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十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语言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卢沟桥事变。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事变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3.鼓励性。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尊心强,也很敏感,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带有鼓励性。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2

   ---2019年中考冲刺誓师大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师生备战中考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备战中考斗志;

  3、激发初三教职工在中考来临前的工作热情;

  4、促进初三师生互动交流。

  二、活动时间:3月8日(结合天气等因素,具体日期待定)

  三、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相关处室主任、初三师生等

  四、会议地点:学校田径场

  五、举办方式:励志老师激励演讲,学生参与体验互动

  六、设备要求:音响系统(标准:室外需要双十五寸音箱2--4只。

                室内需要单十五寸音箱两只。无线话筒3只)

  七、活动流程:

  (1)组织全体同学有序进场,(音乐《运动员进行曲》)按班级顺序整齐就坐,每班三列纵队。

  (2)会议前奏唱国歌。

  (3)学校领导主持发言,邀请演讲老师(音乐《相信自己》)(演讲时间3小时)演讲过程中穿插互动,学生自发到台前宣誓发言、老师宣誓发言、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演讲过程中内容包括:

  1、由初三学生代表发言

  2、由初三教职工代表发言

  3、由初三全体学生对中考来临前最后学习和生活进行宣誓;

  4、由初三全体教职工对中考来临前最后的工作进行宣誓;

  5、活动结束由学生向演讲老师献花。

  6、由学校领导(通常是校长或年级主任)发表演讲,谈及对初三学生及任教老师在中考来临前100天的希望和要求。

  7、活动结束由校方老师安排全体学生有序退场。(音乐《我相信》)

  八、工作分工

  1、场地布置及物品采购:                     总务处  

  (1)演讲主席台布置,校领导座位;音响设备等;用电保障。

  (2)主席台背景布:崇仁一中中考励志演讲大会

  (3)制作5条横幅:初三楼一条,进校门的主干道两条,行政楼和初三楼之间一条,高三应届楼二楼阳台前一条。并提前一天挂好。

   2、会场秩序:师生进出场、班级位置、会场纪律等,各班督查员负责维护秩序;各班带好班旗。                            初三年级管委会

  3、安全保障:制定安全保障方案,负责落实。  政教处

  4、照像摄影:包括主会场的照相摄影,及校园内的幕布、条幅、标语、教室布景等相关内容的照片。                        政教处、电教处  

  5、医务救护:(医务室有校医1人值班)      总务处  

  6、接待安排:活动相关通知下达、宣讲老师用餐等

               宣传屏幕:办公大楼电子屏幕“热烈欢迎中考励志报告团专家张宝林老师莅临我校演讲”。                    办公室

   

   

  附:誓词范文

  学生誓词:

  今天,我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誓 :回首过去的时光,汗水和泪水交织成网,挫折与失败伴我成长。为了心中的理想,我的心会变得更坚强!我承诺:在未来一百天,决不懦弱地退缩,决不做中考的逃兵,我要唤醒所有的潜能;,因为我没有失败的理由,我要凝聚全部的力量;因为我要实现我的梦想。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世界总会让步,只要竭尽全力,中考一定成功!我--注定成才!我--必将辉煌!!!

  教职工誓词: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学校中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再过一百天,我们就要整装上阵,踏上神圣庄严的中考战场。这是黎明的前奏,是出征的战鼓,是拼搏的号角。让我们同心协力,奋战一百天。奋斗一百天,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奋斗一百天,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在此,我代表九年级全体教师郑重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九年级全体教师将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我们将统一部署,协调步骤,统一进度,共享资源。对于九年级的每一位学生,全体教师都是你们的参谋。每个班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将齐抓共管;整个年级,将是上下一盘棋,交流先进,缩小差距,万众一心,黄土成金。

  我们宣誓:我们将刻苦钻研,潜心备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完善教学方法,中考试题是我们的蓝本,日常教学是我们的手段,课堂效率是我们的追求,金榜题名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将为你们保驾护航,我们将为你们摇旗呐喊。我们与你们同甘共苦,我们与你们风雨同舟。

  老师们,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共同挥洒汗水,斗志昂扬,奋战百天。让我们一起倾注热情,决战中考,创造辉煌!!!

        祝愿莘莘学子,共创辉煌!!!

   

                                崇仁县第一中学主办

                    “点燃激情,成就梦想”百日冲刺励志宣讲团

                                  抚州源野山庄

                           中国润智教育训练机构联合承办

  演讲老师:张宝林

  中国润智教育训练机构特邀导师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3

  新《国家安全法》正式生效

  2015 年7 月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正式生效。新《国家安全法》共7 章,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与职责,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保障,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 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法律明确,“国家安全”即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对于公民和组织而言,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在义务方面,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新《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 月15 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决定》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宣誓誓词如下: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组织。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本决定自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

  《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 试行)》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 试行)》。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最根本的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明确了对4 类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包括“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同时要求,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这一规定对“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决定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对在县(市、区、旗)委书记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王宁、李树起等102 名同志,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予以表彰。这批受表彰的优秀县委书记的共同特点是,政治坚定,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业绩突出,有正确的政绩观,有改革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广大干部、党员推动科学发展,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宗旨意识强,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性修养好,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他们是全国县委书记中的优秀代表。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嘉绒藏区习惯法中现存的司法制度的主要表现,从社会背景、民族伦理观念、宗教影响、法律价值取向等角度分析了习惯法保留或变迁的原因,并总结了嘉绒藏区习惯法中司法制度的法理特征。

  四川西部的嘉绒地区,是嘉绒藏族的聚居区,历史上曾是“嘉绒十八土司”领地,现在主要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农区。嘉绒藏区长期流传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惯法,并延续到现在。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拟对嘉绒藏区习惯法中的司法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

  嘉绒藏区解放前习惯法律制度中的司法权主要由土司及下属头人来行使,因此有学者断言:“嘉绒藏区所谓法律,就是土司、头人的处断。”[1]习惯法发展变迁到现代社会,司法主体发生了改变,司法权主要由代表民间权威的个人、组织和代表宗教权威的神明力量来行使。嘉绒习惯法的司法制度主要包括调处、神明裁判、神罚三方面内容。

  一、调处

  追求和谐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之一。基于同样的相对封闭农耕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家庭与社会区的一体化,使我国多数民族的行为规范,都旨在维护集体利益,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和谐。这种最根本的法律价值取向和西方契约法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习惯法总体上是身份法、是社会群体法,它对人的行为规范的多,义务多、禁忌多、罚则多,而权利少。必要时还会牺牲个人的合法权益来维护整个社会(或某特定社区)的稳定状态。和谐的法律价值取向在嘉绒藏区习惯法中主要表现在对无讼的支持。“无讼倡导的是有义务而无权利,有家而无个人,有干涉而无自由,有差别而无平等,重让而非争”。[2]人们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如果通过诉讼的途径来解决,会被认为不是好事情。解放前“有时候百姓发生口角纠纷,土司、守备受理后,先向双方罚款,理由是‘好人不做,却吵嘴’”[3]。

  其他诉讼,成本也很高昂,在整个审理过程中都要“送礼”,比如向裁判的神职人员送礼,村民会议对追回失物的提成,总之嘉绒藏区的诉讼当事人即要蒙受经济损失(一般不论其是否胜诉),又要承担“争强好胜”、“不做好人”的舆论谴责。在一个提倡时刻牢记神佛教诲的民族看来,“做好人”并非难事,安守本份、宽厚容忍才是人的本德。而发生纠纷或吵嘴,进而非要通过诉讼(包括习惯法上的正式诉讼和国家法的正式诉讼),不论是否真的是为了弥补个人正当权益所受到的损害,只要破坏(或可能破坏)原有的安宁和谐的社区生活秩序,就不会得到鼓励和赞扬。

