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范文
古代爱情诗篇1
十月下旬,我在高一年级一个次重点班上了一堂《上邪》的公开课,从理解字词到把握情感、朗读课文,再到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到写作依次展开,由于事前准备时间充足,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课后同科组的老师都给了较好的评价。吴泓老师听了这堂课之后,先是肯定了作为一堂常规课的可取之处,之后他又兴致勃勃地找到我说:“把这堂课做成一个小专题,怎么样?”
我一时无语,畏难起来。
“你上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上邪》不都是讲述爱情的吗?里面的女主人公各自面对爱情的态度不同、命运也不一样,你完全可以把这些组合到一起,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当然,这要引入一些文章,涉及到社会背景、生活情态、制度伦理、风俗文化等各方面……”
“再可以多列出一些古典诗歌中经典的爱情诗,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爱情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等……”
“对于高中的学生,他们对于爱情充满好奇,我们可以加以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以往的教学总是怕学生过多地接触描写爱情的文章,这不用担心。爱情不是洪水猛兽,爱情不是永恒的,但人类追逐爱情是永恒的……”
“还有,爱情并不是像选录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那样,所反映的都是悲苦,也有欢愉、美好的一面。爱情是人类感情永恒的话题,想逃避反而适得其反……”
断断续续,吴老师说了很多。我答应下来:“好吧,我试试看。”
就这样,我忐忑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准备用十五到二十节课,结合网络资源,以我的博客(http://.cn/dandelion011)为学习平台,做一个关于古代爱情诗研究的小专题。
二、选定学习材料
“高一语文中国古代爱情诗”专题学习拟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定学习材料,具体是:
1.粤教版课文中出现的古典爱情诗歌:《静女》《氓》《孔雀东南飞》(选读片段)《上邪》;
2.与课文相关文章的选读。具体篇目包括:《至于顿丘》(傅道彬)、《流动在里的河》(文金)、《河边的爱情》(李书磊)、《赏析》(作者不详)、《千古爱情圣地》(艺璇)、《小市千年的爱情》(李徽昭);
3.展示古代爱情不同风貌的拓展文章及对古代爱情诗歌进行散文改写的范文。具体篇目包括:《投我以木瓜》(若风)、《〈诗经〉中的上巳节》(刘冬颖)、《直教人生死相许——〈诗经·国风>中收放自如的古典爱情(一)(二)〉》(王开林);
4.古今爱情诗歌比较阅读文章。具体篇目包括:《〈怨情〉(李白)/〈错误〉(郑愁予)》(李梦遥)、《〈寄人〉(张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孟祥英)、《〈望夫石〉(梅尧臣)/〈神女峰〉(舒婷)》(田广文)。(注:研究古代爱情诗歌,适当打通古今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5、学生回帖和优秀习作。具体篇目包括:《桃花依旧笑春风——试论〈桃夭〉首创的以花喻人》(新安中学金智娟)、《爱如镜花水月》(林嘉嘉)、《人面桃花为谁开》(林晓琳)、《一眼万年》(陈梓桦)等。
三、专题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阅读与思考
第一课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为主。
学习内容及步骤:
1.学生齐读:《静女》《氓》《孔雀东南飞》(选读片段)《上邪》。
2.教师总结:核心是爱情有欢愉,同时也有悲伤和痛苦,这样爱情才有意思,才显得更加珍贵。
3.进入与课文相关文章的阅读:《至于顿丘》。
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大学学者实地考察式的研究性随笔,学者傅道彬利用一次开学术会议的间隙,到作品发生地进行实地考察,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文章的思维缜密,语言富于情感,同学们阅读时应该好好体会并学习。注意体会并理解《至于顿丘》中加黑加粗的字词。
4.引发思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或看法,发到本教学设计下方的“网友评论”。
5.教师阅读学生评论,作点评。
第二课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为主。
学习内容及步骤:
1.教师总结:第一课时学生看完《至于顿丘》之后的留言。
2.进入阅读一:从《氓》到淇河到一般河流的相关文章:《流动在里的河》。
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关于《诗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抒情散文,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故乡的一条河——淇水,这条河伴随着作者成长,也孕育了中华文明最早的夏商周时期的灿烂文明。正如文中所说:淇河,是一条诗河、史河、文化河。
3.引发思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或看法,发到本教学设计下方的“网友评论”。
4.进入阅读二:《河边的爱情》。
5.引发思考:讨论研究:爱情和河水有什么关系?发到本教学设计下方的“网友评论”。
6.教师阅读学生评论,作点评。
第三课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为主。
学习内容:
1.老师总结:第二课时学生看完《流动在里的河》、《河边的爱情》之后的留言。
2.进入阅读一:从一般河流到《孔雀东南飞》的相关文章:《赏析》。
3.引发思考:请留下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是心中的疑惑。发到文章下方的“网友评论”。
4.进入阅读二:《千年爱情悲歌》和《小市千年的爱情》。
阅读提示:这是两篇关于《孔雀东南飞》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抒情散文,作者用实访者的脚步带我们来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那两千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场爱情。或许,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靠想象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可是,那一方水土、那门前的石狮、那矗立的石碑、那经久不衰的故事还在向我们诉说、诉说……
5.引发思考:看完这篇文章(注意加黑加粗的字),你或许有你自己的感想,请留下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是心中的疑惑。发到文章下方的“网友评论”。
第二阶段:拓展与思考
第一课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为主。
学习内容:
1.老师总结:上次课学生看完《赏析》《千年爱情悲歌》和《小市千年的爱情》之后的留言。
2.进入阅读一:《木瓜》和《投我以木瓜》。
3.进入阅读二:《溱洧》和《中的上巳节》。
