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萝旅游】 北京故宫游解说词

  东六宫与西六宫遥相呼应,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共同形成后三宫的两掖。明代和清初,东六宫居住的妃嫔比西六宫的妃嫔地位高,东宫为上,西宫为下。清朝雍正皇帝把寝宫搬到了西路的养心殿,以后的皇帝也都以养心殿为寝宫,西六宫的地位逐渐提高。特别是清末慈禧太后发迹和执政的历史多与西六宫有关,使后人对西六宫认识更多,印象更深。然而,东六宫中同样上演了一幕幕或脍炙人口或鲜为人知的宫闱故事,下面我们就对东六宫分别作一了解:

  景仁宫在明代中期以前叫长安宫。故宫东西六宫在建造初期多用秦汉以来历代皇宫中最为著名的宫殿命名,例如太极殿原名未央宫,永寿宫原名长乐宫,钟粹宫原名咸阳宫等。明朝嘉靖年间对东西六宫的殿名重新命名,清朝一直沿用。清朝景仁宫曾经住过两位伟大的母亲,一个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一个是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她们都“母以子贵”让后人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是顺治皇帝的妃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天,佟佳氏已怀孕八个月,到孝庄皇太后宫中请安,出门时,太后发现佟佳氏衣裙上有光,便对近侍说:当年自己身怀顺治皇帝时,也有这种祥瑞,佟妃若生子,这孩子必有大福。日后,康熙应验了孝庄太后的语言。1654年3月,康熙出生在景仁宫,当年佟佳氏15岁,顺治皇帝16岁。

  康熙继位后,佟佳氏被尊封为皇太后,但仅仅两年就不幸病故,享年24岁。她没能看到儿子智擒鳌拜,统一台湾,抵击沙俄,平定三藩等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钴禄氏是雍正皇帝的妃子。雍正继承皇位后,当年就秘密确定乾隆为皇储,令钮钴禄氏住进康熙皇帝生母住过的景仁宫。一直到乾隆继位钮钴禄氏被尊封为崇庆太后,才迁到专门供太后养老的慈宁宫。这是可能是雍正帝的有意安排,因为只有他知道将来由谁继承他的皇位。

  清朝末年,珍妃也曾住过景仁宫。珍妃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的妃子。两人恩爱有加。珍妃14岁时和姐姐瑾妃同时进宫做光绪的妃子,她天生丽质,性情活泼,不施脂粉,不喜女装,读书识字,善诗、善画、善音乐,与光绪皇帝有许多的共同爱好。因为支持光绪变法维新,与慈禧太后政见不同,被慈禧以言语冒犯,跪拜失礼等过失施以杖刑,降为贵人,关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之前,慈禧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中的井里淹死。

  1902年1月,慈禧太后从西安避难回到北京。一年多来,慈禧多次梦见珍妃浑身水淋淋的向她索命,为了安慰亡灵,解脱自己精神枷锁,慈禧命人从井中打捞出珍妃的尸骨装棺入殓,追封为珍贵妃,1903年按照贵妃品级埋葬。珍妃之死给光绪造成极大的精神刺激,五年以后38岁的光绪皇帝也因病去世。

  清朝初年,承乾宫曾经是顺治皇帝董鄂妃的寝宫。董鄂妃从入宫到病故,在承乾宫一共只生活了四年,但她的神秘故事至今让人难以解开谜团。

  董鄂妃美貌动人,气质高雅,是朝中内务府大臣鄂硕的女儿。她最初嫁给了顺治皇帝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亲王做福晋,是亲王的正室。偶然机会被顺治皇帝碰见,两人一见如故,产生感情。博穆博果尔亲王得知董鄂妃与自己的皇帝哥哥关系不正常,异常气愤,在家中狠狠地训斥了董鄂妃。顺治知道后,无缘无故打了博穆博果尔一计耳掴。年仅16岁的王爷年轻气盛,没有多长时间,竟然因愤恨死去了。

  董鄂妃失去丈夫,被顺治皇帝名正言顺的接入宫中,册立为贤妃,就住在承乾宫。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下一位皇子,但是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董鄂妃产后悲伤,孩子死后不久也病故了,棺梓就停放在承乾宫。

  顺治皇帝与董鄂妃4年情分,真心实意。董鄂妃故去,顺治理智丧失,先是要求放弃皇位,遁入佛门;后又产生虚幻,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孝庄皇太后命人日夜守护他,防止皇帝自尽。顺治是个任性脆弱,多情善感的皇帝,董鄂妃去世使他的精神支柱垮塌,百余日后这位痴情天子也驾崩于皇宫,享年24岁。

