久,对她作为母亲是否称职的质疑。

  作为当事人的双方私下里都有问自己的律师,你非要这样咄咄逼人不可吗?我不禁哂笑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丈夫克莱默先生你为何不能在妻子那天约你见面在咖啡馆面谈时候,认真的诚恳的认个错,检讨自己之前忽略了妻子,表达希望言归于好的愿望呢?

  看得出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是奥斯卡得奖专业户的梅姐饰演的乔安娜很爱很爱自己的儿子,而对于丈夫也不是全盘否定,非要离开他不可的,我感觉她的心底里还有柔情牵袢着,否则,不会在出了法庭当面跟前夫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律师他去医院调了病历”。克莱默哪里听得进,他傲然转脸拂袖而去,我想这个丈夫太“铁面”了吧,换了我,只有三个字“离开他”!

  但是,我注意到了,他在背后也对自己的律师嘟囔过,“非要这么无情?”律师教导他,你想拿到监护权,必须狠角色!

  但是,最终克莱默败诉了,法官偏向于母亲,监护权归乔安娜了。我为克莱默难过,但是我也有些纠结,毕竟我是女性,我骨子里更同情母亲。

  问题来了,接下来宝贝为难了,他在妈咪突然出走以后从开始的不适应爸爸,到现在和爹地相处得很好。当爹地告诉他必须从这个家搬出去和妈咪一起住,小家伙眼圈红了,他已经和爸爸难舍难分了。

  有一场戏小演员演的特别好,爸爸做的糊哒哒的牛肉番茄饼很难吃,他说不想吃要吐了,他要吃巧克力冰激凌,他搬了凳子到高高的冰箱里去拿,爹地说你敢吃一口试试,他就用勺子挖了一大勺放进嘴巴里,爸爸抱起他扔到床上,他哭着喊“我要妈咪”,然后他累了睡着了。

  半夜,爸爸来看他说对不起是爸爸不好,他竟然说爹地你不会离开我吧,“I love you”,这一幕看的我鼻子酸酸的,孩子多么渴望有安全感,看起来妈咪的突然离开,对他也是一种伤害。

  他很两难,左手很爱妈咪,右手挚爱的爹地,舍弃那一个他都万般不舍。唉小小的人儿,眼泪在眼框里打转,我的眼泪也吧嗒吧嗒的落下来,你们大人能不能别为难孩子,你们和好行不行呀?

  我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劝过一位中年妈妈,那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有点僵,那位也很强势,我帮她分析,你女儿初三了还有三年将高考,这段时间家庭稳定很重要。其实我知道,有几位女性同事知道她家的事,都在劝她离了。我说,你是母亲,有了女儿你的命就是女儿的,为女儿活!也许给他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等女儿考上大学,你家是2比1,到那时候再狠狠收拾他。

  她的心里可能也不舍得这段婚姻吧,于是没离,慢慢的关系也缓和一些了。之后她女儿考上了交大,那位呢升了副校长。怎么说呢,我不敢说我的劝和就一定正确,但至少有一点,人生在世,为人父母,难道不是责任大于天。当然,有一条底线,若是“出轨”,那是原则问题,另当别论。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性的,乔安娜来接儿子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把儿子从自己的家里带走,这本来就是我的家呀,也是儿子已经习惯了的喜欢的家。看起来她有些犹豫。克莱默说,你上楼去跟儿子单独谈谈,我在这里等着。这给观众留下了3条线索:乔安娜拥有了监护权她接走了儿子后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了;乔安娜放弃了监护权,比利继续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这对夫妇破镜重圆,三口之家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你偏向于哪一种呢?

  我看了一些影评,说乔安娜放弃了监护权,这对夫妇没有和好,孩子继续由爸爸克莱默抚养。我想问:结婚为了什么,当我们缔结一段婚姻时,一定有美好的憧憬吧,想和这个你选中的人一生一世都厮守在一起,是不是?但是,婚姻一旦出了问题,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因噎废食,夫妻分开,一别两宽;而是应该还有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修补感情的另一条路吧,重要的是我们最爱的孩子不要受到伤害,你同意吗?

  该片于1980年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以及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配角等四项提名。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达斯汀·霍夫曼两位大咖大飙演技,我以为他们作为男女主都有精彩演绎,尤其梅姐作为母亲对自己亲生骨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影片的最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泪如雨下哽咽着对前夫说,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家呀,我不会把他带走了,这意味着她放弃了监护权。据说,43年前这部影片在美国家喻户晓,很受欢迎,连美国的离婚率都降低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先说明一下,这篇影评 我13年就发在豆瓣,所以里面提到的影星片酬早跟不上行情了。其次考虑到知乎上的政治正确是只有打拳没有平权,所以在看下去之前请先思考一个问题:彻底崩溃的母亲能带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吗?以下正文。

