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范文

  计算机发展史篇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开放,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现代化意义上的计算机产品与技术被不断介绍并引入到国内,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论文联盟http://猛的发展。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是一种多学科共同研究和推动的科研成果,哲学、数学、物理学、人工智能等都对其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的学习者受到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对计算机产品的一种自我环境下的适应性使用。缺失对计算机发展过程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本文中提出,在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策略上应以需求的产生与实现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

  二、计算机发展史概述

  历史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计算机(computer)是历史名词。算盘,被人们公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计算机,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学方面的伟大智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发展脉络,中国几乎没有亲历者。尤其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期(上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一度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若干年。没有亲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则意味着在骨子里缺乏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推动相关学科与产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览

  在主流中文网络数据库中,以“计算机发展史”为关键字搜索所得到的结果是:三大主流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总数为18篇(如图1所示)。这说明:对计算机发展史的研究比较薄弱。

  四、探究研究策略的依据

  笔者认为开展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一种思路是: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分阶段提取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尤其要着力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以及问题解决后发现的新问题。

  1.“实用主义”无褒贬之分

  弥补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认知,不宜再去重做实验,推倒人类已有的技术规范重来;只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在研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同时,“实用”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应有之义。

  2.紧紧围绕“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问题要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堪比一所好的大学”。计算机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每一次问题的提炼和解决都促进了计算机水平得到一次升华和提高。

  3.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已有问题的解决必然带来新的问题

  新的问题是对已有问题解决方法的挑战与审视,抑或是新科学新技术寻找用武之地发挥作用的要求。尝试主动提出可预见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是这个意思。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这一切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是获得认识突破的契机,这种习惯或者素养是极其宝贵的。

  4.分阶段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时间轴上是一种动态的螺旋的进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提高,每一个阶段都将被否定。如图2所示,计算机的发论文联盟http://展也必然遵守人造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的萌芽期、发展期、普及期、成熟期。[2]

  后期对前期的关照、否定或肯定,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特定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正是在对每一个时期的阶段性标志事件和符号的研究和把握中,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的基本面貌,启迪和教育后来的研究者。

  五、策略的提出与案例分析

  结合上面的思路,笔者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即分时间段展开,辨析勾勒出在某一时间段内人们对计算机有哪些需求;为了实现这些需求,科学家对软件和硬件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并寻求突破,突破后在性能上取得了哪些成果;问题解决后又出现哪些新问题;跨学科的研究在推动计算机发展方面有哪些贡献;该阶段有哪些尤其值得纪念的人和事。

  简要分析案例一则,内容如表所示。[3]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发明且使用了弹道导弹、雷达等先进的武器设备。为了提高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需要根据导弹的射程能力,射击目标计算其导弹弹道,如导弹发射的方向和角度等。

  一开始是若干人通过笔头计算,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亟需一种能够代替人们计算导弹弹道的机械设备。在先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冯·诺依曼对布尔数学的研究和发展基础上,人们设计出通过二进制编码表示数据及数据间运算的指令。

  遗憾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成本非常高,占地方,非常耗电。这些成为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莫克利(“eniac”开发课题组成员之一)盗用了约翰·阿坦那索夫及其助手克利夫·贝瑞的研究成果并申请了专利;与冯·诺依曼几乎齐名的另外一个大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计算机的原理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八卦周易。

  六、结束语

  计算机发展史篇2

  关键词:计算机史;计算机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6-0063-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带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带给我们智慧。”化学、物理等传统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史在学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唯独计算机,这门年轻而又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到目前来说,无论是研究还是这方面的教育,都是被忽视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科内容补充和传授相关的计算机史知识,包括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史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对学生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问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教师认为,给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机知识进行操作、编程就已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认为在课堂中讲述计算机史浪费时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被忽视了,科学探索者的观测、困惑、试探和创新的智慧之光被掩盖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会减弱,学生的创造力及其日后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作了肤浅的思考和探索,拟从计算机史的素质教育价值以及计算机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 计算机史的素质教育价值

  1.1 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地补充计算机人物生平、历史上计算机进展中的曲折历程,学生就会感觉新鲜、有趣,就会明白计算机发展竟如此曲折动人,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深刻,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不同层次扩展。

  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往住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下我国在计算机发展中的曲折历程。比如超级计算机:十多年来,我国超级计算机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中国除了要向美国付出高额的采购费用以外,购买来的机器,计算能力只容许达到国际水平的几百分之一。还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中,由洋人(后来改成美籍华人)监控,以防止中国人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其他目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中国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国外苛刻、歧视性的技术封锁说“不”了。

