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理解人性,人格障碍

  整理:喂喂搬运 by A小蚊子丨ID:xiaowenzileyuan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蚊子搬运,发表于知乎,本文的一切权利归本书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公众号“A小蚊子(xiaowenzileyuan)”,更多精彩内容、知识大礼包等你发现。欢迎将此文分享给更多朋友,大家共同精进【心理学课程】理解人性,人格障碍

  · 01 序言

  · 人格是什么?

  ·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 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 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 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 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核心的感受

  · 为了处理这些感受

  · 我们自己发展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

  ·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人格”特征。

  · 系列课程都会讲到哪些内容?

  · ? 重新认识“我们”

  · 1)全面介绍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相处建议

  · 2)如何应对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绪,比如抑郁,强迫等

  · ? 成长建议:人格的发展与生活的难题

  · 1)如何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 2)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心理困境,如亲密关系矛盾、性别角色的认同等

  · ? 心理学中和“人格”有关的理论

  · 1)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分支

  · 2)这些理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 系列课程会解答哪些问题?

  · ? 从个体的角度:“人格类型”都有哪些?怎么理解它们?

  · ? 我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吗?是什么在支配们的生活?遗传、环境?

  · ? 我们的童年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改变吗?

  · ? 我能够做一些什么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博尔赫斯说,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

  · 02 不同人格障碍特征

  · 02.01自恋型人格——自恋者,既不感己,亦不感人,乃真孤者也

  · 是什么?

  · 什么是自恋?什么是自恋者?什么是自恋型人格?

  · 自恋指的是一个人爱自己的程度和能力。

  · 自恋者既不能感受自己,亦不能感受他人,成为了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

  · 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自恋者需要不断地通过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来确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 自恋者的表现

  · ? 无所不能

  · ? 喜欢被赞美

  · ? 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

  · ? 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 ? 通常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 [Otto.F.Kernberg,1999]

  · 自恋者体验到的核心感受是什么?

  · 1)羞耻感:自恋者常常感到很无助和怯懦,认为自己非常差,对自己整个人都持否定态度,因而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 2)嫉妒感 :当自恋者看到其他人在某件事上要优于自己时,自恋者会认为对方在各方面都要比自己优秀,而由此产生的嫉妒感会让自恋者对他人品头论足、谴责甚至嘲弄对方。

  · 自恋者本质是自卑和懦弱

  · 其实,每一个虚荣和浮夸的自恋者,内心里面都是自卑和怯懦的形象。

  · 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中所说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 自恋的防御机制有哪些?

  · ? 自大防御 grandiose defense

  · 想方设法地向别人展示:“我很优秀、我很厉害,什么东西我都要用最好的。”

  · 一般而言,当他人的言语与自恋者夸大的自我认知相冲突或者自恋者的自大被他人揭穿时,这种防御就会出现。

  · ? 贬低 devaluation

  · 自恋者受伤或受挫时,他们会贬低那些冒犯自己的人作为回应,在他们口中,所有批评ta的人,都是坏人。

  · 贬低通过让自恋者体验到一种优于冒犯者的感受来修复其受伤的自我(ego)。

  · ? 自给自足型防御 the self-sufficiency defense

  · 自恋者会在情感上与他人的隔离,通过情感隔离,自恋者的自大可以继续保持不被挑战的状态。

  · ? 躁狂型防御 the manic defense

  · 自恋者会尝试让自己忙于各种事情中,以此来避免体验到无价值感(Manfield, 1992)。

  · 但我们应该明白,不论你做什么选择,到最后都会表达出你内心的一切。

  ·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自恋者 首先,不应将孩子的自尊水平与父母的期待相连,意思是父母不要让孩子去满足自己对于人生的期待,比如“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律师,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变成律师”。

  · 为什么?

  · 自恋者为何会如此自恋?

  · 自恋者自大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通过别人的赞美和关注,来体会一种“满足感”。

  · 别人存在的意义,是让自恋者让自己感觉好的工具。

  · 自恋是如何形成的?

  ·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

  · 两位自恋理论研究者的核心观点

  · 科胡特:孩子应该经受恰到好处的挫折。如果所经受的挫折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恋造成创伤。

  · 科恩伯格: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

  · 遭受自恋伤害的人会感受到:“不要成为你自己,成为我需要你成为的样子。你原本的样子让我失望、受威胁、生气、受刺激。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样我就会爱你。”(Johnson, 1987; P. 39)

  · 而这种自恋损伤,可能会摧毁个体正在形成的自己。

  · 满足他人和社会期待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恋者

  ·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努力地讨好社会规则或是重要他人(如家长和老师)。

  · 这些人一直在满足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期待,但可能在长大后的某一天,他们会突然问自己:“我为什么在学/做这样的事情,我并不真的喜欢它。”

  ·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这是他们更容易成为自恋者的原因。

  · 文化对自恋如何影响?

  · 现今自恋的研究结果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在考虑个体自恋程度时要考虑到具体文化的影响。

  · 如我们的文化非常强调“面子”、“家庭”,“出人头地”。

  · 儒家文化的有关要素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过分理想化、权威崇拜、依赖、在意评价爱面子等特性。

  · 怎么办?

  · 防止自恋人格的养育建议有哪些?

  · ? 父母应该是健康的。能够在小时候及时地回应孩子情感的需求,不宠溺(能够建立边界);

  · ? 不要期待或者夸耀自己的孩子是特别的、不一样的,承认他在你眼中的独一无二,但即便他没有能够实现一些特别的期望或者成为英雄,父母也该有能力区分,这不是孩子的错,这些失望的感受是自己的,而不是源于孩子的。

  · ? 替孩子命名自己的感受,并尊重他的感受。

  ·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

  · ? 不要用自恋者对你的评价,作为自我要求的准绳

  · ? 当你感到很痛苦时,要明确地给予自恋者你的反馈,表达自己的边界

  · 结卷语

  ·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马良在《坦白书》

  · 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毛姆在《面纱》

  · — 扩展阅读—

  ·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自恋人格的理论,可以看看科胡特的这本书:

  · 《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 如果你对文化对自恋的影响感兴趣,也可以看看美国历史与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的这本书:

  · 《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

  · 如果你好奇一个病态的自恋者的样子,可以看看这部关于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脆弱渺小的自恋者的经典电影:

  · 《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 测测你有多自恋:

  · 自恋人格量表 (NPI-40) Raskin自恋人格量表NPI-40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拉斯金于1979年设计的一套自恋测量工具,此后经过历年修订,直到21世纪初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自恋测量工具。

  · 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要努力去满足父母过于理想化的期待,也许你会在美国心理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的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 Karyl· McBride《母爱的羁绊》(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

  · 如果你被自恋者的魅力吸引,又想摆脱自恋者给你的痛苦,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 你都这么自恋了,怎么还没成功?|Narcissism and Success

  · 02.02自律型人格——受尽折磨,我才值得被爱

  · 是什么?

  · 什么是自虐人格? 自虐人格有哪些分类? 如何确定自己是不是自虐人格?

