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范文10篇

  动物医学范文篇1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笔者在长期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试剂没有分类存放;个别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明确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觉悟,引导他们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只有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动物医学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必须目标明确

  动物医学实验室主要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试剂、仪器使用登记卡,制定有关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动物传染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条款。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对各实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管理动物医学实验室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动物医学实验室器材管理必须做到井井有条。对各种仪器建立使用登记卡、账目。做到大件小件仪器有账有物;定期对一些精密仪器进行开机保养;对用过的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进行验收登记。

  (3)动物医学实验室内外环境必须整洁舒适。动物医学实验室环境工作必须做到窗明、桌净、地面干净无灰尘;实验室必须挂有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及相关环境保护条例;醒目位置应贴有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标识。实验室内的仪器、试剂柜摆放整齐美观,且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通道,保证出入畅通。有条件时要搞好实验室绿化环境,如在室外种花种草,室内也可以布置些优美花草,使实验者心情舒畅。

  (4)动物医学实验室试剂管理必须合理规范,试剂存放应分类。生物试剂不能与化学试剂混合存放,应单独存放在通风柜内;生物活性试剂应于冰箱内低温保存;有腐蚀性、易挥发的试剂应存放在木质试剂柜内,于暗室低温下保存;对剧毒、有毒试剂,指定业务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保管,存放在保险柜内,要求有3人登记、保管和监督使用。

  (5)动物医学实验室废物处理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动物医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保证实验的同时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实验使用后的动物统一交回污染物处理中心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动物医学实验室内使用的细菌、病毒要有专人保管,建立使用人申请登记制度,用后的病原微生物必须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高压灭菌后处理;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都必须要有详细记录。

  (6)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为防止实验室发生火灾、盗窃等事故,实验室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逃生器材,门窗应有防盗设施。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及生物用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使用,防止发生事故。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必须针对以上涉及的内容制定各项操作程序,做到实验室安全化运行。

  3动物医学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必须责任明确

  要想管理好动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实验室管理责任明确后,管理者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管理好实验室及协助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大胆管理,密切配合,搞好工作。

  (2)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任何人违反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者都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批评后不改正者,管理者可以拒绝其再次进入实验室。

  (3)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对一些仪器的使用有权提出合理化的使用建议和方法,对精密高端仪器使用频率不能过高,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4)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不能在当日内完成的任务,必须进行加班工作,做到“管着严,严着松”,在灵活多样的条件下,完成所在动物医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

  动物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标准化;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和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医学部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来已久。本文作者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深入思考和各方重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道德观。特别是学习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研究生大都为生物医学类专业,更应注意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对“珍爱生命”的理解,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育人育德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坚持“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相统一[1]。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生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难以避免地涌入校园[2]。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专业背景差异大、年龄跨度大,某些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实验动物的敬畏之心。教师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传授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引导和人文教育,努力引领研究生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高知人才[3-4]。动物实验对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动物作为疾病模型和治疗新策略的受试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牺牲,理应被善待和尊重。但个别研究生由于欠缺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对实验动物态度冷漠,实验操作时手法粗暴,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的讲授,向学生渗透动物康乐(well-being)和3R理论(减少、替代、优化),使研究生熟知动物实验伦理审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要点,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采用镇痛镇静、及时止血、实验结束后对动物施行“安死术”等措施减少动物的痛苦;引导研究生科学设计学位论文的动物实验内容,提高动物利用率,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甚至滥用实验动物,使更多学生懂得敬畏和善待实验动物,逐步形成关爱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觉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如年龄构成的多样化、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有工作经历生源特质的多样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术型或专业型等学位类型多样化等等[5],但作为研究生,都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理论课的教学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课程内容除较强普适性的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知识点外,结合学科前沿,加大了有关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等内容的传授[6],重点突出基因修饰模型的构建、保种、繁育管理以及各类免疫缺陷模型的应用等内容,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奇思妙想落到实处需要实践和操作,在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往往工作在第一线,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动物是活体,相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学习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更高。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课程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学生人数众多,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经费及师资短缺等,研究生动物实验技能的培训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实验课教学长期以来无法切实开展。不少学生因欠缺动物实验相关操作实践,动手能力不佳,在独立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研工作时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提出要确立实验动物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开展针对大鼠小鼠的各种实际操作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动物实验涉及的基本技术进行整合和系统分类,通过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分享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强调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帮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技术难点,提高他们的感官认知和对技术要领的领悟力,有效缓解了研究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的调整,重新编排了教材,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2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实验动物知识的渴求,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讲解实验动物屏障设施时,可通过制作微视频、三维动画等,介绍屏障设施的布局、环境控制原理、人员进出要求等,比单纯的图片更有画面感,加深对屏障设施功能和控制要求的理解;在动物实验操作部分,通过制作每个操作的微视频,结合解剖图谱和文字,深入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和难点,使研究生对动物实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选择优秀的网络资源,将相关材料等通过QQ、微信和在线大学等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培训,使研究生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动物基本概念讲解中就某些关键概念,如近交系,单独做一个关于近交系小鼠培育历史的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和微视频,使学生对近交系小鼠概念的了解更加深入。另外,为提高研究生对实验动物课程的兴趣,加深动物实验对医学生物学科研重要性的认知,我校每年都围绕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方向邀请校内或校外著名教授做一个专题讲座,充分提高大家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3实验设计应规范可行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条件,实验动物数据是否准确、稳定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借鉴性[7-8]。研究生在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时若不注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往往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不但使学术价值大打折扣,降低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还可能造成对研究团队声誉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在设计课题时应认真思考如何获取稳定准确的动物实验数据,牢记“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是科研实验的基本要求”[9]。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动物实验规范化等部分。研究生须特别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环境以及操作的规范性。需根据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结合各自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品种或品系;利用来源明确的实验动物进行分批实验时,要注意使用周龄相同的动物,否则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稳定的饲养环境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还需关注动物饮食和饲养区域的设施设备等的标准化;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需注意提升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注重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为实验动物是活体,对不同的操作产生的应激也不同,动物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如取材时间点和取材部位的偏差、静脉注射、灌胃等操作的熟练度,均可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还需指出的是,前面探讨的实验动物福利也是获得稳定、可靠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因为在激惹、恐惧和紧张状态下的实验动物应激反应与正常状态不同,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只有懂得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在动物实验中准确使用标准化动物,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科研数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根据生物医学类研究生特点,专门布置动物实验设计课后作业,要求每5人一组,设计一个动物实验,从动物选用、分组、实验方法、处死方法、控制偏离等角度分步描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教育位于整个教育链的高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有使命感、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的研究生,培养掌握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实验动物是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要素,是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10]。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需努力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让研究生懂得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获取稳定、准确的实验数据,为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以及科教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俊云,郭健.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9-70.

