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科书上关于近亲结婚的说法是不完整的吗?

  看了下面的文章所产生的疑问。

  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近亲结婚,会导致什么后果?

  大部分同学都会条件反射的回答:生下的后代是白痴。

  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下图是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原书的截图,各位应该是从这里得到的答案。

  但这不是真相,非常遗憾的是,在遗传基因问题上,我们的教科书是有问题的。

  教科书没有撒谎,但它只提供了一半真相。

  获得全部真相并不难,只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质疑常识的习惯。愿意思考的同学可以试试暂时不看下文,运用你们的洞察力,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是,为什么只是讨论致病的基因呢?假如一个家族有一个优良的基因,比如跑的更快、长的更高、更聪明、更勇敢,(以下简称“优秀基因”。这些遗传特性可能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基因,但遗传病也一样),这种基因也分为显性和隐性,只有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才能表现出优秀的遗传性状。用教科书的原理分析,结果就是这样:

  “每个人都携带有5~6个不同的隐性优秀基因。在随机结婚的情况下,夫妇双方携带相同优秀基因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优秀基因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优秀基因的携带者,这样,他们所生子女拥有优秀天赋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往往要比非近亲结婚者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也就是说,优秀的人群如果世代坚持近亲结婚,其后代就会特别优秀,或者说,对于优秀的人群来说,近亲结婚有利于这个人群长期保持优势。这就是英国王室即使因为遗传的血友病屡次减丁,也坚持只和其他王室通婚的原因。

  考察人类的婚姻史,贵族们总是倾向于近亲结婚。也可以说凡是贵族文化占上风的时间,婚姻法或者婚俗就倾向于近亲结婚。古代中国人在东亚地区是优势民族,受儒家贵族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流行姑表亲,以至于古汉语中的公公婆婆被称为“舅姑”,因为没过门之前叫惯了,过门之后一时改不了口。姑表亲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那个世界里,晴雯再可爱,也不能“嫁”给宝玉的,(何况这姑娘也不是省油的灯。)

  那么为什么人人皆知“近亲结婚后代白痴”,并且现在中国的法律明确禁止近亲结婚呢?

  继续使用你们的洞察力,试着分析一下。

  遗传规则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对劣质的基因来说,近亲结婚不利,远缘杂交有利(所谓遗传病,只是劣质基因的极端情况),而对优秀的基因来说,近亲结婚有利,远缘杂交不利。话说的再直言不讳一点,平民们只有禁止贵族们的近亲结婚,才能分享贵族的优秀基因。中国当代的婚姻法并不是特例,凡是在历史上平民文化占优势的,都会有大量的亲属婚姻禁忌。在罗马天主教的教规中,最多的时候曾经禁止七代以内的血亲结婚。(历史上天主教会主要是代表平民的立场,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展开讨论。贵族们一直反对这一教规,后来教皇特地作出了例外的规定,具体考证属于专业知识,也不展开讨论)。因为不了解与遗传学相关的知识,无法辨别原文说法的正确性,所以特地上知乎求教。所引用内容来源于文章 http://blog.renren.com/blog/247533971/862256306 的后半篇如果不赞同引文的说法,请不要恶意攻击原博主,讨论全文请转至:estion/20357865也请不要拿问题来开玩笑,了解遗传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对于优生学或许还有误解。该文很容易误导普通人,所以希望遗传学等相关专业的知乎人士能为大家科普一下。最后感谢大牛们的回答>_<

  我是来配图的:

  蓝色为允许堂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之间结婚的国家及地区,红色为禁止,粉红和土黄将之视为特殊情况,可能需要特别条件才能允许。灰色为无数据。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いとこ婚

  直系血亲和非常近的旁系诸如兄弟姐妹结婚的确无论是伦理还是遗传角度都难以接受,但是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弟姊妹之间,我国的流行观点(即倾向于禁止)正确与否,尚有待商磋。

  谢邀~

  前面的回答都提到了,近亲结婚不仅仅只是一个生物学问题,还涉及到诸多因素,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和伦理等。其实仅从群体遗传学上要讲清楚人类遗传病和近亲结婚的关系,估计一本书都不够。

  人类遗传病类型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以及细胞质遗传(主要是线粒体遗传)。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在近亲繁殖的后代中,发病概率也都不一样。如果考虑群体的大小,迁移的频率,随机突变,选择方式不同,预测近亲结婚对特定遗传病的发病影响就更加困难。