阅读提示: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欢愉和幸福。正是因为爱情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或者说,在变幻的生命里,爱情,唯有爱情可以为人们期望、让人心有寄托,人们才会永恒地追求爱情;也正是因为人世间有了爱情的存在,不管是长久还是短暂,人们才勇于面对生活的残酷。
这节课选的两篇文章都来源于《诗经》,文章中男女热烈、真挚的情怀透过久远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春日,在笑脸如花的年轻人中暼到那一双眼睛……
4.引发思考:看完这两篇文章(注意加黑加粗的字),你或许有你自己的感想,请留下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是心中的疑惑。发到文章下方的“网友评论”。
第二、三、四课时
第二个课时在教室以一篇文章做为重点讲解,第三个课时在电脑室阅读文章,第四个课时讲评学生习作。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为主。
学习内容:
1.老师总结:上次课学生看完《投我以木瓜》《中的上巳节》之后的留言。
2.进入阅读:《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收放自如的古典爱情(一)》《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收放自如的古典爱情(二)》。
阅读提示:同学们学习了“阅读与思考”的三节网络课,看了有关课本上几篇爱情诗的文章,也写了一篇感想性的作文,有很多同学的作文语言优美、论点鲜明,有较大进步。在上一节电脑课上,我们一起感受了爱情欢愉、幸福的一面,相信同学们对于古人的生活面貌、情感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了王开林写的关于《诗经》的赏析类的文章,同学们要学习他文意浪漫、想象丰富、语言唯美的文风,希望下一次写作能再次让我耳目一新。(王开林的文章分上下两部分,同学们选读。)
3.引发思考:看完这两篇文章,你或许有你自己的感想,请留下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是心中的疑惑。发到文章下方的“网友评论”。
4.学生习作展示(略)。
第五课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阅读、欣赏、练笔为主。
学习内容
1.老师总结:上次课学生看完《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收放自如的古典爱情(一)》《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收放自如的古典爱情(二)》之后的留言。
2.进入阅读:《爱与爱的诉说》之《怨情(李白)/错误(郑愁予)》《寄人(张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望夫石(梅尧臣)/神女峰(舒婷)》。
阅读提示:同学们学习了“阅读与思考”的三个小专题和“拓展与思考”两个小专题,大家在对古人的生活面貌、情感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同时,感受了爱情的欢愉、幸福,也感受了爱情的悲伤、无奈。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了爱情。不论岁月如何流逝、世事如何变迁,爱情赋予人们的幸福和痛苦都是不变的。幸福的爱情都是一样,而不幸的爱情却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代,爱情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提供三篇古今爱情诗比较的文章,其中,有永恒的爱、永恒的对爱的憧憬和向往,也有不同的时代、环境给爱打上的烙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感受比较阅读的方法。
3.引发思考:看完这三篇文章,你或许有你自己的感想,请留下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是心中的疑惑。发到文章下方的“网友评论”。
4.习作展示(略)。
四、专题教学反思
这次专题教学前后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是初次尝试,我并没有完全放开课本,而是充分利用了早读、晚修和很多的课外时间,争取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得这次专题教学有始有终。不敢说学生在这次学习中收获有多少,只是看着他们从最初到电脑室的茫然到后来的井然有序,从最开始害怕写作文到后来主动找我讨论作文写作的点滴变化,我真的觉得这一个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值得的。
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从这次的教学尝试中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能够有机会在前辈的带领下进行这样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更何况专题学习和时下语文的教学新理念是相当契合的,不能不说这是我的幸运;专题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体会到了和学生思想交流的愉悦,也体会到了把职业变成爱好的幸福。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当时写下的文字以及学生们留下的跟帖和文章,还是会有一丝丝甜意涌上心头,这是看到学生考试分数提高时所产生的短暂成就感无法比拟的。
古代爱情诗篇2
关键词:爱情诗;古代爱情观;赏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41-02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很多的古代爱情诗歌,比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魏晋五言诗《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无题》等,这些描写爱情的诗歌给初中语文教材增添应有的青春活力,给师生吹来一股温馨的春风,深受师生的喜爱。但也有人担心:目前初中生早恋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如果再在课堂上讲授爱情诗歌,会不会对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并非这样,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当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时,他们就会把寻找的目光投向社会,而现代社会成人恋爱的开放化、影视作品的大尺度化,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滋生一些不良行为。而课本中的爱情作品和其他优秀文学一样,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正确学习这些诗歌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学生现代的爱情道德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有着明显差异,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爱情诗歌,并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呢?
