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基督教神学导论第一部分 第二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约700-约15

  基督教神学中,中世纪极富创造力与革新力,修道院、神学院、大学兴起

  文艺复兴,注入新的活力,重用古代遗产

  历史学家的传统划分: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基督教神学发展划分:451年卡尔西顿普世大公会,教父时代结束,进入中世纪

  这样分的问题:忽略了罗马410陷落没有影响到东罗马帝国,忽略了基督教神学的加洛林复兴

  名词解释

  中世纪,现代术语,古代与现代知识辉煌时期之间的过渡期

  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

  文艺复兴思想家用中世纪是贬义色彩,指乏味的年代,将古代的辉煌知识和文艺复兴隔开

  中世纪的三大权力中心7世纪,穆斯林在地中海扩张拜占庭帝国,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希腊文,神学基于阿塔那修、卡帕多细亚三杰、大马士革的约翰,西欧。德、法、意大利北部,基督教的中心是罗马及其主教,神学中心是巴黎和其他地区德大教堂和大学,拉丁文,神学基于奥古斯丁、安布罗斯、普瓦蒂埃德希拉里穆斯林国家。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

  来自于《尼西亚信经》 “和子”(Filioque)一词的争辩

  信经原文是圣灵“从父而出”,是东方教会一直坚持的

  9世纪,西方教会习惯地将这句话改为圣灵“从父和子而出”

  这种圣灵“双重源出”的观念惹怒了说希腊语的神学家:带来神学的困难;擅自改动神圣不可侵犯的信经

  后果导致了东西方教会关系紧张的加剧,直到1054彻底分裂之后东西方神学几乎没有任何互动1054年,第一次基督教大分裂

  名词解释“中世纪神学”指这一时期的西方神学“拜占庭神学”指东方教会的神学(同时期到君士坦丁堡1453陷落)墨洛温王朝到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742-804)统治下,同心协力复兴教会精神生活阿尔昆(735-804),将圣马丁修道院建设成一流学术中心皇帝一系列法令,各地建立两类神学院校:修道院和教会学校保留下来到神学教育机构,对12世纪神学复兴起到关键作用

  修道主义运动

  起源教父时期,埃及和叙利亚东部地区,逃离罪恶安逸的世界,离群索居

  6世纪,修道院数量大幅增长,最全面的修道“会规”之一“本笃会规”出现

  529年左右,努尔西亚的本笃(约480-550)在卡西诺山建立自己的修道院

  修道院对中世纪的神学发展至关重要

  10世纪,富尔贝尔(约960-1028),法国沙特尔主教,将沙特尔成为11世纪研习神学最重要中心之一

  11世纪,诺曼底的贝克的本笃修道院,两位重要的神学家,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10-1089),安瑟伦(Anselm,约1033—1109年)

  女修道院

  基督教女神学家的基地

  宾爵的希尔德加德(1098-1179),女修道院院长,极具独创精神,《神迹录》(1163-1173)

  锡耶纳的凯瑟琳(1347-1380)道明会第三修会,闻名于对话式神学

  诺维奇的朱利安(1342-1415),隐修士,《上帝之爱的启示》

  马格德堡的梅西特希尔斯(1207-1282),13世纪重要的女灵修作家,《三一上帝的流光》

  新成立的修会1097年,西多会,著名领袖伯尔纳方济会,创建者阿西西的方济各(1181-1226),修道士被称为“灰色托钵修士”,强调个人与集体的贫穷道明会,创建者西班牙神父古斯曼的道明(1170-1221),强调教育,“黑色托钵修士”,

  神学流派道明会。重要的神学家,大阿尔伯特、托马斯阿奎那、塔兰泰斯的彼得方济会。三位神学家,波拿文都拉、邓斯.司各特、奥卡姆的威廉奥古斯丁修会。罗马的吉勒斯、特斯拉堡的托马斯中世纪欧洲大学

  11世纪末,法国政局逐渐稳定,巴黎的大学重现活力,迅速成为欧洲知识中心

  索邦学院,巴黎大学的代名词,即使到了16世纪,仍是公认的神学和哲学研究中心,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约翰加尔文皆出于此

  巴黎大学很快成为神学思考中心,相比媲美的只有只有英国牛津大学

  14和15世纪,大学在西欧迅速发展,一些著名大学在德国和其他地区纷纷建立

  教父箴言集中世纪神学的特点,收集相关的《圣经》经文和教父的看法,逐步完善神学解释方法编排模仿圣典学者所编纂的教会法典,最初按照年代分类,后来根据主题

  《箴言四书》

  神学教科书,收集了《圣经》经文和教父著作中摘入的引文,按照主题编排

  又被称作“奥古斯丁摘要”,因为书中百分之八十内容是奥古斯丁的著作中摘取,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遗产

