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一年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好像过了一个仅我一人的高四。

  当时去的是一个高考补习学校。所有人的唯一目标:考高分。 记得刚开始就有同学告诉我说“咱在这儿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 所以交朋友等等不必放在心上”。

  这句话 在这一年中被反复验证。

  和班里的大部分人要么说的话不超过五句 甚至很多还没说过话。高考完后,把宿舍群给退了 班级群一开始就没加吧。当时关系相对好的同学也都早已断了联系 。

  原来人真的可以冷漠到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被左右前后的同学围绕 他们开心的分享着鱿鱼丝 而我只能以毫不在意 一心向学来掩饰我的尴尬。

  那一年充斥着我的都是永远也学不会的物理 永远也记不住的生物化学知识点 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来的成绩。人品都很好经常给我讲题鼓励我坚持但却不能成为朋友的几个同学。

  即使室友放假睡到自然醒也仍然坚持八点左右进班自习 即使中午减少午休时间晚上熬夜却依然写不完的作业 赶不上同学老师要求的做题速度

  为了多挤出学习时间而放弃排队接水 导致长期上火而不自知

  [所以啊 学弟学妹们 文理分科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你的学科。 文科不好就业的屁话 可以不用再听了 合适最重要!]

  那一年好像变得很脆弱 很爱哭 脾气也由原来的温温柔柔,变得易燥了,但又成熟了些

  高一时听老男孩的《父亲》只觉得调调挺好听 心中没太大波澜

  高四那年第一节上课前都会唱首歌 有次选到这首歌,唱着唱着就哭了 说不出来的感受

  大一时 妈妈还笑着调侃我说当时每次打电话都在哭 说各种学不会 吧啦吧啦的

  现在回头看去 真的好苦 还好我那时没有察觉

  也可能是处在一种环境中,有动力催着我向前,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

  朋友在我考完之后就问过我“后悔吗?”

  我直到现在也没考虑清楚。 不后悔是因为通过一年的努力 考上了三本 。 但与此同时那一年所遭受的的心智折磨 甚至影响到我现在的灰暗情绪 ……

  我思索不出重来一年对我到底是好是坏。

  但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在看到成绩后 我没有难过 而是释然。因为我知道我是真的为这四百来分的成绩一直在努力着。这一点 我对得起我自己。即使分数并不高 但我确实为它拼尽了全力

  很遗憾 没有触底反弹 没有学渣逆袭的励志故事

  但哪吒尚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魄力 不甘不凡的我们又怎能怕一次次的失败呢???

  闲来翻看评论,有人说着自己的烦恼,有人分享着自己的经验。真好?

  当时只是一时兴起,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想到能把这么多人聚到一块儿,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点点价值的事。

  哈哈,不请自来。

  我是18届的高考生,差五分上二本。然后选择复读。从2018年夏天到2019年夏天就是我苦逼的复读生活。

  先说结果吧,高考分数600+,去了一所211大学。

  好,开始说我的复读生活了。

  晚上12点,最多不超过一点必需睡觉,早上5:20准时起床背英语,看知识点。没有去复读班(复读班人招满了),去了县中学的应届班,班上80多人,没人关注。

  我个人觉得学习不累,但是高考落榜的散落,和复读的压力让我很崩溃。我脾气变得很差,在班里面也没什么朋友,基本上只和复读生一起聊聊天什么的。

  最怕的就是考试,虽然我考得不错。我一般是班级前三,只考过一次第一名。班里面有10个复读生,前几名一般就在我们复读生里面,选座位永远是角落,以至于我们班有个怪相,成绩好的大佬坐的位置不起眼,中间的所谓的好座位,都是成绩一般的。

  后来跟复读生打成一片,我比较努力,我的成绩是复读生里面最好的。所以复读的时候还挺快乐,经常跟周围的人一起吹牛,也害怕自己努力一年没考上,但是又不认输不服气。

  我是比较倔的人,当时特别想超过一个大家眼中的“学霸”(跟我一样是复读生,复读期间基本上是全校第一,据说晚上回家不学习也考得成绩好的一个人。本人觉得,既然那么厉害,为什么没考上呢,所以我就不信那个邪),有点气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比他差很多,

  比如有一次考试,我觉得自己考得很好了,600+,他比我高了快五十分。我的心都是拔凉拔凉的。差距这么大,那肯定是我不够努力了。我拼了命的努力,整个复读,我只超过他一次。可是就那么一次,是最重要的一次,高考。高考超过他了,开心。虽然只比他高7分,哈哈。