  · 自虐人格(masochistic character/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甘愿受苦,爱抱怨,喜欢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的人格特质。

  · 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不习惯于“享受”和感到“愉悦”,会躲着好事走,自虐者更愿意呆在让他们感觉到痛苦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甚至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别人来帮助自己。

  · 自虐人格的诊断标准(DSM I-IV)

  · ? 在多种选择面前,专门挑选那种会令自己失望的人、或者(注定失败)事情,哪怕是更好的选择就放在眼前 。

  · ? 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

  · ? 好事发生的时候(比如说有成就),Ta的反应是觉得沮丧、愧疚或者搞出点什么行为来,让自己感到痛苦

  · ? 有意激怒他人,或者有意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自己感到受伤、挫败、或者被羞辱

  · ? 拒绝享乐

  · ? 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

  · ? 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毫无兴趣或者干脆拒绝别人

  · ? 别人没对Ta有要求,Ta不请自来地为了他人过度自我牺牲

  · ? 以上这些行为不是在身体、性、或者心理上被施虐时候做出的反应;不是在抑郁状态下的非正常反应 自虐的分类:道德自虐 & 关系自虐

  · ? 道德自虐:潜意识期盼以自己所受的痛苦去折磨别人。 道德自虐者认为:只有我足够隐忍,吃尽了苦头,我自己才是个“值得被爱的好人”

  · ? 关系自虐: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或是人际关系,并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 关系自虐者认为:我可以改变,可以牺牲,让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求你不要离开我,求你继续喜欢我。只有你不离开我,我才觉得自己是存在的。

  · 自虐者的核心感受是什么?

  · 以自虐来修复心伤

  · 自虐者的核心感受 低自尊、罪恶感、容易激惹和愤怒、对自己和他人怀有怨恨、认定自己注定会被抛弃,以自己承受苦难为荣。

  · 自虐者的防御机制是什么?

  · 强迫性重复 很多自虐者在童年吃的苦,长大后甚至会故意寻找甚至创造机会去吃一样的苦,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 自虐者的每一次强迫性重复,都是希望能够试着去修复和改变它。

  · 为什么?

  · 自虐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 自虐人格的成因 研究者普遍认为自虐人格的形成与童年创伤有关。

  · 人们发展出这种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性记忆。

  · 并不是所有童年受苦的人,长大后都会形成自虐型人格 自虐人格形成的性别差异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女孩更容易发展出自虐行为;

  · 而受虐的男孩则更倾向于对攻击者产生认同,变成施虐者。

  · 可能导致自虐人格的童年创伤 ?

  · ? 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

  · ? 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

  · ? 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

  · ? 都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

  · ? 有抑郁的家族史

  · 自虐者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 ? 强迫性重复

  · ? 主动求虐

  · ? 否认

  · 怎么办?

  · 如果你是一个自虐者,该如何走出怪圈?

  · 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感受、想法、行为,都是重要的,都是自己值得去珍惜的,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

  · 你是值得被无条件地爱着的。

  · 自虐不一定是不健康的。

  · 努力学习如何照顾好自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告知自己,快乐不一定是和痛苦相连的。

  · 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

  · 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如何与自虐者相处 不要试图去拯救他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

  · 一个会照顾自己的榜样,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是个值得被尊重的人,你也一样。我不会因为你虐待自己,而给你更多的关照。

  · 鼓励他们为自己承担责任,帮他们意识到,他们所受的苦,不总是环境和他人的错误,他们持续不断展现的“无助感”,也不是获得被爱的唯一方式;

  · 接纳他们的“自私”,表现出你愿意和那个会照顾自己,不被他人情绪左右,懂得照顾自己需求的Ta相处。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能照顾自己而被抛弃,也不会因为伤害自己而得到更多关注。

  · 承认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但并不为他们的处境感到焦虑

  · 表达你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但除非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状况有所行动,你并不会像一个万能的拯救者一样,替他们去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结卷语

  · 自虐就像是尝试去拥抱苦闷和痛苦,或是被苦闷和痛苦所拥抱。毫无疑问,你在拥抱时会感到胸闷,你要永远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拥抱都将以松手告终。——《悲伤与理智》

  ·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人间失格》

  · Lidia Yuknavitch, ‘The Beauty of Being a Misfit’

  · — 扩展阅读 —

  · 社会心理学家 Roy Baumeister 对普通人自虐行为的研究: Baumeister, R. F., & Scher, S. J. (1988). Self-defeating behavior patterns among normal individuals: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ommon self-destructive tendenc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1), 3.

  · 康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谈自虐人格 Friedman, Richard, M.D. (2010) Sabotaging Success, but to What End? . The New York Times. ? 哈佛大学讲师、企业领导力培训师、畅销书作者 Susan David 给自虐者的4个实用建议 David, Susan, phD (2012). Don’t Sabotage Yourself.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02.03抑郁型人格——活在暗无天日的凛冬中

  · 是什么?

  · 抑郁人格的显著特点 ?

  · ? 悲观:总是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过高估计负面影响,过低估计积极的影响

  · ? 性情忧郁:长期闷闷不乐,愁容满面

  · ? 无法体验快乐

  · 抑郁人格的典型形象 ?

  · 林黛玉:看到落花会流泪,遇到好事会预想事情变糟,无法体会快乐。

  · 区分哀伤和抑郁 ?

  · 哀伤:遭遇负性事件时,体验到的是凶猛、短暂的哀伤情绪,像扑面而来的潮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退潮。

  · 抑郁:遭遇负性事件时,体验到的是丧失生命力,像暗无天日的漫长的冬天,感到贫瘠、荒凉、毫无生气,延绵不绝。

  · 抑郁的迹象 ?

  · ? 情绪每天都低落、空虚、没有价值感

  · ? 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丧失了兴趣,持续两周以上

  · ? 疲劳、思维迟缓

  · ? 食欲激增/丧失,体重明显变化

  · ? 睡眠出现问题,失眠/嗜睡

  · ? 行为发生改变(烦躁/行动缓慢)

  · ? 自我评价低,消极思维

  · ? 有死亡的念头 有关抑郁,你应该知道的事

  · ? 抑郁不是悲观、不高兴、难过;而是没有生命力。

  · ? 抑郁症是有生理基础的。血清素浓度降低、神经递质出现问题。抑制了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化学物质的发生。

  · 抑郁者的核心感受

  · 坚信自己品质恶劣,经常为自己“人性的需求”悔恨不已。

  · 他们会刻骨铭心地记得自己犯的每一个错误,不断地在大脑中想自己做得不好,但看不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或者自己已经有的东西。

  · 抑郁者的核心感觉是:“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我就是罪恶”。

  · “抑郁者会刻骨铭心的记得自己做错的每一件事,每个细节,就好像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失败者。”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

  · 持续的情绪低落

  · 对周围一切事情失去兴趣

  · 乏力记忆力减退

  · 持续一个月以上

  · 为什么?

  ·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抑郁者?

  · 生理的遗传,和父母之中有人有抑郁症

  · 分离-个体化过程

  · 丧亲、父母紧紧抓着孩子不放

  · 当儿童陷入困境的时候,家庭成员视而不见

  · 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

  · 不允许有自己的情绪

  · 抑郁者核心感受的成因

  · ? 内摄:认同自己的父母或是所处的环境,而认为自己是糟糕的。

  · ? 自我攻击:攻击自己是相对安全,而且可控的。

  · ? 理想化:通过美化他人来贬低自己。

  · 抑郁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 抑郁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在情感危机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 而3-5%的人在一生中会患上恶劣心境障碍。女性病患的人数是男性的2倍。

  · 怎么办?

  · 如何与抑郁者相处 抑郁者需要的是什么?

  · 稳定感

  · 鼓励他和你表达真实的感受,将他的苛刻“正常化” 一定去就医

  ·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生命变得越来越灰暗,直到我们以为所有的光都离我们而去。然而光还在,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把门打开一条缝,光就会涌进来。

  · 如果是疑似抑郁症怎么办?

  · 一定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 二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研究表明,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能够显著地降低复发率。

  · 抑郁怎么办?