一、激情导入,将学生带入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崇高的艺术境界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师的饱含感情、富有激情的导入,会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从而使晦涩的诗歌被学生所喜欢,使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所延续。
英国哲学家赫士列特曾经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教师激情的导入不仅是教师激情的语言,更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调动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导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谁不喜欢读爱情诗歌、传爱情佳话。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传唱至今。这不,走进《诗经》,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有这么多的爱情诗!读了它,我们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会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的,欢乐是美,忧愁是美,悲戚是美,分分合合都是美。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让学生对爱情诗歌充满向往,在憧憬中全身心投入,既感受到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真挚情感,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用实实在在的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爱情的忠贞感人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词,既要立足词语本意,又要结合具体语境,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抓住本意,由浅入深,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此外,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爱情诗歌中,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融入意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会受到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饱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的情感之流。
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呢?我们抓住文本来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牛郎织女的勤劳与刚强的感人。在一起生活时,他们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在被银河隔离后,他们还是继续辛勤劳动,刚强地活着,为的是不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和爱情的追求。我们看织女被银河所隔后虽然悲痛欲绝“泣涕零如雨”,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在中国人眼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形象和她那勤劳与刚强的品质是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原因之二是,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人。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几千年,还想着有团聚的一天?“七夕”喜鹊们到银河上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这哪里是喜鹊,分明是中华民族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同情,分明是对世上所有爱情忠贞不渝者的赞美。秦观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出所有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理解!在诗歌中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借助意象,让学生领悟爱情诗歌中美好、真挚的感情,读懂中华古老爱情的忠贞,提高对爱情诗歌的审美感受力。
三、抓住诗歌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典爱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之所以能感动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融情入景,借景抒情,采用比兴的手法,因此,在阅读这首爱情诗歌时,我们应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当作重点来学习。借蒹葭、白露、河流等景物的变化:苍苍、凄凄、采采,为霜、未已、未等,写出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周围芦苇苍苍,脚下霜露重重,勾勒出冷寂又略带感伤的气氛,通过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让整首诗歌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反复咏叹,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追寻者的执着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最常见的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相结合的方式,启示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起了重大的作用。爱情诗歌中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尤其是女性)体态服饰的刻画,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修辞是外壳,情感是内核。“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在爱情诗歌中,朦胧唯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更需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给它增色。
四、抓住最凄凉的悼亡词,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爱情诗歌的感人至深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爱情诗歌中,就其内容而言,有男女热恋,有夫妇相思,有妇女被弃,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悼亡词。悼亡词是对亡人的深挚情感、痛切怀思,而绝非一般酬唱应和、无病呻吟、虚伪矫情之作。这就使悼亡诗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真情实感吸引世人的目光,并为之倾倒。诗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这首悼亡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让学生借悼亡词来感受古人爱情的真挚,让人读了之后情到深处泪沾巾。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他们不会有那些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得多,他们将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以,这份感情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在词中,我们能看到:妻子对镜梳妆,夫妻对望,这无不充满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意、浓浓的情意。正是这份情感,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爱情的欢乐之美,而是爱情的凄凉之美。读了它,我们一定会真正感受那生死不渝的纯洁爱情之美。
