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教论文十篇

  依法治教论文篇1

  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下面就如何实现依法治教,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同行和专家不吝赐教。

  一、振兴中华必须发展教育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促使当今世界风云变换,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正如哪里不重视教育、不发展教育,那里的劳动者素质就会普遍降低,那里的经济就不能发展的简单道理一样,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中国近20年来推起的一波波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其目的就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力图通过科教兴国来实现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和几代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中国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要求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框架。并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战略思想。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继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还指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劳动者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成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二、发展教育必须依法治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了法治化的轨道。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我国在校大中小学生约有2.5亿人,再加上全国的教师队伍,我国直接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将近有3亿人,按3亿个家庭人口计算,我国约有近十亿人口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真可谓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受关注人数最多的事业之一。如何让10亿人“安居乐业”,让教师静心从教,让学生安心学习,让学生家长放心工作,这将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早日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教育法规文件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家长的监护行为,规范全社会的助学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依法治教。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民富国强、“天下太平”。三、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学校教育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基本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展不容乐观。如素质教育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差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全社会对教育的基础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由于存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状况。

  我国大中小学有2亿多在校学生,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是未成年人。尽最大可能保障广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教师、学生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影响及其特殊地位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战略地位作用,我们就会意识到依法治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依法治教迫在眉睫。

  三、论文对依法治教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碰到了一些新的情况,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人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的顽固和僵化,更是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和补充完善,使之进一步达到依法、公平、公正和合理的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存在着漏洞和盲点,依法治教,未必有法可依,使得学校教育及管理出现混乱情况,学校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还缺少应有的依据。例如政府不按规定投入教育经费,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并且由谁来担责?监护人不按规定送其子女就学,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如何正确认定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问题?如何正确判定学校有无过错责任?等等。对以上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依赖,也使法律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效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除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有依法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和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当积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履行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保护学生安全,积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儿童、青少年是最为活跃的群体,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活动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增加了发生学生伤害的可能性。目前,由于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面,除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的司法解释外,尚无专门针对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因此,一方面对已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当事方的责任认定、事故处理途径、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有关人员如何追究责任等缺乏明确的依据,给伤害事故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其二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具体规则和程序,使学校难以明确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范围,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也容易出现学校在救助、赔偿和处理等方面无所遵循的情形,往往造成学生家长与学校在责任、赔偿范围等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使事故难以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第三是由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缺乏具体的依据,使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难以明确自身职责。有些学校因为担心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而取消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的一些项目。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制度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的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法律工作者应努力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使依法治教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依法治教需要司法公正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学生事故处理办法》,并于2002年9月1日在全国实施。《办法》主要出台了“十种意外学校无责任”和“十一种伤害学校担责”;并明确了学校与学生间的权利关系,明确了学生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体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地位的对等性。《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全国各地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为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推动依法治教的进程增大了新的动力。有人说《办法》的实施,将给依法治教真正带来“春天”,还有人说它是黎明的曙光——法制的“艳阳天”即将到来。一段时间,媒体聚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民周刊》、《中华网》、《新华网》、《楚天都市报》、《新闻晚报》等纷纷评说:“人身伤害有法可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7年等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终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起争议,学校定心家长皱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起实施,校园悄现‘保险热’”……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必然。如前所述,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地方,一段时间以来,怎样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成了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和感到头痛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学校,往往强调自己作为社会教育机构较其他主体的特殊性;而家长则认为学校与自己一样同样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应当对学生在校内甚至校外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之前,学生与学校这一对特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虽作了一些规定,但多为原则性的,缺乏具体的指引和可操作性。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双方之间往往共识少、分歧多,甚至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是对现行法规的细化规定和有效补充,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的突出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便于理解、形成共识、便于实践,有利于化解矛盾,能起到规范、约束等法制化的积极作用。可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是依法保护学生权利和义务、维护学校利益的要求,符合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真正实现依法治教的必由之路。