  “无讼”是一种法文化的价值取向,但无讼并不等于无矛盾。中国传统的消除矛盾经验是:将矛盾通过一种中庸的、平和的方式来化解。“化解化解,化了才能解”。因此民间有了发达的调解制度。“调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争端,更重要的是为维护亲友乡邻之间的感情纽带,维护和睦无争、上下有序,礼仪井然的宗法社会秩序。调处息讼的原则、地位、秩序,习惯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但它无疑是合法的、行之有效的一项司法制度”。[4]

  调处是一种包含人情理念的矛盾化解方式。调处的方式往往是劝说,运用当事人对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利益观念的共同理解,促使双方互相达成谅解或妥协。调处的地点,往往就在家里或宗教场所,一般不采取审问、讯问、判决等方式,回避了法庭、警察、监狱等代表强制力的事物,可拉近双方当事人心理上的距离,减小矛盾对人际关系的冲击。

  调处既然作为社会秩序重建的重要手段,那么社会成员对调处者的权威和能力寄予了相当的信任和期望。调处者不但是习惯法的执行者,还是习惯法的教化者;调处者与被调处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统治关系;对习惯法的操作实践过程也不是一项政治活动。但正是调处者调处纠纷时所依据和解释的习惯法规则中的正义性和他们自身身份的特定性,使他们完全符合执法者公正无私的素质要求。一般小的纠纷可由家长、老人或宗教人士调处,而比较重大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纠纷则由代表公众权威的组织来解决。

  嘉绒藏区代表公众权威的组织是村民会议,它是嘉绒藏区各地村民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而非依国家选举法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对村里一切重大事务都有管理权,包括主持念大经、春耕秋收仪式、赛马会、红白喜丧、对外协商谈判、维修寺庙、公益劳动和运用习惯法解决民、刑事纠纷。可以说,村民议会所管理的大小事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对内它是民族传统文化规则的传播者、教化者,社区内成员行为的规范者、监督者和调节者;对外,又是整个社区形象的代言人。村民会议的社会功能已经超出了相对独立的相关国家职能部门,比如法庭、治安室,从整体上代表村民的意志来对社会全方位的秩序进行维护。

  村民会议由特定成员组成,具有民主、权威、公开的性质。

  (一)民主性:土司制度已消亡数十年,国家的宗教改革也取消了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因此现在没有任何个人的权威能够凌驾于体现民族共同心理的习惯法规范之上。习惯法延续到今天已经完全摆脱了被独裁者掌握运用的局面。于是具有民意自治性质的村民大会就成了执法主体。代表公众意志是村民会议民主性的体现。

  (二)权威性:村民会议由两种权力代表组成,一种是世俗权力代表,一种是宗教权力代表。世俗权力代表,指的是有名望的村民,包括“舅舅和姑母”等。嘉绒藏族亲戚中舅舅、姑母、姑父和岳父的地位和威望大,尤其是舅舅,历来“儿女婚嫁要通过他;家里闹纠纷由他调解;父母双亡孤儿由舅父抚养成人;母亲死后办丧要请舅舅主持”。[1]将舅父在家族中的威望推及在社会上的威望,体现了嘉绒藏区“家村一体”的秩序模式。宗教权力代表,指的是寺庙里的铁棒喇嘛。铁棒喇嘛本是寺庙里的执法僧,有权对违反宗教法规的喇嘛进行处罚;平时他参加村民会议进行民间司法,使神圣的宗教权威与民间法律权威溶为一体。村民会议组成成员的特殊身份使会议的权威性勿容置疑。

  (三)公开性:村民会议的成员与民众是彼此熟络的。在较封闭的村落,人们转弯抹角总可以搭上不同的亲戚关系;就算不是远亲,也是近邻。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使人们之间的了解足以打破任何伪装和隐秘。并且,因为生产活动、宗教活动和公益活动的频繁性,使村民会议的成员随时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并不断以实际行动维护自己和所代表的村民会议的威信。

  二、神明裁判

  “神明裁判”这种诉讼程序由于缺乏科学性,难以准确发现事实的客观真相,“可能会造成今天看来事实上的无辜者受到惩罚;但神明裁判自身具有神圣性和一贯性(按规律办事)以及每个涉嫌人在理论上受罚机会均等,因此裁判结果一般也能得到人们认同,为人们所接受。(这也表明至少有时,规则性比实质性的对错更重要)”。[5]社会人类学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巫术与科学一样,都是满足一定实际需要的文化工具。”“虽然宗教的仪式和实践有很大不同,但即使我们看来最稀奇古怪的那些仪式也同样具有基本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6]嘉绒藏区“神明裁判”主要适用于疑难案件的审理,现行的神明裁判主要有盟誓、神托、神罚等形式。

  (1)盟誓

  盟誓,即祷审,使争议者各以身体生命试验,因有害无害,判定其犯罪之有无,事实之真伪。[7]群众认为人的能力不能所及的事(如破案),神自有超自然力来保护善良,惩罚罪恶。任何人或许能逃避世俗的惩罚,却永远无法逃避神的惩罚。神灵的权威一但显现并发生作用,民众便深信不疑并肃然起敬。在盟誓的过程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盟誓者仿佛置于道德法庭之中。盟誓还要通过种特别物体籍以惹起宣誓者精神之感灵,因此,盟誓往往发生在一些特定场所。嘉绒藏区盟誓一般在佛塔、香炉、伸臂桥、嘛利堆或寺庙里的菩萨、山神像面前进行。这些物体本身有着宗教、神明力量的象征意义,人处于这些物体前有如向神明剖白心迹,并且对自己誓言负责,形成一种特殊的义务,如不履行,就要承担“神法”上的责任。

  盟誓常常适用于久未侦破的案件,以偷盗案为典型。嘉绒藏区对偷盗行为的深恶痛绝,与其民族伦理价值观有密切关系。首先,从客体来看,嘉绒藏区偷盗案中的失物,多是牲畜、粮食金银珠宝首饰、器皿及宗教物品,这些物品所含的象征意义,往往超过它们本身的物质价值。嘉绒藏区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牲畜、粮食都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贵重首饰、器皿等往往由祖上流传下来,凝聚着家族情感,一般情况下不可变卖;宗教物品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其次,受佛教的深刻影响,嘉绒藏族以恪守教规为自身的道德追求。藏传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说,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为做人之本。“不盗”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从“无欲”中派生出来的。偷盗是贪欲的表现,是对佛教教义的严重违背。

  社区发生失盗现象,会被群众认为是出了大事,足以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曾经马尔康县某乡一名小学教师的财物(珊瑚两颗、银刀一把、银元若干)被盗,村民十分重视,在一时无法破案的情况下,召开了村民大会,会议要求每家每户的家长到村头的白塔下,磕头罚咒,发誓自己家人没有偷东西,“否则被雷打死”。对于笃信报应的藏民来说,盟誓是一种非常严肃恳切的无罪表白,恶毒的咒语便是自己无罪的担保。不管事实上能否找到真正的犯罪者,光是全村兴师动众、发誓赌咒的紧张气氛,亦足以让偷盗者感受到巨大心理压力,同时让每一个村民接受了一次特别的守法教育。

  此外,盟誓有时也用于调整男女交往关系。嘉绒藏区尽管男女交往(包括婚外恋自由)不太受舆论限制,但发生的基础是双方自愿。如果双方不愿再来往,要通过盟誓断绝关系。双方到伸臂桥上伸臂三下,表示“到此为止”,磕头盟誓:“如再来往,死于非命”。

