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洛丽塔》看不伦之恋的伦理困境

  [摘 要] 由美国著名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改编的电影《洛丽塔》充满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真挚感情,然而,由于其恋童癖和主题,《洛丽塔》也远非传统好莱坞式的爱情悲剧。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洛丽塔》实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悲剧根源在于男主角亨伯特复杂的伦理身份致使他的恋童癖和违背法律和社会伦理,他也因此遭遇伦理身份与、与爱情相互冲突的伦理困境,最终导致他对洛丽塔的真挚爱情不得善终,从而加速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洛丽塔》;恋童癖;;伦理身份;伦理困境

  电影《洛丽塔》改编自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同名小说。小说历经两次改编,分别由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和阿德里安·莱恩于1962年和1997年搬上了银幕。尽管两个版本的电影拍摄手法不同,但都基本复现了小说的震撼主题,即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恋童癖和。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洛丽塔》都能让观众和读者经历谴责和同情交织的矛盾情感体验。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影片再现的恋童癖和主题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震撼。笔者认为,即使整部影片充满了亨伯特的真情,《洛丽塔》也远非传统好莱坞式的爱情悲剧。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影片实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男主角的恋童癖和遭遇伦理困境,导致他的真挚爱情不得善终,最终加速了影片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影片情节及主要人物介绍

  影片《洛丽塔》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亨伯特爱上了12岁继女并绞尽脑汁和她的故事。莱恩执导的《洛丽塔》大致内容与小说如出一辙。影片以画面和旁白的形式突出了亨伯特青少年时期无疾而终的爱情。亨伯特由此导致性心理障碍,使他的对象停留在12~14岁之间安娜贝尔式的女。在遇到夏洛特·黑兹的女儿洛丽塔后,一直压抑的恋童癖发作。为了掩饰自己的恋童癖,亨伯特和夏洛特结婚,并在婚姻的掩护下,时刻觊觎洛丽塔。夏洛特偷看了亨伯特的日记,得知他的恋童癖后,悲怒交加,冲去邮局寄信的路上遇车祸而死。夏洛特死后,亨伯特利用各种计谋把洛丽塔沦为自己的情人,并假借“父女”关系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以躲避警察和审查。经过两年的生活后,洛丽塔跟随色情剧作家奎尔蒂逃走。亨伯特到处寻找未果。三年后,通过洛丽塔的来信,亨伯特找到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的洛丽塔,在恳求她回到自己身边无果后,千方百计找到骗走洛丽塔的奎尔蒂复仇,枪杀奎尔蒂,自己也锒铛入狱,在狱中反思他和洛丽塔的“爱情”,最后因冠状动脉血栓症病死狱中,同年,洛丽塔死于难产。

  二、影片主题争议由来

  由于其不伦之恋主题,《洛丽塔》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先后遭到四家出版社的拒绝,于1955年作为色情文学首次被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小说出版后引发热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其中的“洛丽塔事件”。该书遭到了英、美、新西兰等国的查禁,直到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才成为国际畅销书。1962年,小说第一次被改编成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把洛丽塔的年龄由12岁改成14岁,且全片没有出现“”画面,把亨伯特的恋童和故事作“讽刺画”处理[1]才通过了审查。而1997年导演莱恩再次改编的《洛丽塔》由于更忠实于原著,也更加“狂野”,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裸”演绎,使影片颇有儿童的味道。因此,在美国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是名导,又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恋童和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塞缪尔高德温公司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于19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两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莱恩版《洛丽塔》。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洛丽塔》出版和发行的曲折之路都是因为其恋童和主题违反了美国的反儿童色情法。身心、智力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低,易受犯罪侵害,且一旦遭受害,会给其一生幸福蒙上阴影,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进行特殊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1989 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4 条作为全世界此类普适道德法律标准的成文体现,明确将儿童色情和雏妓进行定义为有害儿童福祉的犯罪:“缔约国承担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色情剥削和犯之害,为此目的,缔约国尤应采取一切适当的国家、双边和多边措施,以防止:(A)引诱或强迫儿童从事任何非法的性活动;(B)利用儿童或从事其他非法的;(C)利用儿童进行表演和充当题材。”[2]即使在色情业发达的美国也概莫能外。美国儿童保护法绝不容忍有真实儿童影音的色情制品,规定儿童色情制品不得制贩传播,也禁止持有传播虚拟合成儿童图像的色情物品。[3]所以,即使是思想已经相对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末,即使从小说出版到第二次改编时隔40多年,1997版影片也只能小范围放映,没有拿到任何大奖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都因恋童和对儿童的触犯了美国当时和当下的反儿童色情法和社会伦理。当然,《洛丽塔》作为经典,其魅力却远非恋童和主题可以掩盖的,1997版影片打上悲情的基调,突出了让观众既纠结又同情的男主角亨伯特的伦理困境。