  但是,由于《办法》还只是部门规章,与《民法通则》等全国性的根本法律相比较而言,属于下位法,其效力就存在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2、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基础。依法治教首先要加强学习,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不断增强法制意识。依法治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工作者的任务,它更要依靠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和共同参与。其中,各级政府能否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关心教育,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是依法治教的关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社会各届人士都要加强学习,提高正确认识,增强法律观念,要努力做到知法、懂法、执法,共同创造一个依法治教的良好环境,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良好氛围,自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自觉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3、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正如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一样,司法公正同样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当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当社会的良知受到恶势力的践踏,受害人能够寻求的最后一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法院,法院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都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执行。目前,由于我国在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使得发生事故之后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即使是通过法院判决来进行处理,也因缺乏必要的依据而很难做到公正司法,很难让几方当事人都能够心服口服,进一步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对司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事故发生也千奇百怪,那种想仅凭法官个人的能力就要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只有真正实现有法可有依,才有可能做到司法公正。当学生在受到人身安全的伤害时,当学校的权益遭到损害时,我们才能拿起法律武器,公正执法,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利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干扰。

  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加入WTO并进行教育服务的部分承诺后,将使我国的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必须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大的效力性,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依法治教保驾护航。因此,为了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司法公正,我们要坚持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要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和司法制度的改革;要切实提高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确保司法公正。有效地发挥教育法规在依法治教中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迅速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法治教予以保障,而依法治教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确保司法公正。只有这样,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才能实施,富民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景舒编著《教育法规选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陈远清主编《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应用指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依法治教论文篇2

  关键词:依法治国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依法治国,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依法治国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严格遵照法律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党多年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基本国策提出了全新的部署和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既要成为依法治国的参与者,也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起依法治国理念教育者的职责。

  一、新形势下运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运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理念,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时至今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还在缓步完善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进入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之上。运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法治理念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丰富和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从而改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的问题,进入制度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依法治国理念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个主要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形式加以实现。通过引进依法治国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又增加了法治观念、法律理论、法律文化等诸多教育内容,无疑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运用依法治国理念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水平。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存在着教育模式发展不充分、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实用性较低,也就相应地影响到教育效果。依法治国理念来源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通过引进依法治国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大大提高,教育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依法治国理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及要求,这不仅给高校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具体来说,现阶段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依法治国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紧密。当前,贯彻依法治国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不紧密是大部分高校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很多高校通过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就忽视了依法治国理念的教育和引导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际上,依法治国理念的教育和普及不仅仅需要法律基础课程加以实现,同样需要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取“春风化雨”的方式加以实现,这是由依法治国理念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依法治国理念不能够单纯地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步转化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法律方面的专题教育固然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理论观念,但是其现实转化过程还需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以妥善引导。由于现阶段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而导致了依法治国理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

  2.依法治国理念没有转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语言符号。诚然,现阶段还有一部分高校在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依法治国理念的引导和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但是笔者仍然发现,依法治国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语言符号,换言之,也就是依法治国教育还没有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的一种惯用的教学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辅导员便无法将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纳入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如何在依法治国视域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关要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理念的本质规律和要求。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应当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学习,详细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理论实质和主要特点,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应当提高对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内职责,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将依法治国理念引导、培养和教育真正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2.高校辅导员应当成为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的楷模。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除了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增加依法治国理念教育以外,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依法治国理念,践行依法治国的宗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和影响,不搞和权钱交易,充分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3.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另一个主要任务是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依法治国理念教育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急需和适用的语言符号,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教育方法,以服务学生需要为宗旨,将依法治国理念的普及和引导真正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依法治教论文篇3

  200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及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全面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任务是:把推进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四五”普法总结验收相结合、与研究制定“五五”普法规划相结合、与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周年宣传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增强全民法律素质,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法治环境。

  一、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扎实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开展市场经济法制宣传教育,宣传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主动引导公民依法上访和理性维权。

  深化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理论中心组学法、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和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总结推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经验做法,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筹办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法制讲座。以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为目标,大力加强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等专业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群体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开展针对性强、形式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对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适时筹备召开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探索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继续抓好流动人员和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整体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以基层依法治理为突破点,以依法治县为着力点,实现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的整体推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整体参与的依法治理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依法治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检查和监督。继续健全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保障严格执法,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组织表彰第二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积极探索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和总结依法治企。

