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一太极会馆参与发起自然纪录电影大片《神奇的一天》首映,票额有限

  

  这样的票房奇迹,这样的大IP,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现在的中国,续作的推出都是要被制片人们“立刻,马上,现在要!”。

  而《地球》的续作足足等了十年。

  “我觉得只有到了这个合适的时机,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特别的电影。”BBC地球影业的创意总监Neil Nightingale说,“我们不可能只花一年时间去做一部电影,所以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创造一部卓越电影的机会。”

  100位中英制作团队成员,历经3年时间,辗转22个国家,动用了200架拍摄无人机,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进行拍摄,才成就了现在这部卓越的电影:

  《地球:神奇的一天》。

  

  尤其令国内影迷兴奋的是,这一次国内不仅引进了本片,并且将在8月11日领先全球在中国公映。十年前无法在大银幕上欣赏《地球》的遗憾这一次终于可以弥补了。

  而本片也是其国内出品方SMG尚世影业自《我们诞生在中国》之后在自然纪录电影领域最重要的一部电影。

  ▲电影预告片

  

  1

  一场寻找美景、发现趣味、共同探险的旅程

  寻找美景

  在这部最新作品中,创作者以时间为轴,从黎明到晨曦,从正午到日暮,从夜晚到日出,用领先的电影科技带领观众跨越地球的南北东西,探索自然界38个野生物种平凡而又灿烂的一天,共同见证它们普通又惊奇的生命历险,重新发现大自然的力量与信仰。

  

  ▲独角鲸

  38个野生物种,这其中包括蜂鸟、独角鲸、海鬣蜥等在内的独特野生物种,也包括中国的野生大熊猫、白头叶猴等珍稀保护动物,它们有的来自极地与沙漠,有的来自丛林与草原,有的来自岛屿和海洋,本片用幽默、亲密而又充满情感的态度,展示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命状态——

  为爱而生,为生而战。

  而在这个战斗的过程中,它们的生活充满了惊险与刺激,却也不乏温馨和趣味。

  因此观影的过程不仅是寻找美景的过程,也是一场发现趣味和共同探险的非凡旅程。

  发现趣味

  还记得《疯狂动物城》里半天蹦不出一个完整单词的树懒么?慢是它们的标签。但你想过它们也有“健步如飞”的时刻么?片中的这只三趾树懒此刻正在河面上快速划行,恨不能飞到河对面的大树上,是何原因呢?

  

  而这个谜一样的眼神又有着怎样的意味?它的背后有一个让人捧腹的故事等你去发掘。

  

  你知道在积雪消融过后终于从冬眠中醒来的棕熊宝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是饥肠辘辘地四处觅食吗?毕竟都一个冬天没有进食了。可是,它们最急于做的却是在熊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树林,找到一颗心仪的大树,然后开始——

  

  喂,这是在跳舞吗?这配乐选的可是汪峰老师的《一起摇摆》?

  聪明的你能猜到熊宝宝在干嘛吗?

  共同探险

  除了美景,也有险境。而更惊险的则是每天都在动物世界真实上演的生存大战——为生而战,恰如其分。

  片中有几段惊心动魄的捕猎场景,堪称动物世界版的“速度与激情”,让人在观影之时屏息凝神。

  刚刚破壳而出的海鬣蜥宝宝要去海边和亲人汇合,但从沙滩到海边这段看似很短的距离却危机四伏:一路上锦蛇遍布,它们正等着这一年中难得的饱餐机会。

  

  ▲海鬣蜥宝宝

  海鬣蜥宝宝飞快地向海边爬行,锦蛇们闻声而动、穷追不舍,形势凶险万状。他突然停下来,一动不动,试图骗过没有视力的游蛇,当锦蛇触到它的背时,它终究无法淡定,夺命飞奔。好不容易逃过了追兵,却遇到了埋伏,海鬣蜥宝宝还是被锦蛇缠上了!这一次,它能否逃出生天?

  

  

  2

  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尤其适合亲子观影

  有人也曾问《地球》的制片人Stephen McDonogh,为什么会拍这部纪录片?他如此回答: 现在的自然纪录电影好像有一种大趋势,就是告诉人们他们正在把这个星球搞得一团糟,就好像人类和地球是两个分开的个体。事实上,人是属于这里的,是地球的一部分。

  去爱这个美丽地球,对人类保持信心,也对自己保持信心,如果你看到了这个地球的美丽,相信你也会更爱身边的一切。

  问问自己,在地球上最美好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当奥巴马在白宫询问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为何对自然感兴趣时,他回答:我从来没见过哪个孩子,不会对自然着迷。

  又有哪个孩子不会对这部神奇的自然纪录电影着迷?