  (2)神托

  神托指“争讼有嫌疑时,当事者或审判官,就僧侣、巫祝、卜者等神意感通者,请神示其曲直,依之而下判断”。[7]神托不是对案件的直接裁判,而是神意通过特定中介作出指点。如活佛打卦, 1995年马尔康县某村一户犏牛被盗,村民便找活佛测了一卦,活佛指点:失盗的牛在活佛座位向东第七条山沟。后“果然在第七条山沟找到了牛,还抓住了偷牛贼”。平时村民发生纠纷,多直接找活佛或喇嘛调解解决,也是缘于笃信宗教的人们对能够感通神意的活佛、喇嘛寄予了神圣的期望。

  嘉绒藏区习惯法在诉讼中对“神明裁判”的续用,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众对宗教一如既往的信仰。该地区历史上长时期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嘉绒藏族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感情,习惯法中很多规范来源于宗教教义、教规和禁忌,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杨堃教授认为:“法律的起源和道德、宗教的起源是同时的。”习惯法是宗教信条的法律化,宗教成为法律的核心内容并贯穿于法律的产生、演变、终结的全过程。现在,藏区习惯法失去了政治意义上的运行保障机制,但它同宗教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起来。“在人与社会存在的地方,都很难离开宗教,而尽管社会的变化一时可能造成信仰的失落,但迄今为止信仰的消除尚未出现过。只要社会还存在不稳定性,只要人的基本需要无法得以完全满足,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或迷信就有存在的基础。”[6]尤其是现在国家处于改革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国家法制的不完善或者是在落后的经济下空泛超前,都造成民众对国家法的信任感下降,疏离感上升,而宗教却永恒的正义主题和神圣权威补偿着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损失的民众,尽管这种补偿有时纯粹是心理上的。

  (3)神罚

  神明裁判是神明权威作为第三者对世俗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作出的评判,而世俗社会成员如果直接与神明权威发生冲突, (即违反宗教禁忌),习惯法中也有加以解决的途径,即侵犯神明者将直接遭到神罚(似于汉族之谓“天谴”)。并且尤为严重的是,由个人行为引起的神罚有可能危及社区的集体利益,因而宗教禁忌一般都为社会成员所恭谨遵守。

  嘉绒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天地、山水、鸟兽等事物心存敬畏(这种敬畏后来演变为本钵教的宗教禁忌),认为这些东西往往就是某一神灵的化身和象征,神灵有降福众生的本领,因而应当受到尊敬和崇拜。如有触犯神佛的情况发生,就可能受到天神的惩罚。这种敬畏崇拜的心理反映到习惯法中就是禁忌。嘉绒藏区典型的禁忌有禁止到“神山”上打猎,放牧挖药、乱砍滥伐;禁止到“神水”里捕鱼。另外,对神、佛的敬畏使人们把寺庙,宗教用具、物品以及神事、佛事人员也统统神圣化了,对他(它)们怀着谦恭之情加以崇拜,因而又产生了习惯法上的禁忌:不得毁坏寺庙、侵犯寺庙财产,不得偷盗宗教用品;不得反转经筒:藏传佛教要顺时针转,本钵教要逆时针转;经书、经幡不准坐垫、脚踩;嘛呢块不得随意玩耍;更不得冒犯寺庙里的喇嘛、活佛;与喇嘛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是大逆不道,要受法律严惩。禁忌具有现代意义上法律行为模式的引导、警示、扼制、保护功能。它随时指令人们的行为,警诫人们采取禁止,回避方式尽量不与某些危险事物相冲突,否则将导致灾难,受到报应。

  冒犯自然神灵,神罚主要以地震、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方式表现出来。尽管我们今天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揭示某些人为行为与实际后果的因果联系——比如在山上乱砍滥伐造成植被遭破坏后水土流失引起的滑坡,但群众却更愿意相信滑坡是因为山神遭到了惊扰。冒犯宗教神灵,神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疾病和横祸,比如,嘛呢块不能随便玩耍,否则会腹痛。有的人(主要是不懂事的小孩)不相信,“以身试禁”,据说事后果然都腹痛。用唯物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犯禁者对神的敬畏而引起后怕,心理作用造成生理变化;然而不管怎么说,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时确实除了“神罚”不能完美地解释,何况,相信神罚的人们并不是唯物主义者。

  总之,神罚作为一种特殊的习惯法惩罚,因其主体的超自然性和惩罚后果的严重性,使人们自然地遵守各种禁忌。神罚一方面调节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使宗教象征的神圣性得以保持,两方面加起来的后果是:宗教权威与法律权威相结合,形成嘉绒藏区以神权为中心的司法价值取向。

  总体上看来,嘉绒藏区习惯法的司法程序规范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和宗教性,其手段客观上显得比较简陋和原始。这也是传统法与现代法、民间法与制定法的重大差别之一。习惯法重视法律实施后所收到的实际社会效果,而并不在意实施法律的过程和手段是否符合科学而完备的程序,因此嘉绒藏区习惯法有着程序工具主义的特征。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边沁认为:对于法的实体部分来说,唯一值得捍卫的对象或者目的乃是最大限度地把实体法付诸实施。在程序工具主义下,评价一种法律程序规则的好坏就是看它实现良好结果的有效性,因而有时习惯法的教育功能远远大于裁判功能。习惯法处理的结果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程序上却并不具有绝对的真实与正义,比如在神明裁判中,客观举证制度和科学调查的欠缺,以及诉讼参与人身份和地位的模糊性,使嘉绒藏区习惯法仍然不能摆脱原始文化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不可迁就的,否则法制的进步就成了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嘉绒藏族调查资料[M]·

  [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 1997·

  [3]雀丹·嘉绒藏族史志[M]·民族出版社, 1995·p·239·

  [4]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M]·法律出版社,1998·p·256·

  [5]朱苏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制[ J]·人民法院报,2001·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5

  摘要: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横亘了广阔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内容。而当广阔久远的历史和儿童遭遇时,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做到了尊重儿童内在精神的需要,和儿童的精神之间建构了亲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心灵的构建;第二,意志力的形成;第三,智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心灵;意志力;智力

  在儿童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视域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即过度的强调面向应试的智商及应试能力,而忽视真正把儿童推向健康成人之路的精神建构过程。尽管,当下社会,教育似乎被提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我们不难发现的仍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思路的再现。于是,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实际上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和难度。

  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在创编过程中,密切关注到了儿童的精神发展的内核及层次性,建立了和儿童本位相关的积极联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的观念解放的产物,也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与儿童的精神联系总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心灵的构建;第二,意志的形成;第三,智力的培养。

  一、心灵的构建

  儿童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变化和发展,而外界所提供的资料实际上指引着儿童心灵及精神发展的方向,而且,从童年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情况来看,最初的奠基会对建筑最后的成型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儿童的精神动脉。“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①这样的要求似乎不称其为要求,而无要求反而又是最大的要求。也就是说,教育者自身必须做好足够的前期的备案工作,其对儿童心灵的建构才可能呈现健康的起点。

  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在儿童心灵建构的过程中,努力展现了三个层面精神要素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即爱、善、美。爱、善、美是三个极具包容力的概念,三者又可以高度凝练于爱的主题内涵之中,或者说三者是同构在一起的。这三个概念对个体的人,对整体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善、美兼具的教育理念对儿童心灵的正面引导将在儿童的未来生涯中生根发芽,造福儿童、造福社会。

  《天工开物?开心岛》讲述了世界上最古怪的发明家开心博士带着孙女朵朵,驾驶着自己研究的寻宝船周游世界到处寻宝的故事。在经过加勒比海时,他们遭受海盗的袭击。逃亡中,意外地来到了一个奇特的海岛――开心岛。整个故事的核心就在开心岛上展开。