  [2]贾冬玲,宁若男.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对策[J].科教文汇,2020(494):84-86.

  [3]郭昊.医学研究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状况调查[J].医学与哲学,2020,41(4):24-27.

  [4]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3-14.

  [5]王传毅,杨佳乐,刘惠琴.研究生教育学之学科建设:路径、进展与方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3-59.

  [6]肖春兰,盛雅洁,王禹斌,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39(6):496-498.

  [7]秦川,孔琪,钱军,等.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条件[J].科技导报,2017,35(11):10-14.

  [8]侯豹,蔡维维,黄术兵,等.实验动物数据准确稳定和可靠性获得影响因素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3):2091-2093.

  [9]李波,沈培清,郑红,等.与医科学生谈实验动物标准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5):74-77.

  动物医学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强化生命伦理意识

  实验动物是疾病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模型,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作为动物实验的受益者,人类应当敬畏生命、尊重实验动物、保障动物基本福利。通过实验动物获取知识和锻炼技能,医学生们逐步成长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的伦理观和生命观不仅会影响对实验动物的态度,还会影响今后医疗服务的态度。研究显示,部分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观念欠缺,对实验动物福利缺乏正确认知,甚至可能给实验动物造成非必要的痛苦和伤害,违背了实验动物伦理的基本原则[8],生命观和医学人文精神亟待加强。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同情心和仁慈心的培养,又能提升道德观和伦理观,做到善待动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2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保证结果科学可靠

  动物福利与动物心理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影响[9]。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就要保证实验动物身心健康、生活舒适、没有痛苦和疾病。实验动物一旦紧张、恐惧或应激,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甚至错误。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意义未充分发挥,甚至还需重复实验而造成额外的浪费和牺牲。只有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才可以获取科学、准确、可靠实验结果。通过科技伦理理念的融入,可帮助同学树立科技伦理的意识,为今后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3强化严谨规范操作,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医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医学专业技能重要路径之一。不熟练、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疼痛甚至损伤。麻醉药的种类、用量、使用方式及麻醉深度的不恰当,会引起实验动物疼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激惹动物、暴力抓取、在实验动物面前处死同类动物、处死过程不干脆不果断、未完全处死的动物扔进尸体暂存冰箱等都属于不规范的行为,应严格摒弃。实验动物饲养、运输和暂存等环节的环境不清洁、温度不适宜、食物和饮水不恰当、垫料不舒适清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或应激,违背了动物福利的原则和要求。应严谨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技能,保障动物福利。

  2.4实验动物用量较大,价值意义利用不够

  据统计,2015年全球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数量达到1.921亿只[10],我国实验动物使用数量持续增长。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然而,其中有些是简单重复性的验证操作,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些实验动物仅仅开展了很小的局部实验,可洗脱后再次利用。诸如此类,实验动物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可遵循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来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教学内容的设置未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福利“3R”原则,存在滥用实验动物和重复动物实验的现象[1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动物伦理意识,对培养有理想、有温度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我校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课程开设多项动物实验,涉及家兔、小鼠、豚鼠、牛蛙等实验动物,每年家兔用量近2000只,小鼠超过1000只。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学生总体能遵守动物伦理的规范和要求,但偶尔也有学生存在不理解动物福利内涵和违反实验动物福利的行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实验动物福利的法制化、标准化等相关教育。

  3.1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强化意识严格管理

  为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相关法律建设,制定了系列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1988年科技部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于2011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修订[12],2006年科技部颁布《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13]和《估价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14],2018年出台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GB/T35892-2018)国家标准[15],此外,我国还先后颁布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内贸易部饲料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16],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17]。另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通则》(标准号:GB/T42011-2022),并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18]。根据国家实验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实验动物相关的管理办法,例如《复旦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流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申请书》、《复旦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申请和使用等不同角度规范实验动物使用的要求和流程,建立健全动物福利监督管理的架构和制度,尤其强化伦理审查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以切实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伦理。