  意想不到的来了,大学报道的那一天,我居然看到了这厮,跟我一个班。哎,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说跑偏了哈。复读一年,交到了很好的朋友;有了喜欢的人儿,虽然那人对我没心思;知道了努力的意义,那种为了一个好上大学(也许是把未来赌在了高考上),可以不惜一切的勇气,我到现在还记得;高考成绩考出了历史新高度,一跃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成功堵住了三姑六婆的嘴,让爸妈松了一口气,挺了挺腰板儿。

  也许有复读的同学会看见这个回复,希望你们也可以为了理想的大学而加倍努力呀。

  我见过了因为没有复读,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学校,而后悔不已的人,也见过选择复读,却没有坚持下去而再一次落榜的人。我很庆幸,我选择了,也庆幸,我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既然选择了复读,就说明你不服输,对自己有期待,那就风雨兼程,直奔前路。苦、累、压力大都不是借口,爸妈比你苦多了,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整心态,好好学习,为自己和家人争口气。

  如果连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你还有什么指望。如果自己都决定自己不行,那你就真的不行了呀。

  按理说,从医学院退学再回来复读一年的我,应该是有着勇往无前的劲头的。我也确实有,奈何这化学,却是不肯敞开心扉让我一探究竟。

  化学,向来是我的劣势学科,但是我必须面对它并想办法提高成绩。而开始两个月的低效学习只加深了我对它的恐惧。

  大概是看教材看得太慢,抓不住重点也不懂前后联系,做题总是毫无头绪。急躁又焦虑的我开始病急乱投医,去看以前同学买的网课,却收获寥寥。听课听不懂,完全自学也不适合我,于是我将化学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化学进度的落后、老师对我不听课状态的询问、理综考试看见化学题就会产生的过度紧张、始终不变的四位数的化学排名都迫使我寻找适合我的解决方式——高质量网课。

  于是我开启了偷偷摸摸带手机、遮遮掩掩戴耳机、战战兢兢看网课的模式,专心于网课的同时还要眼观八方耳听六方,着实心力交瘁。这个让人神经衰弱的状态持续了2个多月,说出来可能我自己都不信,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只学化学,偶尔穿插英语、物理、数学。

  在这样的高强度下应该会复习得很快,三轮应该都结束了吧?没有。

  只完成了一轮复习,还不包括有机化学。

  骗人吧?没有。

  由于基础很差,每一节课我都会听两遍,每份讲义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直至深入理解。做完课后练习先不对答案,而是阅览一遍刚做的题并回忆解题过程,然后再看讲解视频。看完后结合所做笔记再过一遍该习题,重点分析错题和整组题的考察内容、方式,总结易混概念、易错点。

  这样很慢,但很扎实。

  那两个多月里,除了假期和几次考试,其余的每一天都是这么学过来的。

  眼睛干涩酸疼,那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会儿;长期的耳机佩戴有时会使得我的耳朵疼痛不适,那就拿下耳机,深呼吸几次,然后点击“继续播放”。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从30+提到了70+。

  之前的学习其实并不能让我在化学大题中游刃有余,我得在寒假期间开始进行二轮复习。这和一轮复习的内容差异较大,重在知识的综合运用、题型的研究和相关总结,以及大量的练习。

  前期认为自己化学还不错的我在这个阶段又连受打击:找不到突破口的工艺流程、想不通的仪器作用、解释不了的物质结构......

  那就多见多总结吧。书上的题不够,那就去菁优网批量整理同类型的题,每天保持一定量的各题型练习,做到足够数量后进行批量分析、比较、总结。

  化学成绩稳到了80+,偶尔能90+。

  回忆化学的整个提分过程,印象最深的是边听网课赶笔记边抬头假模假样地附和上课的老师,是听不懂时紧皱的眉、冒汗的额、凝重的神情和深长的呼吸,是学习其他学科时突然领悟化学中某个概念的激动欣喜和心中石块落地的轻松......