  开心博士一行及其遭遇却始终追求着人生大义――即爱、善、美的主题。

  文本的两条线索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第一条线索为开心博士一家和葡萄熊一家从对抗走向合作的关系过程。葡萄熊一直把开心博士一家当作外来入侵者,并相应的采取排斥乃至敌视的态度,但开心博士表现出的友爱和包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使得最初的芥蒂全部解除。第二条线索为开心岛的成员和海盗斗智斗勇的故事。海盗及其贪婪,甚或狠毒,但开心岛的成员最终用爱和智慧使浪子回头。在这两条线索中,爱的力量表现了及其大的感召力和表现力,爱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因为有了爱,善和美才最终得以实现。

  儿童在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事件,而恰当妥帖的处理原则是爱、善、美的原则。从现实功利的角度来看,爱、善、美的原则并不一定带来正面价值,但从长远的心灵建构及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爱、善、美的原则一定昭示着一种动人的力量。

  另外,作品所强力宣扬的爱的观念实际上已经感染了作品内部的人物,无论是多多,还是小猪、葡萄熊都及其天然地展现了爱对他们的影响。可见,爱、善、美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量的道德旨归,因此,我们也不难推测,作品在播出之后,将对接受者形成以善和美为原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倘若如此,善莫大焉!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也算是在其社会意义层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即为意志力强的表现。“当儿童实践了自己的意愿,内在就形成了力量。这既是意志形成的过程,又是实践意志的过程。实践了,才能发生在身上,然后在和他人疏离的空间和时间里统合出来: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可以感觉到自己力量的人,一个触摸到本质和法则的人,开始在这样的循环中被自己创造出来了。”②

  因而,从儿童幼年起便培养起强大的意志力对于儿童的精神生命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意志力的形成将最儿童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产品,江西本土原创动画片也在以隐形的方式思考着如何有效的唤醒儿童意志力的觉醒,并最终内化为其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天工开物?开心岛》的剧情来看,创编人员始终抓住了意志力这一对于儿童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而展开。整体而言,作品对儿童意志力的培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得以显现: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6

  关键词:道经 词语

  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决定了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异的。它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反映在文献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各自都有一部分特色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概念,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大家读道教的书可以发现,道教的语言相当特殊,它们有很多怪词,常常用一些隐语,好像暗号似的,让你不那么容易明白,像什么‘黄赤’‘五老’‘姹女’等等。”[1](P83)但有些词语也并非是所谓的“怪”,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如“道教经典常常用各种极尽想象力的华丽辞藻来反复重迭地描写仙境、仙人的美妙,鬼怪、阴间的恐怖,其中尤其是写仙人的形象、仙境的布置、神仙出行时的仪仗,常常用‘金’‘玉’‘紫’‘绛’‘烟’‘霞’一类词汇意象来渲染和烘托意境。”[2](P11)这些特色词汇是了解道教文化的关键,因为这些词语都是在道教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道教发展的必然产物。下面我们择取道教文献中数则特色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进行训释。

  【百巧】

  (1)《女青鬼律》:“自后天皇元年以来,转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杀,疫气渐兴,虎狼万兽,受气长大,百虫蛇魅,与日滋甚。”(18/239c)①

  按:各种虚伪欺诈行为。“百”表概数,极言数目之大,犹言各种各样。“巧”有“虚伪、欺诈”之义。《集韵·效韵》:“巧,伪也。”《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郑玄笺:“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例中“转生百巧,不信大道”,表明因人们产生了“百巧”,所以变得不再信奉大道。“百巧”即各种虚伪欺诈行为。

  【逋废】

  (2)《玄都律文》:“至于租民物逋废积年,私自没入己,不传奏上。”(3/461b)

  (3)《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或世人社庙逋废,昼夜担沙负石,填江塞海,不得休息,亡人愁毒,讼诉天曹主者,求取生人自代。”(32/721c)

  按:“逋废”为同义复合词,表“旷废懈怠”之义。“逋”“废”皆可表“懈怠”义,如《晋书·蔡谟传》:“于是公卿奏曰:‘司徒谟顷以常疾,久逋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木门大夫劝之仕,不可,曰:‘仕而废其事,罪也。’从之。”例中所说“物逋废”“社庙逋废”分别指“旷废了对道官施赠缴纳财物”和“懈怠了对社庙的献祭”。

  【除死著生】

  (4)《老君变化无极经》:“除死著生诣太清,文字教案令分明。迁故迎新给所请,有功增录护群生。男官女官有别名,聪明主者炼人形。”(28/373c)

  按:除死著生,指在仙箓簿籍之上除去死者,著录生者。陆修静《道门科略》记载:“天师立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属。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諠哗言笑。”(24/780a)其中的“落死上生,隐实口数”即是说核实户籍,除去死者,著录生者,然后把这些情况上报“太清”(即天上的神仙居所)。道教认为人的生死祸福皆记载在天上的仙箓簿籍之上。

  【存念】

  (5)《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七童子即七宝之内精,化为七曜之上真,知其名则不死,修其法则神仙,泄其讳则失明,晨夕存念,则恒卫兆身。”(1/831a)

  (6)《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但每至其日,烧香执经,北向朝星,存念神真,乞丐神仙。如此便禳万灾,辟却凶患,神朗体清,还年反颜。”(5/875c)

  (7)《女青鬼律》:“道以令天下男女各受道,思口诀真要以持示子。子可以存念神明,以真除邪。”(18/247b)

  按:存念,指思念;想象。道教修炼法术之一。“这是一种意念的修炼,其特点是思念体内或体外的事物,或想象中的神”[3](P984)。“存念”为同义复合词。“存”有“思念”之义。如《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念”亦可表“思念”之义。《说文·心部》:“念,常思也。”《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得属】

  (8)《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讨天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六丁室,主收疾病时瘟毒之鬼,若在船上得属者,伤寒连病相易五瘟之鬼。”(28/542b)

  按:“得属”为同义复合词。“得”有“患,感染”之义,其例甚夥。如《论衡·订鬼篇》:“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中论·序》:“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二《贪财色灾及胞中诫》:“有命家得见此文,慎无自伤,抵欺善人。天减人命,得疾有病,不须求助,烦医苦巫,录籍当断,何所复疑。”以上诸例中,或言“得病”,或言“得疾”,或言“得疾有病”。由句义看,“得”当是“患,感染”之义。“属”有“注入”义。《仪礼·士昏礼》:“酌玄酒,三属于尊。” 郑玄注:“属犹注也。”因疾病感染身体如同注入身体,故引申为“感染”之义。

  【告誓】

  (9)《太上三天正法经》:“太上告后圣君曰:凡诣经师受文,师当北向告誓,付度弟子。”(28/408a)

  (10)《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若有志心,当依盟赍襟纹之缯三十尺,金镮九双诣师告誓,启度真文。”(33/684b)

  (11)《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有骨合仙之人,若名书帝简,録字上清,得受此文。依盟赍黄纹四十尺,青缯二十二尺,金钮三双,师、弟子对斋九日,告誓而传。”(3/423b)

  按:告誓,指起誓;宣誓。“告”为“宣告”义,“誓”指盟约誓言。因“经文”是神圣之物,所以在传授之时,需向神灵、经师起誓,以示郑重、虔诚,遵循传授的相关规定,不可轻忽怠慢,胡乱传人。《洞玄灵宝自然券仪》云:“今建置玄科,分券授经,告誓三官,约不妄宣。”(9/818a) “告誓三官,约不妄宣”即是说向“三官”宣誓,不随便传布经券。“告誓”是道教经文传授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正一修真略仪》:“道科传付经诀,皆结盟立誓,期以勿泄于非其人,当分环破券,饮丹告誓,不负道真,修诸善事,不杀生淫祀,妄作邪伪,违天背道。”(32/178b)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变经》:“凡授符经之身,当赍信谒师,清斋三日,沐浴烧香。书符及经,露置高坛之上一宿,明朝共登坛告北帝,启盟文,度符经,付弟子,自不登坛告誓,不得妄开篇目。”(33/558c)