  如果在一个理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繁殖模型下,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定义1. 近亲繁殖:遗传关系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这里的遗传关系相近的程度是基于个体继承的两个等位基因来自父母双方的概率。理论上,遗传关系的相关性随着间隔的代数增加而降低。

  定义2. 近交系数(F):一个个体纯合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父母同一个等位基因的概率。是衡量近亲繁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交系数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等位基因传递代数和每一代传递的概率。

  以第一代表兄妹为例,来自祖父母常染色体的四个等位基因A1,A2,A3和A4在他们后代中出现纯合的概率都是(1/2)^6,则近交系数

  F = 4*(1/2)^6 = 0.0625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每一种近亲繁殖的近交系数,

  Fx = \sum_{A}(1/2)^{m+n+1} (1+ F_{A} )

  m和n表示父母基因传递的代数,F_{A} 表示祖先的近交系数,一般为0。

  在理想的HWE群体内,近交繁殖不会改变等位基因的频率,但是会增加纯和基因型的比例(下图),近交系数越大,纯合基因型的比例随着代数越来越高。假设一个随机交配群体内,非近亲繁殖的概率是0.909,叔叔(婶婶)/侄女(侄儿)类型比例占0.001,第一代表兄妹婚配比例是0.03,第二代表兄妹是0.06,则群体的总的近交系数 F = \sum m_{i} F_{i} = 0.0029

  这意味着群体内带有祖先纯合基因型的概率是0.29%。

  对于正常人类群体来说,近交系数一般在0.0005以下,如果群体的近交系数高于0.008,则说明群体有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有些地区的近交系数高达0.02-0.03。在阿拉伯,以色列部分地区的儿童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近交繁殖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疾病的发病率在近亲繁殖的家庭中比非近亲繁殖的家庭中相关性更高。

  但是这些遗传疾病发生概率也可能与致病等位基因的频率有关,假设在某地区致病等位基因频率为p,发生近亲繁殖的概率是c,非近亲繁殖的概率是1-c,则群体中纯合致病基因型的频率:

  p^{2}(1-c) +c[p^{2}(1-F)+p(F) ]

  近亲繁殖所产生的纯合子占总的纯合基因型的比例为:

  \frac{c[p^{2}(1-F) + p(F)]}{p^{2}(1-c) +c[p^{2}(1-F)+p(F) ]}

  因此,在隐形致病基因频率为0.001,第一代表兄妹之间近亲繁殖(F=0.0625)的概率是1%的情况下,由于近亲繁殖产生的纯合基因型占总的40%,如果近亲繁殖的概率提高到6%,近亲繁殖产生的纯合基因型比例达到80%;随着致病基因型的频率增加,近亲繁殖导致的纯合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则会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在理想的模型下,致病等位基因频率越低,近亲繁殖频率越高,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病比例就会越高。

  很多国家没有强制禁止表兄妹之间的婚配,毕竟这可能涉及到某些民族的文化背景或宗教问题。但是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在近几十年都在不断地降低第一代表兄妹之间近亲婚配的比例,美国从1% 降低到0.1%,近亲繁殖导致的罕见遗传病的比例也降低到了6%;日本的也从6%降低到了0.4%。但是仍然在某些地区近交系数很高,可能是由于人口稀少,地理隔离或民族因素导致近亲繁殖频繁。最典型的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的一个人群内部近亲结婚频繁造成遗传病爆发的例子是加拿大魁北克省。Human genetics:lessons from Quebec populations. Scriver, C. R. 2001 有兴趣的可以了解。

  近亲繁殖不仅仅会增加已存在的致病的纯合基因型的频率,对于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也会很快扩散开。最早在北美发现的一种罕见的BBS(Bardet–Biedl syndrome,BBS)遗传病,全世界的发病率约是1/140000,但是在中东的阿拉伯贝都因人群中发病率达到1/13500,发病率高了将近10倍。起初人们以为这些不同地方的遗传病来自同一个等位基因,后来发现在阿拉伯贝都因人中,BBS遗传病来自3个不同的位点独立突变产生的。正是由于贝都因人的文化中近亲繁殖现象普遍,才使得这种稀有突变能在如此小的群体中高频率的重复出现。

