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ocVIP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伦理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政治理论与环境伦理内容高度契合,具有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挖掘和活化这些资源,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环境伦理意识,提高环境道德修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习惯,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主要路径在于课前文本研读、课中参悟、课后渗透。

  [关键词]高中政治;环境伦理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开始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困境面前,人类开始思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伦理教育。目前我国环境伦理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环境伦理知识的传播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明显不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渗透着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挖掘和活化这些思想,对于帮助高中生进一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其环境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具有的环境伦理意蕴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在笔者看来,四本教材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隐性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从而在无形之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笔者认为这些隐形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蕴含着尊重自然思想。环境伦理学认为,环境危机和生态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的行为[1]。近代以来,人类一直以极为傲慢和粗暴的态度对待自然,忽视了自然界承载着多重价值。环境伦理学主张要摆正人类的位置,要将自然界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对生命和非生命物质予以敬畏和爱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许多观点与之高度契合,如《生活与哲学》,在唯物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方法论,最终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如在《经济生活》中,在讲授科学发展观一节时,首先要求学生对以往的发展观有一清楚的认识,以往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基础上的,然后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以往发展观的彻底抛弃。

  2) 内含着回归自然倾向。生态困境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的人类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指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类应该从过去的征服自然和占领自然的心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自然与回归自然。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提出就内含着回归自然的倾向。而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炫耀性心态、享乐性的观念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非生态性的消费现象异常严重。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材以反面例子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的工厂为了眼前利益而大量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即可向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等方向上引导,若没有国家宏观调控,自然环境的破坏将更为严重。

  3)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高一《经济生活》讲述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包含了要协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发展,并使自然资源能够在各代际之间得到合理协调分配的重要思想。再如高二《政治生活》讲述了政府的职能,其中之一便是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如在《经济生活》中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就是其目标之一,在谈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更是直接表达了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1期刘於清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教学研究2016

  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除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直接体现的蕴涵着环境伦理思想的知识点外,还有一些知识点可以以环境问题为题材,渗透环境伦理教育,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渗透,以达到对学生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其主要目标体现在下面几点。

  1) 培养环境伦理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在高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高中生的环境伦理美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培养他们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和态度,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通过环境伦理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伦理道德品质。因为当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