  再比如我国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直到目前基本依赖进口。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犹如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一旦做点手脚,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均无从谈起,全国的计算机在顷刻间陷于瘫痪也不无可能。可喜的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3号的技术水平将在“十一五”期间与国际水平接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掌握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只能依赖于国外而不思发展,那这个国家最终将沦为他国的奴隶。而中国的成败希望就在这一代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树立为国争光、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豪情。

  1.2 培养良好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计算机史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计算机给出一个整体框架,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图景,能认识到各分支、各学科的联系与交叉。(2)对计算机问题、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有一定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中蕴涵的精神、思想、观念、意识等。(3)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方向,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4)对计算机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估计和预测。

  2 计算机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1)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进计算机史。

  (2)作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软件发展史,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史,计算机病毒发展史,计算机前沿技术展望等专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也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就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3)编写教材时适当增加计算机史知识,增强教材的权威性、趣味性、可读性。

  (4)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史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史素养,不仅需要了解计算机的过去,也要接触计算机的现在和发展趋势;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科学体系,还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科研方法,包括计算机思维模式与计算机思想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59-61.

  [2] 龚放.试论大学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7,(11):32-35.

  收稿日期:2006-10-26

  计算机发展史篇3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计算机发展史篇4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34-02

  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用层面的计算机技术训练和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融入更多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文化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格教养为目标的教育,它首先包括运用各种计算机及网络工具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授基本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科文化建构。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

  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3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福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武玉侠,倪守花,葛晓曦.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J].职业教育研究,2004,(04).

  [5]齐立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视野――谈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3).

  计算机发展史篇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价值把握意识和需要遵守的计算机道德标准。它包括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思维、计算机道德等多方面的品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言论自由、防范计算机病毒、保护知识产权,抵御网络诈骗、为建立一个人们所期望的有序、健康、文明和法制的网络世界而不懈努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在开发人的智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有助于培养我们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而计算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又有助于培养我们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既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

  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插入或点缀人文教育,而应是更深层次地渗透,从而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奋斗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进取的故事。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研究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其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研制出机械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图灵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家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汲取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2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

  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昨天是新技术,而今天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讲解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比如: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流媒体技术、将软件固化到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虚拟超级计算机”以完成复杂计算的网格技术、介于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的中间件技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的云计算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等。

  3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是其功能之一。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质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安全学科等等。笔者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经常结合其专业特性讲解计算机与其学科专业的关系。比如在给桥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计算机在辅助桥梁设计的作用等。

  4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计算机的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商业,利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在教育,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在医药,计算机辅助医学成像和远程医疗;在银行,无论客户身在何处,都可通过网上银行享受服务;在娱乐,通过计算机巧妙地合成和剪辑制作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家庭,从多媒体娱乐到智能家电,都离不开计算机等。进而告诉同学们,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不会计算机的人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盲”。

  5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常用算法的交换变量算法时,笔者以酱油和醋交换为例,将a瓶子的醋与b瓶子的酱油进行交换,必须借助空瓶子t。先将瓶子a中的醋倒人瓶子t中(语句描述为t=a);接着将瓶子b中的酱油倒入瓶子a中(语句描述为a=b),最后将瓶子t中的醋倒人瓶子b中(语句描述为b=t),从而成功地借助第3个瓶子t将瓶子a中的醋和瓶子b中的酱油进行了互换。在讲到求最大值算法时,笔者将其比作打擂。因为计算机同时只能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所以求若干个数中的最大值时,可采用如同打擂的方法。即在n个数中先假设第1数为最大值,为擂主,依次同第2、3、4……n个数进行比较,一旦某个数大,马上替换擂主;所有数比较完,最大值也就获得。

  6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业界公司的兴衰与成败

  自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界诞生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衰成败、优胜劣汰都不同程度地牵动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它们的管理理念、营销策略、技术路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微软、Intel、联想、搜狐、雅虎、谷歌、苹果、IBM、HP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创业、成长、壮大、成败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的成功啧啧称奇,对他们的失败扼腕叹息,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结束语

  计算机发展史篇6

  巧用学习支架,穿越时空隧道,探究历史脉络

  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上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四张经典的计算机图片介绍了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史。正如12位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描述的那样,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多位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这里所采用的“学习支架”概念并非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本身,而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问题、变式、半成品等。

  1.支架之一:视频

  想要让学生了解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历史,恐怕没有比观看视频更有效的办法了,然而视频内容的选择以及出现时机却是十分有技巧的。

  片段一(C老师):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

  师:(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大家先找一下,“埃尼阿克”在哪里?(生猜测,指局部)其实图片中充满整个房间的都是“埃尼阿克”,刚才大家所指的只是“埃尼阿克”的一部分,居然需要这么多工作人员钻进它的肚子里才能操作。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太大了。

  师:大到什么程度呢?你们想不想详细地了解一下?