  【隔戾(鬲戾)】

  (12)《太上老君经律》:“第二十三戒者,不得妄言绮语,隔戾嫉妬。”(18/219b)

  (13)《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阴为道几,应感最妙,妙应之初,有兹少女,秉正治邪,和释鬲戾,罚恶佑善。”(18/719c)

  (14)《老君变化无极经》:“鞭杖在身病殃丁,亲民之职心当平。不得鬲戾妬情,贪淫爱色没汝形。”(28/373c)

  (15)《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法箓》:“自实悉言,被君召,即日听署之后,要当扶助天师,医治百姓疾病,不得轻泄淫盗,鬲戾妬,行不正之事,自作一法,诽笑主者,此魔鬼所嫉。”(28/466c)

  按:《广弘明集》卷九“道士合气法”载有:“不鬲戾得度世,不嫉姤世可度,阴阳合乘龙去云云。”《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七收有“鬲戾”一词,对其意义,只引《说文》:“隔,障也。”其确切意义未详述。“隔戾”常与“嫉妬”“贪淫爱色”“淫盗”等词语连用,皆是道教戒除和摒弃的行为。“隔”(鬲)有“不合;隔阂”之义。《南史·张充传》:“实由气岸疏凝,情涂狷隔。”而“戾”表“性格乖张”。《荀子·荣辱》:“为事利,争财货,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杨倞注:“戾,乖背也。”“隔戾”当为“性格乖张,与人不合”之义。

  【骨分】

  (16)《太上三天正法经》:“今故出众书八灵真箓相付,宜加精勤,授于骨分,使为圣主,除祅存种,反正三天,令至承唐之年、壬辰之岁,吾道当行。”(28/408c)

  (17)《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有骨分合仙,便得此文。施用拔罪,解咎释结。”(33/421a)

  (18)《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有骨分之人,得此神文,秘而奉行,克日成真。”(33/551b)

  按:“骨分”指人内在的骨相天分。《说文·骨部》:“骨,肉之核也。”段玉裁注:“核,实也,肉中骨曰核。”引申指人的骨相和资质。《汉书·翟方进传》:“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分”指天分。《文选·庐湛〈赠刘琨〉》:“在暮乏不材之资,处雁无善鸣之分。”李善注:“分,谓己所当得也。”

  【还精】

  (19)《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司黄书赤界真一之道,此交接之小术,亦道手之秘事,其理妙崄,皆二象离合,三气相和,浊灾解厄,还精养神,令人不死。”(3/418b)

  (20)《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若道士有行还精之道,回黄转赤,朝精灌命,注津溉液,使男女共丹面生玉泽者,宜知大君之名,要服象符以不老矣。”(11/384c)

  按:还精,道家保持元气的修炼之术。道教有“还精补脑”之术,“内丹术用真意采运元精沿督脉逆行,穿夹脊,过玉枕,如泥丸,与元神凝合,即为还精补脑。”[4](P1227)道教房中术亦非常强调“还精补脑”,此法采阴补阳,采女子之真气与男子不泄之,运到大脑之中。但道教“还精”术并非单指“还精补脑”。道经中亦有“还精绛宫”之法,“绛宫”指心。《太上老君中经》:“每摩两乳间者,使气上下通也,拊摩其心,存小童子,此名虚无还精绛宫者,月三日为之也,神仙之道也。”(27/153b)此处所还之精指人体的元气。所还之精亦可指“唾液”。如《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长生之道,常含一枣核,如儿乳汁,久久及液满口,三分咽二余一,口与气俱入,名曰还精。”(6/335b)

  【奸好】

  (21)《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毕女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仙宫室,主解诸祭酒犯録止[上]禁,饮酒食肉,行轻重于民间,奸好淫通之罪,皆使无他。(28/537a)

  (22)《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百姓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和山宫,主天下民人心腹正戾,盗取劫抄奸好,主之。(28/555c)

  (23)《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东西太白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九天干宫,主天下郡县乡亭里域万民劫掠奸好谋杀戾便罪,考察之。(28/555c)

  按:奸好,谓奸淫,淫于美色。“奸”表“奸淫;私通”之义。如《左传·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好”,谓美色也。《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韦昭注:“好,美也。”上面例(3)中“奸好”“淫通”前后相连而用,语义相近,表“淫于美色,奸淫私通”之义。

  【金马】

  (24)《太上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玄运金马末,古月侵神州。陆上既无子,兄弟亦迭游。河洛子空尽,燕赵成洪流。”(5/866b)

  (25)《上清诸真章颂》:“数尽金马辰,万疠交横驰。不见学仙人,但闻丧尸悲。”(11/146c)

  (26)《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今三灾之世,交争方兴,太平在金马之末,年岁尚尔,世非贤人所处。”(32/593c)

  按:“金马”一词在道教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义较为隐晦。上面例子中的“玄运金马末,古月侵神州”是一句隐语,指的是“晋末(金马末)五胡乱华(古月侵神州)”[5][P353]。的历史事件。那么“金马”与“晋”有何联系呢?按照五行相推的传统观念,“晋”属金。《魏书·礼一》:“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自兹厥后,乃以为常。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即是:汉(火)曹魏(土)晋(金)。所以称“晋”为“金马”。“马”是指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故以“金马”暗指晋。

  【领录】

  (27)《女青鬼律》:“帝王牧守,长吏百僚,若信吾言,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流刑行仁。祭酒领录,条列上天,有劳显报,位登神仙。”(18/249c)

  (28)《真诰》:“此当是煮石方,或是五公腴法,杨书自此后并是掾去世后事,不知谁领录得存,当是黄民就其伯间得也。”(20/593b)

  按:“领录”为同义复合词。“领”表“记录”之义。《广韵·静韵》:“领,录也。”《文选·刘桢〈杂诗〉》:“沈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李善注:“簿领,谓文簿而记录之……司马彪《庄子注》曰:‘领,录也。’”“祭酒”是早期天师道的道官,负责管理教化道民的事务。“祭酒领录,条列上天”,是说祭酒记录道民的善恶得失,分条列举上报天庭。“领录得存”亦是言因记录而得以保存。

  【盟授】

  (29)《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凡有宿命应得此文者,皆当盟授,割血为约,信誓九天,然后传之。”(4/557c)

  (30)《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子勑后人,推择忠良清贞一心者,依科盟授,千金勿示也。三十年,吾遣人迎汝。”(32/594b)

  (31)《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臣宿命因缘,生值法门,玄真启拔,得入信根,先师盟授三宝神经,法应度人九万九千,位登至真。”(34/388a)

  按:盟授,谓结盟起誓而传。《释名·释言语》:“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因经文是神圣宝贵之物,所以传授之时需定立盟信,宣誓不违。如《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凡有宿命应得此文者,皆当盟授,割血为约,信誓九天,然后传之。”(4/557c)《洞玄灵宝自然券仪》:“臣生长魔俗,沉沦季业,翫乐荣华,千载庆会,谬见标拔,得预大化,三师盟授三宝尊经,供养尊礼以求所愿。”(9/817b)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甲昔蒙真师,盟授真经,今奏玉札,记名三清,乞赐给玉女,真灵降身,得乘紫霞,上登帝宫。”(33/432c)如果违背盟约妄传,就会遭受惩罚。《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记载:“若违盟而妄传,又不依年限、及不盟而传妄为,罪及七祖摙蒙山之石,填积夜之河,万劫不原,己身亦殒。”(24/691c)