  在钟粹宫居住过的后妃中有两位最为有名:一位是慈安、一位是隆裕,都是清朝历史上的有名皇后。

  慈安太后姓钮钴禄氏,是咸丰皇帝的皇后,也是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的皇太后。咸丰皇帝做皇子时,慈安是咸丰的侧福晋,咸丰继位后福晋病故,慈安被册封为皇后,住在钟粹宫。咸丰皇帝命短,20岁做皇帝,31岁就去世了,在位11年。咸丰病故以后,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成功,成为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慈安排名在慈禧之前。

  慈安识字不多,性情温和,说话很少,名义上是两宫垂帘,实际是慈禧说了算,慈安听任慈禧为所欲为。但是两宫垂帘的时间一长,慈安对慈禧的许多做法表示明显不满,有时甚至表现强烈。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猝死钟粹宫,享年45岁。据说,慈安是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甜饼,当晚就暴病而死的。丧礼当天,百官亲临钟粹宫吊唁,看到慈安十指青紫,但没人敢于提出质疑,这也成为晚清一大迷案。

  钟粹宫生活过的另一位有名皇后是光绪皇帝的正宫娘娘隆裕,她自结婚进宫一直住在这里。

  隆裕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弟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慈禧太后为了权欲需要,强迫光绪皇帝与其成婚。光绪是慈禧太后同胞妹妹的儿子,隆裕的表弟,他4岁登基做了儿童皇帝,在慈禧太后的严厉监管下长大成人。1888年光绪在西路的体和殿选婚,慈禧太后端坐中间,光绪皇帝在旁侍立。光绪面前的黄案上摆着一个玉如意,两个绣花红荷包,得到如意者当选皇后。候选者包括慈禧的侄女隆裕,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和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18岁的光绪皇帝一下子被德馨的两个女儿所吸引,因为慈禧事先假意表示不干涉光绪的婚姻自由,年轻的皇帝就拿起玉如意径直向她们走去。慈禧看自己的侄女即将落选,猛的喊出:“皇上”,声音带着不容驳斥的威严。光绪如梦初醒,直挺挺愣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国之君,婚姻大事却不能自己做主。光绪皇帝无奈之下走到了隆裕面前,将如意赐予她,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慈禧怕夜长梦多,命人将德馨的两个女儿赶出殿外,并匆忙把两个荷包交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就是后来的瑾妃和珍妃。

  婚后,光绪与隆裕夫妇二人有名无实。隆裕虽为六宫之主,实际生活却非常不幸,除了早晚到太后和皇帝宫中请安外,其他时间就把自己关在钟粹宫中,过着寂寞无味的生活。

  延禧宫位于东六宫的最东南角,属于比较冷僻的宫殿,皇后和贵妃都不愿意居住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曾多次失火,大家把它看成不祥之宫。只住过少量的答应和常在。

  慈禧死后,光绪的瑾妃提议对延禧宫进行新式改造,在院内修建一个大水池,水池里用钢铁和大理石为材料建造了一座池中一层地上两层的西式房屋,意图池中注水养鱼,并在房屋的墙壁、地面和屋顶安装水晶玻璃,号称水晶宫,以压火灾。水晶宫开工后,身为端康皇贵太妃的瑾妃亲笔题写了匾额,定名为“灵沼轩”。只是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座奇异的宫殿也就停工了。

  永和宫在延禧宫之北,是东六宫外边三宫中间的宫殿。雍正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妃嫔乌雅氏曾在此居住过45年。晚清时这里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瑾妃的寝宫。

  乌雅氏在康熙众妃中地位较高,但是她生性老实,与世无争,除了生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外,没有留下太多的事迹。康熙去世那年乌妃63岁,雍正尊奉乌妃为皇太后,乌妃极为谦和,百般推让。她反复讲:自己十四岁入宫,十九岁生下雍正,在先帝生前没有丝毫尽力之处,先帝将自己的儿子选定为皇帝,自己连做梦都不敢想,原想随康熙先帝一起同去,何敢图太后之位?但雍正皇帝说:你若随先帝同去,我也随你同去。苦苦哀劝,乌妃才受封号。但坚决不肯接受雍正和百官的行礼。

  乌妃作了太后仍住在雍和宫,雍正要把乌妃迎进紫禁城中安享晚年,但乌妃却于雍正元年在雍和宫去世。享年64岁。

  景阳宫在清朝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书处,乾隆以后一直作为书画储藏之地。但在明朝却有众多妃嫔在此居住过,最有名的是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