  《一块隐晦的女权主义标靶》

  男尊女卑,离我们到底多远或者说多近?看看男女电影明星待遇区别之明显。一线女星片酬通常不及一线男星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在美国梦缔造基地的好莱坞,一部电影,大牌女星片酬顶天也就两千万,男星能拿到五至六千万——整天鼓吹自由平等精神的美国尚且如此,世界范围内对女性定位的不公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任何一部牵涉两性关系的电影,无论披上怎样的男女平等、同情女性的外衣,先天上仍然是将男性置于女性之上,处处流露为男人辩护、以男为本的痕迹。具体到这部80年的小金人电影,引用下百度的评论:“影片还涉及到了西方社会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在影片的深层含义上,导演对男女两性的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实现以及妇女应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的意义之所在。”看上去导演是个同情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他拍了一部什么东西出来呢?我尽可能的用本质性语言叙述一下:一个叫克莱默的工作狂,猎获了一个美丽又实用的收藏品。他掠夺了她最美好的八年时光,剥夺了她全部个人世界,扼杀了她的事业她的梦想,把她从一个聪慧独立的女子,变成自卑到崩溃的家庭主妇。当这个收藏品终于醒悟,为了自己而奋起离去后,他狂怒不解:老子给你吃供你穿,在我最得意的时候你不识趣些过来捧场喝彩也就罢了,居然还撂挑子不干,不伺候老子了,不给老子做家务带孩子了,你还是不是人!怒归怒,闹离婚不犯法,他只能自己从头学起,好好体会带孩子和家务事有多么不易。为了照顾孩子,他的事业一落千丈,从差点成为公司股东,沦落到被扫地出门——实际上任何一个表面风光无限的职场精英,失去了另一半的支持和付出,啥也不是!但有哪一个敢承认说要不是俺家那个黄脸婆,俺不过是一坨屎?本片同样如此,为了把一坨螺旋屎美化为冰淇淋,大量父爱镜头温情桥段纷纷登场。中间大段基本都是说男人干事业多艰难,可是为了孩子啥都能够牺牲。好吧,原来同样的事情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为了老婆就不行。你他娘的早牺牲一点点留住老婆,又何至于要牺牲那么多以致失去工作?这里影片的潜台词实际就是:女人天生该支持男人,男人落到如此地步错都是女人的,你凭什么不支持你的男人?看看你把他害成什么样子!观众们都来同情这个可怜的男人吧!全片的基调就是树立一个坚强开明人性化的男猪脚,后来颠来倒去就一个意思:我爱孩子!你抛下孩子跑了所以你不如我爱孩子!最后,硬是凭着这种神经病呓语般的执念,他莫名其妙就在输了官司的情况下打败了老婆,令老婆心甘情愿放弃了法定监护权,成功的在掠夺摧毁老婆那么多美好宝贵的东西之后,再度夺走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儿子!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站在男性的角度进行着偏袒、开脱,以对孩子的爱来偷换转移对妻子的不公。从头至尾,姓克的没有忏悔过拿女人当附庸的做法有何不对,他只承认自己找错人了,挑选收藏品的眼光有误。从导演到编剧也无意讨论这样的态度对不对,他们简单的将之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待,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与选择,合则聚不合则散,如此而已。为了维持“表面的深度”,最后部分给了女配角(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有所谓女“主”角,女性地位在里面就是附庸)几分钟机会,在法庭上陈述她的感受她的理由。这一段原台词估计也是不痛不痒,以致女演员非常不满,干脆自由发挥了,(结果男演员又不满了,觉得她抢风头。真实吧:女人稍微出色一点点就是抢风头就是不尊重男性!)时间太短,她只能表述两个意思:第一,对于失去自我她非常痛苦非常糟糕。第二,她认为当好自己才能当好妈妈,自己都非常糟糕的情况下离开孩子反而才是对孩子好,找回自己后她第一件事就是要夺回孩子。我觉得她说得很清楚透彻,理由非常充分。电影本身在隐约的诱导观众:无论如何抛弃孩子的行为很不负责任。但其实真正站在女性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对丈夫到了极度失望的地步,孩子已经是生活中最后的希望,此时能够毅然离开,需要具备多大的勇气承受多大的痛苦!不破不立,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妈妈如果状态一团糟,能带出幸福健康的孩子吗?与其让孩子跟着扭曲,不如自己先重新站起来,做这样的决定又需要多大的智慧!梅丽尔·斯特里普无愧天才演员的称号,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让本是附庸的克夫人,从只为追求自我出发的一个片面的自私的妇女解放符号,变成真实的有血肉感情的伟大母亲形象。可惜她一个人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的偏向,也无法改变导演编剧的既定意图,接下来马上就由男方律师之口给出了正大无比的还击:你的丈夫,私人品质上不酗酒不嗑药不撸管无不良嗜好没有任何不忠;家庭生活中从不施暴凌虐,凭借成功的事业只手撑起衣食无忧的生活,你还闹闹闹是要闹哪样?此时背景真该配上张天王高唱: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果然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人怎样都不会悲哀的,哪怕法庭把孩子判给了母亲;哪怕母亲挣得比父亲还多;哪怕怀孩子十个月、全天候带孩子五年半的是母亲,父亲只在下班后带了一年半;哪怕就最初的物质组成上母亲所占股份实际远远大于百分之五十,哪怕两人对孩子的爱真的不分高下——但是,导演就是要女人让出孩子,大多数观众就是觉得这样的结局很温情很HAPPY,不满意的少数是觉得应该更圆满,干脆让两人复合。我了个大去,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倒霉!

  最后声明:我是男的,我为男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羞愤:太占便宜了,这还让我有什么脸面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