  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大对法制频道和专栏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做好“金剑奖”和“法制好新闻”评奖工作,适时召开电视法制宣传教育座谈会。加强普法网络建设,发挥网络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法律网校”教育和网络法律知识竞赛,进一步完善对外法制宣传英文网站,发挥网上媒体在对外法制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法制文艺创作,丰富法制文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适时组织全国法制文艺节目汇演。

  二、紧紧围绕“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着力抓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

  认真制定总结验收方案,切实搞好动员部署。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决议》的要求,依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关于对“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贯彻执行情况总结验收的指导意见》及《全国“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指导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总结验收实施方案,广泛动员,周密部署。

  以“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为重点,加大总结验收力度。要把《规划》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实现情况作为总结验收的重点,检查全民普法落实情况,检查对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情况,检查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情况。

  认真组织自查互查,积极做好整改工作。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拾遗补漏,及时改进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总结验收任务,确保“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在各地各部门总结验收的基础上,全国普法办公室组织开展交流检查。

  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既要通过科学评估,了解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现状,又要结合实际,研究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最佳形式。不断发现并及时推广先进典型,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化。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抓紧“五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

  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研究制定“五五”普法规划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加强对“五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对象的研究,本着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研究如何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新跨越。要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听取专家学者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年来的经验做法,做好“五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和制定工作。“五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要在5月底前初步完成。

  进一步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理论研究。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课题研究,要研究探索二十年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工作成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五五”普法规划的起草设计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实践,为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和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成立相关的研究组织,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研究质量。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要认真组织全员或抽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力争对全民法律素质状况有一个基本科学的评估,为“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和“五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以纪念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周年为契机,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大力宣传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年工作成就。要结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际,认真筹划、积极开展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周年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成就;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要经验。

  依法治教论文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深刻地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其中,基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关系调整、社会自主与社会和谐构建所应遵循的核心价值原则,而在这一价值原则中,重点是法治。

  1.关于法治

  法治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法治”的对立面就是“人治”,是对“人治”的全面否定。就价值观而言,“法治”追求的是公平正义、民主人权,其核心是自由与平等,而“人治”则是专制与等级特权的象征;就法律理念而言,“法治”充分强调法律的主导地位,“人治”则是把法律当作一种治理工具,法律是统治者和特权阶层为统治和奴役人民、维护自己利益服务的。世界上最早提出“法治”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圣贤毕达库斯,但他的观点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认为法治不如人治。后来,亚里士多德对“法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4]罗马政治家西塞罗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致,认为国家应当实行法治。资产阶段革命后,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斐逊以及德里希•哈耶克等西方各国思想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使法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法治文化逐渐形成。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所谓“法治”,就是强调法律的绝对权威,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依靠法律来规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法治高度重视。党的十对法治进行了新的定位,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5]

  2.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国家必须具备的社会文化体系,是指法治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的意识、原则、精神、行为及其价值追求的具体呈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为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报告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既是思想的高地,又是文化的高地。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依法治国的社会大背景下,高等学校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而且应该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3.高校法治文化

  新时期以来,特别进入新世纪的最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巨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力今非昔比,大为改观,但高校文化建设特别是法治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要在进一步完善相关高等教育立法的基础上,通过依法治理和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构建高校主体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最终使法治成为高校治理的普遍性规则,促进高校主体以“文化”的自觉性践行法治精神,真正地体现依法治校。

  二、当前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包括领导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学生遵纪守法,而依法治校的核心,是着力加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缺乏驱动力

  被形象地比喻为象牙塔的高校,由于其社会职能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存在。这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使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被有形或无形的围墙阻隔在外,而成为一块难得的净土。这无疑是它令人艳羡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期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无形之中比较薄弱。此外,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造成了学校依法管理的意识不强;高校重思想政治教育,轻法制教育,再加上高校教师只注重教学科研,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或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致使师生的法制观念淡化。因此,在高校,依法治校虽时常被提及,但还不能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师生们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缺乏足够的内在驱动力。