  本片也许是整个暑期档最适合亲子观影的一部电影。

  因为它在美不胜收的视听体验中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用一种幽默、亲密、感性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一个个让人或捧腹、或紧张、或感动的故事;而最重要的是影片在这些故事背后所传递的正确而感人至深的情感伦理:

  斑马宝宝过河的故事当中,比起湍急的水流和斑马宝宝趔趄的脚步所营造出的故事紧张感,在岸上不愿离开而只能焦急注视着宝宝在河里挣扎的斑马妈妈更加动人。虽然无力帮忙,但那一刻她关切的目光和普天下的母亲何其相似!母爱的伟大,通过静默无言的镜头在那一刻充分彰显。

  

  ▲斑马妈妈和斑马宝宝

  扎沃多夫斯基岛上的企鹅爸爸顶着海浪和贼鸥的攻击出海捕鱼的故事堪比任何伟大的英雄电影。但本片中并未在此做过多的渲染,而是通过几个细节展现父爱的伟大,以及家庭的温暖。

  第一个细节是企鹅爸爸背部的暗红色斑块,这不是因为它肤色特殊,而是它在登岸时因受海浪冲击被悬崖上的岩石刮破留下的印痕。只这一个细节,就将归途中的危险道明。

  

  第二个细节是企鹅爸爸在数百万只企鹅的喧闹声中引吭高歌,寻找家人。尽管周围是震耳欲聋的喧闹声,但它从中听到了企鹅妈妈的回应,并很快找到了家人。家庭之间的温暖和情感羁绊,在这个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万千人群(企鹅)之中,我总能一下子找到你。

  

  片中类似的段落还有不少,需要你亲自去影院感受。

  这部电影将让你和孩子共度一段难忘的亲子时光,在神奇的动物世界里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惊奇、生命的顽强不息、家庭的温暖和爱的伟大。

  

  3

  一部这样的电影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为了创作这部全新的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剧组再次集结《地球》原班人马,100位中英制作团队成员,历经3年时间,辗转22个国家,动用200架拍摄无人机,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进行拍摄,力求为观众带来最震撼的视觉享受。

  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获奖者范立欣和著名作家严歌苓分别担任联合导演和中文旁白编剧,国际巨星成龙大哥也亲自为影片配音,他独具特色的嗓音有一种反差萌,恰好契合本片温馨、幽默的气质。

  

  ▲中方导演范立欣,代表作《归途列车》,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最高奖“伊文思奖”的导演。

  

  ▲中文旁白编剧严歌苓,著名作家,张艺谋电影《归来》、《金陵十三钗》编剧。

  

  ▲中文配音成龙

  ▲成龙大哥幕后配音花絮

  片中那些神奇的动物植物们

  下边附上电影中神奇的动物、植物的介绍,想要现场互动的小朋友可以提前了解一下,争取获得小小纪念品哦。

  

  

  

  

  独角鲸

  Narwhal

  【形态特征】独角鲸体长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长牙),雄性略长于雌性。成年鲸平均体重800~1600公斤。独角鲸没有背鳍,它们的脖子和椎骨的连接方式更像其他哺乳动物,与海豚和鲸鱼反而不一样。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许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独角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们脑袋上伸出的长牙,那是从左上颚突出唇外的犬齿,长度可达2~3米,呈螺旋状,因为长得像角,故而得名。

  【生活习性】摄食行动没有规律,浮现海面的时间极短,潜水时间通常为7~20分钟;迁徙时,游速极快,并浮游在海面或近海面处;捕猎时,会兜圈子或缓慢移动。群队的所有成员可能同时浮升或下潜。可能在海面休息长达10分钟,露出部分背部或一只胸鳍;海况不佳时倾向待在深处休息。长牙可能扬升出水。浮窥、鲸尾击浪与胸鳍拍水相当常见。很少跃身击浪,但偶尔会在海面冲刺。喷气微弱,经常不明显。

  【栖息环境】独角鲸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数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西部的海湾和水湾。它们是深层潜水者,会在海洋各层深度觅食,冬天捕食底栖生物,特别是生活在厚厚冰层下的比目鱼,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极鳕鱼、比目鱼以及一些其他鱼类。

  

  帽带企鹅

  Pygoscelis antarctica

  【形态特征】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在戴着盔帽一般,故又称颊带企鹅。

  【生活习性】帽带企鹅是最大胆和最具侵略性的企鹅之一。它们的食物包括小型的浅水生活动物、磷虾、小型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的甲壳类动物。它们是岸边的掠食者,常会在浮冰上觅食,当然它们亦偶尔会在远岸的海洋出现。它们喜欢在离自己繁殖地不远的地方掠食。它们主要集中在半夜或正午来潜水觅食,而每一次潜下去一直也不会维持多于一分钟,也鲜少深逾200英尺。跟大部分的企鹅一样,南极企鹅用其鳍状肢划水前进,时速可达32公里。在陆上,南极企鹅以腹着地滑动前进,以脚部和鳍状肢作推进。在攀爬斜坡或离开水面时,它们会用四肢来作推进。