  · 制定具体的、明确的目标 起身去做些事情

  · 尝试冥想 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安身之处”

  · 用运动预防抑郁发作 转变思维方式

  · 多向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 试着接受它,抑郁也有好处

  · 缓解抑郁情绪的三三三原则

  · 每天晒太阳30分钟

  · 每天三顿饭和别人一起吃

  · 每天散步30分钟

  · 结卷语

  · 如果在未来可见的悠长岁月中,你要与抑郁为伴,那么愿你能与它一起生活,并与它抗争到底。

  · 也许你很少能赢,但要相信你有时也会。

  · — 扩展材料 —

  · 当遭遇丧失时,一个孩子的哀伤不能被表达、不能被处理,或者家里不允许他表达哀伤。就可能会变成抑郁。人们在抑郁状态下,容易将自己的负性情感投注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觉得别人糟糕,抑郁者憎恨自己的程度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缺点。 -弗洛伊德

  · “贫瘠、荒凉、丧失生命力”的抑郁者怎样生活?推荐你看看这部关于丧失的电影:

  · 《海边的曼彻斯特》 男主角并非早年形成的抑郁者,但在经历人生巨变后由于自责开始了“不允许自己快乐”的、了无生气的人生。

  · 整日活在“我不够好”“我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自我否定中是怎样一种体验?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 《冰箱里的灯》

  · 简里里在本期中提到的关于孩子和父母“分离-个体化”的文章: Furman, E. (1982). Mothers have to be there to be left.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37(1), 15-28.

  · 如何与抑郁者相处?抑郁者又如何学会与自己相处? 《时时刻刻》

  · 【DASS-21】抑郁、焦虑和压力测评量表 简单心理为你推荐国际通用的抑郁、焦虑和压力评估量表。此量表最初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并制定,是评测个人负性情绪水平的有效工具。

  · 02.03强迫型人格——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满腹狐疑

  · 是什么?

  ·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的区分是什么?

  · 不同的流行病研究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中,50-80% 都不具有强迫人格;

  · 而很多强迫人格者从来没有罹患过强迫症。

  · 强迫型人格的显著特点?

  · ? 完美主义:对细节、程序过分专注,往往会损及最终的结果

  · ? 固执:顽固地坚持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做事,没有弹性

  · ? 人际关系冷漠固执:难以表达热烈的情感,往往表现得很正式、冷漠和令人尴尬

  · ? 疑虑重重:因为害怕犯错而难以做出决定,过分犹豫,喜欢辩论

  · ? 严守道德规范: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

  · 什么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 一种沉浸于有秩序、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上的控制,而牺牲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的普遍模式。

  · 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

  · 有以下 4 种或者 4 种以上症状:

  · ? 沉浸于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或者日程,以至于忽略了活动的重点

  · ? 妨碍任务完成的完美主义

  · ? 过度投入工作或者追求绩效,以至于无法顾及娱乐活动和朋友关系

  · ? 对于道德、伦理、或者价值观念过度在意、小心谨慎和缺乏弹性

  · ? 不愿意丢弃用坏的而或者无价值的物品,哪怕这些物品毫无情感纪念价值

  · ? 不愿意将任务委托给他人或者与他人共同工作

  · ? 对自己和他人都采取吝啬的消费形式

  · ? 表现僵化和固执

  · 简单来说,强迫者受到某种驱使,明知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行为。

  · 强迫型人格的核心感受 是什么?

  ·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 强迫者的反向形成 内心的冲突、人性的黑暗冲动

  · ? 愤怒:由于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

  · ? 恐惧:害怕被谴责和被惩罚所带来的恐惧感。

  · ? 羞耻感:对自己和他人都抱有极高的期待,如果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目标时,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强迫者会为了获得程序正义,而压抑自己的感受。

  ·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 是什么?

  · ? 抵消:强迫者压抑自己的感受,试图抵消自己的愤怒和恐惧。

  · ? 思维强迫:反复地回忆、思考、忍不住去思考大量的无意义的细节,以此将自己的情感隔离开来。

  · ? 理智化:把自己的感受贬低成幼稚、脆弱、失控、杂乱和肮脏的情绪,觉得脆弱是不能表达的。

  · 强迫者的两个重要因素 ?

  · 强迫行为:为了处理强迫想法,发展出的行为。

  · 强迫想法:侵入性的、不可控的、挥之不去的想法和念头。

  · 与强迫症有关的信念?

  · 被夸大的责任感和高估威胁的倾向;

  · 完美主义和难以容忍不确定性;

  · 高估想法的重要性(比如,相信有被禁止的想法如同实施这些想法一样糟糕),

  · 以及控制这些想法。

  · 为什么?

  · 强迫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 ? 弗洛伊德-肛欲期 强迫人格的典型行为与童年如厕训练的过程有关。

  · ? 父母严苛的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采用没有弹性的、没有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儿童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待,从而出现强迫人格。

  · ? “人”与“行为”的混淆,人和行为应该被区分。一个人今天做错了,但并不意味着Ta就是一个糟糕的人。

  · ? 过度控制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生长在一个完全相反的、非常混乱的环境中,也可能会促使强迫的行为出现。

  · 怎么办?

  · 如何诊断强迫症?

  · ? 你有抛之不去的念头让你很焦虑

  · ? 你有大量的、重复的、无意义的、跟实际解决问题无关的行为

  · ? 你知道这些念头是自己的,而非别人强加于你的

  · ? 你一点也不享受这个过程,你很痛苦

  · ? 你每天花费在这些无意义行为上的时间,每天超过1个小时,持续超过两周

  · 如何与强迫者相处

  · 尽可能去和Ta沟通感受,而不是和Ta进行思辨。

  · 接纳他们的羞耻感。

  ·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脆弱的感受,让他们觉得,脆弱是可以的,是有力量的。

  ·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放纵自己”,让他们知道,这是特别人性的表达,我们都会这样做。

  · 避免去指责、苛责、再建立一个更高的标准。

  · 帮Ta体验放松的乐趣。

  · 多和强迫者确认Ta的感受,让强迫者知道Ta是可以对自己的行为、生活有所掌控的。

  · Ta不必和一个社会规范、或者道德的束缚去较劲。

  · 让强迫者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

  · 强迫者如何照顾自己?

  · 学会区分“人”和“行为”。人人都会犯错,但做错事不意味着你就是个糟糕的人。

  · 允许自己更像个普通人。

  · 多体验和享受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愤怒的情绪,很多时候那不是指向别人的,而是指向你给自己设立的过高的目标和束缚。

  · 如何治疗强迫症症状 ?

  · 关键在于打破obsessive thoughts(不可自拔想法)和compulsive thoughts(强迫行为)之间的联结。换句话说,当你再这么想,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不再用这种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

  · 强迫症到这个程度已经属于疾病,一定要去求助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药物也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

  · 强迫的我该怎么办?

  · 允许自己犯错 锻炼自己容忍焦虑感的能力。

  · 凡事等一等,焦虑感达到峰值,它会自己平稳下来。不要着急冲动去做些什么。

  · 必要的时候一定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以上就是本期的重点内容整理啦。

  · 结卷语

  · 强迫者的反向形成 强迫者之所以要这么锱铢必较、事无巨细、勤俭节约都是对自己内心的那个叛逆的、不负责任的远望的“反向形成”。 —弗洛伊德

  · — 扩展材料 —

  · 测测你的强迫指数:佛罗里达强迫清单 (FOCI)

  · 佛罗里达强迫清单的版权属于Wayne Goodman和Eric Storch教授。 该量表中文版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简单心理平台翻译完成,并检验了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

  · 1997年的经典电影,一个强迫者如何学会体验和接受自己的情感、并坠入爱河: 《尽善尽美》

  · 如果你想更具象地了解强迫性人格及其相关特点,可以看看契诃夫经典短篇小说

  · 《套中人》中的人物别利科夫体现了很多强迫性人格的特点。

  · 02.04偏执型人格——外人就是除我之外的所有人

  · 是什么?