  王恭妃是万历皇帝的妃子,在万历十年生下了皇子朱常洛,排行老大。王恭妃年少时作为秀女选入宫中,因为没被万历皇帝看上,年龄也稍大些,就被派到慈宁宫侍奉太后。一天,万历皇帝到太后宫中请安,“私幸”了王氏,王氏遂有身孕。但万历皇帝却不承认此事,太后盼望得到皇孙,就拿出内臣记注本,逼迫万历皇帝承认。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将王氏封为恭妃,住在景阳宫,实际上等于关进了冷宫。

  王恭妃生下光宗朱常洛后就与儿子住在一起,母子相依为命。万历皇帝的宠妃郑氏后来也生下一个儿子,万历至爱不已。郑贵妃为使自己的儿子能够继位,就对王恭妃与朱常洛百般陷害排挤。万历二十年(即1601年),在太后和大臣们的全力争取下,万历皇帝不得已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搬出景阳宫。王恭妃在景阳宫深知皇宫险恶,日夜替儿子担忧害怕,哀怨自己命苦,哭瞎了眼睛。

  万历三十九年,也就是册立太子后十年,王恭妃病危,太子千百次请求皇上允许他去探视,终于获得批准。朱常洛奔向景阳宫,宫门紧闭,外面上锁,太子砸开门锁,跪见母亲。母子相见,生死诀别,王恭妃以手代眼,把儿子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只说了一句话,“我儿长大,我死何恨”然后就断气了。宫中有人说,王恭妃留着最后一口气,就等着见儿子。

  斋宫位于东六宫南侧,建于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是皇帝在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采用了传统的前殿后寝的布局,前殿即为斋宫,后寝名叫诚肃殿。

  斋宫天花板的正上方为精美的蟠龙藻井和轩辕镜,这是一种等级很高的建筑形式,只有在太和殿、养心殿、皇极殿等非常重要的殿宇才能看到。斋宫作为皇帝祭祀上天前斋戒之处也有此种设置,表示了皇帝敬天法祖的无比隆重和巨大诚意。

  在古代,皇帝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是一项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情。祭祀前为表示对上天的无限尊敬,皇帝需提前三天离开紫禁城住进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不过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雍正是一个勤于政事兢兢业业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喜怒无常,性格多疑,政敌较多的皇帝。总是担心在宫外斋戒安全没有保证,害怕有人谋害自己,所以就命人在宫内建起了这座斋宫,改在此处进行斋戒,称为“内斋”。

  那么斋戒的内容究竟有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要求皇帝过上三天像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但根据皇帝的特殊身份又有所变通。例如:斋戒期间皇帝需不理刑名(不得下令处死犯人)、不入内寝(不得召后妃侍寝)、不开设宴会、不接触歌舞音乐、不饮酒、不食荤等。最有意思的是不食荤:不食荤是可以吃肉的,但绝对不能吃葱、蒜、薤、韭菜、兴渠这五种有刺激性气味儿的蔬菜。因为斋戒就是要皇帝清除心中杂念,一心只向上天,以求天人感应。而这五种蔬菜难免辛辣带有异味,对人平和的心情会产生不好的刺激和影响,会触怒上天,故而禁绝。

  三日斋戒完毕,皇帝既移驾天坛,于冬至当天的日出前7刻在圜丘坛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天大典。

  奉先殿在斋宫东面,它是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称为奉先殿。奉先殿采用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与至高无上的太和殿相同。这在故宫中是不多见的,主要因为这里是皇帝祖先“居住”之所,皇帝自然要毕恭毕敬。

  当年,在奉先殿中供奉着已故历任皇帝皇后的神位及他们的生前遗物,并摆放着香案等各种祭祀用品。每到帝后的祭日和元旦、冬至等重要节日,皇帝都要亲临奉先殿祭拜,祈求祖先们的保佑。应季的瓜果蔬菜和皇帝狩猎打获的野味也要及时送到奉先殿给祖先们“尝一尝”,称作“荐新”。皇帝对祖先们的恭敬和关心可谓无微不至。

  我们在故宫“概况”中曾经提到紫禁城的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也就是皇帝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就在自己皇宫的左前方建立了专门供奉、祭祀祖先的太庙。那么皇帝为何又在宫中另设奉先殿呢?