  【栖息环境】生活在南桑威奇群岛、南极洲、南奥克尼群岛、南设得兰、南乔治亚岛、布韦岛、巴勒尼群岛和彼得一世岛等地的企鹅。它们体长72厘米,成年的南极企鹅平均重约4千克。全球迄今为止共有7,500,000对有繁殖能力的帽带企鹅。

  

  薮猫

  Serval Leptailurus

  【形态特征】体形像一头小型的猎豹,躯干和四肢修长。皮毛黄色且具黑斑, 黑斑与背部和头部的纵向斑纹融为一体。 尾部有数个黑色环纹,尾尖黑色。雄性体形通常大于雌性。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它们体型更显修长,腿长而尾短,双耳又高又圆,两耳基部距离很近。

  【生活习性】一般在黄昏取食鼠类、鸟类、鱼类、蛙以及蝗虫等大型昆虫。薮猫可以帮助农民捕食蝗虫和鼠类,很少猎杀家畜。由于此物种聚集于河边,易暴露而被捕杀,另外面临生境丧失的危险。

  【栖息环境】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薮猫地理分布除了撒哈拉沙漠和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以外,都能见到它们的足迹。撒哈拉以北极其稀少。在某些国家,尤其是美国,薮猫被当作宠物驯养。在意大利,薮猫是托马西家族的象征动物。

  

  三趾树懒

  Bradypus tridactylus

  【形态特征】树懒科、树懒属的哺乳动物。三趾树懒头小而圆,体长50-60厘米,身上针毛长而粗糙。身上被毛原是灰棕色,后显绿色。

  【生活习性】三趾树懒终生在树上生活,在地面不能站立和行走,但能游泳,视觉和听觉差,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觅食,仅以几种桑科植物的嫩枝、幼叶及芽为食,是世界上行动最缓慢的动物之一。三趾树懒平均每分钟移动2.7米,常常数小时不移动,故难被发现,每天睡眠15小时以上,因为不爱活动,环境又潮湿,身上长了一层绿色的藻类,远看和树皮差不多,成为一种保护色,但也因此招来一些虱子、甲虫和蛾子的幼虫。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热带森林潮湿的树梢密叶中,完全树栖,很少到地面。分布于巴西、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白头叶猴

  White-headed langur

  【形态特征】是金头乌叶猴的中国亚种。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尾长,适于树栖;体型纤细,无颊囊。该物种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60-80厘米,体重8-10千克,与黑叶猴在形态和体型大小上都差不多,头部较小,躯体瘦削,四肢细长,尾长超过身体长度。它的体毛也是以黑色为主,与黑叶猴不同的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形状如同一个尖顶的白色瓜皮小帽。

  【生活习性】群体活动,成员通常为5-9只,由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昼行性动物,清晨开始觅食,主要食物是树叶,新鲜的嫩芽、花朵、树皮和一些水果。白头叶猴平均寿命25岁。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栖息环境】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位于中国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这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狐獴

  Meerkat

  【形态特征】俗称“蒙哥”,头尾长42-60厘米,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体形粗笨。四肢短,后足具5趾,趾间有蹼;尾长而圆,约为体长的2/3,上被小鳞片及稀疏的毛。背部毛色黑褐,杂以黄色毛尖,绒毛为深咖啡色;尾两色,上面棕黑色,尾基部和下部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繁殖无严格的季节性。孕期为130天左右,每胎产仔6-8只,一年可产两次。

  【栖息环境】栖息于草原和开阔平原地区,分布量取决于土壤类型,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主要分布于陆地生物群落的沙漠或沙丘,如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

  

  蝠鲼

  Mobula

  【形态特征】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生活习性】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

  【栖息环境】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

  

  海鬣蜥

  Marine iguana

  【外形特征】海鬣蜥是仅出没在科隆群岛的鬣蜥目物种,共分7个亚种。成年雄性平均体长0.75米,体重1.5千克;雌性平均体长0.6米,体重0.5千克。这种爬行动物的身躯比较长,最长的可达150厘米以上。不同岛屿上的海鬣蜥在大小上也有不同,在费尔南迪纳岛及伊莎贝拉岛上的是体型最大的,而在赫诺韦萨岛上的则是最小的。海鬣蜥尾巴的长度几乎等于躯干的两倍,长长的尾巴在游泳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

  【生活习性】海鬣蜥是世界上唯一能适应海洋生活的鬣蜥。海鬣蜥经常沿着海岛的海岸线寻找被海水冲上沙滩的海草、甲壳类动物。海边的礁石上附着的各种软体动物,也是海鬣蜥的美味。海鬣蜥还经常下海去捕食。海鬣蜥吃食海藻的时候会摄入超量的盐分,不过,海鬣蜥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海鬣蜥的鼻子里有一个特殊的部分叫作盐腺,它可以在咀嚼过程中,将嘴里食物中过量的盐分分离出来,然后排出体外。