  生:想。

  教师播放视频(一段卡通方式的解说视频,图1是视频中截取的两个画面)。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

  生:……

  本次上课的12位执教教师,都在这个环节播放了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视频,但大多数视频都是生硬、简单、直接地介绍“埃尼阿克”,由于学生对170平方米、30吨、加法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等概念没有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尽管看了视频,依旧很盲然,而上面的片段中,C老师先引出“整个房间都是埃尼阿克”的冲突,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的欲望,然后又通过卡通短片与生活中的实物(房子、大象等)作对比,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埃尼阿克”是一个造价很高的庞然大物。微视频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播放一段视频,那无疑变成了看动画片,教师只有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视频进行编辑加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支架之二:专题学习网站及表格

  计算机的发展史,有起止年代的划分、主要元器件的变更、应用领域的扩充等多方面的不同,内容相当枯燥,学生很容易混淆。先让学生自学书本或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然后再借助表格式的学习支架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是多位教师共同的选择,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片段二(Z老师):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知道它是一个庞然大物。那么,计算机又是如何发展成我们面前的小型计算机,甚至平板电脑的呢?它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每一代都有哪些主要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板书:了解历史)。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如图2)课本第164~166页的内容,也可以打开电脑桌面上的“自学材料”(如图3、图4)文件进行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现在你们都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史,那么请动手试一试完成图5中的表格。

  学生完成图中表格。

  师:大家完成得很棒,老师也总结了一下,我们来看图6中的这个时间轴,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发现,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多。

  师:计算机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生:科技的发展。

  师:对,我们人类不断的努力,使科技飞速发展,从而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而计算机的发展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片段二中的Z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到位:第一,通过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和现在的小型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多位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自学材料――一份普通的电子文档,而Z老师,却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专题学习网站,把每一代计算机用图文并茂且重点标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专题学习材料能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更为后面的表格填写埋下了伏笔。第二,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多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为学生提供了纸质表格,而Z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可以拖动答案到表格中的Flash学件,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完成时间(用纸质的表格,学生填写的时间较长),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三,当其他教师填完表格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时,Z老师却对学生进行了追问,看似很简单的两个问题,却折射出计算机的发展与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让计算机的发展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描述。值得一提的是,Z老师的板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图7所示,Z老师对板书的解读是:板书组成一个人字形,表示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

  这一环节的处理,Z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让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课堂,让专业思想渗透技术课堂”的理念。

  参与人机对话,感受神奇科技,体悟发展趋势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发展,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介绍了计算机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微型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多位执教教师都是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做介绍,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编写网络课件,让学生现场答题并统计,感受网络的便捷;也有几位教师在课上向学生展示多个实体机器人,让学生感受到机器人的神奇。

  片段三(J老师):

  师:你们会玩魔方吗?我们班谁玩魔方玩得最好?老师带了些魔方,我们来进行一场玩魔方比赛吧。今天老师要让你们和远在无锡的学生来一场魔方PK赛,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老师现在请远在无锡的学生(教师打开QQ视频连线)和我们宜兴的同学先打个招呼!

  学生视频在线问好。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比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就比还原一面魔方,请双方选手做好准备,开始比赛。

  两地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进行魔方比赛,最后宜兴的学生获胜。

  师:看来,还是我们宜兴的同学比较厉害,我们先和无锡的同学道别吧。

  两边学生道别,关闭在线视频。

  师:不过,无锡的同学想请出他们的神秘朋友和你们再战一场,你们敢应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请出这位神秘朋友(教师拿出魔方机器人),大家认识它吗?你们觉得它会玩魔方吗?下面我们就和它比一比,请选手做好准备,比赛开始。