  原因有两点:(1)奉先殿等级虽高,但太庙规格更为尊贵,皇帝只有遇到大的事件时才到太庙祭告祖先,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在午门前举行的“献俘大典”,而在平时和节日里,皇帝对祖先的供奉就在宫里的奉先殿进行了。这样既方便简单又不失礼仪,更无需皇帝经常奔波于紫禁城内外。(2)太庙本质上是封建国家的“国庙”,宫中的奉先殿则是皇帝的“家庙”。但封建社会是专制独裁父子相承家国不分的家天下时代,一脉相承的统治者家族就是整个国家的全权代表,国事就是皇帝的家事,皇帝的家事也就等同于国事。故而,不论宫外的太庙还是大内的奉先殿,实际上供奉的亡灵都是一批人——当今天子的祖先。皇帝在自己的内宫中设立和太庙供奉对象一致的奉先殿,就是再次向天下宣示自己是本朝政权缔造者的嫡系子孙和正统继承人,是国家唯一的代表和绝对主宰!将来的皇帝也必须是这一皇室脉络的继续延伸,以期家天下的封建政权享国万代……

  出乾清门广场东端的景运门,您会看到一片宽阔的广场,它的北面是斋宫,东面是宁寿宫的锡庆门,南面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筑,这就是箭亭。

  箭亭的建筑样式与众不同,它没有窗户,东西两边全是墙壁,南北两面是8扇大门,而且南5北3,并不对称。这座建筑为什么叫箭亭呢?原来这里是当年皇家观看射箭的地方,满洲尚武,又以骑射为主,每当宫中要演习射箭时,就在亭前的空地上摆上箭靶,然后八扇大门全部打开,皇族子弟就站在亭中引弓射箭,队列两边的武士摇旗擂鼓、呐喊助威,情形十分壮观。时至今日,箭亭中还立有一块乾隆皇帝告诫子孙们要“操演技勇”、“永垂法守”的石碑。

  箭亭前的广场是清朝考武举的地方,与文举不同,武举的主考项目是武艺和骑射,所以不在室内而选择这样宽阔的广场进行。考试结束也要选出武状元、武进士。我国古代长期重文轻武,文状元荣耀无比,可以位至宰辅;武状元就差多了,最多做到一个省的提督,督抚以上的大官是他们望尘莫及的。

  宁寿宫位于故宫的外东路,南北长424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它自成体系,四周围绕着高大的宫墙,主要靠西南端的锡庆门和北部的贞顺门与其他宫院沟通,俨然禁宫中的世外桃源。明代这里叫慈庆宫,是太妃的住所,与外西路的慈宁宫相对应。清代康熙时期略有改建,真正使其形成今天面貌的还是享寿89岁,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这里是他为自己做太上皇修建的养老宫殿。

  公元1735年,25岁风华正茂的爱新觉罗·弘历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继承其父雍正的皇位,改元乾隆,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即位之初曾对大臣们说:自己最崇拜最尊敬最想念的人就是已经去世13年的皇祖康熙,为了表示自己对逝去皇祖的无限崇敬,即使自己再长寿,做皇帝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在位61年的康熙,只到一个甲子,也就是60年,就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归政养老。我们知道,康熙皇帝活了69岁,在位61年,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中国古代帝王中已是高寿,在位时间也是最长的。但他即位时才8岁,还是一名儿童,所以69岁的寿命在位时间即达61年。而乾隆皇帝即位时已经25岁,若真能在位60年,届时已经是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我国历史上能够寿登80的皇帝更是只有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三人而已。所以,估计乾隆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有如此长的寿命。因此,皇帝这番话或许真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也可能只是为了向臣子表现一下自己的高姿态,向天下彰显一番自己仁孝之君的风范做做样子罢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公元1772年,十分懂得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已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依然十分健康,60多岁的皇帝预计自己也许真的能如当年所说的一样寿登耄耋翘首期颐,最终长寿禅位。虽说放权退休对一个几十年大权在握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但不管情愿与否,君无戏言是天下皆知的道理。乾隆旋即下令从全国广招能工巧匠,耗银近144万两,历时5年营建自己日后归政尊养的宫院。就是您现在看到的宁寿宫,也称宁寿全宫。为了体现太上皇的特殊身份,宁寿全宫拥有自己独立的中轴线,也分划了相当于外朝和内廷的前后两个区域,所属宫殿大多仿照故宫的主体建筑而建,名称也多含长寿和颐养天年之意。从南至北主要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建筑和乾隆花园、畅音阁等处。宁寿宫以南相当于外朝,养性殿以北等同于内廷。

  九龙壁位于宁寿全宫的最南端,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特殊照壁。照壁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多立于门前,不仅有辟邪之意,同时也是古建筑里一种重要的审美需要。九龙壁主体是用270块黄、蓝、绿、白、紫等各种颜色琉璃砖拼砌而成的形态各异的九条巨龙,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在祥云海水中翻腾自如,形态栩栩如生,喷薄欲出,极富立体感。不过您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点秘密:原来,从东面数第三条白龙肚子上呈弧形的一块砖不是和别处一样的琉璃,分明是一块干枯的木头!为什么别的部件都用琉璃而这块用木头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工匠们将九龙壁拼砌到最后时不慎把这块砖打碎了,将真龙天子的象征损坏,这可是非同小可的罪名!如果让皇帝知道了,整批工匠都要倒霉。大家急忙连夜商议,最终急中生智:用一块木头将砖按原样重雕了一块,再刷上厚厚的白油漆,小心镶嵌在破损的地方。因为这是一块装饰性的照壁,皇帝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亲自摸一摸,就这样这块木头隐藏了近200年。直到近代,岁月的洗礼使油漆剥落,这块以假乱真的部件才被人们发现。