  【栖息环境】它们分布在科隆群岛的各个岛屿上,主要栖息在岩石海边,但也会出没在沼泽及红树林。

  

  加拉帕戈斯跑蛇

  Galapagos racer

  跑蛇 是一种 加拉帕戈斯群岛产的游蛇科 Pseudalsophis 属的一种蛇类。这种蟒蛇仅有微弱的毒性,且没有强进攻性,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是无害的。这种蛇还有两个亚种:东部跑蛇和西部跑蛇,后者比他的东方近亲更大,更长,并且颜色更深。两种亚种都以小型爬行类动物,蛋,啮齿类动物,雏鸟为食物,但西部亚种还更加善于捕鱼。跑蛇因为其它以蛇蛋为食的外来物种,包括猪、羊、猫等的入侵而生存受到了威胁。

  跑蛇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三种蛇类之一,最早被记载于1860年。在2016年11月,BBC系列影片地球II的一段展示一群跑蛇猎杀新破壳的小海鬣蜥的视频资料广为流传。

  

  白腹蜘蛛猴

  White-bellied spider monkey

  【外形特征】因四肢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看像一只巨大的蜘蛛而得名。毛多且密,头圆小,尾长大于体长,可达80厘米,缠绕性极强。

  【生活习性】它们一般结小群活动,很少下地。主要以椰子,草莓和野生李子为食,偶尔也吃些小昆虫。它们可以舒展双臂,悠荡翻飞于林间,敢从10米高处猛然跳下。在跳跃时,具有卷握能力的尾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午后,它们常会喧叫不休,或发出低沉的鼻音,或发出尖利的喉音,有时会集体齐声尖叫,时间可持续30分钟。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300米的沼泽林区和热带雨林区。

  

  冕狐猴

  Diademed sifaka Propithecus

  【外形特征】冕狐猴体长50-55厘米;尾长44-50厘米;重量4.75-8.5公斤。

  【生活习性】树栖动物,具有领地意识,群居,白天活动,以叶、芽、花、种子和水果为食。[1] 喜欢横着走路。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中。

  

  马达加斯加大狐猴

  Indri

  【外形特征】又称原狐猴。是大狐猴属唯一的一种。大狐猴一般体长可达70厘米,体重可达13公斤,是一种树栖息的狐猴,只产于马达加斯加。是现存原猴类中体型最大的类群。脸很短,吻部短而宽;腿比臂长得多;手狭长相当于手宽的6倍,拇指短小,可略与其他指相对;脚和趾很长,象巨大的爪。

  【生活习性】主要树栖,也到地面活动。白天或夜间活动。食叶、花、树皮和果实。结小群,每群最多9只。善在树间跳跃,一跃可达10米,跳跃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坐着睡觉,两臂抱着树干,头夹在两膝之间,尾下垂并卷成钟表发条状。

  【栖息环境】栖息于马达加斯加岛热带茂密丛林中或干旱地带。

  

  维氏冕狐猴

  Verreaux sifaka

  【外形特征】维氏冕狐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但其也是最大的狐猴之一,成年冕狐猴体长约为105厘米,其中一半为尾长,重3 - 3.5公斤。成年后眼睛会变成琥珀色,身体很高,以便适应丛林生活。维氏冕狐猴有长而厚实,柔软的毛发,且大部分是白色的,向下延伸的脖子后面,头冠为暗褐色。它有一个暗灰色或黑色的脸,眼睛大而明亮,呈现黄色。其胸部,肚子和腋下的皮毛更为稀疏,而露出其下灰色的皮肤,并且雄性维氏冕狐猴也可能会在胸部有一个由喉部腺体造成的淡淡的红褐色区域。

  【生活习性】维氏冕狐猴一般以小规模的群体生活,早晨和黄昏时分出外觅食,白天时间则主要用于休息。它们在陆地上唯一的运动方式就是跳跃。

  【栖息环境】维氏冕狐猴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从马达加斯加西部的齐里比希纳河,南到西南角落的岛屿周围的Andohahela地区。

  

  蓝角马/黑尾牛羚

  Blue wildebeest

  【外形特征】黑尾牛羚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有蹄动物,体重雄性200~290千克,雌性170~240千克,有4~5个亚种,俗称角马。

  【生活习性】性情温驯,经常被狮子等猛兽捕食,旱季时成千上万结群迁徙。

  【栖息环境】栖息于非洲草原。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

  