  【女青】

  (32)三咒言:天一女青煞鬼万千,太一九炁收邪神鬼,死至道求无极叱叱。便右回,转向天门,闭炁二十四通,通息,还向地户。(18/244a)

  (33)天师曰:大道垂律,女青所传。三五七九,长生之本。(18/249a)

  按:女青,是驱逐众鬼的天神。吴军昌《一块明代“买地券”石刻》说:“‘券文’中的‘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女青’为道教中‘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的使者,《女青鬼律》卷五有“大道律,女青所传”等句子, 证明《女青鬼律》是太上老君制定的, 由女青传述众人。女青即是道教大神的使者, 又是掌管玄都中宫鬼律, 她具有强大的镇伏万鬼的威力。”[6](P38)白彬、代丽歌《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传地域》[7](P6-17)一文附录中有“女青”铭刻一览表,其中载有众多“五帝使者女青”的文句,进一步左证了“女青”即天神使者。

  【强尸】

  (34)《老君变化无极经》:“贪淫爱色心断乱,强尸纵横令人叹。不能清己呼天怨,吾道清洁选种民,少有明解应吾文。”(28/372c)

  按:“强”表“毙,死”之义。《国语·晋语(五)》:“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 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下》“宋众无乃强乎”条云:“强,当读为僵;僵,毙也。”[8](P505)“强尸”即“死尸”。

  【收符破庙】【诛符伐庙】

  (35)《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天罡大五丁君,兵百万人,主收符破庙,多怨坐席血食逆鬼,考责藏,不得令脱。”(28/548c)

  (36)《陆先生道门科略》:“分符券契律令名,诛符伐庙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录随所请。”(28/372a)

  按:“收符破庙”“诛符伐庙”意为收回符命废毁庙宇,破除祭祀。“符”指“符箓,符文”,“庙”指“庙宇”,庙中往往有经文符箓,故谓之“符庙”。此词道经中常见。如《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録》:“五岳名山大泽、三河四海、江淮济渎,乡亭九州岛岛岛、符庙里社,虚空一切神祗,咸当奉承律令,助国扶命,制御群神,医治万兆,救度天人。”(34/138a)《赤松子章历》:“古今卿士大夫,有功于民,以配庙食者,及诸村乡亭里域真官,注气营传,符庙司舍,一切诸神君降下,同心尽力,辅助天道,以行神灵,兴云降雨。”(11/193a) 《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覆水污池,零林之鬼。营传符庙,饮食之鬼。杀生血食爱钱,邪浊不正之神。”(32/722b)由以上三例可知,“符庙”常与表处所的“里社”“司舍”“营传”等名词连用,其处所义甚为明显。

  【】②

  (37)《登真隐诀》:“若有急事章,当上请天长君黄衣兵十万人,亦可入静东向口请,令收家中百二十殃怪,中外强,十二刑杀鬼。”(6/621c)

  (38)《女青鬼律》:“天师稽首:敢承先王之道,制民勑鬼,今当以盟威正一之气女青鬼律,役使天下邪魅妖,助道兴化。”(18/246b)

  (39)《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天昌君黄衣兵十万人,主为收除宅中一百二十人殃怪,中外殃十二刑杀之鬼来作恶梦怪病者除之。”(28/547b)

  (40)《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録》:“乞为某解释千愆万责,或某事类,和怨扶对,消灾散祸,除凶灭,皆得剔然。”(34/144b)

  按:“”为“祥”之异文,与“祥”字一样可表“凶灾,凶邪”之义,在此基础上引申亦可指“鬼怪”。《广韵·阳韵》:“,女鬼曰。”《集韵·阳韵》:“,女鬼。”但道教文献中的“”指“鬼”并无性别之分。《正一醮宅仪》:“而比年以来,輱轲虚耗,人口大小更互不健,男女,妄为祟害。”(18/298c) 例(37)中“强”指“鬼怪”, 例(38)中的“妖”与“邪魅”连言,意义相同,指“妖邪鬼怪”, 例(39)中的“殃”指“为害鬼怪”。

  【携襟】

  (41)《真诰》:“灵人隐玄峰,真神韬云采。玄唱非无期,妙应自有待。岂谓虚空寂,至韵故常在。携襟登羽宫,同宴广寒里。借问朋人谁,所存唯玉子。”(20/511b)

  (42)《太上三天正法经》:“灵化随运生,渊响彻高拟,六觉启玄关,未悟方乃始,携襟玉皇庭,披究太虚理,紫辉朗玄台,流映无穷已,大劫有终数,百六翻然起,神娱不极龄,抚哀后生子。”(28/407c)

  按:“携”表“牵挽”之义。如《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而行。”“襟”指“衣的前幅”。《广韵·侵韵》:“襟,袍襦前袂也。”“携襟”一词字面义为“牵挽着衣襟”,引申为“偕同一起”。“携襟登羽宫,同宴广寒里”一句,即是“同宴”说明“登羽宫”者必有相伴之人,“携襟”表“相偕一起”,甚明。

  【殃注】

  (43)《赤松子章历》:“上章之后,某身中年命延长,五墓殃注,并令断绝,五墓灾刑,返为恩福,以为效信。”(11/205c)

  (44)《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使陵非天冢,皆云坟墓安稳,殃注断絶;宫第庶姓,普云宅舍请福,灾害不兆,兵戎静息,上下和睦。”(33/681a)

  (45)《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男女同席而息者,列罪北玄之籍,若犯乎污秽者,招殃注于地狱也。”(34/48b)

  按:《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殃注侯”载:“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证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9][p706]以上诸例或言“五墓殃注,并令断絶”,“坟墓安稳,殃注断絶”,或言“招殃注于地狱”,“殃注”指坟墓中死者给生者引起的殃祸。

  【要信】

  (46)《太上三天正法经》:“朱青三十尺为要信,青布四十三尺为密誓,金镮五双为指天大誓。”(28/410a)

  按:要信,即“盟信”,指结盟约的信物。“要”指盟约,誓约。《国语·晋语三》:“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信”指信物,即为表诚心向神灵敬献的物品。《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太微黄书八卷……盟信:上金八两,黄缯八十尺,金钮八双,以代割髪之盟。”(3/423c)同经又云:“紫凤赤书八景晨图二卷……百年内有其人,听传。盟信: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玉札一枚,长一尺二寸,以誓九天。”(3/425c)《太上洞神行道授度仪》:“受经者,信用白绢四百尺,贫者四十尺。(32/642b)《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记载:“《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悉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青缯四十尺,紫纹四十尺,金镮各三双。七变舞天,上金五两,朱一斤,青缯三十尺之誓。信以质心,不得有阙,阙则违科。(33/417a)

  “信以质心”即是说“信”(信物)是用来宣誓内心的凭证。《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云:“凡受上清宝经,皆当备信,信以誓心,以宝于道……无信而受经,谓之越天道。”(3/439a)《赤松子章历》:“凡曰奏章,先须备信,神明鉴烛,冀质诚心。若都无信,即神明不纳,责子有悭鄙不舍之心。”(11/173a)

  注释:

  ①本文所引经文,据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1988

  年版影印本36册明《正统道藏》。《女青鬼律》为该例句所出道经篇目,(18/239c),指此例出自《正统道藏》第18册,第239页,c代表下栏(a、b、c分别代表每页经文的上、中、下三栏)。后皆类此。

  ②对于“”字的语义,冯利华,叶贵良皆有讨论。可参看冯利华

  《中古道书语言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P23。叶贵良《“”字考辨》,《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P96-98。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南北朝天师道文献词汇新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YJC740088];宁波大学人才工程项目(文)“南北朝天师道文献词汇新质描写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ZX2012000010];宁波大学2013年学科项目“南北朝天师道文献新词新义描写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xkw1311]。)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关于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2]葛兆光.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4]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词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萧登福.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写卷《首罗比丘经》借明王以聚众抗胡的思想研究[J].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出版,2008.