  3.2课程融入动物伦理,系统阐述内涵要义

  功能学科实验总论部分设置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相关内容,通过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相关制度、流程和要求的讲解,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通过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案例、不规范行为以及实验动物伦理审查流程和意义等具体内容,讲解《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动物保护相关法规以及3R原则等动物福利伦理相关内涵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规范人道的实验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及动物使用观念,启迪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实验动物的意义,厚植科技伦理的意识,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高职业伦理素养。3.3优化实验内容设置,减少用量减轻痛苦3R原则不否定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尊重实验动物,是解决动物实验伦理冲突的可行方案。功能学科实验可按3R原则,统筹优化实验项目,科学设计实验内容,注重各实验项目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提高利用效率、规避不必要的痛苦、焦虑和伤害[7]。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实验,按照实验室为单位来分组设计实验,既满足LD50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又极大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心律失常和离体肠实验都是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将两个实验并行安排,用心律失常后的豚鼠提供离体肠实验的肠段,减少豚鼠用量。运用图片、视频、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讲解动物实验设计与优化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将动物福利与伦理有机融入[19]。

  3.4有效融合现代技术,合理替代实验动物

  融合现代技术,用低知觉、无知觉的材料代替知觉生物,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可有效减少知觉生物、高等动物使用量[20]。动物替代常见方法有:(1)体外替代技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2)低等物种替代高等物种,如昆虫替代脊椎动物;(3)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分析等;(4)物理化学方法,如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技术观察动物体内肿瘤进展。(5)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动物的生理活动和疾病模型[20-21]。计算机模拟技术、信息技术、3D细胞模型、类器官等技术都可减少实验动物用量,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与动物实验相比,替代技术实验条件易控制、重复性好,还可减少动物使用,规避伦理问题。虽然,实验动物替代可一定程度减少动物用量,但不能完全避免动物使用,替代不是不用,而是优化和减少,提高实验动物福利。

  3.5规范实验流程环节,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规范功能学科实验的课前预习、预实验、实验操作和善后处理等全过程,有机融入动物伦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1)实验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微课、虚拟仿真系统等网络资源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技能和要点,以更好操作和应对实验中各种情况。(2)预实验既可提高实验成功率,又为动物处理、试剂浓度、给药方式等提供参考。(3)功能学科实验总论后设置了手术操作训练和仪器设备使用两次操作训练,锻炼和提升实验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成功率,减少实验失败和实验动物浪费。(4)规范、科学实验动物善后处理,强化规范操作和技能提升,家兔、大鼠、豚鼠等实验动物注射或者吸入安乐死药物,小鼠、乳鼠等小动物采用深度麻醉状态下颈椎脱臼法,实验动物均会无痛苦地快速死亡。

  3.6强化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动物伦理实践

  将动物伦理知识和内涵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全环节。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入细致的讲解、科学规范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动物的关爱方法和技术手段,明显减轻实验动物的恐惧和痛苦,还充分展现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和内涵。教师通过示教引领具体阐述动物伦理的方式方法,规范动物伦理的操作实践,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关心关爱实验动物、敬畏尊重生命。

  3.7加强动物伦理宣传,营造善待动物氛围

  定期组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相关活动,包括讲座、征文、竞赛等,以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校园横幅等方式加大宣传,在实验室内张贴动物福利与伦理宣传单,营造浓厚的尊重、善待实验动物的氛围。校园内树立实验动物纪念碑,每年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这周举办系列实验动物相关活动,4月24日当天举行隆重的实验动物日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向牺牲的实验动物默哀和敬献鲜花,祭奠为人类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实验动物,在学生心中根植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的种子。

  4展望

  尊重和善待动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善待实验动物、保障动物福利,也是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养。将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有机融入到功能学科实验课程,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医学人文、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生命观教育厚植于心,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实验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科研底线思维,恪守科技伦理规范和要求,科学规矩地开展科学研究。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强化了医学生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温度、情怀教育,又为未来的医学科技人才厚植了法制化、标准化底线思维理念和科技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利生,童学红,梁雪,等.动物福利背景下两栖类动物机能实验的改进[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7):63-64.

  [2]刘行海,买文丽,刘红,等.微课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3):160-161.

  [3]饶玉良,严钰锋.课程思政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缺氧”教学中的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4):

  [4]张琼,郭果毅,刘婷,等.药理学教学中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思考[J].智慧健康,2019,5(2):39-40,48.

  [5]FraserAF.福利和福祉[J].兽医记录,1989,125(12):332-333.

  [6]黄术兵.中西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发展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7):33-38..

  [7]郇长超,陈鹏翔,郭停停,等.动物福利在动物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5(49):382-384.

  [8]饶木艳,杨岳颖,周俊俊,等.医学生对动物福利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40(1):137-139.