  (二)校园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不浓厚,缺乏感染力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自然地,大部分学校对法制宣传教育明显不够重视。有的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形同虚设,经费投人不到位,人员安排不合理,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员安排,需要时临时凑合,应付了事。由于学校不够重视,因此,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很难形成。学校的讲座很多,但普法讲座很少。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关于法律知识宣传的活动很少,即使有,参与面也非常有限。偶尔有针对师生的普法知识竞赛,但大都是做做样子,走过场,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法制教育和宣传的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吸引力

  据了解,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宣传的途径仍然单一,法制教育和宣传的方法仍然陈旧、刻板,对广大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由于学校不够重视,加上网络时代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对高校的冲击,很多讲授法律课程的教师没有进取心,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上课成了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枯燥泛味。此外,校园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很老套,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大一部分高校的主要宣传阵地仍然是黑板报、展板、横幅和宣传橱窗,受众面有限不说,主要的还是让人很难提得起兴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在高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重点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不同维度分别确立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的公民社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公民。高校师生只有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明确法治之于自由、平等、公正的重要性,才会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现代民主法治的思维和理念。学校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教育和引导全校师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神实质,将法治信仰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将法治理念贯穿于学校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为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各种平台,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学校各级领导要加强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要求,把法治文化建设纳人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要依托校园媒体,如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台和LED显示屏等,以及QQ群、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文化,做到让法治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让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要注重法律宣传教育的不断创新,告别以往的简单说教,从师生感兴趣的法律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自觉接受法治理念,维护法的权威,弘扬法治文化。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动。

  (三)强化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师生的法治精神

  十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6]人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不是天生就有的,高校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将法治的口号变成师生自觉的行动,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校要向师生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更要通过法治文化的浸染和深入渗透,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除了通过校园媒体和自媒体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法治文化宣传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法律讲坛,法治文化沙龙,法治文化征文、法治文化演讲比赛、法律知识抢答赛、辩论赛和校园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律意识、传承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使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坚不可摧的一部分。

  (四)认真研究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治实践

  依法治教论文篇5

  第 四 个 五 年 规 划

  一九八六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号召,在全国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并先后制定了“一五”、“二五”、“三五”普法规划,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认真组织实施了“三五”普法教育工作,全面完成了“三五”普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为我校改革开 放、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我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跨世纪的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加快依法治校的进程,实现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精神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及省、市、区、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弘扬法制文化为主旋律,以基层村(居)为主阵地,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化为手段,以实现依法治校为总目标,着眼于我校社会与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着眼于泉州市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创建,着眼于入世对法律普及工作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继续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扎实推进依法治校,使全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我校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四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宪法、基本法律和各类专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通过对教师进行法律培训,全面提高依法执教水平,通过扎实推进学校、教师、学生依法治理“三大工程”,全面提高全校法治化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实现由提高师生法制观念向增强师生法律素质的转变,由一般地强调学法用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努力营造民主、健康的校园法治氛围,为最终实现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宣传与师生工作、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全体师生树立起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提高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能力。

  (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宣传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法律法规,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继续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依法治理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在要求。要妥善处理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前提,以基层依法治理实践活动为基础,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以法治化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五)不断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全面营造法制文化氛围,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教育对象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包括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师生,其中学校领导干部、教师、青少年是我校“四五”普法重点对象。

  五、工作要求

  依法治教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四个全面 关系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99-0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忽视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和建设就失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思想道德严重滑坡,是因为我们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一定要吸取惨痛教训,大力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精神支撑。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有理想的公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不了,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不了。因此,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加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公民。因此,大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目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努力提升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当前,重点是要开展供给侧改革教育。要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懂法守法执法的公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公民,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努力培育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就必须强化法制教育。要建立健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体制机制,要努力推进公民学法、普法、守法、用法、执法教育,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个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全体党员中加强党性教育。要把《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全体党员成为全体公民的先进典范。

