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塘,落寞繁华似水流

     戳蓝色字“多彩贵州文化云”关注我们哟!

  

  从黔南都匀斗篷山发源,逢山开道,浩浩荡荡流经麻江、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天柱等县之后,至瓮洞注入长江的清水江,自古便是中原治山治水治人文化渗入古黔中地的通道,因往来不断的商客和日夜不停的贩运,沿江两岸渐渐形成了许多集镇,三门塘便是当时清水江沿岸声名显赫的寨子之一。

  三门塘是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坐落在贵州省天柱县东南面,濒依于贵州省三大河之一清水江的中下游河畔,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古朴,宁静祥和,碑刻众多,家祠雄奇著称于世,蜚声海内外,有“北侗旅游第一村”“清江瑰宝侗寨明珠”之美誉。历史上,三门塘,曾是湘黔两地侗家古老的四十八寨之一,地理上处于清水江中下游,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江之咽喉、踞千年古道之要津。而真正让三门塘“火”起来的,是它的“江户”身份。这要从清水江沿岸的木材贩运说起……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林宽起义,楚王朱桢、襄王朱柏领兵30万,由湖南沅江州“伐木开道二百里抵天柱”,得以发现其间“栋梁杧桷之材,靡不备具。”永乐年间,朝廷在全国各地征集长六丈、头径四尺五寸、尾径一尺八寸之巨木修建皇宫殿宇,清水江“苗木”以其外腐而内不朽的优良品质备受青睐,“皇商”由此涉足清水江,之后各民间明商贾也纷沓而来,清水江一跃而成为“苗木”运输的黄金水道。三门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集散地。上了年纪的老人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境况的:三门塘前的五里河塘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待运的杉木。行人过江,踏木而行不湿布鞋。上下过往的船只,一般要泊上数月才得以通过。碧绿的江水,排满白晃晃的杉条。逢二、逢七开放的乡场上,京广百货应有尽有。饭铺、客栈、糖果铺、铁匠铺、银匠铺等,隔三差五地开张……江边的吊脚楼,多半是歌舞之地,几与南京秦淮河媲美。

  外来的人,腰缠家赀巨万坐镇三门塘;三门塘中人,或仗财行四方,或扎排放运冲州过县。借着这股强劲的商业之风,大量的人外出求学,甚至漂洋出海,从事各种职业。无论本地外地,都担当了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为外来文化在本地流布提供广泛的基础。于是在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突兀起一个融汇着中原乃至欧洲文化景观的微缩。

  作为曾经的古寨,三门塘古老的遗风依稀可寻。走进寨里,桥梁、泉井、鱼塘、石板路、寨门都似曾相识。唯独不见了自来被人们视为侗族标志性建筑:鼓楼和花桥。据多年来一直从事三门塘文化发掘的王承炎老人介绍,这种公共建筑在以前是有的,立于王家街脚,当地人叫它乘凉楼。乾隆年间朽毁,嘉庆重建。时过境迁,无复用于议事传讯,日渐荒芜,今只留下一口《乘凉楼碑》。宗祠是某一房族另一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多由地方上木材经营暴富者承头修建,意在光宗耀祖,显赫门第。所以修得极为豪华气派,且有着许多当时奉为时尚、高贵的点缀。在三门塘,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刘氏宗祠和太原祠。刘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1933年重修。祠坐东朝西,占地250平方米。拱形门枋上雕刻着“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成”的门联。拱门圆顶中央,一只展翅欲飞的鲲鹏,头朝前方。拱门上围,有“二龙抢宝”雕塑。门角上,是两头昂首阔步的麒麟。正面祠壁上方,“昭勇将军”四字威风凛凛地站着,其下横卧着凸塑的“刘氏宗祠”。祠门两侧,六根墙柱直插檐顶,将面壁分成几组对称的条形板面。右边的假窗框内,雕有《昭勇将军大战堤灵壁画》;左边是《昭勇将军攻破济南城凯旋图》。两侧的墙上,除了中国民间文化中传统的花鸟虫鱼,还有狮子望楼台、喜鹊闹红梅、翠竹点头、百花齐放、金鸡欢唱、松鼠起舞、蝙蝠飞扑、阳雀催春、群兽朝王、百鸟朝凤等极具象征意味的图案,神话传说中尊贵的麒麟、鲲鹏、紫燕等也跃然墙上。而支撑着这一切的,是发端于西方的哥特式风格,鹰和羊也高高地竖立在屋脊上。在牌楼两侧的砖柱上,以对联的形式醒目地凸着两行字母,是何文字,字义何解,今人费尽了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王氏村民自称其祖上为太原琅琊望族,故将宗祠命名为“太原祠”。该祠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祠座东朝西南,祠前有两个方形晒坪。两面外墙脊下,群图装饰。祠门上方,高高地竖着九棵大白菜塑雕。大门两侧的砖柱上,缠绕着“双龙抢宝”图案,据说龙的鳞片还是特意到景德镇定制的。门楣左边作《摩洁作画吟诗图》,右边为《秦王嬴政拜王翦为将图》;此外尚有王子求仙、王浑受降、王佑种槐、荆公视农等浮雕,全是太原王氏典故。