  至于题主提到另外一个观点“对优秀的基因来说,近亲结婚有利,远缘杂交不利”。理论上优秀基因是存在的,但是有两个限制因素:1. 无法将优秀的基因和优秀的性状联系起来。譬如聪明,美貌,身体强壮程度等,显然这些是数量性状,不像遗传病那样是质量性状,很难用数值来衡量,因此无法和基因功能联系起来,而且这些优秀性状的遗传力大小也很难估计,易受环境影响;2. 优秀基因在自然选择中的优势有多大,近亲繁殖的影响范围从出生时的存活率,幼年期夭折率,童年期先天性疾病发病率,到青年期的性能力,这每一个因素都会成为纯合的优秀基因传递的障碍。

  看到别人回答的这个问题突然就有了翟文喆的既视感,点开一看还真是。。。翟老师分析的哈利波特系列还是相当有趣儿的,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话,不是专业的在非专业领域就不要妄下结论。关于近亲结婚,上面很多答主的回答已经很好了。 @落痕无声

  的回答非常专业,但专业的后果就是不会有太多人看。我稍微说的简单些,顺便再发散些有趣儿的东西吧。

  1、关于有害基因,首先需要接受的一个前提,就是人群中强有害基因大多都是隐性的。这很好理解,因为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如果一个显性基因是强有害的,那么它必定会被很快地自然选择掉。只有隐性的有害基因,才会在显性基因的掩蔽下得以保存。但是还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缘故,即使是隐性的自然选择基因,在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也依然是很低的。这样就很好理解了,近亲婚配,使得隐性有害基因纯和的概率大大增加(至于为什么,参考 @落痕无声

  的答案),从而后代的致死率畸形率大大增加。

  2、关于所谓的“有利”基因,楼上有答主的角度都非常不错,比如有利基因可能非质量形状决定;比如有些“有利”的表型并非完全基因控制,也受后天环境影响等等……我这里要说的是,之所以禁止近亲结婚,是为了要规避一些“很强”的有害隐性基因纯和。跟这些“强有害”的基因所受到的负选择相比,即便是真的存在一些所谓的隐性“有利”基因,他们所带来的正选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人类有效种群的缘故,人类个体所受到的选择压力是很小的,所谓的一些有利或者有害的因素并不足以构成其自然选择优势(相关科普请参考我的另一个答案人类是否还在进化,未来的进化的道路在何方?

  ),然而强有害不同,强有害通常是致死或者致畸的,这些都受到很强的负选择。

  3、补充一些民科眼中的“脑洞”,那就是,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一个种群真的长期保持近亲婚配而且还存活了下来,那么近亲婚配对这个种群确实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暴露许多隐性有害基因,从而选择掉它们,最终导致它们消失或者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基因频率,也使得整个种群的基因更加的pure。但是,注意这里仅仅只是从理论上讲而已,首先强调,这个种群得存活下来,因为对于一个非近亲结婚的种群来说,突然因为某种原因全民近亲婚配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很有可能就是种群的灭顶之灾,而且这还是不考虑到可能的自然环境变化(近亲婚配的一个后果就是种群基因多样性降低,对于环境改变的适应性也随之降低)。而且,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自然选择,远没有某些人想象中的那么效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时间才可以,而人类文明时间相比于这个时间来说简直就可以被四舍五入。那么有没有哪些种群的确是这样的进化策略呢?答案是肯定的。许多严格自交的植物就是,而且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的近亲交配了(动物的话怎么可能会突然大家都头脑一热只爱亲人了)。所以,希望通过近亲婚配来保证自己家族基因的优越性,是不切实际的!

  来讲个小明和蛋蛋的故事吧。

  小明马上就要18岁,摩拳擦掌准备闹一辆车,从此好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万万没想到,他的老爹老妈合计一番后,告诉他:“买新车你就别想了!爸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妈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你把零部件归置归置捯饬捯饬。拼成一辆开吧!这是我们老张家的传统!”

  基因就像是汽车部件,如同每个部件都有它自己的用处一样,每个基因也有其既定的功能——一般来说,是编码一种有功能的蛋白,由蛋白来参与生理活动。

  有性生殖的过程就好像是老爹老妈各给了一套汽车零部件,最终拼成的汽车有两套部件(二倍体)。

  WTF!