  二、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载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全面小康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期目标,共产主义是远大目标。在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要引导公民自觉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和行动。尤其要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改革发展,推进四个全面。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载体,强化改革意识教育。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加强全体公民的改革意识教育,使全体公民理解、支持、参与、推进改革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既要有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又要有改革的新举措、新方法、新成效,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政策、新战略灌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载体,推进礼法合治建设。礼法合治,是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要大力加强立法、普法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加强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有、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入心,把礼法合治建设推上新水平。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制度办事的新风尚。

  三、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用四个全面教育统一思想。要用四个全面教育增强四个自信。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明,靠的是先进文化和治国理念。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理念和信念,离不开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要通过四个全面教育,统一全党、全国、全民的思想,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改革开放,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要用四个全面教育规范行为。要自觉用战略思想、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推进各项工作,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改革发展,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要用四个全面标准检验考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务虚的工作,要用四个全面的要求细化思想政治工作项目,量化思想政治工作标准,检验和考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四、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全面建设

  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重要载体、重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四个全面的思想政治基础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推进四个全面的发展。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四个全面提供加强的政治保障;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论武装,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的理论保证;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教育,为四个全面提供科学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四个全面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论的具体实践具体应用。四个全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为四个全面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撑。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x的基础工程,要努力做好四个全面、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大融合,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发展理念中发挥思想先导和引领作用,用政治优势带动经济优势、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11月.

  [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11月.

  [3]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辅导读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10月.

  依法治教论文篇7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普法宣传知识文章,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知识一

  一、什么是“七五”普法

  20xx年3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批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xx-2020年)》,对“七五”普法作出全面部署。“七五”普法是指20xx-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普法的简称,是“六五”普法的延续。

  二、“七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三、“七五”普法的目标

  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进一步深化,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四、“七五”普法的对象和要求

  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其中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强调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突出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

  五、“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务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二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三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的基本任务,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

  四是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宣传党章,大力宣传各项党内法规。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五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法治创建活动。

  六是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二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及时更新工作理念,更加深刻认识普法依法治镇工作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证,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法依法治镇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总的来说,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为我们指明了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同时也是我们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镇的重点任务。全镇干部准确领会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并将其贯穿到普法依法治镇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更高层次的法治xx建设。

  二是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掀起尊法学法的热潮。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xx的“12.4”宪法日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20多年,已成为法宣工作的一大品牌。

  20xx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后,又在全镇深入推进学习宪法系列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接下来持续用力、确保实效。在对象上,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直是普法的重点对象;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央、市、县有关文件要求,在健全中心组学法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领导班子述法制度等方面拿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观念。

  在年龄上,要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时期”,重点以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抓手,推动宪法教育从娃娃抓起,进一步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形式上,重点依托“法律八进”(进社县、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机关、进单位)这个载体,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开展宣传教育,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品,不断扩大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发挥法治引领作用。根本是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方面要确保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比如,在推进拆违和无违创建、河道治理等重点工作过程中,既要通过宣传教育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又要壮大宣传声势,广泛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等宣传,为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再如,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P2P等领域蕴藏的风险逐步显现,劳资、债务纠纷会呈上升趋势。

  面对风险和挑战,要善用法治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更好地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凝聚共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确保群众需求在哪里、法治宣传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特别是要注重回应当前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权益保障等热点问题,在广大群众中有效传播法治理念,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四是牢固树立标杆意识,拓展普法工作的广度深度。从普法实践来看,过去的普法工作,更多是从宏观上为法治xx建设提供系统设计安排,但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形势下,必须立足更高站位来认识、思考、推进全面依法治镇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建设的合理。

  依法治教论文篇8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同依法治教一样,都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新形势下办好学校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校,就是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教育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的事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法治校的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校内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全校师生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校园法制文化的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施行、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依法治校的基本涵义就是学校中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同时履行法定的义务,对自己做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使学校的一切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学校的改革及各方面工作健康、有序、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可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度和水平,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全校上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团结稳定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