  · 什么是偏执?

  · 无论现实中客观情况是怎样的,偏执者都会假设别人会剥削、伤害或者欺骗他们。

  · 偏执者的基本特征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把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揣测成恶意。

  · 当个体陷入偏执状态时,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会合二为一:我的“内在现实”就是真的,我认为你要加害于我,我认为你在嫉妒我,我认为你不爱我了,我坚信这就是真的。并会因此而憎恶你、攻击你。

  · .什么是内在现实,外在现实?

  · eg.假设情境:伴侣在情人节没给你准备礼物,你跟朋友抱怨说:对方不爱我了。

  · 外在现实:伴侣在情人节没给我准备礼物。

  · 内在现实: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 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 A.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广泛地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以至于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深具恶意,有下列情况中的四项:

  · (1)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者欺骗自己。

  · (2)无凭据地怀疑朋友或伙伴的忠诚或可信度,心思专注于此;

  · (3)不肯对他人吐露心思,只因无理由地害怕谈话内容会被恶意地拿来对付自己;

  · (4)在别人善意的评论或事件当中,读出隐藏的贬抑或威胁意义;

  · (5)持久地心怀怨恨,亦即无法宽恕别人对自己的侮辱、伤害或轻蔑;

  · (6)面对一般人并不觉得有明显冒犯的状况,却自觉人格或名誉被侮辱,因而急速愤怒回应或反击;

  · (7)无凭据地一再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实。

  · B. 非仅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随精神病特质的情感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的病程中,也不是一般性医学疾患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 偏执者的核心情感体验是什么?

  · 偏执的核心是极度低自尊的(Meissner 1986),基本情感是什么恐惧、羞耻、嫉妒和内疚感;

  · 偏执者的恐惧感-毁灭焦虑(Annihilation anxiety):害怕自己土崩瓦解、彻底摧毁或者完全被消亡

  · 偏执者的羞耻感-矢口否认,转而揣测别人的恶意 ? 偏执者的嫉妒-别人会加害于我 ? 偏执者的内疚-狂妄自大会带来难以忍受的愧疚

  · 偏执者的防御机制

  · 否认: 我不能面对自己的羞耻感和痛苦的感受,这实在太可怕了;我要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一定是别人在对我做坏事。

  · 分裂 :非黑即白。别人要么全是好的,要么全是坏的。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世界充满了不能信任与无法预测的陌生人,因而活在永无止境的焦虑中。偏执者认为,外人就是除我之外的所有人。

  · 投射:将自己的内在现实,安插在别人身上,从而反过来去批评对方。这样自己就不是坏的那一个了,坏的是别人。

  · 为什么?

  · 偏执者是如何形成的?

  · 研究者提出,大多数偏执者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长期的、持续地压制和羞辱。

  · 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

  · 如果孩子一直觉得父母令Ta感到害怕,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一直处在混乱的感觉之中,那么就可能发展出偏执、攻击的性格。

  · 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被扭曲,情感的回应经常是不恰当的。这样使得一个人在家庭中体会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羞耻,很少获得理解和支持。

  · 养育者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会被孩子效仿。

  · 家庭之间的互动之间充满了愤怒感,且情感混乱。

  · 怎么办?

  · 如何理解偏执?

  · 健康人格中也会有偏执的色彩,在应对困难、威胁等等情境的时候,偏执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阶段完成一些事情。

  · 如果你有上述的情感体验或防御机制,不要过度紧张,也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标签。

  · 如何与偏执者相处?

  · 不在事实层面过度地纠缠,不非要将道理讲清楚

  · 试着帮助对方区分自己的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

  · 试着给对方做一些“整合”的榜样,让Ta知道事情不是非黑即白

  · 不因对方的偏执而怀疑自己

  · 鼓励对方寻求专业的精神科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 偏执者如何照顾自己?

  · 了解在某些时候,适度的偏执状态是健康的。 ? 要努力地告诉自己,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是有区别的。

  · 告诉自己,我的想法只是我的想法,别人不一定是这样想的。

  · 当陷入非黑即白的想法和念头里面的时候,提醒自己,世界和他人、自己都是复杂的。

  · 我可以对其他人、对我自己有复杂、甚至完全相悖的感受。

  · 一定记得去寻求心理帮助。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更具象地了解偏执,不妨看看这部喜剧片(不作诊断,仅供娱乐哦): 《独裁者》

  · 还想了解更多?这里有一篇全面介绍偏执人格及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文献: Carroll, Andrew (2009). Are you looking at m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http://apt.rcpsych.org/content/15/1/40

  · 被网友誉为“小时候看过最恐怖的电视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冯远征的角色可能就有些偏执者的特征。

  · 02.05表演型人格——世界是珍珠,而我是它的高光

  · 是什么?

  · 什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

  · 当你的表演型人格特质发展到下列程度时,可能是病态的:

  · 在自己不能成为别人注意力的中心焦点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舒服。如果不是中心,会想办法做些“drama queen”的事情来夺取注意力。

  · 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其中常有不恰当的性挑逗的意味或者行为。

  · 情绪表达变幻迅速而表浅。

  · 总是利用身体外表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 说话的风格是印象深刻、但是缺乏细节。

  · 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甚至常常会让周围人觉得尴尬。

  · 易受暗示,过度相信别人。

  · 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更亲密。

  · 2001-2002年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表演型人格患病率是1.84%。女性患病是男性的两倍。

  · 表演型人格有哪些特点?

  · ? 费尽心力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很难忍受自己不是焦点。会不遗余力去博取周围人的爱慕。 ? 表现很夸张。情绪往往变化无常。 ? 说话的方式颇为有影响力,很多人一开始都会很喜欢听;但是缺乏细节。 ? 会将周围的人理想化、或者肆意贬低。

  · 表演型人格的核心感受是什么?

  · 弗洛伊德认为,表演人格的典型特征是表现出来的欲望过于强烈,他们渴望满足、爱情、关注和亲密感。

  · 而表演型人格内心,则包含过多的焦虑感、内疚感和羞耻感。这些人会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也会体验到很多的被威胁的感觉,而他们表现出来的虚张声势、用性来挑逗和操纵等等,都是他们努力建立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 表演型人格的防御机制?

  · 表演型人格会用压抑、性欲化、退行和解离四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 压抑 压抑是表演型人格最基本的特征,人们在经历过创伤后,会在一段时间内忘记发生过创伤,这就是心理上压抑的过程。

  · 性欲化 表演型人格不自觉的用性吸引的方式来感到满足,却不真的想要性。

  · 退行 退回更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变得像小孩子一样。

  · 解离 与当下的情境失去关系和联系。

  · 为什么?

  · 表演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 有一些心理学家强调,不称职的母亲和自恋的父亲,是子女形成表演性人格的根源。

  · 早期的精神分析师Frerenczi认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他们获得自尊的方式是认同一个权威的形象。

  · 这个权威的形象往往是让自己恐惧的、有性吸引力的对象。表演型人格的人靠近这些权威、象征性地和他们融为一体。

  · 此外,研究发现表演型人格的根源往往和自己的性别认同有关。

  · 怎么办?

  · 如何与表演型人格相处?