  平原斑马

  Plains zebr

  【外形特征】平原斑马是非洲数量最丰富的,具有标志性的斑马。头体长217-246厘米;尾长50厘米;肩高110-145厘米;重量175-385千克。由于亚种众多,该物种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多样性。平原斑马具鬃毛,整体有条纹覆盖,通常具有比较广阔的黑色条纹,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

  【生活习性】平原斑马有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主要社会单位包括单一的雄性,和1-6个雌性组成的“后宫”。这种典型的家庭群族,保证了后代有唯一的雄性基因,但它必须击退来自其他单身雄性的挑战。战斗是激烈的,会发生撕咬、踢踏。胜者成为族群的首领,保证了最强的基因传续 。

  【栖息环境】平原斑马是高度适应性的物种,能够在营养价值很少的粗植被区域生存,通常生活在没有树木的草原和热带原林地,跨越了热带及温带地区。不过,它们一般不会在沙漠、茂密的热带雨林和永久性湿地生活。此外,它们也会生活在肯尼亚山中海拔高度约4300米的地方。

  

  河马

  Hippopotamus

  【外形特征】河马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达3吨,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张开呈90度角。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刍。

  【生活习性】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性温顺,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

  【栖息环境】一般生活于河流、湖泊、沼泽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芦苇的地带,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2400米。

  

  尼罗鳄

  Nile crocodile

  【外形特征】尼罗鳄是非洲最大的鳄鱼,其体长在2-6米,最大亚种平均体长为3.7米,整个身体为橄榄绿色至啡色,有黑色的斑点及网状花纹。躯干背面有坚固的厚鳞甲6-8纵列;四肢的外侧有锯齿缘,趾间有蹼。

  【生活习性】尼罗鳄十分凶残,喜欢在水中生活,但非洲很多地区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一到旱季,就会有大量动物因缺水而死亡。为了躲避这种不利的生存条件,尼罗鳄常常用嘴和脚在河岸上挖掘洞穴。旱季期间,尼罗鳄就躲藏于地底之下,一直到下一个雨季来临为止。

  【栖息环境】尼罗鳄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泽、盐水区域都可以生存。主要分布在非洲。

  

  非洲白背秃鹫

  White-backed vulture Gyps

  【外形特征】秃鹫体形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大者可达3米以上)。

  【生活习性】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栖息环境】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棕熊

  Brown bear

  【外形特征】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重90-800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

  【生活习性】棕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谱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他们主要在白天活动,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山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林中有枯立木、风倒本,火烧迹地、沼泽地、河谷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动,春、秋季多在较低的树林中生活。

  

  灰熊

  Grizzly bear

  【外形特征】大型食肉目动物,体长180~200厘米,体重达200千克。外形与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老年熊呈银灰色;幼年为棕黑色,颈部有一白色领环;胸毛长达10厘米。脚掌裸露,具厚实的足垫,但前足腕垫不如黑熊的宽大,与掌垫分开。

  【生活习性】灰熊更喜欢在山中的森林、苔原以及海岸沿线居住。它们经常在鲑鱼的繁殖区域出现,作为杂食动物,它们什么都吃——植物、昆虫、鱼、动物尸体、有蹄的动物,有时也吃牲畜。在十一月或十二月前后,熊会进到洞穴中冬眠,但它们并不是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偶尔也会外出觅食。

  【栖息环境】它们曾广泛地生活在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和大平原(Great Plains),但是,狩猎者使灰熊物种数量降低了不少。

  

  狮子

  Lion

  【外形特征】有“草原之王”的称号,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240千克,全长可达3.2米。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生活习性】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到30个成员,平均为17头。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幼仔。狮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常捕杀非洲水牛,瞪羚,长颈鹿,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

  【栖息环境】狮子原来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亚和中近东地区,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目前狮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现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长颈鹿

  Giraffe

  【外形特征】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

  【生活习性】群居。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日行性。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时速可达70千米/小时)。晨昏觅食,在野外,主要吃各种树叶,尤喜含羞草属的树叶,一头长颈鹿每天能摄入63千克树叶和嫩枝。耐渴,在树叶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年不喝水。

  【栖息环境】长颈鹿有9个亚种,全部栖息于非洲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灌丛、开放的合欢林地、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和树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带。没有领土意识,善于交际,形成松散的群落,活动区域介于5和650平方公里。

  

  抹香鲸

  Sperm whale

  【外形特征】抹香鲸雄性体长11-20米,雌性体长8.2-18米,成年体重25-45吨;出生时幼体长4米,体重达500千克。与身躯比较,抹香鲸的头部显得不成比例的重而大,具有动物界中最大的脑,而尾部却显得既轻又小,这使得抹香鲸的身躯好似一只大蝌蚪。

