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电影推荐]《热带雨》:这场热带雨,蕴含着对伦理恋情和对人生身份的思考

  《热带雨》于2019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并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穆荣誉最佳影片”,因影片本身赢得的好口碑自然也成为了今年备受期待的华语片之一。导演在29岁那年获得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成为新生代导演里最有潜质的一位。陈哲艺本身的产片量不多,但每部电影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由于陈哲艺的电影很多是根植于自身的经历,再通过角色本身带有的文化属性与剧情对现实的隐喻去抓电影的立意。

  

  导演陈哲艺与电影主角们

  这部影片讲的不单是阿玲跟韦伦单纯从开始到结束过程的师生恋情,而更多地是向我们描述平行线上的一对师生是在社会环境下怎样有了交集并产生了感情上的羁绊,通过两个家庭背后的故事表达出对社会有着更深层次的电影立意。所以我想就故事的情节,对社会的思考和情景调动的细节三个部分来浅析这段禁忌的“师生恋”背后导演是怎样让观众去发现去思考电影更深层次的立意的。

  也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谈让读者在离开电影之外对自己人生的抉择有着更深层次的的延展和思考。

  故事的情节:让彼此相似的生活状况在交集时由孤独产生感情上的羁绊融合在情节的推动之中,让剧情更加丰满和完整。也侧面阐述了因孤独上的依偎而产生的感情,总是短暂的。

  

  

  韦伦跟阿玲在公交车上

  孤独是感情的催化剂:女主阿玲是一名嫁到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华人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名东方传统家庭女性:对家庭负责和对婚姻隐忍。极力维护现实中与丈夫貌合神离,名存实亡的婚姻,阿玲是处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机孤独时期。

  男主韦伦是阿玲的学生,热爱武术,崇拜成龙。他学中文是因为父母的意愿,但父母长期缺席他的生活,在他家却是没有半点家庭温馨存在的迹象。对于韦伦来说,他是一个处于青春迷茫期且极度缺乏爱的青春少年。

  处于人生最艰难两个阶段的两个人在孤独的层面上极度相似,相处中有了回声,情感上有了依赖:阿玲从讲台上补课到课桌上分吃榴莲,阿玲把韦伦带回家补课,跟瘫痪的公公共进晚餐,阿玲带着公公去给韦伦的武术比赛加油助威,在“庆功席”上三人其乐融融,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像极了一家人。韦伦在阿玲身上找到了缺席已久的襁褓般的爱,阿玲也在韦伦身上自己释放母性慈爱的空间。

  

  阿玲与韦德在课桌上一起补习一起吃榴莲

  但随着情节的推动,彼此由于生活的不同,在感情里面角色投入的状态不同,甚至连幸福痛苦的表现方法都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感情始终是脆弱的:韦伦对阿玲的感情是莽撞的,却是坦诚的,带着孩子般的真诚的。而阿玲对韦伦的感情是宽容的,知性的,也是克制的。孤独上的相互依偎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同个世界的人,他们感情上的薄弱,也注定这段恋情只是昙花一现。

  对社会的思考:当我们在追逐“城市速度”的同时,我们的文化身份跟生活节奏能否同时跟上且容于同一辆列车之中?

  

  学校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不重视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玲基本在公共场合都是讲汉语,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在对学生讲课或和同事闲聊。而片中不论是校园还是校外,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社会对汉语文化的不重视甚至说是排斥,就算韦伦学习汉语,也只是方便以后到中国做生意。而片中新加坡对汉语科目的不重视其实也跟我们中国校园教育系统里面相对的对文化科不重视一样,这难道不是一种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速度“而衍生的功利性文化失衡吗?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阿玲的母亲多次跟阿玲提起让她改国籍的事,因为阿玲是马来西亚人嫁到了新加坡,改国籍方便很多,而国籍的问题也是阿玲生活所焦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以另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在另一个国家里面工作生活,而移民问题也是近几年或者说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比如前阵子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便引起了热议,这个不予置评,但条例的目的有一点便是选择性输入国外人才,输入国外劳动力。外国人数基数大,人才自然也是不少,只是不满足现在的国家发展需要,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人才流失量也大,通俗点说就是“留不住人才”。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便是素质教育下被扭曲的功利性教育。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但当我们在功利性教育环境下我们培育的种子又让他们不去选择功利性的土壤呢?

