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学讲堂 | 探秘地震背后的“神秘力量”——记第808期《撕裂的大地——解密

  悄然间,年初土耳其-叙利亚边境线上发生的那场惨烈大地震已然过去5个多月了,6万条生命瞬间画上了句号,12万人或伤或残,数十万栋楼房损毁,上千万人失去了家园。

  当地时间2月6日,这场在与叙利亚交界处的土耳其境内连续发生的两次7.8级大地震和多次强余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次大地震的灾害程度如何?是怎么形成的?是否把全球带入了“地震活跃期”?地震预测到底准不准?地球是否进入了“震动”模式?除了巨大的灾害外,这次大地震又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

  

  本期首都科学讲堂联合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四光纪念馆,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苏德辰,带领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知识,以及领略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的地质之美。

  六级地震能量相当于一颗原子弹

  苏德辰在讲座现场先为观众介绍了地震级别的概念。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一种度量值。

  

  里氏震级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数,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震级规模每增一级,能量释放约增加32倍。苏德辰告诉现场观众,里氏震级释放的能量按照几何倍数增加,具体能量释放有一个明确的计算公式。

  

  在现场,他采用了TNT当量(核爆炸释放能量的习惯计量,也可用于表示非核爆炸释放的能量,1公斤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4.19兆焦)来形象地表述:六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已经相当于一颗广岛原子弹(1.5万TNT)爆炸所具有的能量,而这次土耳其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30颗原子弹。

  山崩地裂,大地撕裂的瞬间

  地震会造成巨大且直接的灾害,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让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道路中断等,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苏德辰也向观众分享了许多地震灾后现场的直击照片:昔日高楼经过地震几乎被夷为平地,被撕裂的大地露出深深的“伤口”,每一个场面都令人惊心动魄。

  

  苏德辰介绍了土耳其这个国家特殊的地质特征:土耳其是一个跨越欧亚的国家,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地理上称为安纳托利亚。从地质角度来看,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单元“安纳托利亚板块”。这次土耳其大地震就位于安纳托利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上称为东安纳托利亚断层。

  

  在现场,苏德辰请观众把这几个板块想象成巨大冰山,板块在调整位置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碰撞。地震带两侧的岩石板块之间垂直方向的升降幅度很小,主要是沿着平行方向左右滑动,这就是地质学家经常提到的“走滑”断裂带。

  

  苏德辰介绍,地壳受力发生较大的断裂称为断层,破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垂直方向运动的或者为正断层、或者为逆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水平方向错动的称为平移断层,规模大的平移断层称为走滑断层,而历史上的大地震,一般都是走滑断层引发的。而土耳其周边的大断裂带基本以走滑断层为主。所以,从地质构造上看,土耳其周围都被多个大的地震带包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了今年外,其上一次7.8级的大地震发生于1939年。

  

  李四光的最后心愿:推进地震预报工作

  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一生为国为民,留下了数百万字、170余篇(部)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他曾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构造和运动规律研究,划分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地区的构造体系,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并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解决了国家急需。

  

  苏德辰介绍,李四光先生曾致力于地震地质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等工作。在李四光先生看来,地震预报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只要注意对断裂带的研究,并设置必要的观测网进行监测,再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资料,就可以对地震做出预报。

  1971年4月,在李四光先生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对医生说:“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四光心里一直装着地震预报事业。

  苏德辰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个人的看法:虽然现在国际主流的学术观点是地震难以预测,但是因为地震发生前总有一些地质特征变化,所以他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人类总有一天可以发现地震规律,准确地预报地震,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

  青少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苏德辰更向在场的青少年们呼吁,面对科学,我们不能光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张衡地动仪能不能预测地震”“地震的科学预测主要凭借什么指标”“地震前的一些动物异常行为就是地震要来的预兆吗”“地震来了,我们个人能做些什么”……在场的200多位观众踊跃提问,苏德辰耐心地一一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讲座的结尾,苏德辰更请观众关注地质学,发现地质之美,享受科学之美以及探索科学所带来的乐趣。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