  [9]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6(20):

  [10]魏欣,徐维平.替代动物的实验伦理规范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22,39(3):

  动物医学范文篇4

  [关键词]动物医学;动物生物学;教学创新;实践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动物医学是生物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有较大影响。实践教育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开展实践教育、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素质教育目标之一。当前很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也意识到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全新要求,在实践教育道路上不断转型,但是很多学校依旧面临了较大的困境。实践教育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发现自己专业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将实验的内容分为基础实验、自选实验等部分,基础实验是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学习的实验内容,自选实验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例如在细菌培养实验中,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配置方法。让学生自行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了解。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为大肠杆菌,试剂有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抗生素、氯化钠以及1mol/L的NaOH、琼脂粉,使用的仪器设备有培养皿、带帽试管、涂布器、灭菌锅、无菌操作台以及恒温摇床。学生根据查询资料,总结出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如下:在细菌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中,通常配置容量为一升的液体培养基需要使用950ml去离子水,首先在水中加入10g胰蛋白胨、5g细菌培养用酵母提取物、10gNaCl,将所有物质摇匀,让所有物质充分溶解,然后再在溶液中添加1mol/L的NaOH,对溶液的pH值进行调节,一般培养基的pH值为7左右,保持中心。然后慢慢加入去离子水,直到液体培养基的总体积为1L左右,静置十五分钟之后放在高压环境中蒸汽灭菌20分钟,然后加入琼脂,就可以得到培养基。细菌的培养方法如下:培养细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首先取5ml液体培养基,将其加入一只无菌的试管中。然后用接种环或灭菌牙签挑一个单菌落,将其接种于培养液中。盖好试管之后放入恒温摇床中,以60转/min的速度进行摇晃,放在37℃的环境中培养过夜即可。如果培养的菌株体积较大,则要按照1:100的比例将过夜培养的菌落放入到无菌烧瓶中,再放入37℃环境中,并且在摇床上按照300转/min的速度进行剧烈杨晃。对于固体培养基,主要是为了获得单一菌落,而且能够短期保存,固体培养方法比较简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无菌,所以使用的仪器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然后将接种物从平板的一侧开始划线,然后将接种环消毒,从第一划线处开始将样品划线至平板的其余部分,知道覆盖整个平板,然后将培养基放置在37℃的环境中就可以培养出单个菌落。上述实验是动物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实验,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细菌培养方法,通过自主教学,让学生自行对各种资料进行查询,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且自己组队进行实验,经过多次练习,可以很好地掌握细菌培养方法以及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对于以后的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2.2医教结合。医教结合是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方法。医教结合属于临床试验教学,将各种临床过程中发现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专业中的实践技巧,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比如养殖场可以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场所,学校应该要加强和这些场所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练习的机会。在养殖场中动物疫病的种类较多,当发病的时候,兽医人员及时进行救助的过程也可以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到养殖场进行实际参观,并且帮助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展动物疫病检查和防控,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临床常见手术。同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水平进行提升,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对各种实际临床病例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时候也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动物医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动物医学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越来越繁重。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一方面在学校要多开展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试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燕.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才智,2015,(18):65-67.

  动物医学范文篇5

  1.1基地建设不完备,影响学生技能的提升。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缺少或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是属医学类的专业,是技能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制较短,这本身就限制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多数院校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延用过去老方案,受限于基地设备等条件,使实践教学安排的学生有限,更阻碍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1.2实训设计不合理,缺少职业氛围。许多院校动物医学实训场地,只是划分出不同的实训室场地而已并不明确实训功能,更缺少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只开展单项的实验实训,没有系统化的总体设计,缺少根据真实岗位需求设计出的连续性、能重复性的强化训练项目,难以完成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无论教师、学校还是社会,只是口头上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训上来。很多实习基地缺东少西,不能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不注重在学生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下功夫[3]。但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提高,会间接影响临床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还要更重视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零距离对接岗位,更好的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1.3专业化程度弱,缺少开放性。很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没有专项基地,有的一个基地挂一个门牌,实际还承载其他专业的很多别的实训项目。例如:动物解剖实训室,既用来进行常规的动物生理解剖,还用来做诊疗实训、外科手术缝合实训等;基地规划和设计,没能与时俱进,单方面考虑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没有融入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上,这也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切断教学与社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这个链条;基地设施设备上也没有走在行业企业的前头,有一定的滞后性,缺少开放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4教师人力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大多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根本无法满足大批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另外,个别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很强的临床实践经验,导致指导教师进一步匮乏,很难对学生做专业性的指导。

  2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从目前学生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在学生就业和实习中,对其实习效果和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学生缺少真正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畜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对实习就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需求越来越明显,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可大大缩短学生实习与就业之间的适应期,绶解学生实习期的心理焦虑。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带动和推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就业实习时,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时会很快的做出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一些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努力创办属于自己的动物医院。他们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会积极和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为师弟师妹提供较好的实习就业的机会[4]。这使得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培养基地,进一步突显了基地的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2.2为畜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储备人才。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猪肉价格明显飙升,宠物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不仅关乎学生的技能水平,宏观上也是在为整个畜牧行业培育优质的人才储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训高仿真模拟职业环境,练就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科学的诊疗技术,这都将为未来他们对大型综合性畜牧企业的高效发展起推动作用。2.3提高教学,服务科研。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学生,更加有利于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职业院校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离不开科研,这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2]。基地建设是保障校企合作的大前提,基地建设完备有利于开展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是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向企业人角色转换的有效的途径。有了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增多,这使得教学能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或发展趋势,有利于校方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做到专向培养。另外,有了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到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更好的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将这些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搞专项课题,并将成果融入教学,可以实现科研和教学双赢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4创办品牌专业、培育双师队伍。黑龙江省内各大高职院校80%院校均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如何在激烈的招生竟争中,突显我院的优势和动物医学专业特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事。在总体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相上下的前提下,要从众多学校脱颖而出,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而在人才培养体系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专业能力的培养就突显其重要性,要在核心技能培养上有所建设,突显人才培养的高技能、高素质。首先就是建设一个规范、科学的实践技能锻炼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还能提升教师本身的双师型素质,带动教师、学生共同提升实践能力,使实习与就业成为良性大循环。有了基地教师可以“引进来,走出去”[3]。学校聘请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企业人员到校任教,并承担动物医学专业核心实践训练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技能训练的专业性;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其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师通过实践了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行业新动向,提高专业水平和带教能力,为创办优质专业提供软硬件基础。