五、抓住最悲凉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悲剧的真正意义
什么叫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人的情感是丰富的,或喜或悲,悲剧往往更加扣人心弦。悲剧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是幽暗的、不快的,甚至是阴冷凄婉的。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古代爱情诗歌让学生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在赏析悲剧美时,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方面去赏析。
《孔雀东南飞》究竟“悲”在哪里?悲在刘兰芝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却被焦母歧视与驱逐;悲在焦仲卿逆来顺受,忠于爱情,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悲在刘兰芝的长兄自私凶狠,见利忘义,将亲妹妹往死路上逼去;悲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亲相爱,却被专横的家长制活活拆散、双双殉情。这首悲情诗引人步步去思索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悲剧的美在于内涵,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读者本身,在于悲剧激发出的情感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这份思维既有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又有对这个悲惨结局的深深思索,这种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思考才是美的所在,也是审美的核心,更是悲剧真正的含义和本质。
古代爱情诗篇3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寄托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25-02
唐代诗坛名家众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成就颇高,其中他的爱情诗更是突出也是最后为后人所传诵称道。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他爱情诗的艺术特征以及成因。
1 艺术特征:委婉含蕴、情韵悠远
李商隐的爱情诗大都寓比兴于象征,溶裁典故,语言精工,声律谐美,意境朦胧,仿佛是一曲曲优美的爱情旋律,倾倒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极尽曲折朦胧委婉含蓄的独特艺术手法,使他的爱情诗意境一层深入一层,更能表现出恋爱中的人物复杂变化的感情,其浪漫主义的气氛也很浓厚。
李商隐的爱情诗,或写恋人被重重阻隔,可望不可及(“昨夜星辰昨夜风”);或写对匆匆逝去的某种机缘的追念惋惜和无望的期待(“凤尾香罗薄几重”);或写幽居独处又深感相思无益的失望惆怅(“重帏深下莫愁堂”);或写所爱者的幽杳难求(“来是空言去绝踪”);或写长久而痛苦的离别相思(“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诗在思想和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而总体上又形成含蓄朦胧、情韵悠远绵长的艺术风格。这种委婉含蕴、情韵悠远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寓比兴于象征之中,诗人以爱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加上一定的想象和联想来抒发自己之“性灵”,赋予具体事物以某种特殊的爱情意义,这种寓比兴于象征的手法常收到寄托遥深,意境含蓄的效果,如《锦瑟》。其次,是巧于用典,用典故来表现爱情是爱情诗的重要创作手段。博学多识的李义山更是另古人在他的笔下奔走不暇,但他的高明处在于一个“巧”字,用典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再有,清词丽句,声律谐美。这些艺术手法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表现如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爱情诗加以探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钓春酒暖,分曹射履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二首》之一)
这首诗是写诗人回忆不久前的一次灯红酒绿盛会的情形。首联通过对这四种物象的叙写,“昨夜”点明时间,“星辰”则以斑斓的色彩着眼,“昨夜风”写出了和暖的曛风在暮春里涌荡的情状,着重从温差上染色,“画楼”描写楼宇的富丽多彩五光十色,“桂堂”又状厅堂的桂木馥香,从色彩,味觉的角度烘托;三联作者又呈给读者两幅欢快的画面。“春酒暖”从温度上着笔,“暖”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蜡红灯”则用色上生花,“红”字即写出了热烈的色调又兼容了和暖的感觉。首联渲染了温和安逸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甜美欣羡的情态,后三联烘托了热烈欢快醉人的气氛,暗示了一种愉悦欣喜的情态。然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主人公却不得不离开它连同自己心爱的人,这里的喜和哀,欢乐和失去欢乐的惆怅,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在特定的气氛中烘托暗示出来,并与欣赏者的感受想象和经历交织在一起。利用这种通过特定气氛暗示的艺术手法传情表意的诗,在他的爱情诗中还有很多,都是通过对两种环境的差异比较,渲染烘托出情感形象,从而使诗歌意境“深事隐蔚,余味曲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赶。晓镜但愁云并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这首爱情诗写暮春时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执著的思念。首联写别时,重笔点染意蕴丰富,感慨深沉,颔联从自己方面抒写别后无穷的思念与离恨,比喻中寓象征情感热烈缠绵,沉着深挚;颈联转而从对面着笔,于细腻体贴中见情之深挚。尾联在刻骨的思念中故作宽解,更加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己。全篇写别恨相思纯粹抒情,不涉叙事,而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转接自然叙谈相生环环相扣,没有作者其他爱情诗中的过大跳跃。作者李商隐没有为直接创造单一的,有鼻有眼的具体形象。只是给予了我们一种种心理感觉,一个个感情信息,让我们自己去加工处理,自己去创造完美,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感情形象。当一经带着感情挫折经历的人欣赏这首诗时,意象和景象中的各中感情信息立刻会与他的痛苦经历交织在一起,引起感情的共鸣和共振,在其头脑中创造出带有感伤情调的图象来。事实上,他的爱情诗只是为欣赏者描摹一个大概的轮廓,为我们提供一种欣赏的可能。他的爱情诗正是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段,从个人的具体情感入手,提炼出人群,甚至是人类的一般感情,以实写虚去拟比这种一般情感,不考虑字面的连续性。李商隐的大多数爱情诗意境朦胧,那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恍惚迷离之感,但是细细吟谈这些诗篇就会给你一种不同的感受,那种种意象回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尽心陶醉。可见,李商隐爱情诗意境与朦胧中隐伏着一条情感脉络,那诗中的脉络便是情感的化身,产生了细微的艺术魅力。
“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
