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林美如:好剧本赋予影片好质感

  

  林美如

  05级文学系剧作方向研究生

  导师:黄丹

  本科毕业院校: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湾)

   

  履历

  2018年 剧情片《过春天》编剧

  2009年 剧情片《金门·新娘》编剧

  2012年 剧情片《龙飞凤舞》编剧

  2013年- 工夫影业创作中心经理

  

   

  1. 《过春天》在刚刚的导演系电影节上表现突出,学生反响热烈。请问它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电影上映的两三年前,记不太清了,某个晚上十点多,我接到白雪的电话,她告诉我正在写一个走水女孩的故事,我们聊到了半夜,越来越兴奋,因为谈到了自己的高一、喜欢过什么样的男孩子、那时候怎么跟女朋友疯玩、还有怎么讨厌家庭和母亲的桎梏却又发现自己生于斯长于此,这是青春的故事,而佩佩承载着我们富裕时代长大但又迷失未来的一代。

   

  这个片子能得到很多学生的热烈反响,真是一开始也没想到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是挖掘在贫富差距、阶级化越来越大的世界里,孩子怎么成长成大人。

   

  我从小课业还不错,顺利按着父母和国家的教育路线走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迷茫未来要做什么;白雪则很早就确定艺考的道路,一直在想拍什么故事。在调研过程里,我和白雪逐渐体会,像佩佩生长在晦涩家庭的女孩,早在初、高中时代就开始思考出路,承担生活的压力,我们心疼佩佩,也有点崇拜她,敢于踏出改变,即便烈火焚身,也要一试,难道这不是我们十六岁时,曾有过的勇气?好像随着长大,淡忘了,或者是不敢再想起来。而这就是《过春天》里,我们透过佩佩要呈现存在于每个人记忆深处的青春。

  

   

   

  2. 为什么取名《过春天》?

   

  一开始我和白雪也很头疼片名 ,于是简单直白叫《分隔线》、《佩佩》。但都不是很满意。仔细想想,过春天,不就是十六岁的佩佩正在经历的?实在太切题了啊!她发微信跟我说,我真是拍脑门叫好,哪个天才想到的呢。说实话,帮电影取名字,真的非常难,想到嘛一瞬间,想不到吧,那真是翻遍康熙字典百度谷歌几年都没灵感。

  

   

   

  3.《过春天》的剧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开发过程?您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题材?

   

  第一次和和白雪夜聊后,佩佩,阿JOE, 阿豪的形象开始浮现在脑海里好几天。有前辈说过,如果听完一个故事还会好几天想到它,看见它,应该就是个可以拍的电影。(这种怦然心跳就叫初衷吧。)

   

  说到《佩佩》故事的源头,是白雪看了文学系一位同学写了跨境学童的故事,深有所感。她是深圳人,看着从小到深、港两地的变化,因而出发了拍这个题材的冲动。

   

  后来,白雪陆续跟我聊她的调研,我也慢慢融入编剧工作,开始在脑海里整合从小在电影院、龙翔电影台看到的香港,除了古惑仔、金庸武侠、TVB、周星驰还有我很少看到的上水、深水埗。

   

  还没去香港、深圳的时候,我调动了更多想象力。后来白雪找到资金,我们又一同去深圳、香港勘景。导演找演员的时候,我就去和十六岁的单非仔女孩聊天。

   

  她们都很瘦,也很会打扮,喜欢听音乐,尤其是电音、rapper,我看到她们手机里的自拍,小姐妹们一起大吃占了很大的篇幅(例如,两个女孩吃掉两份肯德基全家桶)。除了吃,谈恋爱也是马上能引起她们侃侃而谈的话题。但凡有点姿色的,都会谈。很让我意外的是,她们比我想象中的少女“接地气”,这年纪已经有“持家”、“过日子”的概念,例如会和男朋友讨论做什么工、以后换什么职业,怎么挣钱。

   

  这次调研,我和白雪看到更多佩佩和阿豪的影子,佩佩如同某个女孩,赚钱的目的从玩乐、旅行慢慢转移到对自我的价值认可;而阿豪就是某个女孩口里混街头的“前辈”,他懂很多路子,也很敢冲。剧本里,我给阿豪一句“I am King of Hong Kong!”实际上就是我在香港看到年轻人疲惫眼里的一点呐喊。

  

   

   

  4. 除了职业编剧,您的另一个身份是工夫影业策划总监。请问工夫影业是一个怎样的公司?

   

  工夫影业是以陈国富导演为中心,集合了一批优秀的影视创意人才,包括金牌编剧、监制张家鲁、汪启楠、顶级监制陶坤、常松、鬼才导演肖洋、程孝泽、金哲勇还有极具营销思维的朱墨监制。从配置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家很有制作能力的公司,也是现在行业里价值不菲的内容提供方。

   

  这几年,工夫的核心创意除了大型魔幻电影《狄仁杰》、《寻龙诀》、《二代妖精》之外,也延伸到网剧,诸如《河神》、《动物管理局》,都是希望在现有类型上,发展出更有意思也更为扎实的故事。

  

   

   

  5. 作为创作中心经理,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您觉得当下国内的剧本市场是怎样的情况?