  三、男主角的伦理困境在影片中的反映

  影片以满脸污血、失魂落魄、悲伤绝望的亨伯特驾老爷车歪歪斜斜地逆向行驶在蜿蜒绵长的公路的镜头开始,凄凉的背景音乐给整部影片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亨伯特继而用旁白以回忆录的方式带观众进入了故事之中。随后,影片交代了亨伯特恋童癖的根源,即14岁时和初恋女友安娜贝尔无疾而终的爱情导致的性心理障碍,而这个心理障碍预设了影片的悲剧根源。围绕“恋童癖”这个伦理结,影片展开了两条伦理线的讲述:亨伯特恋童癖导致的和他以“爱”的名义对不伦之恋的辩解。亨伯特复杂的伦理身份与的冲突、与爱情的冲突正是他遭遇的伦理困境。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个身份社会,法律也是伦理法律。人的身份一旦与伦理环境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伦理身份,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表示或者一个象征,它还承载着伦理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义务和束缚。[4]伦理身份会随着伦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与夏洛特结婚,亨伯特的伦理身份就发生变化,除了大学教授,他又是一位丈夫和继父。复杂的伦理身份使他在是否和继女的问题上面临巨大的伦理冲突:做夏洛特的丈夫就不能做洛丽塔的情人,因为身为继父,要做继女的情人就是,是被社会伦理所禁止的。而亨伯特让人痛恨之处在于他为继续恋童才选择婚姻,而新的伦理身份又与他的恋童癖完全不兼容,而他又放任自己的恋童癖,最终演绎了和继女的。恋童已是伦理罪恶,他为实现恋童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更让观众深恶痛绝:片中亨伯特无处不在的偷窥;为洛丽塔而和夏洛特结婚;依靠各种安眠药让夏洛特昏睡不醒而逃避丈夫的职责;内心对夏洛特厌恶并渴望夏洛特消失的阴暗心理,如旁白“我渴望出现大灾难、大地震、大爆炸令她的妈妈和四周的人立即消失,令洛丽塔向我乳燕投怀”;得知夏洛特车祸死亡的内心狂喜都深深刺痛了观众的伦理底线。夏洛特死后,他对洛丽塔进行的一系列控制行为:把洛丽塔骗出夏令营、利用安眠药她、利用金钱维持和洛丽塔的易、性暴力与待无不让观众深恶痛绝。他不仅是夏洛特口中的“a discreditable criminal monster一个败坏名声的罪恶的魔鬼”,也是观众眼中无法得到宽恕的伦理怪兽。

  亨伯特的恋童和无疑颠覆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因而招致观众的痛恨。然而除了恋童和主线,影片中还隐藏着亨伯特个人一厢情愿式的“爱情”主线。片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真挚爱情,让我们不无同情。主演杰里米·艾恩斯对亨伯特角色的演绎也成功渲染了人物的悲剧性。片首旁白“Lolita,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Lo-lee-ta.(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①把他对洛丽塔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场不为伦理认可的爱情中,他为洛丽塔疯狂。片中有三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一是在洛丽塔去夏令营之前和他亲吻,之后他狂喜地扑向洛丽塔的衣柜;二是在比亚斯利大学,亨伯特和洛丽塔争吵后,洛丽塔奔下楼梯,而他唯恐洛丽塔逃跑而拼命狂追;三是洛丽塔在医院逃走,他拼命拽着医生质问的癫狂都表明了他对洛丽塔的深深迷恋。而片中亨伯特无处不在的失落,如沿途寻找洛丽塔无果后的失落、在洛丽塔的小新家央求其回到他身边无果后的无望表情、片尾他面对山谷下城镇的心灰意冷都演绎了他对洛丽塔的深深爱恋未果后的失望。影片中的深情旁白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他们将要到达比亚斯利大学时的旁白“尽管我们争执,尽管种种琐事……尽管危险、无望……尽管这一切,我觉得我活在天堂。这天堂虽然染满地狱火焰的色调……但毕竟是个天堂”。在洛丽塔的新家见到她时“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我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就涌上心头”。 他枪杀奎尔蒂为自己的爱情复仇后被捕入狱。在这场不为社会伦理认可的“爱情”中,亨伯特为洛丽塔疯狂。而洛丽塔根本不爱他,说出的“奎尔蒂才是我惟一的爱”带给他的绝望又颠覆了他带给观众的厌恶,我们甚至忍不住想去怪罪开始引诱了他而后又把他“抛弃”的洛丽塔。

  亨伯特复杂的伦理身份与恋童和的冲突颠覆了社会伦理,也使他对洛丽塔的爱情受到了伦理的质疑与审判。在这场中,尽管洛丽塔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她叛逆、乖张、顽劣、粗俗、寻衅生事又善变,洛丽塔诱惑他在先,亨伯特仍然难逃伦理审判,他是罪恶的,即使是真挚的爱,也无法掩饰这份罪恶。整部影片都体现了爱情遭遇伦理困境后的痛苦与无奈。亨伯特违背伦理和法律,也遭遇了惩罚,最后他的恋童与和杀人罪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 语

  就情感的真挚而言,亨伯特的爱情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说两情相悦的“老少恋”勉强可以接受,但,即使是继父与继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也颠覆了社会伦理。他的恋童癖和放在“父女”这样的伦理身份下只会显得龌龊、肮脏。所以,亨伯特既是真挚爱情的捍卫者,更是伦理意义上的恶棍与罪人,这也正是影片不是爱情悲剧而是伦理悲剧的原因。

  注释:

  ①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 陈惠.魔镜:小说《洛丽塔》的电影之旅[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 儿童权利公约[A].现代幼教工作实务全书[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

  [3] 朱和庆,刘静坤.美国儿童色情犯罪的法律规范[J].法律适用,2010(07).

  [4] 杨革新.伦理选择与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J].外国文学研究,2009(06).

  [作者简介] 刀喊英( 1981— ) ,女,云南盈江人,文学硕士,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