  · 不要利用Ta,让Ta感受到,就算不出于性的吸引力,Ta也能够被认可和关爱,这对表演型人格很重要。

  · 让对方知道,除了外表、高谈阔论之外,你对Ta的其他方面也很感兴趣。

  · 给予陪伴。表演型人格渴望和他人交往,但是他的戏剧化、退行、对于性的矛盾感都会让人很愤怒和想要跑开。

  · 所以给Ta一定的空间,也要划清楚界限和规则,这能带给Ta一定的安全感,你也会能和表演型人格的人相处得更久一点。

  · ? 及时地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 如果你是表演型人格怎么办?

  ·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很多表演型人格的人,是非常有能量的,如果在健康谱系中,本身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你也是带给朋友乐趣、联结感的,也许还有创造性,有表演型人格特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 如果到了障碍的谱系中:

  · 多了解自己除了性吸引力之外的其他部分,要知道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是值得被人尊重和爱护的;

  · 学着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和面对自己的焦虑感。我知道这很难。如果必要的话,还需要你及时地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 以异性恋来举例,在心理咨询中,如果你发现和异性咨询师有了很多性的吸引,多和咨询师讨论,而不要见诸行动;如果你和同性咨询师在一定的阶段,你拼命地想要贬低咨询师,觉得这个痛苦感很难继续下去的时候,一定多和咨询师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如果在这个重复中,在你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你有新的体验,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要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表演型人格,推荐你阅读 Theodore Millon 在人格领域的研究和著作: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Modern Life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841491/

  · 如果你想了解表演型人格内心的脆弱感受,也可以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经典电影。电影中黛西的角色虽然外表华丽,强烈地渴望和追求着爱情和金钱,但内心却充满焦虑和羞耻感。

  · 如果你想看看电影中描绘的表演型人格,可以看看电影《Mean Girls》:剧中的“social queen” Regina 习惯于活在别人注意力的中心,表现出了许多表演型人格的特点。

  · 02.06反社会人格——操纵别人,是他们的乐趣

  · 是什么?

  · 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有哪些?

  · 不在乎他人情感

  · 缺乏愧疚感、责任感

  · 行为冲动、常有操控性

  · 自我中心

  · 肆意撒谎

  · DSM中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A. 从15岁开始,损害别人的权益,违反法律等等;

  · 比如:

  · 没办法遵守法律,做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

  · 撒谎,欺骗,控制他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 行为冲动

  · 易怒、攻击性强

  · 不在意别人的安全,也不在意自己的安全

  · 不负责任,没有责任感

  · 对他人没有愧疚感

  · B. 目前这个人已经超过18岁

  · C. 以上的症状15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持续到现在

  · D. 这些反社会的行为不是在精神分离或者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候出现的。

  · 反社会人格者的典型特征?

  · 不遵守规则和法律、冲动、缺乏负罪感和道德感。

  · 为什么?

  · 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 反社会人格是后天习得的,往往是童年经历过心理创伤、虐待或是忽略,而他们选择用撒谎、不负责任、冲动等行为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创伤。

  · 也有理论证明童年创伤会影响相关脑区神经元的发育,这使得反社会人格者缺乏对冲动的控制能力。

  · 怎么办?

  · 保护自己免受反社会人格者伤害的4个方法

  · 时刻保持警惕。清楚从socialpath那里你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什么。

  · 不要找ta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或者建议。这么做会使你的脆弱赤裸裸地展开给对方,而你很有可能会被伤害。

  · 在你和socialpath之间划一个清晰的界限。在你脑袋里面想象一堵墙来保护你,并把它在你脑袋里面凿实。所有他说的操纵和伤害你的话,都会被墙挡出去。

  · 不要替Socialpath找借口。让ta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越坚定、越直接,socialpath能够从你身上剥夺得越少。

  · 本期我们从杭州纵火保姆身上的反社会特质谈起,讲了讲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伤害。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对反社会人格还有更多好奇,可以看看一位反社会人格者的自白: 《Confessons of a Sociopath》——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004802/

  · 目前中文版似乎只有一个台湾版本:《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85294/

  · 也可以听听这本书的作者 M.E. Thomas (化名)和美国NPR做的访谈: NPR:Inside the Mind of a Sociopathhttp://www.npr.org/2013/06/19/193099258/inside-the-mind-of-a-sociopath

  · 反社会人格vs冷血症傻傻分不清楚?可以先读读这篇文章: Sociopath vs. Psychopath: What’s the Difference? http://www.webmd.com/mental-health/features/sociopath-psychopath-difference#2

  · 02.07分裂样与回避型人格——不想被打扰,也担心被拒绝

  · 是什么?

  · 分裂样的基本特征

  · 社交关系很少和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很少:

  · 缺少对亲密关系的愿望;表现出社会性的隔离;

  · 偏好机械或抽象的任务;很少从活动中获得乐趣;

  · 没有除亲属外的亲密朋友或知己;对批评和肯定无动于衷;

  · 呆板、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其患病率为3.1%~4.9%

  ·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A. 一种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 1.既不渴望也不享受亲近的人际关系,包括成为家庭的一部分。

  · 2.几乎总是选择独自活动。

  · 3.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兴趣很少或不感兴趣。

  · 4.少或几乎没有活动能够令其感到有乐趣。

  · 5.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 6.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 7.表现为情绪冷淡、疏离或情感平淡

  · 分裂样个体的核心特征

  · 对他人兴趣很小,或者根本不感兴趣,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是隔离的,没有人情味的,沉默寡言的、不爱交际、爱孤独的、被动、有距离的, 几乎没有朋友,如果有的话,朋友也很少

  · 很少主动发起对话,对他人漠不关心,很少寻求与别人一起参与活动,没有动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少体验亲密依恋或表达一点温暖,也往往性欲冷淡。

  · 很少有深度的感觉,不在意别人的表扬或批评,喜欢与他人保持距离,缺乏活力,无精打采。

  ·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只要满足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

  ·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 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 分裂样与回避型人格的区别

  · 分裂样的人,意识层面上是不愿意和人发生交往、联系的,不交往我意识层面上是不难受的。

  · 而回避型人格,其实是很想与人交往的,但是因为我太害怕和人交往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害怕别人了解我就不喜欢我了,害怕被拒绝,所以回避与人的交往。

  · 分裂样与回避型人格的对比

  · 1) 分裂样人格者的根本动力是害怕被淹没,害怕自己不存在了;而回避型人格呢,是我很害怕被拒绝。

  · 2)分裂者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在意外在的社会规则。他们也害怕别人评价,但他们不渴望和他人的关系。而回避型人格对于他人的评价、规则是非常在意的。他们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好像不自信。

  · 3)分裂者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维持自尊水平。回避型需要感受到的是在社交中对自己的肯定,被接纳。这个外界和他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于他们是很重要的。

  · 分裂者的疏离与依恋

  · 分裂者往往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 不止是在和人际交往之中,哪怕是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中,他也是个冷眼旁观的人。

  · 这种分裂的体验以理解为一种疏远感。

  · 好像现实中在发生的事情、我自己的体验,这些情感似乎离我很遥远。

  · 他们内心都是对于依恋这件事情充满了矛盾的,就是我既想要靠近,又要分开。

  · 但他们在他在意识层面上否认了自己内心对依恋的需求。

  · 分裂者如何保护自己?

  · 偏健康谱系的分裂样人格经常用”理智化“来保护自己。

  · 他们说我不喜欢和人交往啊,我觉得自己一个人挺好的。

  · 所以他们的伴侣经常抱怨的,会是说,跟他很难有情感上的联结。感觉上他说的也没错,但是情感上的互动很少。

  · 尤其是性生活上,没有什么乐趣,很机械。感觉心不在焉。

  · 分裂样人格变种?