  3小结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想提升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势必要从传统的实训室中脱离,要高仿真的模拟的职业环境,要贴近实际岗位和服务的一线,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未来就业的专业岗位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基地建设要向实用型、综合性和社会化转变,既要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需求,也要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还得担负有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及在岗继续教育提升等社会服务的责任[1]。因此,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势在必行[5]。

  参考文献:

  [1]张秀峰,李国.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年07月(上)160~162.

  [2]聂永刚.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20,(23)163~167.

  [3]储丽琴,许燕,刘晓姗,等.医校合作构建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21),99~100.

  [4]仇建华,计红,张旭,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7):25~26。

  动物医学范文篇6

  1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1顶岗(毕业)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事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适应岗位,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见习时间。

  1.2顶岗(毕业)实习目的

  顶岗(毕业)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毕业)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1.3顶岗(毕业)实习组织机构

  顶岗(毕业)实习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全院顶岗(毕业)实习工作,宏观指导、检查和监控。动物医学系负责本专业学生顶岗(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成立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可由动物医学系主任、副主任、学生工作部人员、指导教师等组成,以确保顶岗实习全面实施至圆满完成。

  1.4顶岗(毕业)实习思想教育

  1.4.1改变思想观念组织管理顶岗实习工作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详细部署工作实施细则及责任,把每项工作做到实处。

  1.4.2规范顶岗实习行为召开学生实习动员大会,针对本专业,着重强调顶岗(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到行业或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并宣读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实习注意事项及要求。

  1.5确定实习内容

  为使学生在实习中能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提高,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应积极参与,并努力做好;同时写实习日记,特别是应带着问题去实习,将实习过程与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总结;实习领导小组应根据实习单位特点,提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参考目录,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考选择,于实习结束前完成,返校后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及时上交。

  1.6实习地点与方法

  实习地点主要定位在与学校有协作关系的单位,特别是动物疾病诊疗企业、动物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由系(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统一分配;或者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但必须提交顶岗(毕业)分散实习申请表,根据填写情况审核批准后方可实行。均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

  1.6实习制度

  1.6.1学生携带顶岗(毕业)实习联系函或由教师带领到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并于顶岗(毕业)实习开始后二周之内将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由实习单位填写盖章后,带(寄)回学院动物医学系。

  1.6.2动物医学系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生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认定学生实习状况,同时根据回馈信息随机派教师检查、督导实习情况。

  1.6.3学生实习期间拟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论文拟题可参考实习内容),于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连同实习单位签属的实习情况及实习考核鉴定表一同上交。

  1.6.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实结,修改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系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根据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情况结合实习考核鉴定表综合评定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成绩评定均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分。

  1.7实习工作总结

  召开全系学生顶岗(毕业)实结大会。表彰先进,总结不足,以利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2顶岗(毕业)实习与以往生产实习的不同同以往的学生生产实习相比,专业顶岗实习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思想观念、制度管理、实习内容等有明显的改变。

  2.1“教”与“学”的观念有根本改变

  过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毕业前虽然采用了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师教的针对性和学生学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对生产实习从心理上认为是一种形式,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在开展前通过动员大会及各配套措施,使学生与教师更加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首先从观念上提高了重视。

  2.2顶岗(毕业)实习更加制度化

  项岗(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计划、明确实习要求,使项岗(毕业)实习的管理有章可循,执行起来更贴近实际更方便,保证了实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2.3实践训练内容更加明确化

  在顶岗实习前,组织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生产岗位的特点制定出可供参考的具体实习内容,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时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学”与“练”,避免了实习的盲目性。

  2.4建立了实习成绩评定约束机制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成绩考核,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就引领学生必需认真实习,为完成考核而针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主动将实践中发生的事物与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3小结

  动物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动物医学;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化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农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农业大学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更是学好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东北农业大学涉农专业的化学实验课程是统一的,所有实验内容相同,仪器设备陈旧,传统性、验证性实验多,缺少现代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而且没有与各专业的特色相结合,造成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1-4]。在东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中明确要求: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化学有关知识,医学所有知识都涉及化学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应用化学有关知识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化学系教师结合动物医学学院的“721”培养模式,以动物医学专业为改革试点,着重对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并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动物医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动物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实验是公共基础课程,是今后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从原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已经不能满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所有农科类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完全统一,缺乏专业特色,而且验证性实验内容占总实验学时数的60%以上,学生实验基本是在“照方抓药”,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一直采用原有的“填鸭式”或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缺少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学习形式单一,有些问题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直接反馈和交流;第四,考核模式单一,以期末考核成绩判定学生实验成绩和水平,忽略了学生课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其他方面的表现;最后,教师对实验课堂的管理不够规范。