  由九龙壁向北进入地位相当于故宫午门的皇极门再穿过外形酷似乾清门地位相当于太和门的宁寿门就到了宁寿宫区域最重要的建筑:皇极殿。看到皇极殿您会感到特别熟悉,因为它的外形和前面参观过的内廷正殿乾清宫非常相似,同样也有高出地面的丹陛把它和宁寿门相连,只是整个规模都略小一些。皇极殿是宁寿宫的正殿,虽然外表酷似乾清宫但内部装饰和身份却与太和殿雷同,它是太上皇接受群臣叩拜举行典礼的地方,这一点从殿名就可看出。宫与殿一字之差,用途却大不相同,殿一般是不住人的,主要用来举行典礼和会议,例如太和殿、保和殿、交泰殿;而宫大多是供人生活居住的,例如乾清宫、坤宁宫、储秀宫。所以,根据功能故宫外朝的建筑大多称殿,内廷的房子一般叫宫。但也偶有例外,例如养心殿,因为它起初并不是皇帝的寝宫,只是到了雍正以后功能才有了变化才成为皇帝的居所,但也没必要为此更改殿名了。综上所述,皇极殿的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了。它既意味着太上皇退休之后将在后宫归政养老,颐养天年;又表现出乾隆皇帝贪恋权利,试图退而不休,归政仍训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情。

  事实上乾隆皇帝根本没有真正在宁寿全宫居住过一个晚上。公元1796年元旦,乾隆履行诺言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在满朝文武和各国使节众目睽睽之下将皇帝的玉玺郑重交予多年的储君——十四阿哥颙琰,是为嘉庆皇帝。但乾隆禅位后以嘉庆年纪尚轻不甚成熟,自己60年兢兢业业,归政后旦夕放心不下江山社稷为由仍然大权独揽,不给嘉庆一点实权,大臣有事均需先奏太上皇裁决然后才转呈皇上。乾隆也没有搬到宁寿宫依然住在养心殿,嘉庆只得恭恭敬敬继续住在做皇子时居住的毓庆宫,每天到养心殿向太上皇请安。并且,自禅位后天下早已改用嘉庆纪年,宫中却照旧继续使用乾隆年号,直至太上皇龙驭殡天的“乾隆六十四年”。另外,嘉庆皇帝最忌恨最忌惮的人就是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宠臣——大贪官和珅。此时似乎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乾隆已一刻也离不开和珅,经常上午说过的话下午就忘了,只有和珅最能揣摸他的心思,听懂他时常吐字不清的话语。80多岁的太上皇对这个比自己小39岁的大臣言听计从,信任度绝对超过自己的皇帝儿子。嘉庆倍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早想查处和珅,但因大权在握的太上皇健在也丝毫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后来嘉庆处死和珅抄没他的家产已是乾隆驾崩之后的事了。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乾隆退位只是表面文章,并未真正放弃权力,至少在他死前没有半点不问政事颐养天年的迹象。实际上乾隆60多岁下令修建宁寿宫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乐观的认为自己将有100岁的寿命,他打算履行诺言禅位后再继续训政4年,到期颐之年的90岁再真正退休住到宁寿宫颐养天年。很可惜,当年他低估了自己的寿命,这次又高估了自己的寿命,寿至期颐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总之,乾隆因为贪恋权利,并没有到早已建好的宁寿宫居住过。他虽没有超过自己皇祖康熙在位61年的记录,但实际掌权时间却是历代皇帝中最长的,长达近64年!