  · 分裂样+回避型

  · 分裂样人格类型的个体,伴随回避特质时,不仅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缺乏技巧;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感到不自在,害怕被拒绝。然而,他们与人隔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与人接近的渴望。

  · 分裂样+被动攻击

  · 分裂样伴随被动攻击(加回避),突出的表现是,矛盾的感觉和在一些人际关系中可能积累怨恨感。这种怨恨的核心是希望有人能培养和指引他们(特别是伴随依赖时),但同时又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拒绝。这导致他们经常喜怒无常和处于紧张状态。

  · 分裂样+依赖

  · 分裂样伴随依赖时(加回避型特质),表明他们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不那么重要,能力不足。结果就是,他们通过表现地顺从,谦逊,一致性,来寻求认可和被照顾。

  · 分裂样+强迫

  · 分裂样伴随强迫型特质时,个体表现为有纪律的,组织有序的,能控制情绪的,细致可靠、持之以恒的。部分原因是,他们觉得情感是危险和混乱的。他们处理的策略就是保持自律,自我克制的和恰当的。他们通常过于礼貌,甚至会讨好权威人物,但相比之下,对下属可能有些鄙视。

  · 为什么?

  · 分裂样人格的成因

  · 主要抚养人没有能力给予情感上的回应,显得忽略、甚至会表现出很厌恶和孩子肢体接触

  · 父母对于孩子的干涉过多、期望过高,边界不清楚。

  · 怎么办?

  · 如何与分裂样、回避型人格相处?

  · 1)让他感觉到安全和被接纳。

  · 2)欣赏他们的敏感、创造力。

  · 3)为他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

  · 4)尽可能让他们多感受到愉悦感。

  · 如果你困扰于自己很回避,该怎么办?

  · 1)多发现生活中的愉悦感

  · 2)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别人沟通

  · 3)尝试心理咨询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更具象地了解分裂样人格,可以看看电影《Remains of the Day》, 剧中人物Anthony Hopkins展现了许多分裂样人格的特征。

  ·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分裂样人格的成因及感受,可以读读《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Modern Life》: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841491/ 书中第11章详细介绍了分裂样人格。

  · 如果还想更多了解分裂样人格的基本特征,可以读读PsychCentral的这篇文章: Understanding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https://pro.psychcentral.com/exhausted-woman/2016/04/understanding-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

  · 02.08边缘型人格——你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坏的人

  · 是什么?

  ·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P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突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威胁或自残行为。

  ·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 边缘型人格的特点

  · 总是担心和恐惧被家人、朋友以及亲密爱人抛弃,会为此做出许多在他人看来,过于冲动甚至极端的行为。

  · 自己和一个人的关系,有时会觉得对方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有时又会突然对对方恶言相向,觉得对方是这世界上最可恨的人。整体上他们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在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对方之间来回摇摆。

  · 扭曲的、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sense of self)。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 常常觉得感到持续的、莫名的、无法摆脱的空虚。

  ·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四种常见表现

  · 情绪不稳定、

  · 冲动性的行为,

  · 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 以及扭曲的认知。

  ·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感受

  · 害怕被抛弃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极度害怕被抛弃,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被抛弃的恐惧。

  · 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对自我的认知,完全取决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且经常会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贬低(devaluation)的极端。

  · 情绪不稳定:敏感、激烈且迅速变化 边缘者在情绪上十分敏感且反应强烈,一点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他们明显的情绪反应。他们对身边人的情绪和细微的内心活动也都高度敏感。

  · 冲动性的行为 边缘者所做出的冲动行为通常都是带有自毁性质的。他们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真的很痛苦,真的很害怕被抛弃。

  · 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极端看待他人 和边缘者相处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天上地下。边缘型人格本身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稳定。

  · 边缘型人格的“分裂”

  · 这种分裂可以理解为“非黑即白”。

  · 你要么是个坏人,要么是个好人;你要么爱我,要么就是恨我。中间没有任何灰度。

  · 为什么?

  · 为什么一个人会成为边缘者?

  · 幼年的创伤经验 被父母家暴、被家属或陌生人性侵都是典型的逆境经历(adverse experience),是很多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在幼年的性虐待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可能性有很强的正相关。

  · 不安全依恋 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在本应与父母建立依恋的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被忽视,这让他们对于「被抛弃」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因此在成年之后,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为了避免再次经历孤独和被抛弃。

  · 遗传与基因 研究发现,直系亲属中患有BPD的人,其自身患BPD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APA, 2013)。

  · 怎么办?

  · 如何与边缘者相处?

  · 1)提供稳定感

  · 2)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帮助他们的前提。

  · 3)要拒绝。反复地告知对方你的边界在哪里,增加他的现实感,

  · 4)要建立边界。

  · 5)一定要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 如果自己或关心的人可能是边缘型人格,该怎么办?

  · 正因为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人格」,它并不需要被「彻底根除」。但是,边缘型人格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缓解的。

  · 如果边缘型特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那么就需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目前,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被证明对治疗 BPD 有显著效果。

  ·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Therapy)及图式疗法(Schema-Focused Therapy)也都被认为对改善BPD的症状有积极作用(NIMH, 2016)。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身边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人和朋友,

  · 可以读读这本书中的建议: 《The Essential Family Guide to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感受,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 《Girl, Interrupted》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6185/

  · 如果你想更具象地了解边缘型人格,可以看看简里里在本期中提到的电影

  · 《Color of Night》: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665/ 03 人格关键词

  · 03.01自尊

  · 是什么?

  · 什么是整体自尊?

  · 研究者Crocker提出,整体自尊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完整评价。

  · 心理治疗师阿尔伯特爱丽丝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必须会阻挡我们成长的脚步:

  · ? 我必须把事情做好

  · ? 其他人必须要对我好或喜欢我

  · ? 我做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容易的 这三种必须可能会让我陷入不断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文化对于自尊的影响

  · ? 在个人主义社会中:当人们发现自己有独特的价值和个人成就时候,会让人自我感觉良好

  · ?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在产生归属感,自己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不错的时候,会感觉良好

  · 怎么办?

  · 人们是如何通过两步确定自己的自尊的?

  · 先确定对自己来说很重要、或者说可以决定自己自我价值的领域。

  · 在自己选择的这几个领域中,对自己做出评价,形成“整体自尊”。

  ·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 自我:

  · 一个人心目中自己所有特征的总和。

  · e.g. 我觉得我是一个内向的、爱运动的、专注的、诚实的人。这是自我概念。 我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糟糕,我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这是“自尊”。

  · 自尊:

  · 我们惯常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

  · 高自尊者在失败后为什么很少气馁 高自尊的人靠一种“个人策略”来减弱消极反馈的影响。

  · 他们会更关注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关注自己的错误。

  ·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

  · 明确你的生活里面,哪些事情和方面对于你是重要的。

  ·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调整你对自己的预期。觉察自己的念头。

  · 调整对他人的预期,不要试着让所有人的都喜欢你 及时寻求帮助。

  · 低自尊者会认为自己是孤军奋战的,很少想到别人可能会给予自己帮助 ,做一个自己的优点记录本 及时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优点记录本应该包含的问题列表 :

  · ? 你有过什么成就,不论它们多么微小?

  · ? 你有什么天分或才智,不论它们多么微小?

  · ? 其他人喜欢或者欣赏你哪些方面?

  · ? 你有哪些你所欣赏的人的品质?

  · ? 你没有哪些缺点?

  · ? 一个关心你的人会怎么评价你。

  · — 扩展材料 — 测一测你的自信与自尊水平:

  ·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 简单心理为你推荐,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水平测试(Self-Esteem Scale,SES)。10个问题,2分钟,让你更加了解你自己。

  · 03.02成就动机

  · 是什么?