  2动物医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1改革教学内容。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为模块化、多层次,即无机类实验、分析类实验、有机类实验、操作考查、设计考查五个模块,又将前三个模块中的实验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运用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化学实验课程为96学时,设计考查为了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条理性,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更新[5]。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运用性实验这两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内容上没有做大的调整;而在研究设计性实验这个层次上,选取与动物医学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实验项目,并注重实验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同时将综合设计考查由原有的4学时改为8学时,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以后进行动物医学类综合大实验奠定基础。见表1。2.2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和内容的要求、重点、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6]。对于基础验证性实验主要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中的讲授法和讨论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启发性地讲授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并提出学生实验后的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验中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实验结束后,教师对讨论题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结束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方法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性实验,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中的演示法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中的练习法与实习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动画、录像等的演示,使抽象的、宏观的实验原理和现象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然后运用练习法与实习法,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加深对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针对研究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主要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中的发现法和探究法,这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设计性和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实验、自主研究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专业实验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2.3构建考核体系。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针对化学实验模块化、多层次的不同阶段(预习—操作—报告),在以过程考核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体系[7]。化学实验总成绩为百分制,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将要接触生物类实验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规范操作和严谨实验态度的培养,适当增加了实验过程考核的比例,将过程考核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70%,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讨论,还有课上的操作考查和设计考查。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课程总结、网络考试和理论考试。见图1。2.4建设网络平台。近年来,应用化学系教师在制作实验动画、实验录像、实验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上花费很多心思,经过几年潜心的研究、开发和建设,逐步建成了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使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现了立体化教学[8]。理论课的网络资源有普通化学知识点解析课件(cc.neau.edu.cn/generalchemistry/)、分析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202.118.167.67/eol/homepage/common/opencourse/course_index.jsp?_style=neau&courseId=13540)、有机化学知识点解析课件(graduate.neau.edu.cn/yjkj),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理论课的知识点解析课件作用非常大,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更能够使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微观的实验现象变得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掌握。实验课的网络资源有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cc.neau.edu.cn/ec/)和应用化学系一站式网络教学平台(202.118.167.91/dahua/),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通知、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实验课件、在线学习、答疑讨论、在线测试和课程视频等。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求每个实验项目课前在线学习时间不得低于0.5学时,上课时教师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课后问题等内容进行提问,或由学生初步讲解实验过程,加深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2.5加强教学管理。为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每学期开课之前应用化学系教师都进行集体备课,将实验教学管理的要点以文件形式发给每位教师,以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侧重生物安全类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教学,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开始实验。在化学实验课教师的选择上,选择有动物医学相关知识的教师,如在动物医学学院读博士的教师、进动物医学方向博士后流动站的教师等。开始上课时,教师要统计学生出勤率,并对学生预习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课后问题等内容进行抽查,然后教师再进行讲授。实验开始,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现象的把握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核,严格的过程考核能够提高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培养严谨的态度。实验结束时,教师逐个检查学生的原始实验数据、签字并检查实验台上的仪器摆放情况和卫生情况。学生实验报告要在实验后3d内上交,教师对实验报告的批改,主要侧重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实验讨论的合理性以及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1周之内撰写并上交实验课程总结,写出对于实验课程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并对实验课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操作考查4学时,综合设计考查8学时,均为每人一组随机抽取考核内容,然后在2名教师的监督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

  3动物医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动物医学范文篇8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4课程的实施

  在单元教学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按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量表等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实施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5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

  动物医学范文篇9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1.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笔者自2001年7月至今,在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讲授“家畜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影像学”等课程。高校扩招后,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并且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课时被压缩。班级和学生多,专业课课时少,教师压力大,成为突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针对“家畜外科手术学”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以课堂讲授、实验室实习、网络学习和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新型、立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至今已实践数年,为大学专业课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2.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和内容。①多媒体课堂教学,家畜外科手术学的课堂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大纲要求,全部制作为电子教案,在多媒体教室合班讲授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保证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加之其强大的表现力,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看到形象、具体、动态的外科手术病例图像和手术过程的视频,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下面通过一个实际课例来说明如何把“双主”思想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奶牛难产是生产实践中的常见病,所以牛的剖腹产手术实际应用多,是教学的重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解剖知识和已有手术基础知识,对奶牛剖腹产手术的手术通路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可用腹下切口,侧卧保定施术。另一位学生则认为,腹下切口实施麻醉和保定比较困难,且缝合后腹下张力较大不利于愈合,应采用腹侧切口。教师进一步引导:左侧切口与右侧切口有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思索之后认为可采用左侧肷部下切口,此部位虽可能受到瘤胃妨碍,但肠道脱出的机会较少,并且在站立保定和浅麻醉下,手术对奶牛的影响较小。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每位学生都对奶牛的剖腹产手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适时地播放了奶牛剖腹产的手术视频录像和一例手术病例的图片介绍,这两个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的地位上,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新的建构。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在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展开讨论和多媒体展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我们还推出了相应的教学网站和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并整理笔记。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手术基本素养和手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采取小班上课,每班不到30人,适于师生交流和分组。外科手术实验室除了手术器材设备外,还具有全套的摄、录、放像设备及多种手术录像带和光盘,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验开始前通常结合实际病例或视频素材,创设情境,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各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完成“意义建构”。比如,“离体肠管缝合”实验和“活体肠管吻合术”实验我们采取了以下模式:上课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术前讨论并观看离体肠管缝合录像,然后自己动手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进行了离体肠管缝合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拟定“活体肠管吻合手术”方案,然后观看肠管吻合术教学录像,进行术前讨论并修改自己的手术方案。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体手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录像。手术完成后,师生共同观看录像回放,进行术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实验里,所采取的一系列过程,使“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这四大要素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通过这两次实验,学生都牢固掌握了“肠管吻合术”这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成立课外学习小组。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组织对家畜外科手术感兴趣的学生成立了课外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采用半开放式选题:围绕家畜外科手术学这一主题,由教师确定一批手术课题供各小组自行选择并开展合作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小课题不同。学习小组除了实验小组和网络小组外还有以消毒灭菌为方向的学习小组、以外科手术进展为方向的研究小组和专业英语小组等。这些小组以不同方式提交自己的学习结果,老师起指导帮助作用。