  【生活习性】喜群居,往往由少数雄鲸和大群雌鲸、仔鲸结成数十头以上,甚至二三百头的大群,每年因生殖和觅食进行南北洄游,其游泳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十几海里,而且抹香鲸有极好的潜水能力,深潜可达2200米,并能在水下呆两个小时之久。主食大型乌贼、章鱼、鱼类,而乌贼、章鱼主要吃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和鱼类。每天要消耗相当于体重3%至3.5%重量的食物。

  【栖息环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两极都可发现它们的足迹,主要栖息于南北纬70度之间的海域中,其中以深且富生产力的海域为最。

  

  盘尾蜂鸟

  Racket-tail hummingbird

  【外形特征】因飞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酷似蜜蜂而得名。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闪耀彩虹色或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

  【生活习性】独栖性动物,仅在繁殖季结对。蜂鸟和其他鸟类一样,没有发达的嗅觉系统,而主要依赖视觉,也不同于大多数脊椎动物,蜂鸟对325-360纳米的紫外光敏感,方便它们寻找一些有紫外色谱的花朵。由于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和主动飞行的消耗,蜂鸟要用70%的时间栖居休息。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它们把色彩鲜亮的物体当作食物一探究竟。蜂鸟为昼行性鸟类,白天寻觅食物,觅食高峰在黎明和黄昏。

  【栖息环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巢鼠

  Harvest mouse

  【外形特征】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杆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们在啮齿目动物中是最小的代表。耳壳短而圆,向前拉仅达眼与耳距离之半,耳壳内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尾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

  【生活习性】鼠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巢鼠可在杂草丛及灌丛的植物茎秆上及树枝上用植物茎、叶筑巢。巢距地面一般在30~100厘米,巢呈圆球形或卵圆形,一般只有一个巢口。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平原地带中比较潮湿地段,典型生境为芦苇地、沙地、田园绿洲等。

  

  仓鸮

  Barn owl

  【外形特征】又叫猴面鹰、猴头鹰等,是中型鸟类,共有28个亚种。体长33-39厘米,翼展85-93厘米,体重470-570克。头大而圆,面盘明显,呈心脏形,白色,四周皱领橙黄色,上体为斑驳的灰色及橙黄色,并具精细的黑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稍沾淡黄色,具暗褐色斑点。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

  【生活习性】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栖息于树上或洞中,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有时出没于破宅、坟地或其他废墟中,飞行快速而有力,毫无声响,在黑夜中显得影影绰绰 ,再加上它的叫声非常难听,很像人在受酷刑时发出的惨叫,所以常常使人们对它感到非常的恐怖。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是著名的捕鼠能手,每天大约捕捉3只老鼠,一年消灭鼠类1000只以上。此外,有时也捕猎中小型鸟类、青蛙和较大的昆虫等,偶尔也能象鹗一样捕鱼。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发出尖励的叫声,使猎物陷于极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栖息环境】仓鸮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庄附近森林中,喜欢躲藏在废墟、阁楼、树洞、岩缝和桥墩下面,特别喜欢在农家的谷仓里栖息,所以得名。

  

  长尾蜉蝣

  Tisza mayfly

  【外形特征】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份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仅数小时而已。

  【生活习性】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

  【栖息环境】稚虫栖息于淡水湖或溪流中。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

  

  黄喉蜂虎

  Yellow-throated bee-eater

  【外形特征】属中型鸟类,体长23-30厘米。喉黄色,其下有一窄的黑色胸带;胸带以下的整个下体蓝绿色。前额蓝白色,具一宽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后颈暗栗色,尾蓝绿色,中央尾羽延长,明显突出于其他尾羽。翅上具淡栗色斑。嘴黑色,细长而尖,微向下弯曲。

  【生活习性】常成群活动。白天多数时间都在空中飞翔,飞行直而快,两翅扇动迅速,有时还伴随着滑翔。不怕人,有时进到村舍、房前屋后和果园中活动,休息时多栖于电线上、枯树枝上或灌木上。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嗜食蜂类,食物因地点、季节而异,除蜂类外,亦捕食象甲、榆毒蛾、虻、蜻蜓、白蚁、蝴蝶等鳞翅类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常栖于枝头或电线等地静伺,一旦飞虫临近,迎飞而啄食。亦在空中捕食,边飞翔边捕食。

  【栖息环境】主要栖于山脚和开阔平原地区有树木生长的悬岩、陡坡及河谷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平原丛林、灌木林,甚至芦苇沼泽地区。在开阔地带如山脚、耕地、湖泊周围等环境活动。

  

  非洲草原象

  African bush elephant

  【外形特征】是最常见的非洲草原象品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5.4-7.5米,尾长1-1.3米,肩高2.7-3.3米,体重3-6吨。前足有4趾,后足有3趾,共有21对肋骨,背部平。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耳朵很大,下部尖,上下可长达1.5米。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象皮厚,有皱折。

  【生活习性】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

  【栖息环境】产于非洲,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

  