  · 什么是成就动机

  · 指的是人们渴望完成艰难任务;

  · 通过掌握、控制、操纵来克服困难,

  · 达到高标准、超越自我的倾向。

  · 成就动机有哪几种类型?

  · 内隐动机

  · 自我归因动机

  · 外显动机

  ·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质?

  · 冒险但稳健

  · 愿意对结果负责,愿意收到到具体的、可衡量的反馈

  · 为什么?

  · 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动机?

  · 稳定性

  · 控制点

  · 可控性

  · 怎么办?

  · 如何提高成就动机

  · 1)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

  · 2)思考自己的目标是掌握目标还是成绩目标:

  · 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增强自己的能力,会有内在驱力。

  · 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 为了向别人展示成绩。

  · 研究显示,掌握目标会带来更高的成就。

  · 如何反观自己的成就动机

  · 1)尝试察觉自己面对失败时,是如何归因的

  · 2)观察自己的目标是掌握目标还是成绩目标

  · 3)明确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哪些事情对于你是真正重要的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调整对待成就的心态,更有效地追求你的人生目标,可以看看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这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

  · 03.03依恋

  · 什么是依恋关系?

  · 依恋关系指的是一个人是怎样和其他人发生联系,

  · 在人和人的关系里面,

  · 你体会的情感是什么、你经常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另一个发生依恋。

  · 依恋的三种类型?

  · 安全型依恋

  · 焦虑-阻抗型依恋

  · 回避型依恋

  · 如何改变依恋模式?

  · 大多数人的依恋关系的变化,是在关系的体验中变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最有帮助。

  · 尝试建立自己的安全岛:给自己列出一些名单,这些人是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去倾诉、寻找帮助的。

  · 尝试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 真正带来改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真诚和爱。

  · 03.04冷血症

  · 1.什么是冷血症?

  · 冷血症并未被收录在DSM中,从含义上看,它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情感上的反应,冷血症的人对其他人没有同情心,并且会对本应承担的最普通的社会责任置之不理。他们谎话连篇还会耍手段,心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内疚或后悔。

  · 2.冷血症是如何形成的?

  · 一些科学家认为,冷血症患者是因为严重且广泛的注意力缺损导致的,因此,他们总是会暂时忘记反社会行为的道德与社会后果。

  · 另一种假设是患者缺乏对人身伤害的恐惧,更关键的是缺乏道德恐惧感——对惩罚的恐惧。这个模型的最新假设是:冷血症是杏仁核的功能障碍所致。

  · 3.冷血者两极的人生道路

  · Hervey Cleckley发现作为一个冷血症,他们的人生很可能是极端化的,要么走上巅峰,要么非常失败。

  · 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功能失调的(dysfunctional psychopath),这部分人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比正常人还要弱一些。

  · 但另一部分高功能的心理变态者(high-functional psychopath)则非常成功,而且,正是他们的人格特质帮助了他们。他们被认为具有“成功的心理变态特性”。(Successful psychopathy)。

  · 4.反社会人格与冷血症的区别

  · 很多冷血症会发展到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地步,但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并不都是冷血症。

  · 冷血症可以看作是先天的发育异常;而反社会人格则更多的时候是后天养成的。

  · 反社会没有什么积极的部分,而冷血症中不乏一些那些表面友好随和的人,他们虽然缺乏基本的情绪,但往往在成年后能够比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通过电影了解冷血症,可以看看科恩兄弟的经典电影《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57099/ 片中的冷血杀手角色Anton Chigurh曾被精神科医生评为“最现实的反社会人格电影角色”。

  · 03.05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1.斯德歌尔摩综合征的常见特点

  · 对施虐方/控制者心怀感激

  · 对于来解救的人或者家人感到厌烦或者仇恨

  · 认为施虐方是有难处/道理的,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 支持施虐者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会帮助施虐者

  ·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离开

  · 2.为什么我们无法离开伤害自己的人?

  · 1)认为对方会对自己的人身和心理上有威胁 这样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可见的暴力人身威胁;另一种是间接的恐吓:比如说你永远都不能离开我,以前离开我的都没有啥好下场。

  · 不那么容易被识别的(常见)威胁:你这么差,除了你不会有人要你了/ 外面没有比我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全世界只有我对你最好,别人都会伤害你。

  · 2)施虐者时不时给予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

  · 在一段虐待的关系中,如果施虐者给了一些哪怕是“嘘寒问暖”的小恩小惠,都会让人觉得“事情也许就快有转机了”、“Ta也不全是坏的”、“Ta也许也是一个在经受痛苦的人”。

  · 3)受害者主动或被动地(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和外界隔离

  · 受害者往往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如履薄冰。Ta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否则都是你的错!”

  · 这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只会使Ta招致更多的被虐待。所以受害者会主动地隔离自己,与其说Ta在和施虐者结盟,不如说,Ta在试着隔离开那些会使得Ta遭受更多虐待的来源。

  · 4)认为自己无力逃离

  · 在施虐/控制的关系中,被害者往往会体验到自尊和自信的丧失感和无力感,而使得自己相信自己是没有能力独立离开这个环境。

  · 5)认知失调

  · 当人们在同一时刻有着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可以是看法/情绪/信仰/行为),这两种认知打架,从而陷入很紧张的心理冲突的状态。这是如此之难以承受,之后人们就会放弃或者改变其中一种认知,来消除这种冲突感。

  · 比如你的伴侣羞辱你,对你家暴。但是因为经济、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无法离开Ta,你会开始想:“Ta平时对我挺好的”,“可能只是Ta最近压力比较大”,“下一次我更小心一点就好了”。

  · 3.我们该如何帮助受害者?

  · 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如果我们直接跟施虐者对着干,就彻底走到了对立面,甚至每次与受害者的联系,都会使得受害者被攻击的可能性高一些。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绝你。他们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

  · 我们可以:

  · 1)你如果时不时地去问Ta,你最近有没有逃脱魔掌?Ta很快就不再搭理你了。不如固定一个时间电话或者会面,只谈一些猫猫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受害者知道,当他们决定求助的时候,你在这里。

  · 2)常常以家庭的身份,逢年过节问候。让他们知道,家庭是在的。

  · 3)给受害者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受害者感受到,无论他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不要因为他们没有马上改变而让他们觉得我们抛弃了Ta。

  · 4)不要轻易伤害施虐者。在改变尚未发生的时候,伤害施虐者只会增添受害者的负担(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都是自己的错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诉苦,施虐者就不会受伤了)

  · 5)寻求专业的帮助。永远鼓励Ta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扩展材料】

  · 关于关系中的施虐和受虐,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也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有过讨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18475/

  · 03.06内向

  · 1.荣格是如何定义内外向的?

  · 荣格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一般态度”:外倾性和内倾型。

  · 内/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安静和独处。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他们从和外界的交往、外界的资源中获取能量。

  · 2.内外向者的特点

  · 内倾者:关心个人内在世界,善于自省且透过反省来发展想法,独处自主的能力,个性实干又聚焦深入,且宁愿三思而后行。

  · 外倾者:关注外界的人和事物,善于运用外在资源,在工作和关系上采取主动,又广泛兴趣,而且通常是先做了再说。

  · 3.内外向者的差异在哪里?