  要我说对这段经历的感受,脑中立马浮现的词语并不是艰辛,而是感动,感谢当时那个每天紧绷着不敢懈怠的自己,感谢那个不因暂时没有得到正反馈而放弃的自己。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并清晰地意识到我将从这段经历中源源不断地获取信心与能量,走向那个未来可期的自己。

  先说一下个人情况:

  2011年安徽省理科高考,总分571分,超一本线37分,全省理科排名18064,不服从调剂,未被任何大学录取;

  2012年高考,总分656分,超一本线112分,比2011年提分85分,全省理科排名550名,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

  后来在学校经过参军、转专业和直升研究生,目前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专业硕士。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定不移地认为,2011年离家出走的那个夜晚,我做出的要高考复读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走出考场,浑浑噩噩

  2011年6月8日,下午,交完英语试卷从考场出来以后,我感到一阵阵的不真实。周围的同学兴奋雀跃,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几个貌似是学霸的同学在那里大声地对答案,谈笑风生。走出考点,考场外的家长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有几个家长脸上喜气洋洋,捧着鲜花准备送给凯旋的孩子。考点的大喇叭仿佛还在播报着什么,考点紧邻着马路和高架,还能看到几位交警叔叔在竭力维持秩序,然后我就看到了爸爸,他满脸欢笑正在向我招手,但我跟他都知道,那个笑容再假不过了。

  高考前夕状态就一直不佳,当时就读号称全省前三甲的合肥一中,但我的排名除了在高一的时候进了年级前100名(我还记得是87名),高二进了一次前200名(应该是一百九十几名的样子),后续所有考试再也没有进过前300名。高三一年,压力极大,状态极差,数学考试最高116分,理综最高也没有过250分大关,语文和英语一百零几分是家常便饭,模考月考总分基本上就在五百四十分左右,最好的一次也没有超过570分,在强手如林的合肥一中,被班级前几名甩个一百好几十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状态的我,当时竟然还要不自量力,和同学扬言要考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港中文在大陆各个省份展开高考招生巡回宣讲,合肥一中是他们在安徽省的唯一一个宣讲点),当时的同桌对我报以善意的微笑:呵呵。

  顺便说一句,这哥们是个好玩的主儿,高三为了看《三体?死神永生》,熬夜排队去买书;虽然住校,但周末就翻墙出去上网;喜欢研究《周易》,没事就给我算命讲风水;喜欢科幻,带火了学校的魔方热,一手组建了学校的科幻社与摄影社;喜欢玩摄影,高考前夕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个单反天天研究,但他就是不刷题,上课就睡觉,没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睡过来的,作业抄我的,可尼玛每次都比我考得好,2011年高考应该是630多分的样子,然后去了厦门大学,开启他玩单反泡妹子的美好时光。还有我的室友,初中就把高中知识学完了,高中开始搞化学竞赛,然后保送中科大,高考两天我们考试,他去蚌埠玩了两天。对了还有,在毕业典礼上,一个理科实验班的女生在两千名同学的欣羡的目光中施施然走上讲台,从校长手中接过了北京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我们也听到了她被学校党委发展为预备党员的通知......不能多说,越说越气人。

  前几百名都是这样的大佬,我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

  努力?

  我真的觉得自己高三很努力,从不敢有任何懈怠,晚自习十一点到家(在校外租了房子),继续学习到半夜一点多;早上六点多就到学校开始背单词,一天我能刷好几套数学和理综试卷,整整一年都是这样,光是笔芯就被我写没了一百多支,基本上两三天就能写完一根,但成绩的提升,也就那样。

  直到高考。

  6月7日上午,天气闷热,我的位置在考场最中央,没有风扇,为了防噪,窗户也关得死死的。我还很胖,高三一年吃的特别好增重了三十斤,那个汗呼呼往下淌,卷子都湿了。我一紧张肚子就疼,昨晚也吃的比较好,然后......在我憋了二十分钟之后,实在是受不了,申请去了厕所,十分钟之后又开始回考场答题,但当时心态已经不好了。我的直觉就是,这次要废啊!

  上午的语文还行,最后成绩是116,但下午的数学和第二天上午的理综就是悲剧了,不会做的一大堆,尤其是理综,最后一道二十分的大题直接就没做出来,上午出考场的时候整个人已经蒙了。老爸当时来接我,我还跟他哈哈大笑:“老爸,我理综崩了,最后一道大题直接没做出来,咋办?”老爸愣了一下,然后轻描淡写:“那能有啥,没事,下午好好考”,我也就没再继续说。下午考完英语,感觉也不太好。所以出考场的时候,回忆这两天的考试,油然而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个梦,赶紧醒吧,赶紧醒吧。直到复读结束以后老爸才跟我说,他当时在听到我说“理综崩了”以后,也跟我一样,整个人蒙了,希望这就是个梦。