  二、教学效果评估

  1.学生认知水平的测量。为了检验学生在双主教学模式下学习是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期末学习结束时,用与上一年级相同难度的试卷进行总结性考试。考试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家畜外科手术学”的知识结构和手术技能均能较好掌握,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行为观察。在“家畜外科手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高,始终对家畜外科手术学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较高的注意力。学生课堂听课率在98%以上,实验课到课率达100%。实验室开放期间,平均利用率在80%以上。家畜外科手术学课外学习小组吸引了80多名学生参加,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网络教学环境的建立,对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手段。网站开通一年中,点击量达26000多人次,收到提问250多条,解答率在95%以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时学生的提问数和问题涉及范围。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为方便和频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连续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均获得96分以上的好成绩,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受学生欢迎和接纳的。

  三、结论与体会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课堂、网络、实验室和课外学习小组共同支撑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涵盖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传统与现代、一般与个别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双主”的思想,给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

  1.需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建构主义强调教与学的情境性,而家畜外科手术学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动物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模型;虚拟系统;临床技能

  模拟教学是指在一种人造仿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2]。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系统或一些仿真动物模型,以“模拟”来代替“真实”的疾病状态或临床诊疗条件,参照人类医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模拟动物的正常解剖结构(如骨骼形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模拟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发展演变过程和诊疗过程,甚至采用现代智能软件创建出虚拟的患病动物或虚拟的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虚拟的医院代替真实的患病动物或者真实临床场景(如动物的难产模拟救助)进行教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评估等,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或复制临床病例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临床模拟实践,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术,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中还很少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模拟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动物医学模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1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对于每个临床兽医师而言,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动物解剖学,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然后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直到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更是要确实掌握每项常用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了解不同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对于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治操作步骤与要领,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训练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术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并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临床实习或工作后才能真正遇到或开始锻炼并逐步掌握这些操作技能。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现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使得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临床病例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困难重重,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外,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经费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经费。如果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特别是实验动物经费不足,使得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学校甚至没有条件让学生接触大动物(牛、马等)进行临床实习或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即使经历过临床实习并且毕业了,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在大动物身上进行基本诊疗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常规的操作和临床合理救助等必须掌握的诊疗技术及适用症、禁忌症等必须掌握的技术掌握不扎实,甚至对某些不当操作技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或严重后果更是心中无数。学生们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工作后由养殖场的兽医“师傅”们来传授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师傅”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或良莠不齐,操作手法各异,导致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标准、不科学,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学生在工作后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常规兽医临床操作技术和诊断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正常的教学环节不断地巩固加强掌握的。当然,国内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具备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条件,但是可能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规诊断技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问题。

  2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的发展和人类医学的模拟教学的发展相似。人类医学发展早期也是从解剖模型的设计开始,例如让医学学生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认知各组织器官来加强教学效果,后来逐步通过模拟而模仿人类的常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以及发展到智能化模拟医学水平。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利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手段建构临床技能教学,以此来提高和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进行教学必然会成为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样,动物医学专业的模拟教学也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与人类医学相比,无论是研发力度,还是经费投入以及各高校的重视程度,模拟教学的应用都远远落后于人类医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动物医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由于常规兽医临床检查技术和临床诊疗等基本技能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学生掌握常规临床技能是动物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后期实习及将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动物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动物养殖模式下,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到临床典型病例的机会不断减少,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熟练学习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诊疗技能掌握不熟练,甚至没有机会接触,该环节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每个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潜心希望改善和提高的环节。如果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教学中引入模拟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来增加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学习机会,尽管是模拟实践教学,但是也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技能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要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师致力发展模拟教学,一定可以在动物医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许多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诸如气管插管、静脉穿刺或注射、动脉穿刺、神经阻滞、针灸练习、神经传导和经络走向与分布的掌握等,以及利用动物后躯模型进行大动物难产的模拟救助等。虽然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会随着其独特的优势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模拟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兽医临床教学。因此,如何将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模拟教学方法,特别是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教学手段,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深入挖掘和提高模拟教学的潜能,让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技能,仍然是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和网络虚拟模型技术的发展,未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模拟教学不仅是动物医学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动物医学教育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必将在动物医学教学方法上再次掀起一场革命,为动物医学教学带来划时代的进步。