  小明见到两套零部件的时候,几乎要哭昏在车库了。真是凄凉啊!老爸给的部件里坏了了大灯,老妈给的部件里裂了后盖。一阵秋风刮过,小明只觉得人生暗无天日。

  有缺陷的基因,就好比有问题的零部件。因为小明有两套部件,所以部件都是“一式两份”的。来自爸爸的大灯和来自妈妈的大灯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不过,老张家的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说明老张、老老张、老老老张祖祖辈辈至少证明了这件事可行。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套部件虽然寒掺了点,真的算起来,也不是不能拼成一辆车的——老爸的车没有大灯,但是老妈那有啊;老妈的车没后盖,但是用可以用老爸的外壳啊!

  大多基因缺陷属于“隐性遗传”的。也就是说,来自父亲的和来自母亲的两个同一部件,只要有一个是好用的,那就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了。比如大灯,虽然老爸给的部件里灯是坏的,但是只要有老妈给的好的大灯,这个车就还能正常地照明。大灯的遗传模式就是隐性遗传。“大灯不亮”就属于隐性遗传病。

  那么有没有显性遗传呢?有的,比如油箱。即使有两个油箱存在,但是只要一个漏油了,那汽车可就危险了。这种只需要一对等位基因里其中一个出错,就会发生的疾病,成为显性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往往是缺少了必须的功能,而显性遗传病则往往源于产生了错误的成分。

  隐性遗传病之所以比显性遗传病多得多,正是因为它遗传方式的隐匿性,使得有问题的“基因缺陷”有可能被代代传递下去。而如果是“漏油”这样明显的缺陷,可能早就让父母那一辈的汽车就直接报废了,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递给子女了。(除非这个漏油是缓慢的、迟发的,才有机会传递下去)

  所以我们后面就只讨论隐性的遗传模式。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能把车开起来的可能性。假设一整套汽车部件共有100个,小明从老爸、老妈那里拿到的部件,各有2个是坏的。因为老爸、老妈的部件是随机出问题的,所以,只有恰巧“等位基因”同时出问题时,小明的汽车才会“胎死腹中”,也就是说,概率仅仅是0.02。最终,有98%的可能性,小明还是可以开着一辆“准新车”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的。

  相比于小明,蛋蛋的故事就有点淡淡的忧伤了。和小明的爸妈一样,他们也各给了蛋蛋一套汽车配件让他们来组装。不幸的是,他们俩的车部件是由孙猴子的拔根汗毛,对着同一辆汽车吹一吹的来的——虽然都能开,但是却有着同样的“隐患”。无论是蛋爸,还是蛋妈,他们各自汽车的两套部件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是坏的。于是乎存在这样的可能(可能性1/4),蛋爸给的部件里,发动机是坏的;蛋妈给的部件里,发动机也是坏的。再怎么拼,汽车也发动不起来。所以,那个夏天,蛋蛋的故事结局有些悲伤——他最终也没有走出汽车库。

  所以,近亲结婚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问题基因”是来自于同一个老祖宗的,而平均每个人又携带2个以上隐性遗传突变。那么这么一计算下来,生下有遗传疾病的孩子的风险就很高了(这个“很”是相对的)。之前无聊刷微博的时候,有个讲妇产科医生见闻的帖子。里面有涉及到亲妈与儿子怀孕,结果早早流产的情节。我想,隐性遗传病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里给出一组“亲缘指数”,又称血缘系数。它是“指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即为血缘系数”。“意义即拥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在某一位点上具有同一基因的概率。”这个数值越大,婚配后生下患隐性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也就越大。

  子代之间

  r=0.5

  全同胞之间

  r=0.5

  半同胞之间

  r=0.25

  爷孙之间

  r=0.25

  表(堂)兄弟之间

  r=0.125

  看到这里,题主应该已经明白了。所谓近亲结婚生下白痴,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回答。更准确一些的说法应该是,近亲结婚所生下的后代,有更高的几率患上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多是在小孩2岁前发病,有些出生一两月就发病了,并且一般预后都不好(致死、致残或严重智力损害的占大多数)。中国古代,婴儿的夭折率高,很多小孩生下来“立不住”,隐性遗传病虽然不一定占主导因素(其他影响包括卫生条件、营养条件、育儿观念等等),但也是不可否认的。