  [6]吴军昌.一块明代“买地券”石刻[J].文物世界,2008,(4).

  [7]白彬,代丽歌.试从考古材料看《青鬼律》成书年代和流传地域[J].宗教学研究,2007,(1).

  [8][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7

  党员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发言稿一

  同志们: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每当重温这段入党誓词,我都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积极向党靠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员认识的历程。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大学就读于一所民族高校,同学们大部分也是少数民族,他们一入校都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我受此感染,也早早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2009年10月,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我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辅导员,工作至今,我曾担任了四年学院的党委组织委员,并一直担任学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

  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我先后与上百名入党申请人进行谈话。每次谈话,我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入党?虽然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个模范先进的群体,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光荣自豪的。

  当前,大学生们思想活跃,价值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我在低年级学生中定期开展学先进,做模范特色党日活动,挑选党员典型代表,到学生中现身说法,以身示教,增强党员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低年级学生更加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在高年级的毕业生党员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让学生党员们面向党旗、握紧拳头、庄严宣誓,牢记共产党员的信仰和信念,不忘入党初心。通过这些活动,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唱响了共产党员之歌,用党员的信仰凝聚了青春正能量。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深知,只有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才能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在工作中多一份爱岗敬业、多一份乐于奉献,时刻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党员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发言稿二

  各位同志:

  从抗战革命年代,到如今的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个春秋,创造了无数奇迹和辉煌的历史。从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为繁荣强大的新中国,一次次伟大跨越,都凝聚着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牢记着: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党的一切,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党才有力量,党才有智慧,党才有胜利。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兰考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

  当时焦裕禄面对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没有吓倒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他坚信,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于是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开始与三害进行斗争,他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为人民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前,我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个人的特殊利益,只有奉献和牺牲,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觉悟,他留给我们的,除了痛心的回忆、深切的怀念和无限的敬仰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切实的改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让人感动。不光是焦裕禄,还有雷锋、王进喜、孔繁森,还有千千万万未留下名字的先辈们,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兰辉,他们对党的事业一生忠诚,他们用生命践行为民务实清廉。

  中央提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是要让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用时刻警醒自己做一名合格党员。全体党员应该唤醒意识,重修党性基本功,做到誓词入脑入心,自觉用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宗旨意识,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认真学习党规,学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规,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反复学习党规内容,熟读,全面掌握精髓,同时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要知行结合,不断对照省视自己。党员干部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对照入党誓词,对照,深入剖析自己,深挖思想根源。要认真学习,牢记党员的基本义务,时刻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按照做了,是否履行党员义务了,自己的言行是否和党员身份相符。

  党员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发言稿三

  同志们: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近日,广元市朝天区委宣传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会,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平等结盟的先例可循,宋与契丹的澶渊之约是用赌咒发誓的方式订盟的。据载宋人的盟书写明:

  “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共当殛之!”

  契丹文书亦有“孤虽不才,敢尊誓约。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等语。[iii]可知盟誓双方都具有共同的,至少是相当的天地神祗信仰系统。后来宋徽宗约金灭辽,违背了这个誓言,不久金兵入汴,徽钦二宗“北狩”,“斧声烛影”以后当政的赵光义一系宗室亲贵,几乎都被掳往漠北,受尽,异乡为鬼。赵构只身南渡,却终因无後,传位给赵匡胤之後裔。南宋与金亦曾有类似的诅神盟誓,只是辈份矮了一节,屈身为“侄”,但後来约蒙伐金,如出一辙,结局也差似。故宋遗民曾感慨系之,曰:

  “国家与辽结欢。两国之誓,败盟者祸及九族。宣和伐燕之谋,用其降人马植之言,由登、莱航海,以使于女真,约尽取辽地而分之。子女玉帛归女真,土地归本朝。时主其事者王黼也。时论多以为不可。宇文虚中在西掖,昌言开边之非策,论事????数千言。设喻以为犹富人有万金之产,与寒士为邻,欲肆吞并以广其居,乃引暴客而与谋曰:“彼之所处,汝居其半;彼之所畜。汝得其全。”暴客从之,寒士既亡。虽有万金之富,日为切邻所窥。欲一日高枕安卧,其可得乎?种师道亦言今日之举,如寇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分其室也。两喻最为切当。当事者既失之于女真,复用之于蒙古,而社稷随之矣。”[iv]

  这种“渎神背盟,该遭报应”的宿命,就像一个压在中华民族心底的梦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脱某种荒诞的巫术味道。如果我们明白“恢复情结”和“神道设教”这两个主题词,实际上与有宋一代,特别是崇道的真宗、徽宗两帝共相始终的话,那么会更容易理解这节文字论述的重心所在。

  有关宋代国君崇道传统,以及“天书封禅”、“蚩尤作乱”与关羽崇拜的关系,笔者已有论述。[v]此节所论,是“天书降神”究竟只是一场短暂的闹剧,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设计之开始。这对于我们理解关公崇拜所以大兴于元、明、清三代,是很有必要的。

  天书降神 《续资治通鉴长编》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条记载说,殿中侍御史赵湘曾上言请封禅,真宗不答。王旦等奏:“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真宗也表示“朕之不德,安敢轻议?”[vi]但他的内心里,恐怕总是有一点不甘。既不能收复燕云失地,建立祖宗梦寐以求的功业,又想当盛世的明君圣主,赵恒的这种两难情意结,被聪明透顶的王钦若敏锐地捕捉到了:

  “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王钦若忌准,欲倾之,从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帝愀然曰:‘为之奈何?’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後可尔。’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尔。’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vii]

  这是一般引述的看法。但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述王钦若的回答,侧重却略有不同:

  “今国家欲以力服契丹,所未能也。戎狄之性,畏天而敬鬼神,今不若盛为符瑞,引天命以自重,戎狄闻之,庶几不敢轻中国。”[viii]

  无论成书年代还是史官地位,司马光的这条记载都更应该成为本文论述的基础。下文再谈。

  “以神道设教尔!”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紧接着宋真宗期待的奇迹就相继出现了,而降神、天书、封禅、祥瑞等事也次第展开。关于“天书降神”的整个过程,《宋史·礼七(吉礼七)》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可以参看。大致而言,这一次精心设计,而且持续了十数年之久的“国家造神活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谓之“造势”。赵恒说“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见神人星冠绛衣[ix],告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道场一月,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接着就是连降“天书”,总计三次,第一次是“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曳鸱尾上,帛长二丈许,缄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道,封处有字隐隐,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内容则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x]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其书黄字三幅,词类《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然後“天书”又不厌其烦,在四月、六月分别再降于宫禁及皇帝即将“封禅”的泰山。其间自然伴随着异香纷呈,祥云缭绕,先把道具的功夫做足了。

  第二阶段则是“发挥”。这就是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和“朝谒老子”为主要标志的大规模全国性“巡游表演”,以及朝野上下经久不息的朝奉祭拜的“广场表演”。此外的典礼仪制诸如上尊号,修仪注,建宫观,祀岳渎,也都不惜花费,务求崇大。各地官员亦不惮劳烦,争相报符瑞,呈?祥。赵恒也典从理顺,亦步亦趋,不惜以皇帝之至尊,敬祷备至。可以说主要演职员和参与的群众,都把自己的戏份演到了十足十。

