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误区——以《她是我的朋友》和《小音乐家杨科》为例

  读到一则叶开、王波访谈文章,题目叫《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原载中国青年报)。联想到自己十年前写的一则工作日志,亦表达了同感,尤其是对小学语文部分。贴在下边——

  一、备课很浅

  几年前,我到洪山区卓刀泉小学调研小学语文。有一位青年教师上课前见我来了,便拿她的教案给我看,课文是《她是我的朋友》,希望我能够为她的教案锦上添花。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现在改作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一般的课文内容,如重点难点知识点,依照教参书,在她的教案文案里都有。我先把课文通读了一遍,又看完她的教案。“课文讲述的是战争时期,一位孤儿院的姑娘被炸伤亟须输血,同是孤儿院的小男孩阮恒有相同血型,虽然以为自己献血会死掉,最终还是哭哭啼啼中答应为她献血。

  我特别关心阅读,尤其是关心教师在教参之上,对课文的了解是否有足够的体己度。接下来,我跟这位青年教师有下面简短的对话—— 1、问: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那个国家的哪一次战争吗?回答:是朝鲜战争?不知道。

  其实是越南战争。 2、问:那个医生是那个国家的人?(课本上有插图,画的是一个外国医生在救孩子。)回答:是加拿大医生?不知道。

  其实是苏联援越医生。 3、问:这篇课文来自何处?看看这个脚注。它提示了课文什么主题?(课文脚注,是美联社记者□□□) 回答:不知道。

  其实是来自一篇美国记者写的越南战争战地采访报道。

  二、上课很浮

  此文最有意思的问题,是一位美国记者却报道美国飞机轰炸越南北方难民营的惨状,为什么? 因为阅读作为能动活动,能反映和促进认知的深浅。可以通过找到课文中的“裂缝”,即可阐释处,来深入。“一位美国记者却报道自己国家飞机轰炸越南北方难民营的惨状”,这是课文的“裂缝”,是最方便也最能深入一则文本“情境”的有价值处。抓住它(如作为课后问题、作为答案多元的拓展作业)更是可以深化教学主题、提供学生知识的一个“裂缝”空间。

  但老师把主要问题时间放在了献血的孩子如何有爱心上。

  而实际上这是问题范围很博大的反映冷战时期局部战争的一篇反战课文。诸如冷战,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原因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国际援助,战争时期国家(大国与小国、参战国与非参战国…)角力关系的历史,战争对个人的影响,美国民众反战,战争性质与记者的立场…都有作为讨论,开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思路的可能。

  但是,老师只是讲了一场糊涂的飞机轰炸和鲜血救人孩子的爱心,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很多丰富的内容没有被发掘,一节课完了,一个结论给明了,一篇课文的价值也画上句号。那些潜含的批判性思考的机会和能力锻炼机会被大而化之的“舍己爱人”的误区流失了。

  三、小学课文丰富的拓展内容,只浓缩成了“爱国,勇敢和勤劳善良”三大主题。

  另一篇课文《小音乐家杨科》,原本改写自中欧小国波兰19世纪一个著名作家亨显克微支(1846—1916),是写小人物也是有精神世界的。结果,也被讲成了小杨科很善良。

  还有一篇关于妈妈与孩子的课文,原本改写自托尔斯泰,表达的是母性与宗教般的爱,结果也被讲成了妈妈很善良。

  四、小学课文(包括改写成教材课文前的原作)所具有的丰富的现代视野,大多被讲成了“道德良心品格”的主题。

  这个源于解读话语的陈旧和狭窄。一般而言,小学教师的课文议题话语不超过小学思品课范围。而小学思品课的内容只是当下的国内时政和道德伦理。国内时政简单划一,没有开拓的空间;故小学教师把精力用在道德伦理上。

  道德伦理的资源基本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性道德修养”上,讲的就是中国人抄了几千年的现饭,即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人格自我完善的文化观念,大而空。而那些对孩子思想和知识有建构性质的东西,带有实证的、经验性的和反思性的东西,如国际关系、社会构成、制度搭建、经济结构、历史分析,认知结构方面的考量,统统消失了。

  这既是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问题,也是语文教学忽略策略问题,还是学校教学惯性问题。

  ---------------------

  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

  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带着救护用品迅速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

  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噢,谢谢你。"医生说,"你叫什么名字?"

  "阮恒。"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试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输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有人问。

  医生转过身向小男孩提出同样的问题。小男孩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考.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