  据刘氏宗祠的祠长刘中槐介绍,早先时候,宗祠的财产,包括祠堂的主体建筑、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厨房等,另有祠田三十石,祠山近千亩作为公用。每月初一、十五,族众都要到此烧香祭祖;六月初六,是“晒谱集会”的时间,全族的人集中在此同吃同住数日。祠堂还是家族的议事公堂,如族内有人犯规违法,便在此集中商议处置。就其管理形式、活动仪式而言,将同一家族的人团结共同祖先的神灵之下,在祭祖的同时,建立起族群内部的伦理道德体系。这里边,是否与鼓楼的功能有一定的渊源那就很难说了。布律令禁条,必刻碑铭记。现尚存的62块碑刻,有义学碑、义渡碑、亭楼碑、庵堂碑、庙宇碑、石井碑、石桥碑、风雨桥碑、修道路碑、河道禁碑、山地禁碑等,或记录捐资开办义学的壮举,或载述修桥铺路等善事,或镌刻过渡禁款和封山条例。道义与禁律并举,弘扬与惩罚同在。其中有两块石井碑,所记捐资者,全为女性。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极为少见,从中或可窥见当时三门塘人的生活景况和精神面貌。

  将村寨串联为一体的是四通八达的街道。三门塘连通村里,连接外界的道路,全用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一尘清雨洒过,清鉴照人。路道进入寻常人家,因坐向各异,往往又极尽弯环,处处见出“长生”“延年”“定门”的玄机。外在尚且如此,内宅就更不必说了。三门塘的民居,有木房和砖房两种。木房多由天井、厢房、正房构成,设内走廊或外走廊。内走廊者,上身雕花窗;外走廊者,下身着栏杆。屋架纵向穿枋,悉皆朝向堂屋坐山左中柱,谓一家有主,团结和睦,家政有道。房屋的板壁,每年伏天,都会用桐油擦拭,以防风化潮腐。诸多百年老屋,至今依然敞亮如新。

  砖房俗称窨子房,即在木房四周,砖砌围墙。高墙超过屋脊,墙头平翘,瓦盖庑殿式。纵向马头墙的两端,作卷云飘带高挂。横向的后檐和各单元间,加砌女儿墙。如此一来,木制的房架就全给围墙严严实实地包着了,盗贼不能翻越,猛火也不能卷进。即使开窗,也多选择空敞的地方。家是安身的地方,同时也是安乐的窝。四面墙下,内外往往粉刷80-100厘米白带,内绘山水、花草,或字或画。据说,这是湖南宝庆府的匠人们最拿手的手艺。身家、福祉、子孙的繁衍,全都寄托在这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的房屋里了,所以无论明里暗里,大处小处,都寄寓着不少良苦用心。单说小小的门,在三门塘,不管你走进哪一家,进门的路都是斜的,入屋的门也歪向一边。如此“歪门斜道”,大大缩小了门外回旋的空间,纵有强人以巨木冲击大门,也总是“碍手碍脚”,施展不开。但三门塘人却叫它“财门义道”,即使无须防备的小木房也开,谓财门(歪门)能发家致富,义道(斜道)象征有礼有节、清白道义。时时处处的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求得的是家宅平安、富足而滋润的日子。站在院内环顾,但见窗棂、神龛、桌椅、床柜等,均有繁华精美的雕花,或是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鸟兽,或是袅娜多姿的花草、蔚为壮观的山水,透雕、锼雕、浅雕、深雕、镂空、浮雕等手法各显秋千。上品的雕刻是匠与艺的结合,是手与心的融铸。人们祈盼福禄寿喜、平安祥和的心愿,在匠人锋利的刻刀下凝固下来,装点着三门塘的繁华之梦!

  

  岁月悠悠,江河悠悠,落寞繁华似水流。大浪淘沙,去的去了,留的留了,三门塘早已不见了昔日的繁华,三门塘人并没有太多失落。当年侗族的老祖先依着神示在清水江畔住下来,这里就成了他们永远相守的家园。扫描二维码

  添加客服雷雷微信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小云提醒:疫情防控期间,请广大群众在出行前,提前了解贵州省各地防疫政策并通过“贵州健康码”进行个人健康申报,自觉配合当地疫情防控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来源:贵州画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多彩贵州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