  3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模拟教学具有时间灵活、易于调控、无风险、允许出错、可以重复等优势,“模拟”能很好地弥补“真实”教学的诸多缺陷,让学生在接触真实动物病例之前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基本诊疗操作成为可能。模拟教学中最常用的仿真模型教学已成为传统及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原因是其在教学上具有可重复性、可控制性和实用性等优点,仿真模型可以完全模拟“真实”情况。通过仿真模型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度。如大动物难产救助教学模拟,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大动物在分娩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常见的临床救助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需要,使用各种仿真模型教学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不仅可以让动物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解剖、生理等专业知识时就能够通过模拟教学手段掌握动物的基本解剖和生理结构,并在学习专业知识早期就能树立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性强的教育理念,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模拟训练具有可反复操作和病例的可复制性等优势,可使动物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教学模型在课上课下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全部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模拟训练可以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进而能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缩短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而且学生能够在模拟训练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对基本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能及时总结和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或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仿真模拟教学还能克服传统教学“坐等病例”的被动局面,利用模拟训练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随时可以进行实践技能的提高练习。

  4动物医学临床教学模型的研发方式

  在模拟教学中,教学模型是模拟教学的载体,其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3]。模型研发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教学中,因此教学需求是研发教学模型的原动力,而一线教师和学生则成为教学需求的直接主体,也成为研发模型的主体。动物医学院校的一线教师应自主积极研发相关教学模型,使教学需求在第一时间就转化为研发项目,并能快速将研发产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就能使研发工作具备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对于教学模型的研发,必须打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模式。企业研发出的模型产品多数在实用性和实际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价格昂贵,高校很难全面购置。因此,动物医学一线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组建团队、搭建研发技术平台,积极争取不同层次的经费支持,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模型研发,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另外,各高校也应该积极支持一线教师研发新的教学模型,鼓励教师积极构建研发创新体系,同时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制订一些激励机制,激发和支持一线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模型的研发。反过来,教师研发出的产品,可以通过自身反复应用来检验和完善,然后可采取校企合作、技术转让和展销等多途径在各高校推广应用[4],让产品快速进入各院校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的课堂。

  5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5.1示教教学。从事动物医学的教师必须要在本学科全体教师的参与下,经过多次演示和模拟,保证操作规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只有在所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和研讨的基础上,在教研室主任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带领下,制定最终的统一操作程序或操作流程,才可以在课堂上以示教的方式给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5.2学生课堂上的训练教学。由任课教师讲授训练模型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该模型的适应症、禁忌症等,然后由实验教师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1名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训练,教师旁观并随时纠正错误,要求学生均达到合格的教学效果。5.3学生课后的训练教学。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某一临床实际操作技术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后可以再与相应的实验教师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该临床诊疗技能的程度。5.4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提前设定到某一特定训练环节,然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及操作要点完成后续的操作或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评分标准打分;或者教师在演示训练某一内容时,故意出现一些“疏漏或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给出成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训练内容逐项操作,或者口述的同时并结合操作来考查操作要点,或者描述清楚该训练内容的主要发病情况和临床病变等,教师在旁边评审并给出成绩。

  6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对策

  模拟教学即使再先进和完美,也无法完全和临床实际中所面临的情况相比,因此在模拟训练中会存在少数学生认为模拟动物不是“真”的动物或模拟效果达不到真实病例的复杂性或实用性,出现不认真进行模拟训练或粗暴操作对待“模型动物”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任课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态度、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道德标准,从思想上认识到模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认识到再逼真的模型也不能与真实的动物体相比,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模拟教学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真正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传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模拟训练也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个基础环节和传统实践训练的必要补充,更多的训练还要靠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完善和掌握。目前,在国内动物医学教学中,临床模拟训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补充教学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紧张和实验动物不足、改变兽医临床教学举步维艰的状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另外,利用模拟教学和训练的多种优势,诸如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能够让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和将来真正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也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的模拟教学训练需要大量高品质的训练模型,因此短时间内学校的教学投资可能较大,但是从长久考虑还是模拟教学比在实际动物身上操作要节约资金。随着国家和省(市)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渐增多,以及动物医学专业教育高成本的特殊性,资金不会成为应用模型教学的障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动物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必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支撑,这种新的教学技术必将为提高动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7总结

  目前,在现有条件下,逐步使用各种仿真模型和实体标本,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智能化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教学模型进行模拟训练,可部分或全部取代某一教学环节中实验动物教学,这样可大大降低师生感染人兽共患病的风险和实验成本,投资少,效果好。发展临床模拟教学更有利于实现临床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技能,为兽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动物生产奠定基础,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瑜,韩如泉.仿真模型在麻醉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35-37.

  [2]赵磊,王天龙,肖玮,等.医学模拟系统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北京医学,2012,34(8):730-732.

  [3]金桂兰,曾莉,李长吉,等.医学训练模型材料的比较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2):8346-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