这是一首春季雨天怀人之作,写重寻旧地不见所爱女子,因而惆怅感怀,诗中借助飘洒迷朦得春雨烘托别离寥落与怅惘,渲染伤春怀远,音书难寄的苦闷,创造出情景的艺术境界。“红楼”一联,不用典故藻饰,于色彩与感觉的反常对应(红楼而觉其冷),雨帘与珠箔的自然联想中传达出抒情主人公惆怅寥落的意绪,暗寓今昔的鲜明对比。“相望冷”、“独自归”的现境愈益触动对往日红楼高阁,珠帘灯影间旖旎风光的追忆,而现境的凄冷寥落也就愈加不堪。末联以云罗万里、一雁孤飞的景语作结,透露出路途的遥远和希望的渺茫,颇富余味。李商隐在这首爱情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飘洒迷朦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腕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诗人中成就突出,第一次将比兴、象征手法引入律诗。他的爱情诗大多呈现出委婉含蓄、情韵悠远绵长和朦胧曲折的艺术特点,让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而李商隐爱情诗的魅力是源于其自身的弱化人格,以及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
2 成因:时代与个人情感经历的双重结果
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具有委婉含蓄,情韵悠远绵长的艺术特色,是与他的生活背景和恋爱经历分不开的。他生活在封建社会鼎盛的大唐王朝,封建性和专制性达到空前的高度,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自由的,一切旧的礼教束缚人们没有一点生气。“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更是成了不变的真理,谁也反对不了。自由恋爱被认为是“异端”,被看作是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再加之各种宗教盛行,如佛教,道教等等。因为受到皇帝的崇尚,势力日益扩大,诗庵中有僧尼,宫观中有道士女冠。青年男女们被迫与显示生活隔绝开来,精神上过着沉闷痛苦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爱情诗特别是那些直露大胆的爱情诗会遭到封建士大夫的非议和曲解。就连《诗经》中的邓卫之风也被视亡国之音。因而,李商隐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直露的去批露。何况他政治上的失意和人格力量的弱化,只好采用“美人香草”寄托艺术的传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楚雨含情具有托”,“为有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言深旨远委婉曲折,正如朱鹤龄在《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中所说“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庄语不可谩语之”。
他的爱情生活经历充满了曲折,其一生可以考知的恋爱有三次,并且都以悲剧的形式而终结的。第一次是他二十岁的时候,与洛中里娘柳枝的恋爱,根据他的《柳枝的五诗》序中所说柳枝“吹叶嚼蕊,调丝拮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意怨断之音”是一个极有才情,极富高远韵致的女子。而柳枝听到他的〈燕台诗〉。大为倾慕,并“手断长带”,乞诗相约。结果因为“会所友偕当皆京诗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一场期约转而成空,柳枝不久亦被潘镇所娶,这应该是年轻心灵中很有“灵犀”的恋幕,却成了永生的睽隔。第二次,是他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冠宋华阳的恋爱。从与之有关的《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等诗来看,他们有一段浪漫而幽隐的风光。但是好事未久,转瞬又成天涯,留给他心灵的也只是尖锐的创痛与美丽的忧伤。第三次是与妻子王氏的爱情经历。王氏的美丽深情都令诗人陶醉,但是入王茂元幕府,娶王之女,使他的爱情婚姻与牛李党争,官场恩怨无端扭结在一起。他因此而蒙受的人品非难和政治排挤,虽然没有动摇他对爱情的执着,却毕竟使这爱蒙上了阴郁的色彩。因此王氏在世时,他有感于颠沛各地的游幕生活和夫妻的无奈分别;在王氏死后,李商隐还写了不少悼亡诗,有的写的过分悲伤,表现出李商隐对王氏爱情的真挚,他钟情于王氏是在诗中话中随处可以看到的。
不论是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大背景,还是他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他的爱情诗的艺术手法的选择。在李商隐那些使天下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情,为之嘘唏落泪的缠绵悲怆的爱之心曲里,掩藏着的是一个刚强与孱弱,退缩与自我进取,向往自我实现而又自我放弃复杂交织的人格特征,而且总是孱弱、退缩和自我放弃占据上上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爱情诗的内容取向和艺术特点。因为真正的诗人无法逃避自己,无法隐遁自己,人格特质因此就必须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诗人的艺术选择。
3 结束语
正因为李商隐有过这样那样的爱情生活经历,以及大唐王朝的时代背景,又加之他的爱情诗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多样的手法。这些手法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爱情思想,在那么一个年代里,这种思想的传达是有条件的,含蓄的,委婉的,不可直露。为此李商隐采取了独特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故他的爱情诗的写法有别于其他诗家的创作,独树一帜,久传不衰,甚至有些爱情诗被改为歌词加以传唱,亦是诗人未曾预料的一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商隐诗歌精选.顾之京,范宏杰,姚守梅选注.花山文艺出版社.
[2] 李商隐无题诗爱情说置疑.中秀云,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3] 一个弱者的爱情世――李商隐爱情诗的人格阐解,苏涵.
[4]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谈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徐一.
[6] 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人大出版社.
[7] 中国古代文学史张培恒.骆玉名.复旦大学出版社.
[8] 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9] 李商隐杜牧诗选.李培.世蜀书社.
[10]唐诗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王学太校点.文艺出版社.
古代爱情诗篇4
关键字:爱情诗 婚姻 文化
一、引言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各种文化都有反映它们固有特色的爱情杰作。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然而,中西方爱情诗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爱情诗,多半以赞美恋人、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如斯宾塞的《十四行诗?75》,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18》,爱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给妻子的献辞》。中文诗中则罕有对爱情的直接的赞美,更多的是描述离愁别恨,宫愁闺怨,或者是风流诗人对于娼妓美色的赞美。如苏轼的《江城子》,李白的《长相思》,温庭筠的《梦江南》,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仔细考证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婚姻制度的差异是产生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
二、文化下影响的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爱情诗的不同
由于封建礼俗的原因,中国古代男欢女爱是人们畏忌谈到的话题,因此,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更多的是集中于离情别绪、宫愁闺怨等,很少对于爱情直接描写,而存留不多的表达爱情的作品也通常是通过借物抒情来间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的。
而从属于西方文化的人民是一个直接的、开放的民族,其感情表达也是直接的。西方人在文化上是信奉天人相分的理论,因此在其诗歌中,很少将情感寄托于景物,而是采用直接的、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文化下影响的婚姻制度的不同导致爱情诗的不同