  

  阿玲妈妈问改国籍的事

  导演陈哲艺在我们看到个人问题的时候,也看到背后的家庭问题,从而能让我们每个人引起共鸣的是个人身上存在的社会问题,不禁让我们思考:在我们不断加速,不断奔跑,不断赶路的同时,我们的文化身份属性是否跟“城市速度”相匹配?

  情景调动的细节:情景画面的调动,还原了电影人物的真实情感,也刻画了导演的人文情感,既提炼了主题也升华了电影的基调

  

  阿玲和韦伦在雨中”分手“

  《热带雨》是电影名字,我们知道热带雨的天气,就是来得快去的也快,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似乎跟我们心境起伏一样,所以我觉得心情受情景影响,但与天气无关。电影的几个情景的调动跟细节就很有意思:

  教韦伦写“帮”字:我们都知道,公公生活不能自理,靠家里请的护工跟阿玲跟儿子照顾。但在韦伦遇到不会的字时,他推着轮椅到韦伦身边用手在韦伦胳膊上比划,教他写。而在韦伦的“庆功会”上,韦伦一点一点喂着公公吃东西。这些让我们在他们死水般的生活中看到了爱激起的涟漪,这与公公死后,儿女就争家产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阿玲和韦伦和公公三人在水果摊上“庆功”

  公公在电视机前看的基本是国语片跟时事政治,在有一次镜头拉近电视机的时候,画面播放的是一部老片《侠女》,公公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次阿玲在发现丈夫外遇后在公公面前偷哭的时候,公公让阿玲看看墙上挂着的字画“笑”字。这个家里公媳的关系彼此惺惺相惜,比父女关系还让人感动,而在公公的灵堂上,丈夫便带着新欢给公公上香,更加证明丈夫是个自私,绝情的人,更加烘托出阿玲平时生活的痛苦与绝望。

  

  几句对话道破了这场貌合神离的婚姻

  还有一个就是片中的床戏部分,这段床戏似乎歧义很大,有说是强奸,有说是爱。从在讲台上补课到坐在旁边边吃榴莲边补课,我想阿玲跟韦伦发生性行为是一种水到渠成。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性行为让二人的感情再次回归现实,提前终结这段感情。

  而电影还没开始前,序幕便在雷雨声中拉开,让我们一开始就笼罩在阴郁的电影情景之中,阿玲在车里打针的时候,去医院检查身体跟接到医院的结果报告的时候也在雨天,在学校的时候也多是雨天,在公公去世的那天是雨天,在第一次送韦伦回家跟最后跟韦伦“分手”的时候也是雨天。

  在家照顾公公的时候,基本每次都是雨过天晴(窗玻璃电城还有雨迹),在带韦伦回家补习的时候也是雨过天晴,在大多数送韦伦回家的时候也是晴天,跟公公去看韦伦比赛回来的“庆功会”上也是雨过天晴(路面还是湿的),从新加坡回到马来西亚的时候,是晴天。

  所以,我们发现,阿玲在面对名存实亡而试图挽救的婚姻,面对社会不甚重视甚至冷落的工作,情景总是发生在阴雨天气,而面对对自己有温度,多生活有态度的人面前,却总是雨过天晴,而在离婚后,离职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迎来的是明媚的阳光。

  

  阿玲抬头看看久违的阳光

  总结一下:《热带雨》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浪漫爱情电影,在这种“禁忌之恋”下,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恋情”。《热带雨》用一种“雨型”做影片名字,是一语双关的手法讲述了因为“补习”而彼此有了感情上羁绊的“师生恋”的故事,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在感情上有了依偎,是孤独的产物,这种感情不是“爱情”,稍瞬即逝。

  “热带雨”来的快去得也快,说明了这段“禁忌之恋”也是如此。而更深层次也说明了在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在“城市速度”快节奏的我们自己,我们是否也有着许许多多“快销”式的烦恼与焦虑,当我们没及时处理却又在别处堆积的时候,我们便走入了困境。

  

  阿玲回到马来西亚

  而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何尝不像阴雨天,但只要生活还有爱,还有希望,还有寄托的时候,我们自得在困境中学会去摆脱,学会去舍弃跟接受,我们总能慢慢得从困境中走出来,去拥抱生活,沐浴阳光不是?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