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丨伦理孤独

  原标题:读者丨伦理孤独

  谈伦理的孤独我想先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说起,我不知道当我们看到三纲五常、五伦八德,这些字眼的时候会不会带给你很大的被束缚的感觉,没错这种感觉已经影响了我们社会数千年了,这些伦理关系时刻影响着你我。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开始赋予各种角色,从儿子、女儿到丈夫、妻子,再到父亲、母亲等等,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被同时赋予很多角色,而这些角色在我们的伦理体系里都会有详细行为标准。

  三纲五常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往往我们会把它们解释成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要服从夫,可是我非常不想用服从这个字眼,纲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一张网上的大绳,我觉得这种大绳有一种指引作用,我们都依然在同一张网上。五常中间我最想讲的是“仁”这个字,好像我们后面会提到五伦都是从仁这个字发展起来的。蒋勋老师对“仁”这个字有一个很特别的解释,他说提起这个字最先想到的是瓜子仁、核桃仁,“仁”好像是坚硬的外壳下最柔软的部分,我从字形上看“仁”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就是两个人,它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

  再说五伦,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在社会中我们永远无法逃开这五种范围,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反而是一种奢侈了,有些人可以不结婚、可以不工作,但你能说你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兄弟父母吗?有的时候真的想奢望一下孤独,我们能够安静下来和自己对话。说到父子关系,上周六蒋勋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在海报页里打上了出处的原文,叶公和孔子说他们那里有个很正直的人叫躬,他的父亲偷了羊,然后他去作证。孔子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不是这样,我们是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这才是正直啊。我想这两种社会前者是法制社会,后者是人情社会,我们有一句话叫法律不外乎人情,对于这个讨论我不想说我的答案,我只是想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再说夫妻,现在的社会离婚率非常高,电视连续剧、电影里也不少出现外遇、第三者的桥段,我想到有一个词语叫“出轨”,我认为这个词语和我们的伦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夫妻的关系里有一根轨道,这根轨道叫伦理,如果你有了外遇第三者,我们就出了轨道了。我想说我真的不认为这些伦理道德是一种束缚,因为这叫“天伦”,我们有一句话叫享受天伦之乐,把伦理做到极致叫天伦,如果真的做到了父子有亲,朋友有信,君臣有忠,夫妻有别,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佛教有句话叫本来如是,孔子也说过他述而不作,这些伦理道德的标准并非孔子创造,他只是叙述而已。

  

  认识蒋勋老师,读蒋勋老师的书比较多的朋友,常常把“美,是回来做自己挂在嘴边。”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在何时做过自己。在东西方的文明里,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亦或是想认识自己。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佛陀,一个是庄子。佛陀在悟道以前有过漫长的寻找自己和生命真相的过程,他离开家庭选择出走。佛陀修无想定三年,就是把思想关闭了的那种定,练习了三年成功了,然后知非即舍,这个不是道,还要继续寻找,后面三年修非想非非想定,不是思想也不是不是思想的思想,提到非想非非想我大概能想到的就是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它也是无色界天的最高一层,其实那个时候的佛陀已经在三界的边缘了,距离出三界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结果又是知非即舍,接下来又修了六年苦行,受尽折磨最后说苦行非道也。寻找自己悟道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辛,之前那么多年打下的基础最后他坐在菩提树下悟道,佛陀抛弃妻子、父亲、兄弟选择出走真的有违背伦理吗?我想把爱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叫慈悲。最近由于蒋勋老师出了一本新的影音书叫《你好,庄子》,这段时间我看庄子也比较多,庄子在第一篇逍遥游里用他大的视角带我们在大与小之间来回的拉扯,他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生命的长短做比较,他用彭祖、陈抟老祖的寿命做比较,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渺小。

  我不会把自己当做某一个宗教的信徒来限制自己,就如同昨天群里有讨论的,一旦披上宗教的外衣去研究经典一定是不究竟的,过去的很多年里我看佛教净土宗的东西会比较多,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极具包容性,佛教传到中国后极大的融入了儒家文化,净业三福里的第一福就和我们的伦理有极大的关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修的就是来世的人天福报。年龄的增长我承担角色多了,所处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了,告诉自己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越来越多了,慢慢的我从感觉孤独是一种奢求到你承担的角色越多以后自己越少,反而开始感觉到孤独了。但孤独一定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语。听了老师的演讲之后我也是第一次反思我的孤独历程,小时候父母上班,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感受到孤独,长大了我才知道那只是寂寞,后来听阿桑的歌,“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个身体上的孤独,我们需要一群人一起狂欢来掩饰一下自己的孤独。记得去年的冬天我叫了十几个朋友来我家里吃饭,一整天都很热闹,晚上十点半左右朋友们全部离开我在收拾家里的时候一股好大的荒芜感向我袭来,我脑子里跳出“客散酒醒深夜后”的孤独感,原来孤独是需要反思的。再后来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我们需要精神上的伙伴,不然也会感到孤独,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只是坐下来与自己对话,还可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可以懂得享受孤独带给我们内心最真实快乐。

  本文为蒋勋先生的读者——鲶鱼先森原创文章, 不代表蒋勋和本公众号观点。本文禁止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