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摄影实践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

  摄影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摄影实践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摄影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摄影实践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

  案例1:武汉大学:看电影+拍电影

  微电影《春到茶山》是武汉大学学生的作品,也是他们对于思政学习内容的感悟。《春到茶山》表现的是同学们走出校园,前往湖北恩施白果树村实地考察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情况。通过镜头的拍摄,同学们意识到要想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当中,并不能仅仅走一种形式,而是要怀揣赤子之心,与群众培养感情。同学们走入一些未脱贫的农户家里边,心里受到了很大触动。

  像武汉大学一样,很多高校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共享经济、精准扶贫、诚信、亲情等热点话题,展现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思想深度。

  电影表达的柔性化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旦广大学生主动接受电影中所表达的某些信息,就会把其内化为情感认同,并逐渐外化为行为示范和实践,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电影实践课”,组织开展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大赛,让大学生自发组织团队、找选题、做策划,拍摄微电影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能让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饱含的思想性和道德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实际上也将是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次检验。”

  鲁迅先生说过,“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鲁迅先生的预见正在变成现实。

   

  案列2:上海海事大学微电影《他》

  爱情与科技伦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上海海事大学微电影《他》获得了一项全国一等奖。

  微电影《他》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一名女大学生李小雨与尖端人工智能0621号相识、相恋,但0621号因为违抗程序指令被研发者强制召回,李小雨在得知恋人身份,并经过内心煎熬与周遭人的质疑后,仍然选择坚守爱情的故事。该视频借助机器人也具有美好情感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爱情伦理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思考,呼吁科技的发展必须保留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指导老师张苑琛介绍,其实,这部微电影源自于布置给学生的平时作业,李明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用手机拍摄而成。原来,为了使学生更多参与到思政课程的学习中来,张苑琛经常鼓励同学们根据课程内容分组制作微电影,每节课还会选定评委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引发学生对相关思政元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他》团队共16名学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全员参与、用心思考。用团队主创成员李明的话说,他们尽自己所能去做,展现了才华、激发了潜能,最激动的时刻就是被同学老师认同的时刻,还有就是获奖的时刻,这是集体的智慧。

  案列3:山东师范大学:知行合一,从做中学。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好思想、好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教授摄影课程时,尝试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作业一收回,就感到了同学们的用心良苦。有的同学画的生态保护宣传画,有的同学递交了关于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还有的同学带来了自己拍摄的美丽家乡摄影作品,当我把作业发下去让他们互相学习时,同学们非常兴奋,那种对大自然的热爱瞬间被点燃了。

  课堂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并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温度,渗透到心灵,才能够达到以文化人、涵润道德、砥砺品行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