1.在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古代婚姻制度及爱情诗。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虽远不及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女性,在实际的爱情生活和婚姻中,她们也常常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和财产,但基督教至少在形式上赋予女性自主择偶的权力。西欧中世纪,教会继承了罗马婚姻法中的“双方的同意”的规定。“双方”由原指的“新郎、新娘及其家长,或能代表新人做决定的其他监护人”改为“新郎、新娘本人”。到了十二世纪,教会婚姻法明确规定:只要当事人双方在至少2名证人面前公开和自由地表达同意,婚姻即告成立,因胁迫或重大误解而导致“同意”的意识表示无效,正式确立了以“同意原则”作为婚姻的有效要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圣柏特里克教会法指出,在婚姻的成立过程中,“父亲应听取女儿本人的意见”。著名神学家格拉提安也明确提出,本人的意愿高于一切,“父亲不能强迫女儿嫁给她不中意的人”。由于教会的努力,“同意原则”在社会中得到有效施行。因此, 除了西方男性有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以外,西方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这为形成美好的爱情奠定了基础。而且,“在犹太教与基督教圣传内部,在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被宗教不无道理地认为是最高阶段的一夫一妻的人类家庭。宗教认为:在一夫一妻家庭中,人能获得人的性经验中最美好的东西,能建立牢固的爱与完满的道德、能养育他们的子女。” 因此,女子间不存在分享丈夫的问题,西方爱情诗歌中也就罕有对闺怨的表达。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赞美。
美国诗人爱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 便是很好的一例:诗人在诗中首先以“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这一句阐明他与安娜贝尔?李之间的爱情,接下来说到安娜贝尔?李的死亡并不能带走他对她的爱恋,因为他们的爱情“was stronger by far than the love of those who were older”and“wiser”,而且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都不能使他的灵魂和安娜贝尔?李分开。月亮的光辉使他梦到她,升起的星星使他想到她的眼睛。“Love”一词在诗中总共出现了8次,诗人以此反复吟唱他与安娜贝尔?李之间热烈无比的、超越生死的爱情。这一切更加清楚地表明了美国诗歌中对于爱情的赞美是直接而强烈的。再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诗人首先把他的爱人比喻成六月了盛开的一朵红红的玫瑰,“O,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然后又把她比喻成甜美的旋律“O,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y,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竭尽其能事赞美其美丽。之后,诗人则表达了自己对于美丽的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直到海枯石烂,只要生命存在,自己的爱就会存在“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一朵红红的玫瑰》成为一首对爱人和爱情经典的赞美诗。
在拥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的同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女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继承父母的遗产和支配自己的财产。西方女性特别是富有阶层的女性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使她们能频繁地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光彩照人。这对西方大量歌颂爱情,以及赞美女性魅力的诗歌的奠定了基础。
例如:乔治?戈登?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 in Beauty”),诗中以和谐的韵律,优美是词汇赞美了他在一次舞会中遇到的身穿孝服的威尔莫特夫人(Mr. Willmot)。诗人把霍顿夫人的服饰比作皎洁无云、满天繁星的夜空。这种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面容和眼神中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增加或减少一分色泽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同时,他从霍顿夫人的脸庞和明眸中看到善良、纯洁和充满爱的灵魂。在第三节的后两行,拜伦从前面对外表的描写转向对她灵魂的描写: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诗人指出:“那迷人的微笑,那明眸的顾盼,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她和蔼地对待世间的一切,她的心流溢着纯真的爱情!”霍顿夫人的外表美和气质美实际上是她善良温和的心灵的体现。只有当外在和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完整的美。诗人把她的外表、举止直到内心的美都描写到了极致。
2.在伦理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爱情诗。而在古代中国,强调的是以国家为本位和以社会为本位。对中国的婚姻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婚姻的双方有无爱情,而是婚姻的生育功能能否实现,尤其是能否生育出家族的传后人。《礼记?昏义》将“合二姓之好”与“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作为婚姻的最高宗旨。“合二姓之好”则说明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的事情,而是关系整个家族的大事。因此,“父母之命”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由父母根据自己的看法处理儿女的婚事是天经地义。不仅结婚要听命于父母,就是婚姻的保留乃至解除,都要服从父母的意志,婚姻实质上操纵于家长手中。他们既没有机会在婚前培养起美好的爱情,也没有选择自己配偶的权利。因此造成了很多没有爱情的婚姻。因此,在中国古诗中缺乏对爱情的赞美也毫不奇怪。而“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说明当时婚姻的宗旨就在于宗族的血统的延续。婚姻变成了繁衍后代的一道手续。它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可靠的异性伴侣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繁衍后代,延续香火。为了保证繁衍后代的使命能够顺利完成,而又不影响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中国的婚姻采取了纳妾制度。“到商朝后期,已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到了周代,婚姻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到宋明两代,特别强调取妾是为了传宗接代。例如:“明律形式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同时允准‘年四十以上五子者方听取妾’。”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更是拥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由于纳妾制度,已婚女子不仅在生活中没有爱情,还要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这更是是把已婚妇女陷入到感情上荒芜的悲怨的境地。这便产生了许多反应宫愁闺怨的诗歌。例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诗中李白描写了那个在玉阶前等待至夜深露降,寒气侵透罗袜,仍不见皇帝踪影,无可奈何地放下帏帘,进入室内,又隔帘望月的痴心宫女。再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原本希望丈夫能够封侯的少妇,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中,幡然悔悟:本来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是亲爱的丈夫陪着自己一同欣赏的,然而,自己的丈夫却因为身为高官,也许公务繁忙,也许有了别的妾室。但花儿明年可以再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以及丈夫的缺失使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