  虽然乾隆并没有在宁寿全宫居住过,但清朝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仪式却曾经在皇极殿中举行。嘉庆元年(1796年)在皇极殿里举行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人共有3056位,身为太上皇的乾隆也已经是86岁高龄了。宴会上乾隆和老人们极尽欢娱,与会年龄最大的老人为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并赐给六品顶戴,同时赐给90岁以上老人七品顶戴。宴会的最高潮是即席联诗,共得诗3497首。无论当年的乾清宫还是此时的皇极殿,皇帝举行千叟宴无非是营造一种普天同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花费是非常巨大的。乾隆以后清朝国力日渐衰弱,就算统治者想粉饰太平,也无力举办这样盛大的“千叟宴了”。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89岁的太上皇乾隆在身感不适仅仅一天的情况下驾崩,灵柩停放在皇极殿内,接受皇帝、王公及群臣的吊唁。按常理,皇帝死后应停灵内廷正寝乾清宫,但乾隆是历史上少有的太上皇,故而停灵于太上皇宫区的正殿皇极殿,这也是清代仅有的一个例外。此后,宁寿全宫在沉寂了近100年之后,在晚清光绪年间再次热闹起来,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自比祖先乾隆皇帝堂而皇之的住进这里。我们知道,慈禧的身份是皇太后,应该住在外西路太后养老的慈宁宫。但她是同治、光绪两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不愿别人把她和其他烧香礼佛无所作为的的太后一样看待,所以住进了太上皇才可居住的宁寿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在皇极殿以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接见了美、英、法、日、德、俄、意、奥等国使臣。1904年是慈禧70岁大寿,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把再次把庆寿场所定在当年太上皇乾隆举行过千叟宴的皇极殿。1908年10月22日,慈禧病死于中南海仪銮殿,按照她生前的遗嘱,这位大清国“女性太上皇”的灵柩被运到皇极殿停放。最后一次把自己与号称“十全老人”的祖先乾隆皇帝相提并论。这位利欲熏心的老太后到死也不忘记显示自己的权威!

  皇极殿后面的建筑是宁寿宫。外东路宫殿群统称宁寿宫,这座单独的建筑也称宁寿宫,它的规制如同中轴线后三宫的坤宁宫,是太上皇行萨满教祭神礼仪之所。殿内有煮肉祭神的大锅、木炕及萨满教宗教活动的法器等。

  宁寿宫后也有一条类似于中轴线乾清门广场的东西向横街,它把太上皇宫区井然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再往里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做太上皇营建的居住生活区了。这里又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大戏台及庆寿堂等;西路为南北修长的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养性殿是本区中路第一座宫殿,无论外形和作用都相当于内西路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是太上皇日常起居之所,但乾隆并未真正于此居住过。养性殿后为乐寿堂,是乾隆的书屋,规制仿照圆明园长春园中的淳化轩。东西有游廊与养性殿后檐相连,廊壁镶嵌有乾隆御笔《敬胜斋法帖》石刻百余块。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由储秀宫移居乐寿堂,在此庆贺她的60大寿。西暖阁为慈禧寝室,进膳在堂中,四张膳桌横向排放,慈禧坐西头,光绪坐西北角。出乐寿堂后门是颐和轩,是乾隆看书和休息的地方,正厅东西侧墙壁上镌刻有乾隆亲题的《西师诗》和《开惑论》,是他两次派兵平定新疆叛乱的经过。

  畅音阁在本区东路,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座戏台。戏台高21米,共分三层,称为“福、禄、寿三台”。每层间都有活动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上天入地的神鬼戏,并能引真水上台。戏台对面的阅是楼是皇帝后妃看戏的地方,两厢廊下为赏王公大臣听戏之处。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来此演出,现在故宫仍然保存有当时演出的珍贵录音。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位于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的西侧,全园由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四部分组成。此园亭台楼阁富丽精巧,曲径回廊玲珑剔透;古树奇花争妍,湖石假山斗奇;彩画雕刻精美,布局格调清雅;既有宫廷花园富丽堂皇的气派,又融汇了江南园林精巧秀雅的特色,别有一番情趣。

  衍祺门是乾隆花园的正门。门内假山为屏,中通一径,绕过假山,空间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造园手法上称为“抑景”。院内古木参天,山石起伏,正面繁枝掩映着一座敞轩,匾额为乾隆御笔“古华轩”。轩体梁、柱、天花板、落地花罩等均为金丝楠木制作,雕工细腻,精美异常。轩前有古老楸树一棵,树龄300年以上,当为建园之前既有。西南有坐西朝东一座“品”字形亭,名曰禊赏亭,系仿照东晋王羲之在浙江兰亭曲水流觞咏诗作赋之情趣。亭中地面上刻着如蜿蜒蟠龙般南浅北深的水槽,亭南侧假山后隐藏一口蓄水巨瓮,瓮中之水可注入槽中,水槽北端有一出口,水可随地势流淌,似潺潺小溪。届时众人环坐四周,将酒杯置于水上随波逐流,水尽杯停时距酒杯近者需赋诗一首,否则当酌酒杯中满饮此杯。亭东侧假山上乃仿秦皇汉武求仙故事之承露台,东南则挺立一座名为“撷芳”的小亭,它冲破了宫墙的轮廓,大大扩展了视野,使人感到亭外还有美景。