  以德治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好各级各类学校一条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现阶段,高校坚持以德治校,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育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标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教育法》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加强德育的条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中华优秀道德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开拓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在校园内真正形成和保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与风尚。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既是治理学校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也是管理和领导学校基本方略和方式方法,二者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学校工作中,二者同等重要,不能相互脱节、相互替代,只能紧密结合,有机统一。首先,二者统一于高校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中,统一于办学理念和育人标准中。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现德育工作,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上述教育法规和主要政策文件的规定中,可见强调和重视德育,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育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已从一般工作要求和号召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同时,加强德育也是有效地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保证,二者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

  另一方面,以德治校,开展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正风正气,也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样,也是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德育和开展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严格执法执纪和对违章者的惩戒,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德育工作就不会令人信服,收不到实际功效。

  三

  (一)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二者统一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和育人实践活动中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1995年《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对外交往权、校内人事权、财产权等。此外,根据《教育法》,高等学校还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对教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等权利。《高等教育法》在全面规定高等学校的权利的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的义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等。《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员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对高等学校的校长的职权,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都做出了相应规定,为校长正确履行职责,同时为高校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办事,不能任意越权或违章办事。同时严格履行法定的义务,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讲,在学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从正面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管理和服务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素质,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讲,“法治”不能脱离“德治”这个基础。没有优越的道德环境条件,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觉的执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话。

  (二)依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教师法》对教师的义务做出六项具体规定,包括守法崇德为人师表、贯彻方针完成工作、教育学生德育领先、关爱学生促成发展、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和加强自身修养等,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应该“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使命的承担者,不仅应是遵守宪法、法律的表率,而且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法律意识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德高为范、为人师表,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更是法律赋予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做学生的表率,以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成才,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要义。因此,依照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责任和义务来开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

  依法开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把学法懂法知法、提高教师法律素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经常性工作,把依法执教、依法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校,要求不仅学校有对教师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督导和约束,而且教师也能对学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工作进行合理监督。三是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激励、约束、导向等管理制度,形成教师队伍建设良性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包括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年度考核制以及对特殊人才的奖励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等制度。

  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结合起来,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需要全校上下、师生员工的不断实践和不懈努力。因此,要在师生的理论学习中增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思想的内容,以多种途径方式进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使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为高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论文关键词:管理德治法治结合

  论文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正确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关系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发展进步,这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郑良信.教育法学通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依法治教论文篇9

  摘要: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高素质拔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治观念弱化,规则意识缺失现象日益突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大学生法治教育和规则教育一般来说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必然会促进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本文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内容入手,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希望能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十八届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法律意识 规则意识

  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规则意识、良好的法律素养、全面的人文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卓越之才。其中大学生对法律和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即是合格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卓越人才的前提条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大幕全面拉开,《决定》指出依法治国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必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对大学生法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与规则的关系

  本文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规则是指约束人们行为,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的各种规范和准则。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一般来说,规则即可以表现为法律法规,也可以表现为制度、章程、纪律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部门文化”甚至“道德”等软约束。法律的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规则很大程度上则需要人们自觉遵从,有时甚至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和追求。法律是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意识比规则意识具有更高要求,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因此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现状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状况不容乐观,校园中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偷窃、打架时有发生,考试作弊严重,考场纪律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顽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私接电线、使用违章电器、晚归不归等屡禁不止,逃课、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等成为普遍现象。近期一张南开大学某法学课期末考卷在网上被热炒,因试卷第一题——要求辨认本学期任课老师照片,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的“神出题”而被网友热议,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由此可见一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抄袭之风盛行,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在宿舍吸烟、乱扔烟头,在马路上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借钱不还、晚睡影响他人休息造成宿舍矛盾、人际交往缺乏诚信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作用

