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底色

  《三体》获奖的那一年,我没有看这套书,却开始知道了“刘慈欣”这个名字。

  2019年初,《流浪地球》的电影上映后,我去看了。再到后来,找了《流浪地球》的原著来读,我开始了解了“流浪”的含义。

  不可否认,影片的画面很弘大,特技相当精彩,主题也是正能量满满的,充满着对希望的追求与奋斗。正如太多人认为的:这部电影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新纪元。

  当我从影院出来,对一起观影的妻子说:这部电影骨子里悲凉的色彩太强烈了。妻子却不以为然。后来,找来了原著看。这种悲凉的感觉再次重现,甚至比电影所体现的要更甚。

  一、地球上的70亿人口只有一半人可以进入地下城,那就意味着有35亿的人要被留在地面。那么,老弱病残首当其冲。如果电车难题面对的仅是几个人的生命而已,那么35亿人口呢?这又是一个如何巨大的电车难题呢?这悲观吗?

  二、反叛军将提出“流浪地球”的科学家们处死,认为他们欺骗了整个地球,整个人类时,太阳的氦闪发生了。这悲观吗?但如果你了解袁崇焕被凌迟后,其被割下的肉为民众所食,法国革命中为将革命派送上断头台而欢呼的民众的历史,你就不会怀疑这是人类一直以来有着的劣根性。

  其实,让我感觉最为悲凉的是这一段:

  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 "她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我的小学老师。"我替爸爸回答。我升入中学已两年,不知道爸爸和小星老师是怎么认识的,也许是在两年前那个毕业仪式上?

  "那你去吧。"妈妈说。

  "过一阵我肯定会厌倦,那时我就回来,你看呢?"

  "你要愿意当然行。"妈妈的声音像冰冻的海面一样平稳,但很快激动起来, "啊,这一颗真漂亮,里面一定有全息散射体!"她指着刚在空中开放的一朵焰火,真诚地赞美着。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原来,人类所谓的伦理、文明、道德,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们曾自诩的,不过是在和平年代的搭建的海市蜃楼罢了。在灾害面前,人与兽并无二致。

  这,就是大刘老师作品的悲观之处。其实,在刘老师的许多作品中,同样有着这样的悲凉底色,包括《三体》这套系列。其他的中短篇,同样让我读得很沉重。

  《超新星纪元》中,孩子们将战争当作一种游戏;《坍缩》中,丁仪教授无视于罗盘的价值连城,女工程师的父亲的逝世,长江洪水的泛滥;《天使时代》中伊塔教授对人类基因的改造等等。

  而在我读过的刘老师的作品中,唯一感觉到有温度的有两篇:《思想者》和《镜子》。前者讲意识的产生,后者讲反腐。这两往篇作品的温暖,在于他真正写了小人物,写了小人物的思想,写了小人物的行动,并不如别的作品一样,是恢弘壮阔的,是冷峻无情的大层面。

  如果作品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我不知道大刘老师是如何有着这样的底色。或者,这种冷峻冷静是应该有的,但生而为人,是否如《流浪地球》中莫斯说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一样,人,是否总该做些明知不可为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