  在古华轩后,进垂花门有一组三合院建筑,三面游廊相连,正面为遂初堂,取乾隆祈求长寿退位初愿得遂之意。园中耸立着几块奇妙的太湖石,四周汉白玉石座上陈列着富有天然情趣的山石盆景。整个院落显得古朴宁谧。

  遂初堂北小山上为耸秀亭,小山东南为三友轩,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饰。再北是萃赏楼,前后为走廊,楼后有山。山上有以小见大的悬崖峭壁和“一线天”,山顶平台上设有石桌石凳,阳春赏景,夏夜纳凉,秋日对弈,数九观雪在此均为可心之地。

  萃赏楼北有两座建筑:一为假山之巅玲珑精致的碧螺亭,此亭由5根柱子托着5条屋脊,呈5瓣梅花形,宝顶上有琉璃梅花,天花板上雕着梅花,门楣上绘着梅花,石栏上刻着梅花,可谓傲霜临雪的梅花世界。另一是全园最高建筑——符望阁,阁内装饰精美,壁画迷离,结构复杂,有迷宫之称。人走进去要转20次方向才能走出来。阁内道路有真有假,有的是镜子反光,看起来似通非通。阁西有一处雅致的小院,被弧形小墙包围,大理石门上刻着“映寒碧”三字。假山上有小阁亭一座,名竹香馆。阁旁有翠柏4棵和簇簇修竹。这里奇花异草,清香扑鼻,是寻幽探胜之处。

  在全园的最北端是绿顶黄檐的倦勤斋,室内装饰讲究,极为雅静,设有龙榻和小戏台,是乾隆游园休憩的地方。“倦勤”有乾隆“让位”的寓意。

  倦勤斋东,贞顺门内就是著名的珍妃井。这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因珍妃而得名。珍妃是光绪之妃,礼部侍郎长叙之女,因支持光绪新政被慈禧打入冷宫(在景祺阁北边的北三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外逃前命二总管崔玉贵将其抛入此井淹死,死时年仅25岁。第二年慈禧回京后命人打捞上珍妃遗体,追封为贵妃。皆因其一年来常梦见珍妃索命心中惊惧的缘故。慈禧死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贞顺门穿堂东间设珍妃灵堂,名怀远堂。今日,珍妃井是参观宁寿宫的必游之所,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人来凭吊这位香消玉殒红颜薄命的晚清名妃……

   

  故宫谜团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故宫房间知多少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那么,又为何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

  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但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间。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据实地测量有8600余间。

  (附:故宫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来历)

      这故宫房间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呢,到底有什么讲究?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 传,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朱棣,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永乐皇帝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就在他传下圣旨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就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了天宫的凌霄殿,只见那玉皇大帝满脸怒气,永乐皇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自己要建的这紫禁城的宫殿数一万间压 过了他天宫一万间的数。于是他说道:“请玉帝息怒,小臣多有冒犯,我这凡间的宫殿数哪能超过您这天宫的呀!”

      玉皇大帝听他这么一说,脸上就有了笑意,并且说道:“这就对了,我赐你一块'天石’,以镇宫院,你再请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去保护你这凡间的皇城,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可要记住了。”朱棣连忙谢恩,当他抬起头来再看那玉帝时,已不见了踪影,醒来才发觉是个梦。于是,永乐皇帝连忙传旨,把刘伯温召进宫来,把自己昨晚所做的梦到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刘伯温听了也是一愣:“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就听他的吧。既然他 的天宫是一万间,那么咱就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吧。这样,既保住了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 永乐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不到四年的时间,紫禁城就建成了,刘伯温便请永乐皇帝前来察看。这紫禁城建得别提有多气派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那午门高大雄伟,尤其是那奉天殿宽敞气 派,和玉帝的凌霄殿相比,还真差不了多少。朱棣在宫里转了大半天以后,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天石”和要请的七十 二地煞、一百个禽兽,便问刘伯温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万岁您别忙,臣带您一一看过。”刘伯温说着便把他带到华盖殿后面的御路上,指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雕说:“这就是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名为'云龙阶石’,上有九条巨龙,腾跃于流云之间,它是这宫中最大的石雕,有上万斤重!”

  “好!好!”接着永乐皇帝问,“那七十二地煞哪?”

  “这您就看不见了,臣把它们派到这宫中下面的七十二条地沟里去了,以防地下的小鬼儿闹事,坏了这宫里的风水!”

  “派得好!”

  “您再看那宫殿垂脊上的琉璃饰物,它们是蛟龙、凤凰、狮子、天马、狎鱼、斗牛、獬豸、狻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不用说,这就是请的百兽了?刘爱卿所办之事,件件应了玉帝心意,朕要重赏你呀!”