  反过来,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只要没有从父母双方继承到同样的“坏部件”,从而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那么他/她和其他非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没有区别。无论是智力上还是其他方面。(还有号称近亲结婚也有一些优势的,比如《新发现》-近亲结婚有好处)我们的“老祖宗们”以近亲结婚为乐,要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都是白痴,中华民族早就挂了。

  那么题主不是还问了吗?近亲结婚不是还可以把“优良的基因”传递下去,还能更“纯粹”不是吗?回到蛋蛋的例子。一个发动机的“优秀”可能体现在它的动力比别人强点(比如别人是2.0的,它是2.0t的),但是一个“坏的”发动机则是更不跑不起来的。那么如果蛋蛋爸妈给的部件分别是一个好的2.0t发动机,一个坏的发动机。那么有3/4的概率,蛋蛋会得到至少一个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也有1/4的可能性,蛋蛋得到了两个坏的发动机,车死胎中。所以还是这个问题。近亲结婚增加的是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而这种概率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按照现在的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这代价是很高的。

  事实上,通过近亲结婚来加强某些“优秀基因”的做法,一直被广泛地运用在动物植物的育种当中。比如所有的“纯种狗”、“纯种猫”,都是少数几个“祖先”繁育下来的共同后代。一方面,他们讨人喜欢的特征通过近亲繁殖加强了,了另一方面,他们祖先的“遗传隐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加强。

  最典型的例子,是苏格兰折耳猫。决定了小猫“折耳”这一性状的基因Fd,同时也是与猫的软骨生长相关的。有着“折耳”特征的苏格兰折耳猫必然携带Fd基因。而折耳猫与折耳猫交配后,1/4概率生下的小猫有软骨发育不全的后果,小猫其实是很痛苦的苏格兰折耳猫,养它图什么?纯种狗的遗传疾病概率也很高。科学家发现纯种狗多患"家族遗传病"--科技--人民网

  不仅是动物,植物也很受“近亲结婚”的困扰。咖啡豆对于埃塞俄比亚等地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种植的咖啡豆,近年来饱受虫害。究其原因,是种植的咖啡豆都是“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特性非常的单一,以至于全球要合力拯救野生咖啡豆,给它们建“种子银行”的程度了。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水稻、棉花等经济作物也是一样(题外话,所以保存野生物种的遗传资源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搞不好哪天来了一种病毒把水稻都灭了,这时候就只有到野生水稻里去寻找有抵抗这种病毒能力的植株了。野生水稻濒临消失 专家呼救“植物大熊猫”(图)-搜狐新闻)

  事实上,不存在像题主疑问的那样,“优势基因存在于贵族,劣势基因存在于平民”的说法。道理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存在隐性遗传病的突变,平均还不止一个。即使父母辈没有,生殖细胞还可能自发突变呢。一个基因如果发生突变,99%以上的可能性是朝着坏的方向——就像一个链条,随便哪里断了,这链条就坏了。而要想链条“好”,则必须每一段都是好的。贵族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遗传病基因,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们把血友病传遍整个欧洲王室啦!所以,与其说”通过近亲结婚把优秀基因留在贵族中”,不如说贵族们是希望“通过近亲结婚把财富留在贵族中”吧。

  罗嗦了半天。总之,近亲结婚,由于有着共同的祖先,因此有更大的几率将祖先的“特性”得以放大。如果这种“特性”是好的,那么皆大欢喜,如果是“不好的”,比如祖先携带的某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突变,那么结果是病、残、死。对于猫、狗、动植物的繁殖来说,这种不良的“后果”代价并不大,但是对于“人类”,对于家庭,对于个体,这样的后果就未免有些大了。

  如果条件允许,无论是不是近亲结婚,都建议在准备结婚或准备怀孕时进行些遗传病筛查。这就好比说在从父母那里继承汽车零部件时可以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提前知道哪零部件是存在隐患的,从而判断组装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什么即使不是近亲结婚也需要筛查呢?因为虽然近亲结婚者后代发生遗传病的概率更高。但实际发生遗传病的孩子,多数来自并无家族史也并非近亲结婚的家庭(基数大)——父母都恰巧携带同一个疾病的遗传突变,又恰巧同时将致病突变传给了孩子,巧合X巧合=不幸。

  最后,话题太严肃,放点美图压压惊。近亲结婚 却美到令人窒息的迪拜王子与公主

  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中国人一本正经的宣传贵族血统优越论?