  猎豹

  Cheetah

  【外形特征】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猎豹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

  【生活习性】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猎豹为食肉动物,猎物主要是中小型有蹄类动物,包括汤姆森瞪羚、葛氏瞪羚、黑斑羚、小角马等,在食物匮乏时,也会袭击斑马,另外鸵鸟也是猎豹经常捕食的对象。偷偷接近到与猎物10至30米的距离,然后猎捕猎物,猎捕时速度最高可达到时速120千米,且仅一脚着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钟,超过时生理构造使猎豹必须减速,否则它们会因身体过热而死。

  【栖息环境】栖息在温带、热带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树木的大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等地,现存3个亚种。

  

  狐蝠

  Flying foxes

  【外形特征】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种类,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由于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

  【生活习性】日间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对果园危害极大。每胎1仔,冬季隐藏于洞穴中冬眠。

  【栖息环境】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2] 总数超过160种,以东南亚和非洲种类最多。狐蝠科也有少数相貌比较特殊的成员,如非洲的垂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口鼻部膨大似锤子;分布于西太平洋诸岛的背囊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有不同与其他果蝠的较长的尾。中国境内分布5属7种,见于华南区,包括台湾和海南省。

  

  大熊猫

  Giant panda

  【外形特征】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是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哺乳动物。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体色为黑白相间,它有着圆形脸颊,两个大黑眼圈,壮硕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生活习性】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栖息环境】栖息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黄雕鸮

  African eagle owl

  【外形特征】一种鸱鸮科、雕鸮属类生物,体大,长达70公分(约2.3呎),头上有两束羽毛(耳羽束)。眼大,橙色;体羽茶色,有褐斑,下体色淡。

  【生活习性】主要觅食齧齿类(兔)和大型禽类。

  【栖息环境】栖息和繁殖于岩穴和树洞。黄昏後栖息于树枝上。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斑鬣狗

  Spotted hyena

  【外形特征】斑鬣狗是排在狮子之后的非洲第二大食肉动物。体型似犬,长颈,具有很高的肩膀和强大的前躯及倾斜下来后躯。毛发短粗,毛色土黄、棕黄色、沙色、姜黄色、暗灰色或褐色,它得名于在背面、侧面、臀部和腿部有黑色或褐色斑块和斑点。身上这些不规则的暗斑,会随着年纪而消褪。鼻端黑色。它们有长及强壮的颈部,有粗糙的鬃毛。尾巴短,棕黑色,尾端浓密。

  【生活习性】斑鬣狗是夜行性猛兽,它们白天在草丛中或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四处游荡,到处觅食。它们单独地、成队地或几只一起去猎食,有时40-60只一起有组织地对大动物斑马、野牛等进行围猎。

  【栖息环境】栖息于多种类型的开放式或干燥环境,如包括半沙漠、热带草原、林地、金合欢丛林和山地森林,在密集的森林生境中不太常见。

  

  白边真鲨

  Whitetipreef shark

  【外形特征】白边真鲨是一种壮实且具有流线型体形的鲨鱼。它具有长躯体,宽前吻和大眼睛,五对鳃裂较短。第一背鳍大且呈三角形,鳍根和胸鳍自由末端平齐或稍稍更靠近头部。两个背鳍间有脊线。胸鳍呈镰刀状,长度占躯体长度的比例较大多数真鲨长。背部呈带青铜光泽的蓝灰色,腹部呈白色。鳍的边缘和顶部呈白色。

  【生活习性】它可以在珊瑚礁区来回自由穿梭觅食,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它喜欢吃那些生活在海底部的硬骨鱼,小型软骨鱼,章鱼,幼小的鲨鱼出生时只有65公分长。

  【栖息环境】栖息于红海及东非、马达加斯加、塞舌尔、阿尔达布拉群岛(Aldabra Group)、毛里求斯、查戈斯群岛、日本、北澳大利亚和法属玻里尼西亚、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哥伦比亚,包括椰子岛(Cocos Island)、科隆群岛和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海岸线的暗礁附近深约800米的水中,大多最少是在30米以下。它们并不会迁徙。

  

  光萤科的南美竖毛甲属幼虫

  Railroad worm

  【外形特征】发光虫是一种生活在欧洲的普通虫子,能连续或较长时间发光,是一种Lampyris属荧光虫物种。其生物发光器的大小、数目、位置和构造各不相同,发光能力的演化起源亦不同。多发淡绿光,竖毛甲的头部还发红光。引雌性发光虫的体型通常是雄性的两倍,可达到25毫米,但是它们并没有翅膀,而雄性发光虫却长着翅膀。