  朱棣最后问道:“这宫里的殿堂是不是9999间半?”

  “正是!”

  “那半间在何处?”

  “在后廷西边儿的一间配房里。”

  “好!好!朕看那玉帝老儿还有什么话说。”

  那 刘伯温说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时候,心里是一哆嗦,其实这宫里的殿堂数并非真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原来,他到各地采购木料、石料时,看到老百姓的日 子越过越苦,可皇上却大兴土木,要花多少银子呀?于是就有意把设计好的图纸改了,这样一来就少建了几百间,实际建成的是8000多间。他想,这紫禁城大了 去了,这殿堂到底有多少,谁数得过来呀,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于是就向朱棣报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永乐皇帝信以为真,还重赏了他许多金银。

  从此以后,“紫禁城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就传开了,当然那数字并不确切,只是个传说而已。实际上,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8707间,而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就在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阁楼的西边。

  冷宫何处

  “冷宫”在哪里,要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皇帝的妻妾众多。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

  故宫的“冷宫”在哪里?故宫的“冷宫”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查遍所见明、清史料,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恪嫔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字之谜

  故宫各门匾中“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原来“门”字的这种写法宋代就有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宫设计者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皇帝上朝的地点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纵观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垂帘听政,清朝后期)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故宫为何“龙”多 

  紫禁城是龙的世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此,宫中的殿堂、桥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宝玺、服饰御用品等无不以龙作为纹饰。那么,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龙?恐怕谁也说不清。有人粗算过,故宫号称有宫殿8000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近4万条,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装饰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龙,那就数不胜数了。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即,太和殿顶屋脊及瓦当、滴水等共有龙纹2632条,外檐额枋及门窗彩绘包括饰件共有龙纹5732条,殿内檐及殿内梁枋天花上共有龙纹4037条,殿中金柱、藻井、宝座、屏风及陈设上共有龙纹609条,殿内墙壁及暖阁门罩等共有龙纹542条。这是个尚不完全的统计,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就有13844条之多。这种万龙朝圣的装潢设计,构成了一种威严神秘的氛围,以获得神化皇帝、恫吓臣民的效果。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明﹑清皇帝纪年表

  明 朝

  字 号

  年 号

  庙 号

  谥 号

  在 位 年 限

  朱元璋

  洪 武

  太 祖

  高皇帝

  1368——1398

  朱允炆

  建 文

  恭闵惠皇帝

  1398——1402

  朱棣

  永 乐

  成 祖

  文皇帝

  1402——1424

  朱高炽

  洪 熙

  仁 宗

  昭皇帝

  1424——1425

  朱瞻基

  宣 德

  宣 宗

  章皇帝

  1425——1435

  朱祁镇

  正 统

  英 宗

  睿皇帝

  1435——1449

  朱祁钰

  景 泰

  代 宗

  景皇帝

  1449——1457

  朱祁镇

  天 顺

  英 宗

  睿皇帝

  1457——1464

  朱见深

  成 化

  宪 宗

  纯皇帝

  1464——1487

  朱佑樘

  弘 治

  孝 宗

  敬皇帝

  1487——1505

  朱厚照

  正 德

  武 宗

  毅皇帝

  1505——1521

  朱厚熜

  嘉 靖

  世 宗

  肃皇帝

  1521——1566

  朱载垕

  隆 庆

  穆 宗

  庄皇帝

  1566——1572

  朱翊钧

  万 历

  神 宗

  显皇帝

  1572——1620

  朱常洛

  泰 昌

  光 宗

  贞皇帝

  1620——

  朱由校

  天 启

  熹 宗

  悊皇帝

  1620——1627

  朱由检

  崇 祯

  思 宗

  愍皇帝

  1627——1644

  清  朝

  福 临

  顺 治

  世 祖

  章皇帝

  1643——1661

  玄 烨

  康 熙

  圣 祖

  仁皇帝

  1661——1722

  胤 禛

  雍 正

  世 宗

  宪皇帝

  1722——1735

  弘 历

  乾 隆

  高 宗

  纯皇帝

  1735——1796

  颙 琰

  嘉 庆

  仁 宗

  睿皇帝

  1796——1820

  旻 宁

  道 光

  宣 宗

  成皇帝

  1820——1850

  奕 詝

  咸 丰

  文 宗

  显皇帝

  1850——1861

  载 淳

  同 治

  穆 宗

  毅皇帝

  1861——1874

  载 湉

  光 绪

  德 宗

  景皇帝

  1874——1908

  溥 仪

  宣 统

  190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