  历史书没读吗?我们寒门出的贵子少?我们几百年清洗一次上层,改朝换代之后那些父辈是平民的新贵族比之前旧贵族蠢?王朝末期的时候,那些贵族们展现出的是优秀还是腐败?

  所以贵族的优秀血统有保质期的是吗?300年陈酿尊贵血?

  这个民科老师每次都能雷得我不轻。

  1.那个时候的贵族懂哪门子的遗传学?扯上一堆血统论的p话,其实只是要集中财富、加强阶级壁垒而已。

  2.优秀基因?

  什么是“优秀”?

  我不谈鸡汤版的所谓“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我就只谈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人类社会里最重要的“优秀性状”就是聪明对吧?智力也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对吧?

  好,这个老师来告诉我智力基因在哪里?他怎么找到的?

  不要告诉我他觉得智力=IQ分数。

  直到今天为止智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我们发明了很多测试来衡量人类的智力,但是这些测试都是考察几种不同的认知能力,体现整体?抱歉它们做不到。

  智力是个整体的、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的方向很多,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用分数表达的东西,现在的关于智力的研究都是细分之后对某方面认知能力的研究,比如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 Capacity),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看就这一个热点领域发展了多少小分支。

  更别提这其中有些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所以为什么这么复杂的体系会有人觉得和遗传病一样是简单由若干个基因决定的,而且是“要么有要么无”的?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请查一查,谢谢。

  “即使掌握了一个小孩的全部遗传信息,也没有办法对其智力进行预测。”

  ——这才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基因与智力有很强的关联,而许多所谓与智力有微弱联系的基因也遭到质疑。

  弗朗西斯·柯林斯,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他是这么说的:“无论进行多少基因修补,都不能让人得到指定智商的定制婴儿。”

  这个老师要是找到和智力有强关联的单个基因请务必通知我,我立刻给他写个“服”字,大号加粗刷金粉。

  3.就算不谈智力,只谈那些“长得更高”、“跑得更快”、“身体更强壮”之类的优秀性状,也就是动物育种选择的那些。

  那么,先不说“人类育种”会导致的伦理问题,就算真的育种了,我们确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1)遗传育种不是做精确手术,不要以为可以只得到“好”的那部分。

  赛马速度快,但是脾气暴,纯种猫外形可爱性格温顺,但是猫奴都知道它们有很多遗传病。

  对动物我们可以不在乎那些缺点,但对人类可以吗?这样一个缺点多多的“优秀人物”真的是优秀的?

  (2)有些动物是特殊的。

  对,我就是在说狗。

  狗的近亲繁育不可以拿来类比人类的近亲繁育,甚至不可以拿来类比其他动物的近亲繁育。

  以下引自果壳:人的情况和狗不一样。事实上,从基因可塑性角度来看,几乎没有动物能与狗相提并论。有关狗的一切让它们变得从实践层面更适合进行选择育种。狗的 DNA 中含有一些特殊序列——SINEC_Cf。这些 DNA 序列特别容易游荡,常常整段从 DNA 链的一处整合到另一处。在狗的体内,SINEC_Cf 常常嵌入到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片段中,极大地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这种调节是安全的。狗差不多有 1.1 万段这样的序列,可以追溯到它们的祖先——狼的身上。人类拥有少于 1000 段这样的序列。研究显示,狗的 DNA 比起人的 DNA 更常出现奇怪的重复片段。这些片段容易发生良性突变。同样,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狗容易向着拥有更高物种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小狗的骨骼形态通常与它们长大后的样子不大一样,而其他动物的幼体与成体更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从一个基础模式开始向着多种方向发展,使得狗的形态拥有巨大的可塑性,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不要因为狗在育种中好像确实产生了更“优秀”的个体,而且没有什么“并发症”,就以为人类也能一样。

  综上:

  第一人类最重要的“优秀性状”智力很复杂,不是可以通过育种来选择的。

  第二对于其他“优秀性状”,即使我们进行“人类育种”,最终导致的附加后果(比如遗传病)我们未必能承受。

  第三,我最想吐槽的,贵族血统和优秀到底有哪毛钱的关系??不过是差别教育和饮食的结果还嘚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