同时,缺乏爱情的婚姻,也使更多的男子钟情于远离家庭,以朋友相会等理由,在婚姻之外寻求安慰。而已婚的妇女却只有独守空房。因此,中国诗人描写更多的是官妻对离家任职的夫君的想往,商妻对游贾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如曹植的《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再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淡淡的笔调写一位女子在梳妆打扮后,独自一人斜靠江楼,望向江面,望穿秋水,等待离家多时的丈夫回家的情形。但一只又一只的船过来了、又过去了,可都不是要等待的那只。女子的哀伤跃然纸上。
而且,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在周代,女子在家庭中已开始逐步受到三从四德的束服”。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从一出生起就属于“从”的地位,从未取得过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还有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烈女不事二夫”“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几乎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封建社会中处于低于男子一等的位置,几乎不能成为诗歌赞美的对象。因此,在中国古诗词中,也几乎没有男子对于自己恋人或是妻子美貌与才能的赞美。
相反古代青楼女子却不受三从四德的束服,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因此婚内爱情的缺乏导致狎妓之风盛行。已婚妇女不仅无权阻止丈夫纳妾嫖娼,还随时有可能被丈夫以“七出”中的任何一个借口所抛弃。文人狎妓不但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反而被认为是风流之举。因此,在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少赞美妓女美色的诗词歌赋。如汉朝时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南北朝时期沈约的《丽人赋》“……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再如,唐朝杜牧的《宫词》:“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宋朝词人张先的《更漏子》:“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黛眉长,檀口小。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此背景上形成的婚姻制度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古代爱情诗不同之处的原因。中西方古代爱情诗之所以存在差异,不仅仅是因为东方人感情表达的间接、含蓄,西方人感情表达的直接、开放,更多的是因为中西方古代女性地位,及婚姻制度的不同。西方女子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接受教育、选择配偶的权利,而中国古代的女子则没有,而且中国古代的婚姻都由父母做主。所以,与西方古代诗歌不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罕有对爱情和爱人的赞美,有的却是对于离情、怨情的表达,对于娼妓美色的赞美。因而,中国古诗词当中的爱情诗从本质上说,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诗。除了《诗经》,《乐府》当中,一些对于爱情朴素的表达和赞美,中国古代诗歌中几乎是没有爱情诗的。而这种爱情诗的缺乏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于爱情的扼杀。因此,我们在欣赏中西方古诗时,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出发,在诗人不同的诠释中,体会诗中蕴含的不同的情感,重温中西方古代不同的情愫。
参考文献:
[1].杨蜜:《中西古代婚姻比较研究》,《绥化师专学报》,2004.11。
[2].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辜正坤:《英美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乔治?戈登?拜伦:《她走在美底光彩中》,(查良铮译《英美诗歌教程》李正栓、吴晓梅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
古代爱情诗篇5
读邵丽近期的一些诗作,耳边总是响起一个声音,这声音来自中国古代的汉乐府《上邪》。在中国古代为数并不多的爱情诗中,这当是在后世流传较广的一首。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这种呼天抢地的爱情表白的直接与强烈。读邵丽的诗而想到汉乐府中的《上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邵丽的诗给我留下的印象与这首《上邪》很是相似。因为有了如此的印象,我想起了当今诗坛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在我的思维空间里存在过,也正存在着,但不怎么成形。因为有了对邵丽这些诗作的阅读,这些问题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邵丽的这些诗,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这些诗在表达诗人的感情时,强烈、大胆、天然、毫无掩饰,除少数篇章使用了较为简单的艺术修饰外,几乎所有诗篇都是直抒胸臆。诗人胸中的情愫可谓倾泻而出,且直达诗人的抒情对象。“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你/天空澄明池塘开满莲花/那微微的爱的疼痛/在每一声的呼吸里/和着我苦难的幸福/爱上你只是我的一次脉动/可千万人的丛林里/我到何处寻找另一个你/请别让我哭泣/我是你新生的孩子/是你大草原里的羔羊/我已经习惯/在你的注目里/沉鱼落雁/请别让我哭泣”(《请别让我哭泣》)。应该说在今日诗坛,是较少能读到这样直截了当的诗作了。在当今诗坛,不少人认为,诗与抒情,已经是一个不够“深刻”的话题了。诗可以“理性”,因为理性可以走向“深刻”;诗可以“非理性”,因为非理性可走向前卫或先锋。可以荒诞,可以去情感化,可以下半身,总之,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个人化”手段颠覆前辈诗人或在自己之前的诗人创造的一切,但就是不能采用诗坛那些已成为传统或即将成为传统的东西。我并不反对“诗与创新”这个命题,也并不怀疑不断地颠覆与诗的创新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更是理解“个人化”的选择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可能成就其创作个性的重要价值。至于“非理性”与“理性”的介入,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那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我看来,诗有多种可能,或者是,诗有无限种的可能。惟其如此,诗的创造性本质才能显现,诗人的创造性方可实现。古人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可以说,诗不止兴观群怨,还可以“思”,还可以“命名”。也许,我把“思”与“命名”和“兴观群怨”并行论述并不合适,我只是在说,对诗的认识是可以多方位的。那么,创作呢?创作更不能是惟举一格。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的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确定了诗必然是多元并存的。基于如此认识,我认识到了邵丽直抒胸臆诗作的特色与价值。