  1.依法治国将推动法治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行法制基础教育,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成为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接收法制教育的首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进行的法律基础教育,因课程所限,将庞杂的法律内容笼统的、碎片化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只蜻蜓点水的接触一些框架性的法律知识,很难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法律意识和理念也无从树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代表及专家学者与教育部领导就如何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普及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进行了研讨。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依法治国相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讲授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2.依法治国将推进立法的科学化,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法律是一门科学,法律体系本身包含的法律法规十分庞杂,虽然我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还存在着立法不科学,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法律条文与宪法规定冲突,部门和地方法规、规章杂乱等情况,法律冲突时有发生,给法律的适用带来困难,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也给大学生学习法律、认知法律带来影响。

  随着立法科学化的进一步落实,首先宪法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确立的许多基本原则如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要求,平等自由、人民民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宪法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法治文化的建设。2014年我国开始将每年的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随着宪法被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的权威将得到维护,有助于大学生从内心遵从和敬畏宪法,增强宪法意识。

  随着立法科学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立法质量将会提高,完备、适当的法律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理解,从而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其法律认知。

  3.依法治国将形成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提升

  环境对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具有塑造人的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钻法律漏洞、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的乱象,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也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遵从。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必将改变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现状,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将会形成全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心的提升。

  4.法治文化建设对法律意识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必要前提。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法律观念、具备法治思维、有法治信仰,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强大动力与精神保障。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推进法律意识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法律意识培养对法治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随着《决定》部署内容的实施,必将推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

  5.德法相依协同建设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升

  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除法律法规具有国家强制力外,其他规则具有“软约束”性质,其遵守往往不具有社会强制力,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遵守规则如果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和第二天性,则外在的规则就会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成为一个人品德的一部分。因此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又是个人内心的法律。法律的规范作用对道德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道德力量对法治精神具有滋养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应互为一体,共同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协同推进必将对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依法治教论文篇10

  1.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能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政治教材每年虽然都做一些微调,但总体相对稳定,很多的时事热点不可能都体现在教材上。高中政治内容理论性强,本身比较枯燥,而用崭新的时政材料代替过时的事例,增强新鲜感和时代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确立以实践性和开放性为主的教研方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堂模块。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政治学科教学和命题价值追求。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体验到“不出门知道天下事的乐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透视、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1)首先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运用法律对待和处理自己周围的纠纷,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护法。

  (2)其次,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学生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有很多高中生甚至成人面对很多的法律问题确束手无策。例如养狗咬伤了行路的人怎么办?你有法律常识就知道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民事责任。总之,只有学好法律,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学生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将依法治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的要求

  1.通过新授课的热点链接渗透依法治国理念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应该与时俱进,要随时收集运用本省本市身边最近的重大事项,将国内外重大事件引进课堂。依法治国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相当广泛:如与经济生活中的维护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问题紧密相联;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我国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等问题紧密相联;与哲学生活中意识的能动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问题紧密相连。

  2.通过综合课堂专题训练渗透依法治国理念

  (1)专题训练。在进行专题训练时,首先要聚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选取典型材料专题,了解依法治国的来龙去脉。其次要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将依法治国与考点相结合。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对热点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透视、拓展。

  (2)试题训练。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都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大量试题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失分的关键因素。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前提是夯实基础,重要条件就是热点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情景的理解;可行的途径是通过适量的热点训练,巩固知识、驱动思维、提高能力。

  3.通过其他辅助方式渗透依法治国理念

  近年来,在一些省市的高考试卷中,出现了活动与探究题和时事小论文这种题型。探究题、时事小论文就是通过给出鲜活的材料,设置问题产生的情境,给出一定的任务条件,提出某种话题,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呈现形式如确定研究课题类型;探究性学习收集材料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走访专家、上网查询、社会调查法、讨论法等);开展探究性成果展示的基本步骤(确定课题、分组、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开展探究性活动成果展示的一般形式(论文、调查报告、建议书、成果报告会、黑板报);行动方案类题目(出黑板报、写倡议书、演小品、请专家咨询)。目前,市场上配套的高中政治资料可谓铺天盖地,但有些试题往往不够规范,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些题目答案不唯一,模棱两口;有的题目材料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选。

  4.采用渗透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取的构建“依法治国”的热点材料须有针对性,必须贴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