  但我们都知道,考试已经结束了。

  离家出走

  分数出来以后,全家沉默了很久。老爸一个劲儿的抽闷烟,妈妈只是抱着妹妹,也不说我,我很难受,他们也很难受,然后在从淮南老家开车去合肥复核分数,死了分数统计出错的心以后,开始填报志愿。提前批,军校,第一批,前前后后填报了十二个志愿,最后一个都没被录取。我爸甚至还想让我出国留学,但条件压根就不符合。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但这次考试让他们傻眼了,我们也不得不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我也因为填报志愿的问题跟老爸起了争执,第一次离家出走,去阜阳找初中同学散心。不知道怎么办了,前途迷茫,好像风暴中漂泊的小船,一边小心翼翼祈求不要被掀翻,一边苦苦寻找灯塔的方向。

  也就在那个时候,“复读”从一个压根不可能的选择,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

  初中同学也没有考好。他年龄大一点,初中从阜阳来到淮南上学,跟当时的我结成了好友。他很努力刻苦,初一基本上都是班里面前几名。我也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向他发起了冲击,初二开始超过了他,跟其他几个同学一起互相比着学习,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他没考好,我问他怎么办,他说要复读,然后反过头来问我,我说我不知道。

  他说,你大不了就复读呗,有啥可怕的呢?

  我问,那万一拼搏了一年,反而没有这次考得高怎么办?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然你还有选择吗?

  是啊,其实我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不敢面对罢了:不去复读,难道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只是,关于复读,从学校老师到周围亲戚朋友,他们的观念都是出奇的一致:万一复读一年反而还下降了怎么办?

  毕竟这是很多选择复读的人的事实。虽然有成功的,但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个别。

  这个极个别的,就是跟我同年高考的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淮南二中的复读生,2010年高考据说是650多分,极有魄力顶住各方压力选择了复读,然后考了698分,比我多了127分,成就了淮南市甚至是安徽省高考复读史的最大奇迹。

  奇迹是属于别人的,会属于我吗?

  在我这么想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位同桌的微笑:呵呵哒。

  呸!我算哪根葱啊,敢跟高考状元相提并论?

  但当我从阜阳回淮南,看到因为我离家出走而心急如焚的妈妈,看到因为跟我的矛盾而心灰意冷一天不去上班的爸爸,看到小妹那双清澈会说话的大眼睛,似乎在问哥哥去哪里了,我破防了。我抱着爸爸妈妈嚎啕大哭,然后叫着他们的名字,咬牙切齿道:

  你们等着!等我一年,儿子给你们挣个状元回来(最后考了淮南市理科第七名,但毕竟是2012年淮南一中的高考理科裸分状元,半算不算也实现承诺了)!

  高考状元又怎么样?你能有的奇迹我也能!

  报名复读

  我复读选在淮南市第一中学,离家骑车只要十分钟。直到现在,我当初复读选在的应届班班主任每次和我聊天的时候,都会笑着提及我复读报到那天的情形,这一内容以及后来我的逆袭也成了他给后来的学弟学妹鼓励、跟家长宣传、跟学校汇报的榜样:

  “这个学生一看就跟其他学生不一样。别的孩子都是父母带着,父母在办公室跟老师报名,孩子在外面安静地等着。而这个学生呢?挎着一个腰包直接走进办公室,对办公室的老师说:‘老师好,我要复读!’在得知这个学生高考过了一本线以后,我们都很惊讶,问‘你都考了这么高了还要复读?’这个学生很是确定地点头,没错!”

  班主任说到现在他还记得我当初挎背包的颜色和样式,而我早就忘了。但不得不说,我当初的“自主式复读”的确给包括班主任在内的诸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堂妹也在淮南一中上学,她2014年高考后跟我吐槽,说我的事迹这几年一直在淮南一中流传着,成为了鞭策无数高三和高四学生的鲜活实例。

  但这应该是幸存者偏差的错觉。我是考出来了,所以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然早就被遗忘了。

  所以不管如何选择,只有考出实打实的成绩,别人才会认可,这也是现实教给当时刚刚成年的我的第一堂课。

  由于我过了一本线,所以可以直接安排在应届生的实验班复读,也不收取任何的复读费用,我也只花了两百八十块的书本费,一年下来我就交了这么多钱,淮南一中确实很良心(顺便给淮南一中打个广告)。

  当然,学校挣得更多。班主任形容我的到来是“鲶鱼效应”。我没来之前,我所在的那个实验班整个班级都没什么动力,年级前十,前一百,前两百的人数都比不上其他几个实验班,几个班级前几名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很厉害,即便他们很少进年级前十名。