  【主要类群】北美花萤属的幼虫和雌虫,由单个的巨细胞发光。新西兰穴居的某些光蕈蚊属的幼虫由变异的排泄器官发光。北美扁尾蕈蚊属的幼虫由变异的唾腺发光。南美竖毛甲属的幼虫和雌虫。欧洲萤属的幼虫和无翅雌虫的发光器与萤火虫的「灯」相似,但较简单。

  

  萤火虫

  Glowworms

  【外形特征】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生活习性】水栖萤火虫的幼虫吃螺类,贝类和水中的小动物,而陆栖的萤火虫幼虫则以蜗牛、蛤蝙为食物,有些种类会捕食蛆叫和昆虫等小动物。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 00至清晨3:00,4: 00都有。一般说来,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晚上20:00,21: 00点停止活动。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抵和成虫相仿,但它们却可以整夜活动。

  【栖息环境】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叩甲

  Click beetle

  【外形特征】叩甲是体形狭长,小型至大型,较原始类群多大型,体壮硕,体色多灰暗,体表多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的一种昆虫。

  【生活习性】被碰触时,会仰卧地上装死。复位时,叩甲头胸部前屈,将一刺状突弯曲纳入腹部沟槽。刺状突弹回时,虫体跳起,并发出咔嚓声,恢复原位。常在夜间取食植物叶子。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低海拔山区。

  

  浣熊

  Racoon

  【外形特征】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区域,与周围的白色的脸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耳朵略圆,上方为白色毛,通常颜色深浅的灰色,也有部分为棕色和黑色、淡黄色,及罕见的白化种。尾长,有黑白环纹,也有少数为黄白相间,大约5~7个。树栖的蓬尾浣熊属和地栖的长鼻浣熊都有尾环,而卷尾浣熊的长尾(超过体长1.5~2.0倍)无环纹,前者的长尾有缠绕性。

  【生活习性】浣熊是“游泳健将”,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 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白天它们在空心树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觉,当受到黑熊追踪时,它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

  【栖息环境】浣熊的栖息地必须临近水源,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地区,但也可以生活在农田、郊区和城市地区。浣熊一般在树上建造巢穴,但是也会使用土拨鼠建筑的洞穴或生活在矿山、废弃物、谷仓、车库、下水道或人类的房子中。

  

  豹

  Leopard

  【外形特征】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体长1-1.7米,尾长0.7-1.0米,健康体重60-100公斤左右,最重可达130公斤。躯体细长,四肢粗短有力,爪强锐。头圆较大,颈稍短,四肢强壮,前肢较后肢略宽大,前足5趾,后足4趾,趾上均具灰白色锐爪。趾间、趾掌垫间长有浓密的短毛。

  【生活习性】豹性情孤僻,平时单独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中潜伏,黄昏时开始出来游窜,直到黎明时方休息。在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活动的范围较固定。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往往作数十公里的移动。豹在平时没有固定的巢穴、休息时常常爬到较高的树上,选择在叉枝、横枝干上爬卧。有时也在草丛中或悬崖石洞中睡觉。豹虽会游泳,但它不喜欢水,从不到水中游耍。

  【栖息环境】豹的适应性很强,它可生存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包括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等。

  

  丹顶鹤

  Red-crowned crane

  【外形特征】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沼泽以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耕地中,尤其是迁徙季节和冬季。

  

  伞菌

  Bio fungi

  【外形特征】无隔担子菌纲层菌纲的一目。子实体就是通常说的蘑菇。子实体伞状、肉质、易烂、很少膜质或革质,包括菌盖、菌柄、位于菌盖下面的菌褶或菌管、位于菌柄中部或上部的菌环和基部的菌托。子实层在生长初期往往被易脱落的内菌膜覆盖,成熟时完全外露。担子无隔,担孢子单孢,无色或有色,形状、大小、色泽和纹饰等是分种的重要依据。

  【栖息环境】分布于北极至热带的多林地带。

  

  捕蝇草

  Venus fly trap

  【外形特征】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食虫植物,它的茎很短,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且能分泌蜜汁,当有小虫闯入时,能以极快的速度将其夹住,并消化吸收。

  【生活习性】具有捕食昆虫的习性,一般这类植物称之为“食肉植物”或是“食虫植物”。捕蝇草的捕食器官就是其叶子的部份。这类食肉植物大多是生长在养份比较贫瘠的湿地,为了补充不足的养份,尤其是氮与磷酸,所以借由特殊演化而来的构造,捕食昆虫消化其养份。

  【栖息环境】原产于北美洲东岸一带,自然生长的原生地主要在北卡罗莱那州、南卡罗莱那州以及佛罗里达州等地,生长环境的特性喜好于潮湿地带。当地有多处是属于冲积地形,而且夏天天气炎热,冬天气温寒冷,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这些都是适合捕蝇草生长的环境条件。

  竹子

  Bamboo

  【外形特征】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种类繁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生活习性】竹子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栖息环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