在邵丽的诗作中,大部分是爱情诗。在当今诗坛,这样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爱情诗也为数不多了。我想,爱情诗作也许并不会太少,但在今天这个奢谈爱情的时代,这种纯粹的爱情诗当然也就“不宜”公之于众。然而,一个不谈爱不言情、没有爱情诗的时代是不正常的,甚或可以说是悲哀的。爱是什么?爱是心底的暖流与心尖的疼痛,是站在纷杂的现实对于纯净天堂的遥望,是生存的勇气与基石。“从你爱上我的那一分钟起/爱情与生命就/铸成一个浑圆”(《无极》)。就我的记忆而言,我不会忘记,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情感冬季的人们,在80年代初读到舒婷的有关“爱”与“爱情”诗作后,是怎样使自己丰富复杂的人性渐渐苏醒过来的,不会忘记舒婷的“爱”与“爱情”是怎样温暖了那个时代。我知道,那是一种“大爱”,昭示着一个“大写的人”的站起,也标出了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人的高度。在她们背后,是一个以狂热为表象以冷酷为核心的残破时代的影子;在她的前面,则是一个春水在残冰下涌动的大地。爱,成了向旧时代告别的宣言,也成了向新时代进发的旗帜。而今天,我们也许无须再用“爱”来“微言大义”了,也无须再用“爱”作为反封建的大纛,更无须再用爱来作为挣脱枷锁的武器。但是,当爱失去“革命” 对象之后,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了吗?邵丽的爱情诗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爱,还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细软”,成为一个人包在包袱皮中、藏在匣柜之中那些珍贵的东西。在这些爱情诗中,那些被诗人有意彰显出来的社会现实价值淡化了,但个人化的情愫却因此得以强化。“你说/你是种庄稼的好把式/那就再种一个我好吗/我不在意长成/麦子玉米或者蔬菜/但我必须是/长在你心田/最中央的那一棵”(《心愿》)。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情本来就是个人化的东西。让爱情回到个体,也许正是她本然的去处。由此,我们也许更能感受到爱情诗作为纯粹爱情诗而存在的本体价值。
抒情诗靠的就是抒情,情就是其核心价值,爱情诗就是倾诉爱,爱在诗中得以纯然而本然。“我心中这样想/我就这样写下来给你”(《纯》),而且就这样写下来倾诉,依然“有坚硬的壳和细密的纹路”。这就是邵丽的诗,也是邵丽这个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博友在一篇博文中的一段话:“该娱乐的归娱乐,该凯撒的归凯撒。如果你活在‘当下’,并且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更真实的意愿,你就有的选择。”这段话大体显示了我对邵丽爱情诗的基本认知,也说出了邵丽这些不同于当下诗坛流行诗作的价值所在。
古代爱情诗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插进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2]袁爱国.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古代爱情诗篇7
关键词: 萨福 李清照 诗歌 直白 含蓄
爱情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各个时代社会都有反映它们固有特色的爱情杰作。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古往今来,纵观中西,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讴歌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下面笔者结合萨福的《给所爱》和李清照的《醉花阴》对比赏析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给所爱
萨福
他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
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
他能够坐着听你絮絮叨叨好比音乐。
听见你的笑声,我的心儿就会跳,
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语的能力。
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热情像火焰一样烧遍我的全身,
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
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透过我的四肢;
我的容颜比冬天的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
萨福(公元前610―前580?),古希腊最早、最杰出的女抒情诗人,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她在古希腊被誉为是第十位文艺女神,可见其诗的艺术性之高,影响之大。她的诗歌有平民气质和民主的精神。她创作了大量的激情饱满、热情的情歌,多以恋爱与婚姻为主题,感情奔放而大胆,想象丰富,表现细腻。在形式上,她创造了每节四行,三长一短的“萨福体”。
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萨福往往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萨福的诗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词,在当时相当革新。在技巧上,她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在内容上,她与其他诗人一起,把咏唱的对象由神转向人,用第一人称抒发个人的哀乐,领当时文学创作风气之先。她是第一个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给所爱》是萨福的一篇名作,写她的女弟子阿那克托里亚将要结婚,新郎前来迎接。女诗人把新郎比作天神,坐在新娘对面,倾听她动人的笑声。女诗人想起她将和弟子分离,顿觉心酸。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感情真挚热烈,音调柔和优美。
此诗作者用了一系列带有强烈感情刺激性的字眼和形象,表现了自己对于所爱的“疯狂”的爱情。诗中第一段的“他”是一名男子,诗中的“你”是一名女子,“他”和“你”的完美结合,是引发诗人爱情像火山一样喷发的导火线。诗人见人思己,看到“他”和“你”的美满婚姻就联想到自己的所爱,“听到你的笑声”内心就会产生一阵剧烈的跳动,继之产生一种恐怖感。接着“你”的形象进入了诗人的视觉,她的血液沸腾了,心紧缩了,舌头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此时诗人浑身就像是在烈火中烧烤一样的疼痛,她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雷鸣,头脑是一片轰轰的响声。此时诗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半昏迷的状态,四肢发颤,脸色发白,周身淌着冷汗,“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
萨福以痛快淋漓,毫无顾忌,赤裸裸的手法表现了心中的所爱,表达了自己在爱中的感受,从诗人的耳、口、舌、四肢、周身到诗人的心灵全部都进入了爱的“彀中”,一切都陷入了爱的疯狂之中。这就是爱的力量,爱的折磨,爱的赐予。这才是真正的爱,执着的爱,生死的爱。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轼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橱”,即碧纱橱,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的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女子的情感,不同点在于:西方诗感情热烈奔放,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感同身受。她们的思绪往往如火山喷崩、惊雷闪电,如火如荼,她们无所疑忌和顾虑,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的相思之苦。而中国的李清照的这首词感情表达含蓄,将诗人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物来表达,借物抒情,有其明显的特色,内向、含蓄、委婉和顺。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西方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西方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J].国外文学,1985年01期.
[2]邹小红.古代爱情诗歌的研究与赏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月.
古代爱情诗篇8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