  班主任说我是合肥一中的复读生以后,几个尖子生依然我行我素,直到九月份开学的第一次摸底考,我考了班级第一名,他们才如临大敌,在我的压力下开始努力追赶,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2012年高考全班有10个人超过600分,本科率97%,全体任教老师拿到的奖金据说很是可观。

  顺便提一句,整个复读阶段,我一直都是班级的第一名,除了第一次摸底考试年级第7,其他都是年级前3名。相比较于合肥一中,虽然淮南一中整体实力差了不止两三个档次,但不能用我一个人的排名来说,合肥一中排名几百名的学生,到了淮南一中就能轻轻松松考到前几名。

  回忆在合肥一中的三年,我基本上是被各种大神大佬一路压制过来的,过的无比痛苦,就像如今选择“躺平”的青年,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有一点进步,看不到任何希望,自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负方向的正反馈:一次考不好,信心下落,希望丧失,于是下次继续考不好,最后肯定考不好。

  但在淮南一中,大佬不多,排在我前面的那些尖子生,我努努力还是可以看到希望的,竞争环境不像在合肥一中那样激烈,心态好了,形成了正方向的正反馈:一次考得好,信心有了,希望来了,下次可以考得更好,最后肯定可以考得好。

  当然,成绩的提高肯定不只是环境和心态因素,最实质的,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分析了存在不足。

  痛定思痛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记起来,高三学习的时候,我每天都能够刷很多卷子,几乎到了一天一根笔芯的地步,但做了压根就不去总结,或者对着答案进行批改,但对其中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会改动原先的答案,只为了自己做的卷子上,自己判出来的相对还不错的成绩。然后形成一种错觉:我平时数学都能做到130分,考试肯定差不了!

  可想而知,这样下来,成绩根本就提高不了。

  做题是为了什么?

  首先绝对不是为了感动自己,形成一种我很努力-努力就能成功-不成功就是不努力的错觉,这种廉价的感动绝对是高三复习的大忌!

  正如当今某些粉丝所辩争的那样:“我们家哥哥很努力,你们就不能给她一个机会吗?”

  努力,就能当饭吃?

  观众看明星,是他们在演艺上带来的视听享受,是各种吃瓜八卦,是闲暇之余的放松娱乐,是要看他们多么努力吗?

  谁要看?

  高考是要看你的努力吗?

  不是!

  高考看的是分数,也只有分数。

  考了700分,清华北大不要面子地争着抢着,你可以慢条斯理对比着挑;

  考了170分,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努力,从来都只是一种态度而已,甚至连方法都算不上,而高考,要的是结果。

  其次,做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吗?

  是,但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分数,绝对不是为了表面上的荣光,而是找出来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做题,是一定要总结反思的,不然做题就是浪费时间。

  同样,反思之后,要针对性的做题,不然如何将反思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这样想来,复读就很简单了。

  找出薄弱点,然后攻克它;熟悉知识点,然后运用它;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每天都要有进步。

  立体几何求线面角,到底是法向量与向量的余弦还是正弦?不要去猜,找到相关知识点,静下心来学会,然后做题验证,好了,我会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题目还会错吗?嗯,不会错了,好,这个知识点我攻克了!

  动量守恒我还不会求,这方面知识点我比较模糊,怎么办?不要觉得自己不行,赶紧去找知识点,问老师,然后反复做相关的习题,每道错题都要总结,以问题为导向,把所有能够出错的点找出来,知识点记住,做题切入点掌握,保持熟练度,下次绝对不会再错,好,又一个知识点我攻克了!

  英语阅读理解老是错,怎么办?找老师去分析原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词汇量,是理解,还是粗心大意?一定要明确出错原因,然后找对应的方法,词汇量不行我就持续背单词,理解不行我就把原文找出来对照着理解,尝试去与出卷老师“共情”,粗心大意那就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总之肯定是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等到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努力之后就会发现,又一个难点被攻克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不会南辕北辙,反而会一步一步接近你的目的。当每天都能够牢记三五个知识点,持续一个月就会发现,考试中,之前那些让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题目突然就清晰了起来,让自己抓耳挠腮的题目突然就简单了起来,状态再调整好,必然提高!