  第三阶段照例是“曲终人散”。随着赵恒驾崩,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为尊者讳,“一?g黄土掩风流”,将“天书”随葬永定陵。这出戏的其它主要演职人员,也相继以不太光彩的方式谢了幕。曾任会灵观使、景灵宫使的王钦若虽经道士谯文易案牵连,但都得到优容,黜而复相,只是史家定评,可谓“诛心”之论。玉清昭应副使的丁谓最终被贬崖州。景灵宫副使林特落职知许州。亳州太清宫经度制置副使、天书同刻玉副使陈彭年早逝。他们和真宗权阉刘承?一起,荣幸地入选“五鬼”之列。而赵恒本人晚年也频频发作“心疾”之症,形同疯癫。不提。[xi]

  这桩“天书降神”的奇事,其实在北宋就颇有诟病争议,主要理由是“侈靡费财”,其次是“危乱之迹”。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儒家的理性反抗,这就是孙?]著名的驳论“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明史·海瑞传》称为“两语括尽欺诈”。批判诸贤已经列举了足够理由,故不赘。

  但是从道教立场又生发出另一层意思。他们设问,如果是仅仅为了雪澶渊纳币之耻而降神、封禅,为什么会相隔三年之久?他们以为,宋真宗需要提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借以镇慑契丹贵族,崇奉道教乃是其中关链的一环。据宋僧志磬的《佛祖统纪》一书所载,景德四年(1007年)臣僚言:“愚民无知,佞佛过度,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蠹害国政,宜加禁止。”真宗对宰臣说:“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答对说:“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xii]这是发生在与“降神”同年的对话。同年三月,真宗游幸龙门,睹岩崖石佛甚多,经会昌法难毁废,皆已摧坏。左右进言:“非官为葺治,不能成此胜迹。”真宗答道:“军国用度,不欲以奉外教,恐劳费滋甚。”[xiii]十一月,真宗又对王钦若说:“君臣事迹,崇释教门,有布发于地令僧践之,及自剃头以徼福门。此乃失道惑溺之甚,可并刊之。”[xiv]关键在视佛教为“外教”,足见真宗崇道,乃是被宋辽和战刺激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表现。[xv]问题涉及到了宗教,寓有“文化抗衡”的意味,或者更接近事实。但是否真宗只是单纯以“崇道”对抗辽主“佞佛”,似仍不足以服人。

  倒是元朝修撰《宋史》时,理学编撰者对赵恒表示了相当的理解,并在《真宗本纪》後附评赞曰:

  “赞曰:真宗英晤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屡言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渊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杂,天书屡降,导引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他日修《辽史》,见契丹故俗,而後推求《宋史》之微言焉。宋自太宗幽州之败,恶言兵矣。契丹其主称天,其後称地,应岁祭天,不知凡几。猎而手接飞?,鸨自投地,皆称为天赐,祭告而夸耀之。意者宋之诸臣,因知契丹之习,又见其君有厌兵之意,遂进‘神道设教’之言,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潜消其窥觎之志欤?然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

  按元丞相脱脱当初率人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因而後人未能在《辽史》中见到相关或相应的记述,赵翼《廿二史札记》反而批评元修《辽史》“太简略。盖契丹之俗,记载太少。”且辽国历代修史早有旧稿。[xvi]亦可推断上述议论也是有据而发的。这道出元儒这样一个认识:宋辽之对抗,除了战场中的武力争胜之外,尚有文化上的“分庭抗礼”。由于处境相似,所述或者更近于历史真实。

  [i] 《剑桥中国辽金西夏元史》特意指出“澶渊之盟”中受到信任的辽国使臣王继忠不但是被俘的宋朝官员,而且是宋真宗密友,可能私下沟通双方意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121页。

  [ii]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三。

  [iii]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第十一。又言“周革曰:景德中,中国自为誓书以授虏,虏继之以四言曰:‘孤虽不才,敢遵誓约;有渝此盟,神明殛之。’庆历中,增岁给二十万,更作誓书亦如之。嘉?初,枢密院求誓书不获,又求宁化军疆境文字,亦不获。於是韩稚圭曰:‘枢密院国家戎事之要,今文书散落如此,不可。’乃命大理寺丞周革编辑之,数年而毕,成千余卷。得杜衍祁公手录誓书一本於废书,其正本不复见。”(205页)

  [iv]《宋稗类钞·鉴识》,上册218页。详情可参岳珂《?H史》卷第九“燕山先见”条记载宣和约金灭辽时宇文虚中之长篇谏言(101-104页)。

  [v] 参拙文《“关帝斩蚩尤”考??道教与宋代关羽崇拜》第三、四节。载香港《岭南学报》新三期(2001年12月出版)。

  [vi] 参《长编》卷六七。

  [vii] 《宋史·王旦传》。

  [viii] 《涑水纪闻》卷第六,120页。

  [ix] 《景德传灯录》卷二七《天台智?》曾述助其修建天台国清寺者,即为“皂帻绛衣”之三神人。《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叙关羽神像现身,亦言“绛衣金甲”。可知“神着绛衣”之说贯穿于宋。

  [x] 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中“恒”作“?Y”。按赵?Y为宋孝宗(公元1127-1194年)之名。他为宋太祖七世孙,秦王德芳之後。初名伯琮,後改名玮,赐名无,字元永。受高宗赵构内禅而继位,在位27年。由太宗後改为太祖後承统,为两宋宫闱“斧声烛影”以来之大事件。可知後世记述已将“天书”之说改为谶言。所谓“世(传)七百(年),九九(八十一代)定”的预言,无非极言宋之“世祚延永”,亦道家夸诞之惯技。

  [xi] 《涑水纪闻》卷第七已言“钦若为人阴险多诈,善以巧诎中人,人莫之悟。”(134页)真宗疯癫事参卷五“嘉?违豫”条。(95—98页)《宋史·王曾传》言,宋仁宗曾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答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xii] 《佛祖统纪》卷四五。

  [xiii] 《长编》卷六五。《佛祖统记》卷五一“圣君护法”条又言:“真宗侍读?O?]请损修寺度僧。上曰:?道二门有助世教。安可即废?”如果属实,赵恒虽然心向道教,但也不愿作出极端排佛的事情来。孙?]则兼反二教,倒是儒生本色。

  [xiv] 《长编》卷六六。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9

  关键词:品格 证据 证明力 心证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78-02

  一、简述品格证据渊源

  品格是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中,人们比较赞成与肯定并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文明价值的内心评价标准,以此来判断衡量个体行为长期持久品行的总称。例如,对劳动模范的评价和敬老扶幼孝敬长辈的品行、乐于助人保护弱者不以强凌弱等行为。证据,能证明自己想表达的事情的依据。当然依据也存在真伪,那它所要证明的事情的真假性也是随着,依据的真假性的改变而改变,在品格证据中,品格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判断的的道德价值体,要把它用做为证据使用,就需要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谨慎细心。

  伊斯兰司法审判具有诉讼程序灵活、诉讼形式多样、重视宣誓的证据效力等特征。阿拉伯国家的掌教阿訇或宗教领袖的言词证据的证明力远远大于一般公民的证据效力。其中重视宣誓证据的效力,也说明对品格证据的适用。

  西方国家的中世纪的神权法思想和我国西周时期皋陶时期的神兽断狱,也相当注重品格证据的使用,随着社会变迁科学进步,对品格证据的适用的效率酌减降低。品格证据与自由心证有相似点,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而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自由心证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是指法官依据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