  学生和机器人进行魔方比赛。

  师:机器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魔方六面的复原,它实在太厉害了,我只能宣布本次魔方大赛,获胜者是机器人。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很多机器人,它们可以为生活服务,如打扫、送餐等,还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的工作,如反恐、排雷等,最近有个叫AlphaGo的智能机器人还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课件出示图片)这些机器人,其实都是工程师通过编程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的产品,这正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片段中的J老师没有通过视频或者简单的实物展示机器人,却另辟蹊径,用一个“魔方大战”的活动完成了“两个化”的教学任务。活动初始,教师通过视频连线,让无锡和宜兴两地的学生进行“人人大战”,这样远程的魔方比赛,已经超出了学生的预期,让他们感受到网络的神奇,而接下来的“人机大战”更是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感悟智能化的魅力。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人机对话,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实验操作,体验物联技术,徜徉未来世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教材通过三张虚拟的图片展示了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六个方面的新技术。在这章教学中,多位教师紧紧抓住“物联网”这一关键词,向学生展示了多种新型的“物联网”设备,也有几位教师让学生开展实验,体验“物联”技术,感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实验操作是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方法,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却极少使用,尤其在理论课上较为罕见,但这次的评优课,却是“神器”频出的江湖,实验一个胜似一个。

  片段四(Z老师):

  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有许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些新技术呢?

  生:想。

  师:我们分小组体验,不过在体验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一起看看体验要求(如图8)。先小组内读一读,再请各小组分别到对应的场地上,按照体验任务单的步骤进行体验(智能电灯组:用平板与台灯通过网络相连,组成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并通过平板可以控制电灯的开关与亮度,体验物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智能;辨识植物组:利用平板或者手机拍摄不认识的植物图片,并利用形色App软件进行辨识植物名称,让学生感受大数据、云终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分组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内容:通过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这部分教学中,多位执教教师都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环节,但他们都是直接让学生去实验,没有指导,没有总结。随着物联网、机器人等内容逐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实验性的操作会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应参与始终。在实验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的步骤;在实验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操作指导,不能让学生面对高新设备无从下手,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做好观察与记录;在实验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思考实验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真正在课堂中起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热闹,过后又一切回到原点。

  计算机发展史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发展 概述 作用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11-01

  计算机的发展,信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的,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近代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人们获取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的相关技术,它包括现代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标志性事件,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每个时代的最新发展。帕特里斯?费里奇的《现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从光学电报、电报、摄影、唱机、电话、电影、电视到互联网,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书中从技术的来源到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如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都给出了详细的阐释。在横跨两个世纪信息交往的历史中,以技术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勾勒出其中的精彩篇章。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传媒文化方面的著作影响极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部思想深刻之作。在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信息时代新概念,如“媒介即是讯息”、“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地球村”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果说上面两部著作是信息技术的历史,那么威廉?J?米切尔的《伊托帮――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则为我们展望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书名采用了一个新造的词“伊托邦”(E-topia),明显是与“乌托邦”(Utopia)相呼应的。本书的作者威廉?J?米切尔是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委员会的现任主席。他对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变革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书中的观点值得我们回味。

  在以事件为主线的书籍中,还有一类对我们系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有帮助的书籍,就是年表。年表通常以编年体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在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年表中,由利萨?罗斯纳任编撰顾问的《科学年表》毫无疑问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述信息技术发展史时手头理想的参考用书。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男女老幼都逐渐熟悉了手机、电视、计算机的操作。但是并不等于就都懂得信息技术了、就可以不学了。“会用”和“真懂”不是一回事。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不仅会用信息技术,而且会创造发明新的信息技术,甚至引领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光是会用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信息技术不等于就是手机、电视和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要把学生放在未来生产力的主人公、生产主体的位置上来看,他们必须要挑起社会发展这个重任。

  如果问到“信息技术课程会不会消亡”?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程。那些不符合认识规律和不能反映知识认知层次和教学方法上不能循序渐进(因而教学效果不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肯定应当加以大力的改造,代之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信息科学技术认知层次而且教学方法上能够循序渐进和引人入胜的“信息科学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

  2. 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

  3. 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

  计算机发展史篇8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进入21世纪,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进步的。本文拟对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特点、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设想作简要介绍。

  一、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讯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服务。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三、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业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趋势: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三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语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10-20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国家和世界各国也以发展科技为目标,况且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密切相连,所以,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无限光明。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在现实中的问题都将在网上慢慢的得以实现,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网络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总之,未来网上的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高阳,王坚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9(02):5-20.

  [2]沙勇忠.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