  高考,这样努力才是最有效率的。

  经验传授

  现在自己也在带家教和教辅,今年一月份接手了一位体育单招复读生,他去年单招考试,数学只考了38分,其他题目看都看不明白。我带着他一点一点讲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然后配套练习,整理错题本,问题清单,还要让他自己讲出来。今年四月中旬,在我带他三个月之后他参加了文化课考试,数学考到了91分,也成功被南京体育学院录取。他考完后除了向我道谢外,也感觉有点遗憾,说应该早就让我带他的,这样考到120分以上也不是不可能。

  用这样的方法,我带的其他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不及格到80分以上(100分制)的就有三个同学,计算老是出错粗心的也再也没有类似的现象,知识点老是记不住的,但凡按照我的方法来,都能够有30分以上的提高。

  学习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当然,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我感觉它跟高考其实差不多,内容多,难度大,复习时间不好规划,但我也还用了之前高考复读的办法,客观题备考两个月,主观题备考一星期,一次性顺利通过。

  最后,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总结备战高考,我会借用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哪里不会点哪里”。

  希望我带的高考学生都能够成功,等他们成绩出来了,也许我会继续更新,先写到这里吧。

  我见过最悲催的复读生,当时全校轰动的事情。没有比他更可惜了。

  本来是大我们一级的学长,在他们年级他已经是很出名的人,就是够到北大清华那种程度,重庆市前100。我们班主任给我们说他家挺穷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种地,他没有智能手机,家里更别提电脑,我们老师后面给我们说他6月26日坐乡镇客车去镇上熟人家用他们的电脑填了志愿。但是他万万想不到他志愿没提交成功,不知道是当时网速的问题还是电脑卡的问题。6月28号下午5:30,当时连我们学校都接到教育局的电话了,说你们学校有一个尖子生,为什么没有填志愿。我们学校当时都都沸腾了,赶紧联系了他妈妈,他妈妈下山干活,然后疯狂往家跑,但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教育局在这个问题上真的也不松,18:00准时关闭了填报通道,他家没电脑,到镇上也赶不上了,那一天我们高二在上晚自习,整个学校哗然,为这个学长可惜,可能教育局也没有想到,一个已经打败全重庆99.9%的学生会连志愿都没填。

  我们学校老师那一天全部都在聊这个事情,每个老师进来上课都要说一声好可惜,好可惜。第2天我们班主任和校长就开车去他家,第一先去安慰他,第二让他回来母校复读,晚上班主任回来跟我们讲,他们家真的太穷了,房子还是泥巴房子,车子都上不去了,下车爬了好大一段山路才到他家。那个学长人都是丢魂的,明明离心仪大学那么近,一瞬间又那么远。学校为了留住这种优生,给他免了学费,还有其他能想到减免的都给他减免了。

  (这个事情轰动很大,重庆很多高校高层都听教育局说了,有一个前几的学校也来找了他,直接开价让他去他们那边复读,他当时整个人都是低落的,也不想离开母校,只想好好读书不想靠这个挣钱,婉拒了。)

  我们高三开学的时候,他竟然到我们班来复读了,可能是我们班主任当时争取来的,毕竟我们也是年级最好的班之一。他一来我们年级就打破了我们年级前两年的记录,我们原来高一高二的第一名瞬间让位,那位学长各大考试都是第一。我还记得全重庆第二次联考,他考了区第一,区第二比他低20分,他就是我们这种普通学生仰望的高度。

  说实话,他成就很高,但是他不开心,他在我们班,但是他融入不了我们班,他经常望着窗外发呆,特别是夕阳洒在走廊上,他一个人站在阳光里在走廊上看着远方那个场景,真的是太凄凉了。他心理压力太大了,感觉我们这一级的使命都落在他身上了,在他来之前,我们优秀,但我们浮躁,没有常胜将军,第一名一直在变,他来了后第二名不停的变,但他稳在那里,他就是学校的定心丸,不管世界多么繁杂,他一直不偏不倚。

  后来终于我们高考,他这次是全重庆前100名,交大和复旦,浙大来重庆联系了他,专业随便让他选。学校当然是鼓动他填北大,他很单纯,去北大可能选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专业,但交大和复旦开口了专业随便选,他喜欢理工科选了上海,学校当时还呕死了。哎,我们学校当时轮流给他做思想工作非要给人家鼓动去不是他喜欢的专业,就为了对外宣传时多个北大清华有面子。

  这个学长大学也挺努力的,保研了,他真的是被命运捉弄的一年,我们学校肯定会一直记得这件事,就是教科书式的最可惜。愿所有高考学子都不要遇到,这种事没有强大的心理真的会爬不起来。那一年他辉煌,但没有人理解他的孤独。复读的那一年他眼里的世界可能是: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