  曾被试图取缔,因主张“基督论的虚无主义”;1215年,牢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神学教科书。

  经院神学(scholasticism)得名于中世纪大的“学院”(拉丁文:scholae)

  试图创造一种壮丽的基督教思想综合体,“思想的大教堂”(埃特纳.吉尔松Etienne Gilson)

  定义中世纪的一场运动,盛行于1200-1500,强调合理地证明、系统的阐释宗教信仰不是指一套独特的信仰体系,而是一种研究、整理神学的特殊方法

  贡献理性和逻辑在神学中的作用三位重要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邓斯科图斯、奥卡姆的威廉

  法文“文艺复兴”(Renaissance)现在普遍用来指于14和15世纪爆发在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的复兴

  雅各.布克哈特声称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开始将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造就了现代

  文艺复兴为何在意大利经院神学,未在意大利产生特殊影响,形成知识真空辉煌的古代遗址,在意大利随处可见,唤起对古罗文明的兴趣拜占庭帝国的没落,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大批说希腊语的知识分子逃到西方,许多定居意大利,希腊语复兴

  文化上,回归古代文化荣耀,忽视中世纪的知识成就

  神学上,认为古代晚期的神学著作内容和风格上完胜中世纪的神学著作

  文艺复兴可被视为对中世纪治学方法的反抗,因为中世纪,治学方法越来越紧密地与北欧大学联系在一起

  “人文主义”(humanism)在现代,完全是世俗的术语,意味着否定上帝的存在和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是基督徒,他们想洁净、更新基督教,而不是消灭基督教,认为要想实现基督教的重生,必须回归西方思想的源头

  基督教人文主义直接回归简单明了的《新约》,从而避开中世纪复杂繁琐的神学计划提倡使用希腊原文的《新约》,而非中世纪被广泛使用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越来越怀疑《武加大译本》的可靠性

  拜占庭神学得名于希腊城市拜占庭(330年,君士坦丁定为新首都,改名君士坦丁堡)

  独特的神学观不注重系统阐释基督教信仰,与“系统神学”的观念有些格格不入认为基督教神学是上帝“赐予”的,需要捍卫,驳斥反对者,向信徒解释大马士革的约翰被视为信仰的解释者,而非善于思辨或独创精神的思想家忠于爱他那修《论道成肉身》的原则:肯定神学是说明圣徒的思想严格以“传统”(paradosis)为导向,尤其是希腊教父的著作

  725-842年,

  利奥三世决定捣毁圣像,理由是圣像成为犹太人和穆斯林归信基督教的障碍,虽然出于政治原因

  道成肉身教义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用圣像表现上帝是合理的

  大马士革的约翰起到重要作用:物质世界有能力表现精神世界,成为表现精神世界的媒介

  14世纪,

  静修是一种默想方法,通过训练肉体,让基督徒用自己双眼看见啊“上帝之光”

  反对者认为:静修的方法缩小上帝与受造物的差异,上帝可以被“看见”的说法令他们惊恐

  帕拉玛斯的辩护:“帕拉玛斯主义”(Palamism)的教义体系将上帝的能量(energies)与本质(essence)加以区分静修能让基督徒遇见上帝的能量,而不是上帝的本质基督徒不能直接分享上帝的本质;但可以直接分享上帝非造物的能量-上帝与基督徒合一的方式

  拜占庭神学中心迁徙

  1453年,穆斯林攻陷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神学黄金时代随之结束;大批东正教徒逃到俄罗斯,

  10世纪,通过拜占庭传教士的努力,俄罗斯归信基督教

  15世纪,莫斯科和基辅已经牢牢确立牧首区的地位,各自有独特的东正教神学

  1829年,希腊摆脱土耳其人的统治,希腊东正教开始复兴

  叙利亚神学家,最后一位希腊教父

  用道成肉身教义为圣像做辩护,

  成名作《智慧之泉》,第三部分被视为独立的著作《论正统信仰》,影响很大

  原名乔治,27岁时,接受敬虔者西门的灵性教导,为表敬意改名西门;后来成为神父,修道院长

  革新修道院的祷告与默想生活,完成许多灵修论文,强调默祷和默想的力量

  对当代东正教影响很大,极受尊重

  生于意大利,后移居学术中心法国

  精通逻辑和文法,极负盛名的贝克修道院教师

  神学贡献:通过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论证》(1079)合理解释基督在十字架的死亡,《上帝何以化身为人》

  生于意大利显赫世家,19岁坚定加入道明会,后于巴黎求学教学,

  最终成为中世纪最著名的宗教思想家之一

  神学贡献:《神学大全》,最重要的一部“五法”(FiveWays), 论证上帝的存在;“类比”(analogy)的原则,提供了通过受造物认识上帝的神学基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先后在剑桥、牛津和巴黎任教,