   

  创作中心负责剧本前期开发的工作,也就是看剧本、写剧本、寻找题材。而怎么挑选好故事,则是工作核心的灵魂,套一句陈导常常“刺激”我们的话,你能不能在剧本里看到一部电影?

   

  中国电影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从第五代导演开启的导演中心制的作者风格强烈的电影,到2005年之后,电影市场勃发井喷,百家争鸣,系列片《狄仁杰》、《唐人街探案》、《西游》、《战狼》...成形,也展现出创作者吸收了好莱坞、香港、韩国等类型片的精华,摸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类型之路,而这也是未来编剧们在最前端努力的方向。

   

  好剧本之所以珍贵,还在于编剧能提供影片一个质感基底,现在的电影产业、观众越来越成熟,行业也逐渐凝聚共识:好的剧本更需包含有新意的故事、有意思的人物、并能接地气,这也是现在我在编剧之路的自我要求。

  

   

   

  6. 文学系研究生的生活对您的创作风格有怎样的具体影响?可否谈谈您在文学系读研的情况,分享一些师生故事?

   

  在文学系读研是奠定审美的重要阶段。因为我本科不是学电影的,开学之后的每一堂课对我都是非常新鲜的刺激,在密集的课程、拉片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并且要跟老师、同学“说故事”。

   

  除了编剧课上交作业,大家轮流侃侃而谈,印象深刻的是导师课。

   

  当时电影学院还没有操场,文学系系办还是图书馆,而黄老师只有三个研究生,每次上课前都特别紧张,毕竟是我第一次跟别人说自己的故事。

   

  常常老师问个问题,就会卡壳,我和罗诗、张铂雷(现在她们都是优秀的老师和创作者啦)彼此就给个眼神,互相救场。最怕的是有一个没来,练完故事,还剩下大把时间,就得想各种办法硬挤一个笑话,趣闻,或者几个电影片段和黄老师聊,才能撑过漫漫下午时光。后来发现,这种面对面聊天,就是编剧表达和聆听的基本能力。

   

  最近回到系里参与导师课,看到同门茁壮,心里感到很欣慰,人越多,越考验着说话技巧啊,说得不好,大家没反应,现场更加尴尬,比我们以前压力大咯,毕竟我们只管说晕黄老师一个,而且是合力说晕他。

   

   

  7. 《金门新娘》和《过春天》是截然不同的题材,编剧时分别有什么不同的难度?除此之外,您自己最喜欢的一类剧作题材是什么?

   

  关于《金门新娘》,是我毕业答辩后,忽然被黄老师叫到系办去,以为说得太差,拿不到毕业证书,有点忐忑,后来他跟我说了要做金门新娘的故事,我觉得好有意思啊,我自己亲戚里也有很多迎娶大陆新娘,当时两岸通婚引起很多文化差异的话题,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变成家庭伦理大悲剧。但是黄老师给了一个很不错的思路,从“小妈”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展开,去呈现中国家庭的包容性。我就尽可能去搜集材料,充实台词和闽南家庭的生活感,例如还原我外婆每天早上去种菜、庙里拜拜的细节......现在想起来,非常珍惜和黄老师在海边拍片的时光,让我在强烈紫外线热汗淋漓扒了两层皮的热天午后,强烈体会到剧本变成电影的难,也更加理解导演工作。虽然日后当编剧免不了跟导演拉对立面,但拉扯完,我潜意识会浮起那种晒脱皮的辛苦,跟导演说,辛苦了。

   

  相比较《过春天》,我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也只能透过新闻、采访、视频揣摩深港单非女孩。后来我想起张家鲁老师说过的一种方法,在主角身上找自己,例如他在创作《寻龙诀》的时候,会代入自己步入中年的心情。我也试着在佩佩身上找到高中时代的我,那个不认同母亲,极力想逃离家庭却又无力的少女,混杂着愤怒、抑郁、张狂、极度不安的情绪,直到离开家,才找到和平相处的方式。当然这个过程很血腥,敞开内心,在角色代入部分的自我,也等于要面对难堪的自己,但我们这个行当,要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不就得走心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8. 对文学系的后辈学生们,您有什么经验想要分享给他们呢?

   

  内心强大、作息规律、多看书、多写作。

   

   

  9. 请推荐您最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燃烧》:李沧东导演剖析犀利冷酷的社会现实,不疾不徐却极具张力。

  《心灵猎人》:悬疑侦探能不带杀人、血腥等感官刺激还勾着我看到最后,大写的服。

  《回答不了》:小故事温情地拨开现实残忍,小心看完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