  · 研究者发现,在生理层面,内/外向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 内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感受到的唤醒更迅速和强烈,外向者被刺激的唤醒水平更低。

  · 4.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 内向不是社交焦虑、不是回避型人格,也不是害羞、不是自卑、不是社恐、不是不快乐、不是缺乏幽默感、不是社会功能不健全者。

  · 她不比外向者更健康,也不比外向者更不健康。只是像有人爱吃黄瓜,有人爱吃蜜桃一样;这是不需要改变的特质。

  · 【扩展材料】 如果你也曾为自己是内向者而感到困扰,可以读读简单心理的这篇文章:

  · “social一小时,回家缓半年”|内向者需要变得更外向吗?https://www.douban.com/note/625738262/

  · 03.07人格健康度

  · 1.什么是人格组织水平?

  · 一个人的人格组织水平,打个类比,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健康不健康。

  · 这个人非常不健康、不健康,亚健康或者是健康水平。

  · 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的人格组织水平是怎样的。

  · 心理学家把人格组织水平分为:边缘性组织水平、神经症性组织水平和正常组织水平。

  · 2.正常的人格组织有哪些特点?

  · 整合的自体概念,与重要他人的概念

  · 存在情感体验的宽阔范围

  · 存在已经内化的价值整合系统

  · 3.边缘性人格组织水平的特点

  · 身份认同感混乱

  · 使用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

  · 现实检验能力很脆弱

  · 人际关系糟糕

  · 03.08潜意识

  · 1.什么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 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 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

  · 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 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 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 2.什么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 ?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

  · 3.什么是生、死本能

  ·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

  ·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

  · 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

  · 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还想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及思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他的这本著作: 《自我与本我》

  · 03.09防御机制

  · 什么是防御机制

  ·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在体验周围环境时候,整体的、自然的、适应性的方式。

  · 也就是你用什么方式来适应一个环境。

  ·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使用防御机制?

  · 当我们要回避或者控制一些强烈而且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感受的时候。

  · 维护自尊感的时候。

  · 弗洛伊德提出的四种防御机制

  · 1)压抑 弗洛伊德把压抑叫做:“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 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就是一个人努力地通过“压抑”把让自己感到威胁或者痛苦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

  · 2)升华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升华是唯一所谓成功的防御机制。升华是人们会把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能够接受甚至是奖赏的行为。

  · 3)替代 把自己的冲动,替换到一个我不害怕的目标身上。

  · 4)否认 否认是我不接受一些事实的存在。

  · 弗洛伊德提出的另外几种防御机制

  · 反向形成 我们会按照与潜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来行动,来躲过让我们觉得害怕的念头或者欲望。

  · 理智化 当有一个让我害怕的念头出现时,马上把这个内容中的情感过滤掉,用理智化的方式来处理。

  · 投射 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体验到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这是别人的。

  · 防御机制的延伸发展

  · 极端退缩

  · 成年人的退缩会表现为:回到内心的幻想之中,而不面对现实情境。

  · 全能控制

  · 直渴望体验全能控制的感受。想要控制所有人。

  · 初级防御机制有哪些?

  ·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 一个人越是缺乏独立,依赖感越强,便越容易诱发理想化,理想化必然带来贬低。

  · 自我的分裂

  · 分裂是一种非黑即白的防御手段,你要么完全是好的,要么是特别糟糕的。

  · 躯体化

  · 如果儿童没有学习到用语言来命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倾向于通过用身体的方式,通常是用生病来替代语言。

  · 极端解离

  · 极端解离这种防御,有时候是保护我们的,但是如果变成僵化的防御方式,就会使我们不能面对现实,认知混乱,不能真正好地去适应和面对危机。

  · 有哪些成熟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

  · 1.退行

  · 退行是指一个人退回到更小的心理年纪的状态,退回让你感觉到安全的感受里面去,更少地思考和面对。

  · 2.合理化、道德化

  · 合理化是把自己做的事情、面对的困难合理化。给它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道德化是合理化的一个升级版。就是我不但合理化它,我还给他找到和责任、道德有关的理由。

  · 3.抵消

  · 抵消是当人们内心有了一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情感,比如说羞耻感的时候,就希望通过一些态度或者行为来抵消。就好像这样我就能解决了这个问题。

  · 4.攻击自我

  · 攻击自我指的是我其实对他人很生气,但是我把它扭曲成:我对自己很生气。

  · 5.反转

  · 反转指的是是面对威胁感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改变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

  · 举例:一个人被别人抛弃过,后来他变成了一个抛弃别人的人,他通过这种方式呢,来体验控制感。

  · 6.幽默

  · 不是所有的幽默都是防御,但所有的玩笑都意味深长。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对这些“成熟”的防御机制了解更多,可以读读George Vaillant的《Adaptation To Life》。 中文译本《怎样适应生活》

  · 如果你对这些初级防御机制感兴趣,也推荐你读读简里里讲到的这本《24个比利》。

  · 如果你还想对防御机制了解更多,可以读读布莱克曼的这本经典著作: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 如果你想借助案例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看看这本弗洛伊德经典案例集: 《狼人的故事》

  · 03.10梦的解析

  · 梦是什么?

  · 弗洛伊德认为,梦以符号的形式,代表了被压抑的欲望、恐惧和冲突。这些感觉被压抑地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他们只能在梦中以其他的方式浮现出来。

  · 梦的研究者还对重复出现的梦感兴趣。精神分析的观点会认为这个梦反应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始终悬而未决。当这个背后的情绪被面对、被认出来、被讨论、被消化之后,这些情绪就不需要通过梦的方式继续表达了。

  · 口误代表了什么?

  ·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看似不小心说走嘴的事情,比如说错了名字等等,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动机或者焦虑的反映。

  · 所以在精神分析师的眼睛里面,没有任何事情,你的迟到啊、你的不小心啊,都是有意义的。都在表达。

  ·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简述

  · ? 出生-1岁

  · 口欲期 ? 1-3岁

  · 肛欲期 ? 4-5岁

  · 俄狄浦斯期 ? 5-青春期

  · 潜伏期 ? 青春期-成年期,

  · 性别角色认同&社会关系建立

  · 尽管人的身体是在发展,在成长的;

  · 但是如果在某一个阶段,那个经历的内在冲突没有被好的解决,那么一个人的心理就会被卡在这个阶段。

  · 4.弗洛伊德的影响

  · 弗洛伊德告诉人们,不要从表面上来理解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的表达。我们如果能够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拨开表面的迷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 他关于儿童通过认同变得更像他们的父母的观点,影响了人类发展的大部分理论

  · 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尽管很多人不同意,但是它的确引发了人类关于自己意识、潜意识、情绪的思考。

  · 【扩展材料】

  · 如果你想读读读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不妨从简里里再本期中提到的《梦的解析》开始吧。

  · 03.11自卑与超越

  · 阿德勒的基本观点

  · 寻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源于要“追求优越”。

  · 自卑情结 & 优越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夸大的、持久的感觉不足的结果,可能源于童年身体上的缺陷、溺爱和忽视。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卑过度补偿的时候呢,就会变成优越情结。夸耀、虚荣、自我中心、贬低他人。

  · 家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 阿德勒对与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家庭因素是“母亲”,二是父亲,三是出生顺序。

  · 除了出生顺序,他还强调家庭大小、兄弟姐妹的性别对一个人的影响。

  · 阿德勒的几个基本假定

  · 所有的行为都有社会意义。他将人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觉得人生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个体,觉得没办法把人生割裂开来。

  · 他认为,人们努力的方向,有时候是明智的,有时候不是,但无论怎样,都是人们追求卓越的一种表现。

  · 他强调,人的行为是心理社会性的,要将一个人放在一个系统、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里面去看。

  · 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是由目标导向的。

  · 人是整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达成目标的独特的行为模式。

  · 行为就是用来客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的。

  · 行为是我们主管感知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