  撰写了三版《箴言四书评注》

  “精细博士” (SuhtLDccmr),经常在术语可能的意义之间做出极为细致的区分

  神学贡献:拥护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批判了早期的光照论(ilhiminationism)(追溯到希波的奥古斯丁,认为知识可以被理解为上帝对人类理智的光照)提出了意志论(voluntarism),认为上帝的意志先于上帝的理智。拥护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无罪成孕(immaculateconception)的教义。“无罪成孕论”

  发展了司各特的一些理念,坚决为意志论辩护,强调上帝的意志先于上帝的理智

  神学贡献奥卡姆的剃刀(Ot-kham's Razor)唯名论(nominalism)的坚定拥护者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第一批利用印刷术宣传自己思想,

  奠定16世纪宗教改革的知识基础出版第一部印刷版希腊文《新约》和大量教父著作《基督徒精兵》革命性的看法:可以通过整体回归教父著作和《圣经》

  前六个关系到经院神学,后两个与人文主义有关

  12世纪与其后的神学复兴中,巩固并扩展了教父时期的神学遗产

  西方教会使用拉丁文,自然会阅读奥古斯丁的著作,作为神学思辨起点

  伦巴德的《箴言四书》被视为奥古斯丁箴言,中世纪的神学家必须注释《箴言四书》

  理性的作用

  经院神学,试图将基督教神学建立在完全可靠的基础之上,

  注重探讨理性在神学中的作用,两个主题开始主导的神学辩论:需要将基督教神学系统化并加以扩展需要证明神学所固有的合理性

  中世纪早期,神学只是重复奥古斯丁的看法,急需的是将奥古斯丁思想系统化的“方法论”

  11世纪,安瑟伦相信,信仰先于理性,也肯定信仰完全合理。“信仰寻求理解”“我信,是为了我能理解”

  哲学的价值

  11世纪和12世纪初,认识到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价值哲学能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哲学提供了系统探讨、处理信条的方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信仰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12世纪末和12世纪初,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1270年,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主导了神学思想,却也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托马斯阿奎那和邓斯司各特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被牢固确立位巩固、发展基督教神学的最好方法

  看法的转变

  起初,这种进展很受欢迎,哲学提供了证明基督教信用合理性的重要方法-“护教学”(apologetics)。托马斯阿奎那《驳异教大全》

  中世纪晚期,开始担忧这种进展,如奥尔维耶托的休格利诺;越来越依靠异教哲学家的观念和方法,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观念似乎都遗失了因信称义教义,亚里士多德的的伦理观念,变成因功德称义

  经院神学的一部分,将教父遗产系统化,尤其是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内容广泛、包罗万象

  关于圣礼,初期教会没有明确结论。洗礼和圣餐被普遍视为圣礼,其他礼没有达成共识

  中世纪教会达成了共识,为公共崇拜建立了知识基础,巩固崇拜的神学理论

  对奥古斯丁恩典神学巩固了基础,并系统化

  恩典和称义两个教义有了很大发展,为以后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于玛丽亚神学的发展因素随着对恩典和称义的探究,神学家开始关注玛丽亚在拯救中的角色基督徒越来越越喜欢玛丽亚作为灵修对象,关注原罪和拯救的本质

  邓斯司各特,为“圣母论”构建了稳定基础

  两场争辩:受罪成孕派与无罪成孕派争辩论;是否能将玛丽亚说成同为救主的争辩

  人文主义者主张文化上回归古代源头,

  神学上对应是回到基督教神学的源头,尤其是《圣经》

  结果《圣经》再次受到重视,成为神学基础人文主义者的考证技巧和哲学知识,暴露了拉丁文译本的一些翻译错误为教义改革开辟道路

  1516年,伊拉斯谟出版第一部希腊文《新约》

  神学家第一次有机会比较希腊原文圣经和拉丁文译本《武加大译本》

  新约有几处重要译文是错的,关系到了中世纪教会的许多习俗和信仰

  两个典型的错误翻译第一处,有关忏悔圣礼《武加大译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忏悔”(参马太福音4:17)指外在的仪式(告解的圣礼)希腊原文“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指内心的态度,即“悔改”的态度第二处,有关玛丽亚的神学观《武加大译本》玛利亚是“充满恩典的人(gratiaplena)(参路加福音1:2)说明玛利亚储藏了无尽的恩典,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取用希腊原文“蒙恩的人“ 或“得到恩典的人“说明玛丽亚是得到上帝恩典的人,不一定能向他人施予恩典

  削弱了《武加大译本》的可信度,开辟了一条道路:基于对《圣经》更好的理解修正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